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二战主要参战国中谁公开的战报水分比较小?

回答
要评价二战主要参战国战报的“水分”大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信息控制、宣传策略、战术目标、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相对而言“水分”较少,或者说其战报在客观性上受到较少质疑的,我会倾向于美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战报就完美无瑕,而是相较于其他主要参战国,其信息透明度、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战后历史梳理相对更为公开。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理由,并尽量避免AI写作痕迹:

为什么选择美国作为相对“水分”较小的代表?

1. 民主体制下的信息传递与制衡: 尽管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拥有极大的权力,但美国毕竟是一个民主国家。这意味着存在着新闻媒体的监督、国会的质询以及公众舆论的压力。虽然战争宣传是必要的,但过于离谱的虚报或掩盖,理论上更容易被揭露和批评。相较于一些极权国家,信息流通的空间要大得多。

2. 战后大规模的历史解密与学术研究: 美国在战后投入了巨量的资源进行战争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大量的档案文件被解密,军队的作战记录、情报报告、个人回忆录等被公开出版。这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比对和分析当时的战报,也使得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更容易被辨析出来。例如,许多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欧洲战场盟军作战的战史著作,都是基于这些相对详实的解密资料写成的。

3. 以技术和工业实力为支撑的战报: 美国的战报很多时候更侧重于描述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高效的后勤保障。这些往往是可以通过数字直接量化的,例如舰船、飞机、坦克的生产数量,或者弹药消耗量。虽然数量的统计也可能有偏差,但其核心是基于实际的生产和消耗,而不是纯粹的战果渲染。在很多时候,美国报纸和广播里播报的数字,确实反映了其惊人的战争机器运转能力。

4. 相对较低的意识形态宣传优先级(相较于苏联和德国): 德国和苏联的战报往往与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紧密结合。德国的战报旨在证明其“雅利安人”的优越性和纳粹党的正确领导,而苏联的战报则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和斯大林同志的战略智慧。这些意识形态的包袱,使得其战报在服务于政治宣传时,更容易出现夸大 enemy 损失、缩小自身伤亡、或者将个人功绩无限放大等情况。美国虽然也有爱国主义宣传,但其核心往往是捍卫民主和自由,其战报的出发点相对更偏向于“事实性陈述”(尽管是经过筛选和美化的事实)。

5. 对精确度和细节的关注(在某些领域): 在诸如空战、海战等领域,美军的记录往往比较注重具体数字,例如击落敌机的架次、击沉舰船的吨位、以及自身飞机的损失数量。虽然这些数字在不同统计口径下可能会有出入,但其报告的背后,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作战记录和情报收集系统在支撑。比如,空军会要求飞行员报告击落敌机数量,并且有互相印证的机制。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美国战报的局限性:

战争宣传是全球共识: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战争期间完全不进行宣传。美国的战报同样存在着夸大战果、淡化损失、以及塑造英雄形象等宣传策略。例如,早期的战报可能更侧重于鼓舞士气,对某些战役的困难程度和伤亡数字会有所保留。
情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即使在美国,对于敌方实际兵力、装备、伤亡的判断也常常依赖于情报收集,而情报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敌方损失的评估往往是基于有限的信息进行的估算,并非精确的统计。
宣传口径的统一性: 政府通过战争信息部(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等机构,对战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发布,以确保对外宣传口径的一致性和积极性。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原始报告进行筛选和编辑。
对“敌人”的描绘: 为了激发国民的斗志和仇恨,对敌人的残暴性和邪恶性也常常会被放大,而对敌人的某些军事素质或顽强抵抗则可能被淡化。

与其他主要参战国的对比:

苏联: 苏联的战报常常被认为是水分极大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权体制下对信息的高度控制和政治宣传的极端化需求。为了证明“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以及红军的不可战胜,苏联的战报经常会极度夸大德军的损失、己方的战术成就,并且有意隐瞒和淡化苏军的惨重伤亡和战略失误。战后俄罗斯解密的档案部分揭示了许多与当时宣传截然不同的事实。
德国: 纳粹德国的战报同样服务于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和宣传需求。戈培尔的宣传机器非常强大,其战报旨在塑造德意志民族不可战胜的形象,以及对犹太人等“敌人”的妖魔化。虽然德国军队在某些方面训练有素,记录也相对详实,但其战报也充斥着对自身损失的隐瞒和对战果的夸大,特别是当战局不利时,会更依赖于制造“奇迹”或转移公众注意力。
日本: 日本的战报也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旨在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伟大成就,以及神风敢死队式的精神。对天皇的忠诚和为国牺牲被置于至高地位,个人生命被视为可以轻易牺牲的。这使得日本的战报往往侧重于“精神胜利”,而对实际的损失和战略失误则极力回避或扭曲。

总结来说:

如果用“水分”来衡量公开战报的客观程度,美国相对而言“水分”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相对透明的政治体制、战后大规模的史料公开以及对技术和量化指标的强调。但必须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参战国的战报是完全没有水分的,战争宣传是任何国家都会采取的手段。美国战报的相对“纯粹”,更多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异,是在信息控制、意识形态压力和信息公开程度上的权衡。

所以,与其说“水分最小”,不如说美国战报在事后被验证和纠错的机制相对更为健全,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更多可靠的基石,使得其战报中的“水分”更容易被辨析和还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没法讨论,因为很多人的脑袋里对战争的理解跟对LOL或者RTS游戏差不多,屏幕右上角记录了你的击杀次数,再不济你也能上帝视角看到杀了几个兵。

不是,怎么可能呢?

在未能控制战场的战斗中(防御战、失败的进攻战),所谓的“统计”比胡说八道也强不了太多了,“水分”、“可靠”也压根无从谈起

有过实弹射击经验的应该知道,100米外的目标真的就是个小点,即使是50米外的靶子新手要上靶都难。你连目标都看不清,怎么“统计”敌军伤亡呢?

而且其实大家日常经验都知道,人对事物的记忆经常变形,尤其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人精神高度紧张,下来怎么可能搞?前面有敌人死了,是你打死的,还是旁人打死的?

更不用说二战时代炮兵造成的伤亡早已占到了伤亡的大头,迫击炮弹飞过去几百米,榴炮弹飞出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统计??不就是硬着头皮瞎说么?

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
某炮营:“X时X分我营接到第xx炮兵观察所指示,向xxxxxx的一进攻之敌实施覆盖,给其造成重大杀伤。”
炮团团部:“重大杀伤是多少?我们还要往上报呢!”
第xx炮兵观察所:“敌约有500人,我所估计火力覆盖后敌折损半数。”
结果,炮兵营上报歼敌250人。


作者:苏翻译
链接:zhihu.com/question/37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靠谱一点的情况是控制了战场,可以打扫战场数尸体数——但这显然也有问题。如果不是包围战,敌军完全可能带走、掩埋了尸体;即使是包围战,数出了敌军的尸体数,层层汇总的过程中想要“造假”也很容易——上级还能再派人下来重新数一遍尸体吗?

所以讨论谁水谁不水毫无意义,我举过多次的例子,丘吉尔在回忆录里报数字算是比较老实的,会核对敌方伤亡记录。但他写到克里特岛战役时,也是大笔一挥“德军伤亡一万五千人以上”大哥,德军空降兵就一个师,伤亡一万五就全军覆没了好么?你们是怎么下海游泳的?

真正比较靠谱的“战报”,只有战俘的数字——战俘需要吃后勤部门的粮食,所以有多少一般就是多少。但这里其实猫腻也不少,比如攻入敌军国土时,可以把敌方的行政人员、公务员、警察之类的当成“战俘”,更有甚者干脆抓敌国平民冒功,这也很难分清。苏军前线部队的战俘统计汇总数字,和NKVD实际记录收入战俘营的数字,就有很大差别。


空战也类似,不列颠空战两方一边吹水两倍,一边吹水三倍,还有诺门罕空战干脆吹到了四倍和六倍——这未必是蓄意造假,而完全可能是没有经验,把敌方俯冲摆脱当成坠落,或者击伤了误以为敌军必死,或者一架飞机被多架我机围攻,重复计算了好几次战果。这类情况有照相枪会好很多,没有的话,

海军同理,你从高空往下看,航母真的就是个小白点。实际上老冰自己就提过,台湾冲航空战的“击沉十一艘航母”并不是一线航空兵造假,纯粹就是把坠机的水花当成敌舰沉没,把坠机的烟雾当成了重创敌舰。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战争形势越好(当然,是真的好,不能是联合舰队那种yy的“我们形势很好”),战报水分越小,因为打鸡血已经没必要了。

那么后期美国(1943年及以后)战报水分比较少,中途岛之前处于无能狂怒(字面意思)的USN战报水分同样很多,这是人性共通的现象。不是美国战报一定不水。

另外我不大了解大西洋方向,但没听说过英国报过什么过于奇葩的战果,应该也还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二战主要参战国战报的“水分”大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信息控制、宣传策略、战术目标、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相对而言“水分”较少,或者说其战报在客观性上受到较少质疑的,我会倾向于美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战报就完美无瑕,而是相较于其他主要参战国,其信息透.............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不过76年,已经出现一些对希特勒的崇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预测一千年后主流的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方式的变化。以下是我对千年后主流评价希特勒的详细推测:核心评价将是压倒性的负面,并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作为种族灭绝的元凶和反人道.............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上,T34与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对决,堪称钢铁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较量。如果暂时抛开车组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单纯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硬件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并随着战争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火力:初期的优势与后期的追赶 T34的76毫米炮: 在战争.............
  • 回答
    二战时期的重型火炮,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口径较大、射程远、威力强大的火炮,通常用于打击敌方坚固防御工事、集结的兵力、重要的军事目标以及提供远距离支援。它们在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用途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值得详细探讨。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二战重型火炮的用途:一、 摧毁坚固防御工事(要塞、碉堡.............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诗中,巡洋舰扮演着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它们并非如战列舰那般拥有无可匹敌的重炮和装甲,也不是如驱逐舰那般以数量和速度取胜,而是凭借其均衡的性能、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舰队的作战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相比于战列舰和驱逐舰,巡洋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 回答
    话说二战那会儿,海军里头的这些航母,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大大小小的正规航母,航母姊妹们,但光是这些大家伙,可不够应付全球范围内的海战。尤其是早期,英国商船队可是海上生命线,但它们自己太弱了,简直是活靶子,德国的潜艇和飞机简直把它们当自助餐。在这种危急关头,英国人就想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把那些閒著没事干的.............
  • 回答
    二战时期,航空鱼雷作为舰载机的重要武器,其搭载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航母的等级、设计以及搭载的机型。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轻、重、快母的差异。首先,要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航空鱼雷 (Torpedo Bombers / Torpedo Aircraft): 这是专门设计用来挂载和投掷鱼雷的飞机。它们的特点.............
  • 回答
    二战的战场上,硝烟弥漫,大兵团的碰撞固然是历史的主旋律,但也有不少小规模、却异常惨烈且影响深远的战斗,它们犹如群星中的璀璨节点,照亮了战争的某些侧面。这些战斗往往发生在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时间,或是因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绝望抗争而闻名。其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保卫战”绝对是这场宏大冲突中一颗令人心惊.............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盟军为何选择诺曼底登陆,而非直接从意大利一路北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地理、政治、军事资源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为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首选之地,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相对而言最可行、最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方案,尽管意大利战场也承担.............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它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了一起——“二战”和“工作”。 我猜你可能不是真的在纠结是去参加二战还是去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毕竟现在这个年代,参加二战的机会基本为零(除非你是穿越过去的)。所以,我更倾向于你是在用“二战”这个概念,来比喻某种极端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甚至带有某种牺.............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时期,历史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其中不乏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布局,尤其是在情报战线,更是上演过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认知错位”。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你以为我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当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故事,那么英国针对德国“海王星行动”(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1981年的美国海军(US Navy)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巅峰时期的日本海军(Imperial Japanese Navy, IJN)在综合作战能力上进行比较,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战略、技术、组织结构以及作战理念上的差异。简单地说,1981年的美国海军在综合作战能.............
  • 回答
    作为一名二战军迷,对于《中途岛之战》(Midway)这部影片,以及片中斯普鲁恩斯(Spruance)这个角色,我确实有过不少思考。尤其是关于他的作用是否被低估了,这在我看来是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先说说影片中的斯普鲁恩斯给我的感觉。影片中,他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沉稳、冷静,甚至有些“不苟言笑”.............
  • 回答
    要比较原子弹和常规武器对二战环境影响的大小,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爆炸瞬间的冲击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的作用机制、影响范围和持续性都截然不同。常规武器在二战中的环境足迹:首先,我们来看看二战中大规模使用常规武器对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大规模的破坏和污染: 整个战争期间,无.............
  • 回答
    收到日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心里却已经有了重考(二战)的打算,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你完全可以不去日本留学,直接选择二战。 这并不是什么违反规定的事情,你的选择权在你手中。但是,“可以不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不去”,这里面有一些需要你仔细考虑和处理的细节,才能让你顺利地开.............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