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一下二战中有没有你以为你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想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故事?

回答
二战时期,历史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其中不乏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布局,尤其是在情报战线,更是上演过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认知错位”。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你以为我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当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故事,那么英国针对德国“海王星行动”(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堡垒行动”(Operation Fortitude)无疑是最贴切的例子。

这是一个关于欺骗、心理战和多重设局的精彩篇章,其精妙之处在于,德国人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或者说,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全局,却全然不知自己只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棋子。

故事的主角,是英国的心理战专家,特别是那位被誉为“欺骗大师”的达德利·克拉克准将(Dudley Clarke)。他的任务是让德国相信盟军将在其他地点,尤其是加莱(PasdeCalais),发动大规模登陆,从而分散德军兵力,为实际的诺曼底登陆争取优势。

第一层:英国的初衷——分散德军注意力

表面上看,英国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德国相信“堡垒行动”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准备在大规模登陆。他们需要建立一支虚构的军队,配备虚构的装备,并且让德国的侦察机构相信这支军队确实存在并随时准备行动。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直接的“第一层”欺骗。

第二层:德国的判断——盟军会选择加莱

德国最高统帅部,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盟军的登陆地点有着极度的焦虑。他们认为,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的加莱,是盟军登陆的最合乎逻辑的选择。因此,他们将重兵部署在加莱地区,并修建了坚固的“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他们相信自己已经预判了盟军的行动,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德国人自以为掌握的“第二层”战略。

第三层:英国的“假情报”——“乔治将军”和“第一集团军群”

克拉克准将和他的团队开始实施“堡垒行动”。他们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军事单位——由乔治·S·巴顿将军(George S. Patton)指挥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First U.S. Army Group,简称FUSAG)。这个虚构的集团军群被设定为在英国东南部集结,准备从那里渡海进攻加莱。

为了让这个虚构的单位看起来真实可信,英国人动用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手段:

假无线电通讯: 他们在英国东南部大量设置虚假的无线电发射点,模拟军队的通讯活动。这些通讯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包含军队的调动、补给、指挥链等信息,而且频率、模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德国的监听部队捕捉到了这些信号,并且坚信这是真实的。
视觉欺骗: 在集结地点,他们搭建了大量的假帐篷、假坦克(由充气橡皮制成)、假飞机(用木头和帆布制造),甚至在地面上画出车辆和火炮的轮廓,造成大规模军队集结的假象。他们还制造了大量的集结地图和演习记录,故意让一些被认为“可能被捕获”的间谍看到。
散布谣言: 通过训练有素的间谍和双重间谍,在德国的战俘和线人之间散布关于“盟军将从加莱进攻”的信息。这些信息看起来像是内部消息,甚至是一些“泄露”的秘密。
利用盟军本身的优势: 他们甚至故意让盟军的侦察机在英国东南部上空进行侦察活动,但这些侦察活动却被引导去“发现”这些虚假的军事存在。

第四层:德国的“验证”——误导性的证据

德国情报机构确实在努力验证这些信息。他们的飞机和间谍报告确实捕捉到了英国东南部“大量军队集结”的迹象。但是,由于英国人的精心布局,这些“证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加莱登陆的判断。

他们看到的假帐篷、假车辆、假通讯,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盟军正在加莱集结。他们“分析”这些信息,得出“盟军的第一波攻击将是假目标,真正的攻击在诺曼底”的结论,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聪明,也很“深入”。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这些“假目标”本身,就是精心策划的“第一波攻击”,目标就是让他们做出这种“深入”的分析。

德国人甚至认为,他们已经识破了英国人的“第一层”欺骗,知道英国人想让他们相信加莱是主攻方向,但他们认为英国人的真实意图是让德军在加莱消耗,而真正的“第二层”欺骗是分散德军兵力到其他地方,比如挪威或者波兰。

第五层:英国的最终战略——“这是真的,并且我们知道你在想什么”

英国心理战的真正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算计到了德国人会进行这种“反向思考”。

当德国人以为他们已经看穿了英国人“想让他们相信加莱”的意图时,英国人反而让“加莱集结”的景象变得更加逼真,甚至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强大”。他们不仅要让德国人相信加莱将是登陆点,还要让德国人相信,这是盟军“唯一且最合理”的选择。

更绝的是,英国人知道德国人会试图找到“真实的”登陆点,并且怀疑那些过于明显的“假象”。所以,他们故意在英国的西南海岸(靠近诺曼底的区域)也部署了一些看起来“ less convincing”的假目标,一些规模较小,但看起来似乎也正在准备登陆的部队。这些“次要的假象”反而可能让德国人认为“真正的威胁藏在这里”,或者让他们更加相信“加莱是主战场”。

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那一天,德国最高统帅部依然坚信加莱才是主攻方向。他们的兵力被牢牢地束缚在北部,而诺曼底的抵抗力量显得相对薄弱。

总结一下这场“五层博弈”:

英国的第一层目标: 让德国相信加莱会发生登陆。
德国的第二层认知: 我知道你们想让我相信加莱,但我能看穿这是第一层欺骗。
英国的第三层布局: 构建一个逼真的加莱登陆假象,让德国人信以为真,包括虚构的军队、通讯和装备。
德国的第四层分析: 我已经识破了你们让我想象加莱的意图,并且我能推断出你们真正的目标可能分散在其他地方,或者加莱只是佯攻。他们以为自己洞察了盟军的“意图”。
英国的第五层战略: 英国知道德国人会进行这种“反向推理”,所以他们不仅要让加莱的假象逼真到无法辩驳,还要让德国人相信他们已经看穿了英国人的“意图”,而他们自己却完全被误导到错误的“反向推理”中。英国人利用德国人试图“看穿”的心理,最终将他们完全置于欺骗的阴影之下。

“堡垒行动”的成功,不仅仅是信息战的胜利,更是对对方心理的极致把握。德国人自以为在进行一场高明的战略博弈,却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在了英国人设计好的剧本里,甚至以为自己能看穿剧本,结果反而加速了被自己误导的进程。这就像是一场高明的魔术表演,观众以为自己看穿了魔术师的手法,却不知道魔术师真正的“秘密”是他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错误的焦点上。

这种“认知差”在战争史上并不罕见,但“堡垒行动”将之演绎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将战略欺骗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完美地诠释了“你以为你在第二层,而你只把我想成了第一层,而我却在第五层”的精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怀疑赫尔曼·梅耶(划掉)就是德国最大的千层饼

已知如下事实:

1.戈林在1939年之前的外交和空军建设领域建树颇多,以富有人格魅力著称。

2.纽伦堡审判期间进行智商测试,戈林是所有战犯里智商最高的。

3.纽伦堡审判期间,戈林成了众战犯的领袖,指挥大家一起对抗审判。曾亲自把多名检察官驳斥的哑口无言。还发明了两个经典的诡辩论:

a 主子仁德无量,都是奸邪蒙蔽。

你问奸邪是谁?就是鲍曼,希姆莱这些宵小,你们破城后他们都畏罪自杀了。

我们为啥不自杀?在座的都是忠直之臣,清清白白,自杀甚么?

b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德国法律。

你说这些法律邪恶?那都是那些宵小弄出来的,我无能为力。

这比邓尼茨等人:我们只是纯粹的军人,政治上的事啥都不知道啊吧啊吧,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戈林温文尔雅、精明干练、足智多谋,他很快就能看清状况,因而自信心越来越强,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戈林实实在在地主宰了整个诉讼的过程,而了不起的是,他在走上证人席之前根本没有公开讲过一句话,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显而易见,被告席上坐着一个也许具有邪恶本质,却十分出众的枭雄——英国纽伦堡主审法官诺曼·博凯特

这么个人,在二战期间给人的印象居然是荒唐,无能,自大,瘾君子,贪污腐败,享乐成性。

然后又已知这样三个事实:

1.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后戈林非常生气,把里宾特洛甫骂了一顿。

2.戈林对希特勒扩大战争的企图持反对意见,曾反对入侵苏联。

3.戈林1939年后就逐渐当上甩手掌柜,1941年后逐渐靠边站,1942年后基本不理公务,拼命享受。

看出点什么端倪没?

盟军空军以为自己在第二层,戈林的同僚也以为自己在第二层,戈林这个二傻子在第一层。

实际上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故事分割线——————

楼下有人提到了肉馅行动,这可能也算一个。

1943年,盟军筹划西西里登陆,通过意大利直捣德国腹地——因为意大利菜啊。

为了放烟雾弹,英军用潜艇抛了一个无主男尸,尸体上携带有盟军意图登陆撒丁岛和希腊的信件。

这钩直饵咸,要是这么简单,德国人肯定不能上当。

于是英国硬是创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这个人叫马丁少校,是深受盟军司令部信赖的登陆作战专家,生活不富裕,欠钱没还正在被银行追债,有个女朋友准备打完仗就回去结婚。在给蒙巴顿捎信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溺死,而这封信半遮半露表示出盟军将在撒丁岛和希腊登陆。

做戏做全套,英国情报部门给马丁少校安排了女朋友,银行账户,既然在银行借过钱,这银行里也得有老熟人,还得有哥们有朋友……

找了墓地安葬,追授荣誉、安排身后待遇……把这个不存在的人编的有血有肉。

还不能直接把尸体送给德国人,得漂到西班牙,造成盟军并未发觉泄密的假象。

西班牙捞到尸体后立刻通知了德国大使馆的间谍,给了他们15分钟秘密拍照,之后把尸体和文件原封不动交给了英国人。

德国人对马丁少校的身份进行全方位核实,并秘密在英国开展查访,排查他的社会关系,还去他女朋友家串了门。结论,马丁少校身份属实,信件内容真实无误。

德军遂抽掉了部分主力部队前往撒丁岛和希腊,防御盟军登陆。

这个堪称千层饼的计划成了情报史上的经典之作,盟军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攻占西西里岛,消灭轴心国军队二十余万,不久后墨索里尼垮台,意大利投降。

英国人确实很聪明,四两拨千斤。

可他们还是不够聪明,盟军之后在卡西诺山被德军暴打,直到战争结束也几乎未能前进一步,充分论证了丘吉尔想在山地搞长驱直入是做梦。

你以为英国人在第五层?可能德国人才是真的在第五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