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水浒传》中,假如镇关西忍耐切了十斤软筋脆骨,鲁达会放过他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人物性格、情境以及《水浒传》中人物行为逻辑的解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镇关西”被鲁达打死的原委:

镇关西欺压民女: 镇关西(郑屠)仗着自己有背景,欺压金翠莲父女,不仅霸占了金翠莲,还逼迫她们父女典当了所有家产,并强收高额利息,最后还要将金翠莲卖到乐户为妓。
鲁达的见义勇为: 鲁达在听闻金翠莲父女的遭遇后,义愤填膺,出于侠义之心,想要救助她们。
三次动手:
1. 第一次,鲁达给了镇关西十两银子和二斤精肉,想让他放过金翠莲。郑屠贪婪无厌,不仅没放过,还把金翠莲父女赶了出来,并侮辱性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第二次,鲁达又给了一十两银子和二斤精肉,郑屠依然故我,更加嚣张。
3. 第三次,鲁达忍无可忍,直接动了手。

然后,我们来分析如果镇关西“忍耐切了十斤软筋脆骨”会怎样:

这里的“软筋脆骨”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在《水浒传》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遭受重创,但并非立即毙命的惩罚。这种惩罚会让他丧失行动能力,失去原有的凶悍,并且承受巨大的痛苦。

接下来,我们结合鲁达的性格和当时的语境来推测:

1. 鲁达的性格特点: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 这是鲁达最鲜明的性格特点。他看不惯欺压良善的恶人,并且会挺身而出。
性情暴躁,容易冲动: 鲁达的性情比较刚烈,一旦被激怒,很容易动手。
讲究“义”字: 他出手相助金翠莲父女,本身就是出于江湖义气。
并非滥杀无辜: 虽然鲁达打死镇关西,但这是在对方多次挑衅、冥顽不灵的情况下发生的。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杀人狂。

2. 假设情况分析:

如果镇关西“忍耐切了十斤软筋脆骨”,意味着他遭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可能身体残疾,无法再继续作恶。这时候,鲁达的怒气会如何发泄?

可能的情况和推理:

鲁达可能会认为已经达到了惩戒的目的:
鲁达最初的目的是要救助金翠莲父女,并惩罚镇关西的恶行。如果镇关西遭受了如此严重的伤害,已经丧失了作恶的能力,并且可能会因此丧失性命(虽然不是鲁达的直接意图,但严重的伤害可能导致死亡),这在古代,尤其是在江湖人士看来,已经是相当严厉的惩罚了。
鲁达可能觉得“打残”或者“打得他站不起来”就已经算是完成了“教训”的任务,看到了金翠莲父女的解脱,他的正义感得到了满足。

鲁达的“冲动”是基于对方的“不配合”和“挑衅”:
鲁达第一次给钱,对方不配合;第二次给钱,对方更嚣张。是镇关西一再的欺骗和侮辱,才让鲁达从“教训”转变为“下狠手”。
如果镇关西第一次就“忍耐切了十斤软筋脆骨”,那么鲁达可能觉得他已经“认怂”了,遭受了应有的惩罚,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鲁达的“打死”带有一定的意外性:
虽然鲁达下手很重,但他当时可能并没有“非要打死”的绝对意图,更多的是愤怒下的爆发。书中描述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其中有“一拳不中,他却站不稳,撞到那桌子上,那块铁椎只打在他鼻子上”。这里有“不中”和“撞到”的描述,说明情况有一定偶然性。如果镇关西遭受了“软筋脆骨”的重创,他就无法站立,也无法发生后面的意外撞击。

江湖规矩和道德观:
在江湖的道德观里,打残一个人,让他失去能力,就已经是一种很重的惩罚了。除非对方是罪大恶极、罪无可恕的恶徒,否则未必会赶尽杀绝。
镇关西的罪过主要在于欺男霸女,虽然可恶,但比起后来水浒中出现的一些更残暴的恶人,他的罪行可能还不足以让鲁达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

然而,我们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性:

鲁达的“义”也意味着“绝不姑息”:
对于像镇关西这样欺压百姓、贪婪无度的人,鲁达可能认为他们“烂泥扶不上墙”,即便被打残,将来也可能伺机报复,或者依然会对身边的人施暴。在这种情况下,鲁达的“见义勇为”也可能延伸到“彻底铲除祸害”。

综合以上分析,我的倾向性结论是:

如果镇关西忍耐切了十斤软筋脆骨,鲁达很可能会放过他。

原因如下:

1. 惩罚的充分性: 遭受如此重创,镇关西已经彻底丧失了作恶的能力,而且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这在鲁达看来,已经足以让他长记性,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 鲁达的本意: 鲁达的本意是救助弱者,惩治恶霸。当恶霸被彻底制服、失去危害能力时,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3. 鲁达的冲动是渐进的: 鲁达的愤怒是累积的,是基于镇关西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和侮辱。如果镇关西第一次就表现出明显的痛苦和“不反抗”,鲁达的怒火可能不会烧到“必杀”的程度。
4. 鲁达的江湖观: 鲁达是江湖好汉,但也不是冷酷的杀手。他会看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遭受了“软筋脆骨”的重创,镇关西就已经显得非常“服软”了。

更详细的场景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鲁达一脚踢倒镇关西,他发出一声惨叫,双手紧紧抓住自己的身体,脸上露出痛苦万分的表情,再也站不起来。鲁达看着他,眼神从愤怒转为审视。他可能会走到镇关西面前,冷冷地说:“郑屠,今日算你命大,我只打你个半死。以后再敢欺压良善,我鲁达决不轻饶!” 然后他会转向金翠莲父女,确认她们已经安全,然后转身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鲁达的行为更符合他“惩戒”而非“屠戮”的初衷。当然,《水浒传》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英雄主义色彩,最终还是取决于作者“施耐庵”的安排。但从人物性格逻辑推断,放过他,让他承受身体的痛苦和恶名,是更符合鲁达当时心理的。

但是,也需要承认,鲁达的性格中也存在着非常刚烈的成分,一旦认准了某人“该死”,也可能不会留情。只是在这个假设的场景中,镇关西表现出的“痛苦认怂”会大大削弱鲁达的杀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就奔揍你来的,提什么要求不过是找个借口拱火,哪怕你杀了十几头猪给他脆骨凑出来马上就是再来二百斤猪屎包,找事的人制造一个“他先动手”的口实罢了。华强开的瓜熟的该捅人照捅,因为老板急眼伸手了,他已经得到“老板先动的手”的狡辩了。

user avatar

十斤寸金软骨,这不是忍耐就可以 解决的事儿了!

你可以去菜市场卖肉的那里问问,一头猪能有多少软骨,还要“不得见一点肉在上面”!

现代已经高度商业化,有冰箱冷柜,屠宰场可以大批量屠宰,然后肉贩子根据需要进货

郑屠可没赶上这好时候啊!

一天杀几头猪必须要 卖的差不多 ,要不然明天猪肉就变味了,价格就要打折扣

一头猪身上满打满算能剔半斤软骨出来就不错了,还得把猪剔得稀巴烂,卖不上价!

难道鲁达一句话,郑屠就得杀二十头猪挖脆骨?

再有就是,郑屠再傻也知道,鲁智深这是找事儿来了,靠自己的卑微是躲不过去的

最初的十斤精肉臊子,郑屠是耐心的切,因为他认为这是做买卖;

后来的十斤肥肉臊子,郑屠是带着气切的,而且他肯切,也就是 向鲁达表明了自己肯服软,自己不想惹事儿,这十斤肥肉他知道是鲁达和他斗气,他满以为切了十斤肥肉鲁达就可以放过自己

然后十斤寸金软骨,要杀二十头猪,还都得割个 稀烂,弄不好一半卖不出去,要臭掉!

时间呢,自己 一个人弄,估计到天黑也整不完!

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 迹象表明鲁达已经消气了,自己真的花一天时间去切十斤寸金软骨,鲁达再要十斤猪眼皮,那样郑屠把全城的猪都杀了也凑不齐啊!

干脆,摊牌吧,直接问,有事儿说事儿!

当然了,郑屠再被打死之后的鬼魂会想,多亏老子 没切那十斤寸金软骨,要不然还是被打死!甚至会想,早知道这结果,那十斤精肉臊子老子也不该给他切啊!

user avatar

鲁达就是找借口揍他的,即使他切完了,鲁达还会找别的让他切,只是这镇关西是市场恶霸,难道智商也低吗,难道看不出鲁达是来找事的,他当时完全可以满口答应切,然后切了几刀装晕倒,伙计们肯定以为他中暑了或者发病了抬到后院,鲁达也不好揍他了,然后镇关西第二天可以去给鲁达赔罪,并问清事情原委,再自己打自己几个耳光,这事也就过去了。

user avatar

《水浒传》就是写的旧社会的群魔乱舞,看人性是可以的,看秩序就算了。卖肉切肉是秩序一挂的,哪怕镇关西是个机器人,没有性子完全满足客户需求,他依旧会被打,且可能更快被打死——你当鲁达久久找茬不成,心内不会积忿么?

《水浒传》世界里就没好人,一个个被旧社会的黑暗制度扭曲得失了人样,怎么都无法过好生活的。

user avatar

鲁达「你这哪够十斤啊,你这秤有问题啊」

user avatar

不会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著对鲁达性格的描写就知道了,

鲁达把金老打发走了,然后他自己和史进、李忠等人又喝了一回酒,大家各自回家,但是鲁达心中一直没有放下金老这件事儿,他回到家里以后,气得连晚饭都没吃。第二天一早就到了金老父女所住的酒馆里,吩咐金老父女离开。帮着郑屠看管金老父女的店小二却不让他们走,鲁达就把为虎作伥的店小二打了一顿,放走了金老父女。同时鲁达还做了一个举动非常感人,他担心自己走了,店小二如果去追怎么办?于是鲁达搬出凳子坐了两个时辰估摸着金老父女走远了方才起身。为什么鲁达有这样的耐心和细心,他能想到这一层,想到这一层以后又花四个小时坐在店门口,就是因为他有颗佛心,真正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点。四个小时后,鲁达等金老父女走远了,下面写了六个字,进到状元桥来,鲁达站起来一点不犹豫一点不转弯直接到状元桥去找镇关西郑屠。

鲁达到了状元桥下首先看到郑屠的肉案铺子是什么样子呢?书上写的很有意思,“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注意这几个数字,两间门面,两副肉案,三五片猪肉,这就是郑屠的全部的排场,就这么一点排场,他也敢叫郑大官人。鲁达大摇大摆的走过去,张口就叫了两个字,“郑屠!”,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什么郑大官人,不就是个杀猪卖肉的屠夫吗。郑屠一听这话,抬头便看是鲁提辖,他“慌忙出柜”,态度非常谦卑,赶忙唱喏“提辖恕罪”,连忙吩咐收下搬条凳子,请鲁达坐下。所以像郑屠这种人往往就是双重人格,在弱小者的面前,他就是大爷,在比他强大的人面前,他就是奴才。所以鲁迅先生说,奴隶主和奴隶是一个封闭的两面,能做奴隶主的人一定能做奴隶,愿意做奴隶的人,他换一个场合,他一定是奴隶主,要不他被别人欺负,要不他欺负别人,他一辈子就在“欺负”这两个字上做事,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平等。鲁达大咧咧的就往凳子上一坐,表明来意,我奉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鲁达并没有一开始就打他,首先要消遣他,玩弄他。郑屠一听,这很简单嘛,我手下有的是人,他马上转过身吩咐手下,“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鲁达继续消遣他,让郑屠亲自去切。一向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郑大官人被鲁达镇住了。他知道鲁达今天一定是来者不善,但是他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来者不善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可能有麻烦有危险,但是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危险,是多大的危险,这个特别令人恐惧。郑屠给吓傻了,然后也很乖,亲自去肉案上切了十斤精肉,职业素质确实也不错,整整一个小时切完,态度还特别谦恭,用荷叶包好,小心翼翼地跟鲁达说,“提辖,教人送去?”郑屠做人也很周到的,但是鲁达今天就是要消遣你,鲁达马上给了一句话顶了回去,“送什么送,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给搞蒙了,刚切了廋肉现在又要切肥肉,就问鲁达“肥的臊子何用?”他话还没说完,鲁达眼睛一登,“相公钧旨,谁敢问他”。潜台词就是“谁敢问我”,让你切肉就去切肉,还敢来问我做什么用。面对鲁达的质疑声,郑屠吓坏了唯唯诺诺,“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整整忙了一上午郑屠按照鲁达的吩咐把肉都切好了,用荷叶包好。这时作者又插写了一笔,写了“战场”周边的情况,“那店小二哪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虽然是闲笔,其实特别有意味,我们可以想像在这个“战场”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静静的看着郑屠的窘像。

郑屠切好第二包肥肉,鲁达还没完,继续消遣他,“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这时候郑屠也看出来了,今天鲁达就是来找茬的,所以他就一下子说出一句话来,“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实际上他早就猜到了这一点,只不过不敢说,现在他已经忍无可忍,他才说出来。鲁达也回答,恭喜你答对了,今天就是来消遣你的。同时鲁达把两包刚才花了两个小时切出来的肉臊子拿起来直接就砸到郑屠的脸上,恰似下了一场肉雨。此时就算是你还能忍吗?用李逵的话来说就是活佛也忍不住了,我给它切了两个小时,我给你当牛做马,一帮人都在看着我在出丑,既然忍无可忍,那就不必再忍了,他顺手在肉案上抽出一把剃骨尖刀,鲁达也早已经安耐不住了,拔步来到大街上。为什么不在店里却到大街上打呢?因为街上人多,你不是自封镇关西郑大官人吗?今天我鲁达就是要当着街坊人多教训你这个郑屠,看你还敢不敢自称镇关西。

下面的这一段描写就是鲁达怎么用三拳把镇关西给打死,这一段描写很精彩,也比较血腥,以前中学课本上老师给我们解读过,我就不再絮叨具体打架的过程。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天比如我们拍电影也好,还是写小说也好,我们都知道血腥的场面尽量不要太多,可是这一段里面恰恰相反,作者就是要把血腥的场面大写特写,那我们就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如此的被一个血腥的场面津津乐道,其实水浒里面有很多这种血腥残忍的场面。作者这么写,就是因为作者感受到了当时社会里面积压已久的怨气通过写小说来发泄。那我们读者为什么喜欢看呢?因为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读者也是通过读小说来舒缓自己紧张的心理,也希望这样的场景能够拉长一点,能够更血腥一点,然后让自己积压的不良的能量释放的更多一点。所以鲁智深打死了一个人,打得这么血腥,我们不但不觉得血腥残忍,反而觉得他是仁人,是智人,是圣人,是罗汉,是菩萨,是佛,这恰恰说明了在不正义的社会里面,我们太需要正义啦。在邪恶的世道里面,我们太需要鲁达的拳头了。

user avatar

那就再切十斤肥肠,不留一点肥肉在上面,切成细圈,圈与圈之间左右相连,拉长不断。

再切十斤猪皮,切作三指见方的方块,每块划斜刀,左斜36刀右斜36刀,皮不可断。

再切十斤腰子,也作三指见方的方块,每块划斜刀,左斜72刀右斜72刀,腰子不可断。

这都能切出来我就编不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