问题

《水浒传》中鲁提辖吃茶吃酒不付钱为何店家都说“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

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是个寻常的差事。在宋朝,经略府的官员虽然不像朝廷大员那么显赫,但也属于有编制、有军权的实权人物。这种官儿,在地方上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店家想着,这要是把鲁智深给得罪了,回头他随便找个茬子,比如什么酒里有苍蝇,或者什么食材不新鲜,就能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轻则罚款,重则关门停业,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啊,鲁智深虽然脾气爆,但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恶霸。他这次去酒楼,虽然吃了酒,也确实没付钱,但店家心里也清楚,鲁智深也不是天天都来白吃白喝。加上当时他可能正因为打抱不平,心情激动,或者压根就是想找人斗殴泄火,这酒菜一上,他就直接冲着镇关西去了,压根就没顾上结账。

店家这种说法,更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圆滑处世之道。他们心里明白,鲁智深这号人物,惹不起。与其让他不高兴,坏了自家的生意,不如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可能想着,这钱财,相对于惹恼了一个有权势的人物来说,算不了什么大事。更何况,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可能暗自庆幸,觉得自己躲过了一劫,没惹到麻烦。

再说了,店家也知道鲁智深是为“义”字出手,虽然没付钱,但想想他那件事做得也算痛快淋漓,可能心里还有几分敬佩呢。这种时候,店家更愿意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给鲁智深留些面子,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还有一点,那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虽然宋朝在法律上讲究公平交易,但江湖势力和官府关系盘根错节,有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潜规则”。像鲁智深这种江湖出身、又有官职的人,在一些地方,确实会得到一些“优待”,店家也不敢轻易得罪。

所以,店家说出“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之类的话,表面上是尊敬,实际上是一种避免冲突、保护自身利益的策略。他们宁愿损失一点酒菜钱,也不想因此得罪一个不好惹的人物,影响自家的生意和安宁。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智慧,也是一种对当时社会潜规则的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了,自然伴随那个时代的习惯和规则也随之消失了,很正常。

这个时代就是过去的熟人社会。能在你这个地方消费的,基本上都是周边人家,大家都熟,也都知根知底,你没这体量你也不会来这消费,做的是长久买卖,讲究细水长流,横竖你也跑不了。你的家业和田产都在这儿,你跑了,你家祖宅和亲戚还在这儿。

过去老百姓没啥钱,更别说那么多现钱了,往往是到秋收时才打下粮食来,当官的等发俸禄,当兵的也要等到发饷,朝廷还老拖欠,全社会都这样。店家要是不允许欠账,那也就别开了。别说古代了,就是二十年前的中国农村也是这样,村口的小卖部都是这样记账的,一般是双方都记着,将来好对账。当然了,你要是外地的不认识,人家是不会让你欠账的,除非你的当地朋友给你做保。

在这过程中,这种欠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面子,显得欠账的有钱有派头。这对店家和顾客都有好处,顾客有面子,店家卖出去了东西。一般都会在重要节日时上门要帐,去之前也会提前告知,让对方准备好钱,店家去时还会带点点心之类的,虽然是去上门讨薪,但大家面上还要和和气气的,毕竟老主顾就那么几个人。熟人社会的信誉,往往比钱更重要,谁家有钱不凑手的时候,欠钱不丢人,县官还欠衙门口豆腐店的豆腐钱呢,你那点算个啥?但上门要账还没钱,就一般会打字据了,有钱还欠钱不还,那就败人品了,基本上就社死了。

古代不同于现代,很多人是束缚在土地上的,离开本乡本土去异乡是很难生存的。如果在老家还社死,基本上就完蛋了。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才能活下去。杨白劳欠钱,要是现代人,自己带着女儿一跑了之就行了,何必还要把喜儿卖给黄世仁呢?是不是傻?不是傻!是无奈,杨白劳如果敢跑,去外地大概率是死路一条,他和喜儿吃啥喝啥。

现代不这么干了,很大原因是交通便利后,熟人社会瓦解,生人社会的规则在冲击熟人社会,导致熟人社会规则没法运行了。欠你钱就跑得没影了,公司破产跑路,那种半年乃至一年发一次工资的企业,已经很难招到人了。2000年之前,农民交公粮后是不给现钱的,就是打个字据,多少天后来拿钱;镇政府办公人员去饭店吃饭,打白条,发工资后还钱,老师工资也打白条。在当时,开饭店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一是半年多收不上钱来还能运转,背后是有充足资金撑得住;二是有本事从债主那儿要来钱,不管你用啥招。我小时候就见过饭店老板去镇政府里闹得,去要钱的。

对于鲁达这种人,有官阶在身,面子比钱重要,是不会拖欠你钱的,就像银行喜欢贷款给公务员一样,官身是铁庄稼。再者说,鲁达是地方管理治安的,街头巷尾的店家是不想得罪这类人的,又是老主顾,信誉还不错,何必因为一顿饭得罪人呢。

user avatar

我家附近有一家卖水饺的,口味还不错,几乎每周都会去一次。一来二去跟老板也就熟悉了。

水饺这东西,每个人口味都不同。我点水饺就相当固定,十个韭菜肉,十个芹菜肉,十个纯肉。每次进了门,老板都会问:“老三样?”我说是是是,然后就坐等水饺了。就是这么熟。

有这么一回,吃完水饺付账时手机没电了。我还没来得及尴尬,老板直接开口“没事没事,下回来时再付”

我的习惯是不赊账,第二天就去补上了。老板表示不碍事,下回来吃饺子时再补也没关系。

就这么简单的事。

回到水浒上来。鲁达出场前,先是史进找寻王进。他和茶博士有这么一段对话:

—————

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坐位坐了。

茶博士问道:“这里经略府在何处?”

茶博士道:“只在前面便是。”

—————

从茶博士的话来看,这家茶坊离经略府不远。我们都知道,鲁达是经略府的提辖官,所以鲁达很可能是这家茶坊的常客,熟人了。

等到鲁达出场时,是这么个情节:

—————

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进入茶坊里来。

史进看他时(此处省去外貌描写若干)

那人入到茶房里面坐下。

茶博士道:“客官,要寻王教头,只问这位提辖,便都认得。”

—————

茶博士认得鲁达,知道他的身份。水饺店老板处了我常来吃水饺以外啥都不认得我,都敢让我赊账,那么既然茶博士认得鲁达是什么人什么身份,那赊个账总不怕鲁达跑路吧?一个提辖官,总不至于为了几杯茶跑路吧。

我们在水浒里见过太多欺男霸女的事情了,连一个杀猪的屠夫都嚣张地骗钱骗人,鲁达作为一个朝廷命官,就算是吃过茶不付钱,怕是也没人敢管的。他愿意付钱,还特别叮嘱下回来还,简直是圣人啊。

个人而言,这一句

—————

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还你。”

—————

乃是一处妙笔。

鲁达有没有带钱?从下文看,鲁达是带了钱的(给金老汉家盘缠原文: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上,看着史进),而且是五两来银子,说明不是整的,有零钱。鲁达完全可以当场付钱。

为什么鲁达没有当场付钱?因为他不想付钱?上头说了,以他提辖官的身份,真不想付钱,直接走就行,何必多说这句话?

说水浒没一个字多余,这话是真不假。注意原文鲁达说话前动作,“回头”。回头说明什么?说明已经走出去了啊。为什么已经走出去?因为着急啊。

原文:

—————

“你即是史大郎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

鲁提辖挽了史进的手,便出茶坊来。

—————

所以,事情是什么样的?

鲁达见到史进,听说过史进是个好汉,想带着他去吃酒。拉着史进就往外走,走出来以后才想到,茶钱还没付,但是急着去吃酒,不想浪费时间,于是回头跟茶博士说下回再来付钱。

一下子,一个热情豪迈,粗中有细的急性子形象就立起来了。

真是妙不可言啊。

最后,为什么鲁达在酒楼里要赊账?因为钱全都给金老汉了,没钱了啊。

为什么茶博士和酒店老板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因为鲁达人品好,赊账总能还,有信用啊。

至于说鲁达跑路,他又不是欠了酒茶钱而跑路,而是打死了人。原文:

—————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

鲁达压根就没想把人打死,这纯粹就是个意外。如果是正常情况,打了郑屠一顿出气,回去继续当提辖官,怎么可能不付钱呢?

user avatar

倚老卖老而论,我知道有些朋友比较年轻,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且现在赊账的生活实例的确越来越少了,所以大家少见多怪。

然而,哪怕不说现实生活只看《水浒传》,也得不出“鲁达只赊账不还钱”这种神论。

原著中曾受林冲救助的酒保李小二,他们夫妻俩就在牢城营附近开了一家酒店。原著曾经提到,李小二“到沧州牢城营里讨了一回钱”。

为什么要专门跑一趟去讨钱?那肯定是因为有人赊账了,而且赊账的人不止一位。这些赊账的人当中,必定会有沧州牢城营中的军官。

这说明“先赊账,每过一段时间结算还钱”是《水浒传》中的普遍社会现象。

既然牢城营的军官都不会赖账,某些答主凭什么认定光明磊落、扶危济困、豁达洒脱的鲁提辖会欠债不还呢?

通过看似合理,其实蹩脚的XX逻辑抹黑鲁智深的风气,始于吴某云。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大师”就是能从字缝里看出所谓的黑暗。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色迷心窍、杀人放火、欠账不还的混蛋,如何能够在圆寂后,得到佛教最高代表人物“解使满天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的评价呢,嗯?


2021.12.05追加:

鄙人对店家说辞的理解如下:

第一,鲁智深是这些店中的熟客,所以店家了解鲁智深的脾气秉性。

金圣叹虽然私货不少,但他说鲁达是“阔人”绝对是真知灼见。鲁达是个豪爽的人,绝大多数时候喜欢简单一点,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为何鲁达一开始就不喜欢李忠?因为李忠的表现确实比较忸怩,且鲁达没那么多耐性细想李忠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二人性格扦挌,并因此触发了戏剧矛盾。

古代做买卖的店家大都是比较机灵,情商高的。渭州的那些餐饮从业者熟悉鲁达的脾气秉性,自然按着鲁达觉得舒服的方式说话做事;假使遇到一个性格不同的,他们又会换另一套方式应对:这对于生意人来说是必备技能。

第二,根据鲁达前后的行事风格,他绝对不会做出吃霸王餐这种事儿,要不然他自己都得打死自己。所以,店家们的表现恰恰说明鲁达的个人信誉极好,所以他们并不担心鲁达会欠账。再者说,鲁迅先生笔下穷困潦倒的孔乙己都那么讲信誉,实在不能想象施耐庵(姑且这么说)笔下急公好义,豁达大度的鲁大师会欠债不还。架不住有些人只要认定了一个结论,就总能从字缝里扒拉出他们想要的“证据”。

可能有人会质疑:那么鲁提辖打死郑屠,为何没人敢阻拦他呢?

那是因为鲁提辖是渭州城名人,他的豪爽、勇猛、脾气大肯定都是出了名的。

此前鲁达曾对李忠的看客动粗,但并未伤人,只是推搡,恐吓。此后鲁达吃酒被哭声搅扰发脾气,也只是摔餐具发泄,质问小二,并未对人动粗。可见鲁提辖虽然脾气臭,酒品也不好,但人家还是很懂分寸的。

而拳打镇关西时,鲁达明显正在气头上,郑屠甚至都动刀了。作为一般的市井小民,胆战心惊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大家想要避免池鱼之殃,自然也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敢去劝阻。

无数类似的小细节都说明,《水浒传》是值得仔细品味的。几乎每个人的语言、行为都有其背后的逻辑,而且都很贴近现实。而这些都得益于《水浒》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超凡的笔力。

看《水浒》只看到阴谋论,认为它纯粹是“黑”的,甚至全盘否定其中的人物以及作品的文学、思想价值,那未免太过肤浅、傲慢,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已经说原因了。

我觉得这很好理解啊,你一个开酒馆的,想找衙门里管治安的人送礼都不一定见得到人,现在人家来吃饭了,这不正是个好机会么。。。衙门里有个人,求个照顾,这很难理解么?

user avatar

为何店家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这样利人利己。

先看看《水浒》里银两的购买力:

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从这里看,吴用的一两银子 = 一瓮酒+二十斤牛肉+两只鸡+阮小二的酒钱。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道:“郓哥,你把去与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侍他吃官司也不妨。”

而在这里,武松的五两银子 = 郓哥和老爹三五个月的生活费。

举这两个例子,无意进行深入讨论,只想简单说明一点:在《水浒》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高。

那么,问题来了,鲁达在茶坊喝杯茶,事后该怎么付钱?

方案一:拿出一两银子,让店家找钱。

刚才已经举例说明了,银两的购买力很高;在茶坊里喝杯茶,实在花不了多少钱。

那么,如果直接用银两支付,让店家找零,要么,是得到一些碎成渣的散碎银子;要么,就得捧着一大把铜钱离开。

稍微动动脑子都知道,这对双方都很麻烦,并非高明之举。

方案二:用相应价格的铜钱来支付。

此方案的可行性,相对好一点。多数过路的生客,想必都是这样支付;但是,对鲁达这种本地人,仍旧不够方便。

试想一下,平时出门随便溜个弯,累了想喝口水,兜里还要时刻揣一把铜钱。

这要走起路来,死沉不说,还咣当乱响;更别说,要是像鲁达这样粗枝大叶的人,说不定还没到茶馆门口,钱已经丢一半在路上了,又是何苦呢?

方案三:对于常来的熟客,推出赊账定期偿还的服务。

这对顾客而言,自然是方便不少。不用每次都来结账,只需消费完进行记录,再定期结算就行(旧时就有“三节结账”的惯例),省去了熟客经常携带少量货币的麻烦。

而对店家而言,能给予顾客便利和信任,顾客自然愿意光顾;同时,也有利于稳固客源,使双方达到互惠互利。

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多说一句。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才塑造出鲁达这样一个侠肝义胆的角色;仅仅因为这处细节,在某些人口中,就变成了一个飞扬跋扈、喝茶不给钱的混账公务员。

这样想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这会是作者的本意吗?如果不是,又何必捕风捉影、刻意抹黑呢?

user avatar

鲁达的老领导是老种经略相公。

这个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师道,西北地区的军政长官,大首长。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这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认为是说的老种经略相公,这个话不对,但是也用不着细究,我在另一篇回答中说过此事。也就是说,鲁达曾经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干将。可能是犯了错误,也可能是被人排挤,这点书中没有讲清楚,总之被撸下来,到渭州城当了提辖。

鲁达在渭州城的时间应该不长,也不太爱逛街。

为什么?

因为鲁达不认识镇关西。

而这个镇关西可是一霸,当地人都知道,而鲁达不知道,只知道杀猪的郑屠,说明鲁达并不熟悉这个地方,对于地方上的黑恶势力知之甚少。要知道,整本《水浒传》里面外号四处飘,这个镇关西近在眼前,鲁达却不知道,只能说明他对于渭州城的了解程度不够。

然后,反过来,渭州城似乎都认识鲁达,酒保也好,郑屠也好,看见就知道这是鲁提辖。

而外地来的金翠莲,就不知道这个人。

这说明什么?

鲁达名声在外,渭州城的人都知道他。

鲁达在渭州城这段时间,其实是很郁闷的,心情不好,暴躁易怒。

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是提辖不来赊。”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
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喝酒,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有的人要闹,有的人要睡觉。

鲁达这回和李忠、史进喝完了酒,就去睡了。但是后面,鲁达在五台山下喝了酒,就大闹寺庙。

这就不一样。说明了鲁达心情有个变化的过程。

鲁达住在哪里?

住在经略府前下处。这个下处,是什么地方?

通常是前门传达室。

经略府可不是一般地方,这是老种经略相公办公的地方,边防司令部兼甘肃省办公厅。

鲁达从部队被调回来成了一个传达室主任。

这种地位的变化,让鲁达极不适应。

你说一个传达室主任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功夫?在梁山泊的时候,鲁达担任步军头领,屡立战功,是一员猛将。因为鲁达就是军事干部出身,会打仗,会领兵。

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是提辖不来赊。”
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这个主人家就是酒店老板,又不敢问他。说明还是想要酒钱,但是不敢。

这个时候的鲁达,处于人生的低潮,从部队干部混到司令部传达室,就是没什么钱。他要是懂人情世故,也不至于被整成这样。

通观整本《水浒传》鲁达就是第一率真的人。耿直。野战部队的人,就是重战友情谊,就是直率,有话就说,直来直去。

当时的甘肃,就是西北前线,一般人不敢惹部队上的人,哪怕鲁达在传达室上班,这也惹不起。

而鲁达在当地很有些名声,说明鲁达在部队的时候,应该是立有战功,当地人还是知道这个人有点本事。

酒店老板知道鲁达在传达室上班,没什么钱。

只怕是提辖不来赊。

而酒楼实际上也不清楚鲁达的口味,

“官人,吃甚下饭?”

说明鲁达也不常出来喝酒,起码这个酒楼很少来,或者不常来。

但是当地因为有驻军,部队上的人肯定经常出来喝酒,而部队上的人赊账是经常的事情。这些酒楼不做军人的生意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鲁达赊账,很正常。

当时的军人为什么会赊账?

就一个原因,欠饷。

宋朝取消了节度使制度,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边疆地区不一样,完全由朝廷供应粮款很难满足这种集团军的需求。一个是人数多,需求量大;二一个是当时的物流很麻烦,损耗太大。因此,在边患严重的地方,仍然采用经略使模式,搞军政一体化。

宋仁宗宝元年间,为防西夏骚扰,于沿边诸路置经略使,常兼安抚使,故亦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大政。

鲁达非常尊敬老种经略相公,但是对于小种经略相公,就有意见了。

鲁达听了道:“呸!俺知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鲁达知道这个郑屠是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一个商户。按道理讲,鲁达要是也尊敬这个小种经略相公,就不应该对郑屠下狠手。

但是鲁达动手了,而且三拳就把他打死。根本不顾小种经略相公的面子,说明小种经略相公在部队官兵中的名声不好。

为什么不好?

因为小种经略相公在做生意。纵容郑屠这个杀猪匠为恶。

老种经略相公是军政一把手,小种经略相公在做生意。

想一想,这是什么模式?

部队为什么会欠饷?饷银到哪里去了?

小种经略相公就这一个食品公司肉联厂吗?

估计这个渭州城一大半的生意都是小种经略相公的。

所以鲁达的意见才这么大。

在《宋史》中,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

但是《水浒传》毕竟是小说,不能和历史严丝合缝。

说这个小种经略相公,也就是借个名,说明当时部队经商就是顽疾。也是北宋军队战斗力有问题,老是吃败仗的一个原因。挪用部队的饷银?这种事情难免。

总之,鲁达不给小种经略相公面子,就是要打这个郑屠出气,就很能说明问题。

说回到鲁达欠账的事情。

渭州城的人知道鲁达,相信这个名声在外的人会爱惜自己的名声,绝不会欠钱不还。

名声,在当时可比自己的性命还要宝贵。

只不过主人家当天晚饭时间去找了鲁达要账,发现鲁达在睡觉,只好算了。

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这里回应几条评论。

一看这个释义,就认为这个下处就是鲁达的住所。

但是,这个解释里面也有临时歇息的意思,也就是临时居所。

经略府前---经略府是经略使办公地点和住处。古代衙门,通常前门是办公地点,后面才是住所。不可能倒过来。

先不说古代,就是现代社会,你到省政府或者县政府或者军区司令部门前去看一看,有没有住所?谁住在政府门前?

这是代表着权力和威严的地方,怎么可以让一般人就住在门前?喂鸡养狗,喝酒划拳?

如果这里说是经略府偏厢,经略府后院,经略府侧边下处,那就是住处无疑了。

唯一符合逻辑的只能是门房,传达室。


军事能力强的人绝不会被排挤,被整?

那么,三大战役中,蒋介石是怎么输得这么惨的?蒋军是不是精诚团结,所谓“救兄弟一把”这句话是真的,还是编的?为什么将蒋介石的军队称为旧军队?这个“旧”字如何理解?打过四平战役而且战功卓著的陈明仁为什么会最后宣布起义,不再效忠蒋介石?汤恩伯为什么就不起义,跟着跑去台湾了。


小种经略相公说鲁达如何如何,说明鲁达是受重用的。

很简单,这就是年底了,很多公司都会开年终总结会。如果在大会上,公司老板提出对你的表扬,认为你吃苦耐劳,成绩显著,是公司的肱股之臣,你会不会感激涕零,下定决心要报效公司的栽培,什么996,什么涨工资,都可以不计较。

你会不会这么认为?老板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不是都一样?

鲁达忠心耿耿给小种经略相公工作,然后就去把小种经略相公的商户三拳打死了。

这么认为,就是说鲁达不知好歹,或者智商不在线。最起码完全不顾及小种经略相公的利益。

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

这句话点出来的意义何在?郑屠的后台是谁?这不很明显吗?

鲁达一直以来的分析都是粗中有细。比如野猪林一节。他也没有贸然动手,而是一路跟着,直到董超、薛霸要下手害林冲了,才现身出来。而且林冲一劝,鲁达就收手了?

为什么在打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商户时,出手这么狠?如果鲁达是小种经略相公面前的红人,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关系直接去整郑屠?小种经略相公面前的红人,没什么钱,连个跟班都没有,只能自己动手?郑屠听见说要细细剁成臊子,马上就照办。这不认为鲁达就是个跑腿的,给小种经略相公买个肉馅很正常。小种经略相公这种高级干部面前的红人会干这个事情?买肉馅包馄饨?

如此种种,只能说明鲁达实际上就是个边缘人物,非常苦闷,早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user avatar

熟人社区开店的给赊账,在正常不过,根本不需要是什么“大人物”“道上的”,只要你跟老板熟,老板信任你的还钱能力,那他就会给你赊账。

以前我都能在小区门口的饭店赊账,因为那时候大家都熟,老板也不怕我不还钱。有时候去找同学玩,他们也能在自家小区附近的一些饭店赊账,也是因为熟悉。

几个中学生都能赊账,更不要说鲁智深这种有钱有名的了。

user avatar

别说鲁智深了,我在楼下饭馆吃饭都能赊账呢。

过去一月一结账、一季一结账、一节一结账甚至一年一结账的事都很多,非常正常,只不过现在不兴了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人物性格、情境以及《水浒传》中人物行为逻辑的解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镇关西”被鲁达打死的原委: 镇关西欺压民女: 镇关西(郑屠)仗着自己有背景,欺压金翠莲父女,不仅霸占了金翠莲,还逼迫她们父女典当了所有家产,并强收高额利息,最后还要将金翠莲卖.............
  • 回答
    要说张伟丽穿越到水浒世界,能否成为梁山泊徒手格斗第一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得从张伟丽的本事说起,也得从水浒世界那帮猛人手里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张伟丽。这姑娘可不是吃素的,在UFC那种顶级擂台上,能把一帮世界级的格斗高手打得服服帖帖,靠的是啥?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底,是力量.............
  • 回答
    鲁豫出现在《水浒传》?这个画面光是想想就有点……咳咳,让人忍俊不禁。咱们这就来扒一扒,如果这位“瘦得像一阵风”的主持人,突然闯进了那充斥着梁山好汉、绿林好汉、还有各路牛鬼蛇神的水泊梁山,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儿。首先,得说说鲁豫的“标配”——她的访谈技巧,以及她那标志性的,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常常一针见血.............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中晁盖的“被架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涉及权力转移、人物性格差异以及梁山内部派系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这一过程的详细分析: 一、晁盖的崛起与初始权威1. 智取生辰纲的功勋 晁盖作为《水浒传》中“聚义”的核心人物,最初以“七星聚义”劫夺生辰纲的壮举闻名。这一事件不仅让梁山从草莽.............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如此精彩,除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梁山好汉之外,那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也功不可没。他们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现人性百态,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我认为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配角:一、 孙立——治军严谨,深藏不露的“军师”孙立,人称“病尉迟”,是.............
  • 回答
    《水浒传》中对人物饮食的夸张描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这些惊人的食量和豪放的吃喝场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一、.............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关于阎婆惜为何不珍惜宋江,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阎婆惜“不识好歹”。宋江给她的钱财固然不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远不止是金钱可以衡量和维系的。咱们一层层地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宋江给了阎婆惜多少钱财,以及这些钱财对阎婆惜来说意味着什么。宋江那时候在郓城县也算是个.............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宋江的形象,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要断言他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恐怕难下定论,更像是一个披着侠义外衣的复杂个体。从他初登场时的“孝义黑三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梁山好汉。他对父亲的孝顺,对朋友的仗义疏财,这些无疑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品质。尤其是在江湖.............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王伦,作为梁山泊早期的一位首领,他的错误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以及梁山泊的发展停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心胸狭隘,妒贤忌能:这是王伦最致命的错误。他本身武艺平平,虽然因为早年在江湖上的资历和一些权谋,成为了梁山泊的头领,但他的能力和格局与后来的.............
  • 回答
    《水浒传》里那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咱们不聊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就抠抠那些藏在文字缝隙里,细一琢磨就让人心底发毛的玩意儿。1. 鲁智深与金翠莲的“缘分”:一场悲剧的冷酷开端大家对鲁智深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鲁智深和金翠莲母女的这次相遇,看似是侠.............
  • 回答
    金枪手徐宁,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无疑是一位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不像那些出身草莽、性格桀骜不驯的头领们那样张扬夺目,却以其精湛的武艺、忠厚的品性以及一段堪称“被逼上梁山”的无奈经历,在梁山众好汉中占据了独特的一席之地。要说徐宁,我们得先聊聊他的出身与特长。他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法教.............
  • 回答
    《水浒传》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固然写得波澜壮阔,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但细细琢磨起来,里面确实有不少地方叫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不像是咱们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儿。下面我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地方,在咱们这普通人的眼里,显得格外离谱。一、 好汉们这身板,仿佛自带“主角光环”的“神力”咱们先不说那些.............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地煞星三十六员,虽然名号众多,但要论武艺高强,能够位列地煞前五的,在我看来,定是以下几位,他们的身手确实是名不虚传,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首先,我要提的便是“浪子”燕青。别看他年轻,一张俊脸,文弱书生的模样,可他的本事可不是盖的。这位燕青,那才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十八般武艺.............
  • 回答
    鲁智深手中的那根禅杖,可不是寻常的和尚拿来敲经文的普通法器,那是一件实打实的、能辟易群雄的了不得兵器。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名字上说,它叫“降魔杵”,也叫“金刚杵”。这名字一听就不是凡品。降魔杵,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降服那些心魔外魔的。在佛教的语境里,金刚杵象征着不可动摇、坚不可摧,是智慧和力量.............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意思是梁山好汉们在军中行礼,不直接说“下拜”二字,而是用“剪佛”来代替。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剪佛”这个词的由来,得从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和习俗说起。“下拜”二字为何说不得?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拜”这个字有着非常隆重的含义,常常用于祭祀、朝拜君王、拜神明等等。而“下拜”更是表.............
  • 回答
    《水浒传》这部书,要说印象最深的片段,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不是那什么大场面上的厮杀,也不是哪个英雄的义薄云天,而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一段。别看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就是打死了一个泼皮,但对我来说,这前后铺垫,这人物的性格展现,还有那股子冲动又仗义的劲儿,简直绝了。你想想,鲁达,一个看守菜园子的提辖,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