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的朱仝义气高扬却不给小衙内报仇?

回答
《水浒传》中的朱仝,人称“美髯公”,以其仗义疏财、为人厚道而闻名。他确实在很多场合都展现出了高尚的义气,比如救了晁盖等一伙梁山好汉,后来又被陷害发配,也未曾背弃兄弟情义。然而,他未能亲自为小衙内报仇,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朱仝的个人性格与处境的矛盾:

义气: 朱仝的义气主要体现在他对兄弟的忠诚,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不公的厌恶。他看到宋江被陷害,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助;他看到雷横受难,慷慨解囊。他对小衙内的怜惜之情也是真切的,甚至在小衙内被杀后,还在尽力掩饰和保护。
官场身份的束缚: 在他被发配之前,朱仝是一名朝廷命官,是京东刑马步水军都指挥使。作为一个在体制内的官员,他受到律法的约束,也必须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前途。直接报仇,尤其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等同于藐视法度,是死罪。
道德与律法的界限: 朱仝的义气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情感和道义判断之上,而法律则是社会运行的规则。当个人情感与法律发生冲突时,作为官员的他,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为小衙内报仇,在法律上讲,属于私刑,是为律法所不容的。

二、 小衙内被杀的复杂背景:

凶手明确但难以追究: 小衙内是被李逵杀死的。李逵在醉酒状态下误杀了小衙内,这个事实非常清楚。然而,李逵是梁山好汉,而小衙内是当地官员的儿子,事件发生在沧州。
梁山泊的庇护: 即使朱仝知道是李逵所为,他也不能在官方层面追究李逵的责任。因为一旦公开追究,就等于将梁山泊的土匪身份公之于众,这也会牵连到宋江和其他在梁山上的好汉。更重要的是,梁山泊当时是官府的“眼中钉”,一旦与梁山扯上关系,朱仝自己也会被视为勾结贼寇。
当时的政治环境: 当时,虽然宋江等人被招安,但官府对梁山好汉的监视和戒备并未完全消除。在这种敏感时期,朱仝作为一名曾经与梁山有过密切联系(尽管是被迫的)的官员,如果公开追究李逵的责任,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故意陷害梁山好汉。

三、 朱仝的应对策略与局限性:

隐瞒和保护: 朱仝在知道真相后,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愤怒,但他并没有当场发作,也没有声张。而是选择隐瞒事实,保护李逵和宋江的声誉,也保护自己不被牵连。他甚至利用自己的职权,为李逵开脱,使得李逵能够逃脱罪责。
将责任归咎于意外: 他试图将小衙内的死描述成一起意外事件,而不是谋杀。这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风波。
无法在官场上报仇: 他没有能力在官场上以合法的方式为小衙内报仇。如果他利用官职去抓捕李逵,那将意味着他必须与梁山为敌,并且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和政治问题。
个人能力的局限: 即使朱仝有心,他一个人也无法对抗整个梁山泊。他所能做的,是在法律和道义的夹缝中,尽力而为。

四、 作者对人物设定的考量:

展现朱仝的“非完美”英雄形象: 《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都不是绝对的正面或反面。朱仝的义气确实高扬,但他也有作为官员的顾虑和无奈。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推动情节发展: 朱仝未能报仇,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与梁山好汉的联系(虽然是间接的)。如果他真的去追究李逵,那么他与宋江、李逵等人的关系就会彻底破裂,这与后续的情节发展是矛盾的。
反映现实: 作者通过朱仝的遭遇,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个人情义与国家法度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官员的无奈与局限。有时候,即使是义薄云天的好汉,在强大的制度和政治压力下,也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总结来说,朱仝未能为小衙内报仇,并非是其义气“不彻底”或“虚伪”,而是由于他身处官场,受到法律和政治环境的严格约束,以及梁山泊的特殊身份所致。 他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稳妥、最能保护自己和兄弟的方式,即隐瞒真相,并尽可能地为李逵开脱。虽然这看起来辜负了小衙内的性命,但对于朱仝这个人物来说,是在复杂的处境下最符合他身份和性格的应对方式。他的“义气”更多地体现在对兄弟的忠诚和对弱者的同情上,而非不计一切代价的复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仝必然不可能和晁、宋、吴作对。

为了避免朱仝与梁山高层之间发生冲突,小说不惜把“小衙内之死”写成了一场错综复杂的罗生门。

这一段“朱仝传”写得绕来绕去,煞费苦心。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这个标题和“霹雳火夜走瓦砾场”一样,只有事实的陈述,而没有价值的判定。

从写作技法上,都是从秦明和朱仝两人的视角来描述他们的所见所得,刻意缺省(回避)了作案的过程。

案件的经过均是从各人的话里穿插补充得来,既大大增加了悬念,在情节上起到跌宕起伏的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读者的正面冲击。

所不同的是,青州事件,各方描述的事实基本一致,可以互相印证;而小衙内事件,每个人各执一词,显得扑朔迷离。

最后,就是牺牲了担着“天杀星”名头的李逵,把责任都让黑旋风担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朱仝只能针对李逵。

从当晚的情形看

㿻兰盆节当晚,朱仝被引出沧州城二十里外,发现小衙内被李逵劈死在树林里。

他一路追踪来到一个庄院,不见黑旋风,却见小旋风。

柴进直言不讳地说,我的一个朋友及时雨宋江,要请你上山落草,但是你不同意,因此“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

接着,推出吴用、雷横两个人来,又是下拜、又是陪话,一面说“望乞恕罪”,一面还是一口咬定“这是宋公明哥哥将令”。

这一来,朱仝的处境就尴尬了。

首先,李逵躲着不出来,他又不可能在柴进家里四处搜查;

其次,眼前这两个人,既没有动手杀小衙内,又异口同声地说,那不是自己的主意,你总不能动手揍他们吧;

最后,按他们所说,“真正的主谋”远在梁山。

吴、雷两人那句“若到山寨,自有分晓”,意思是,你朱仝如果要找人算账,那也得先上了梁山再说~

这一招挺狠的。

非常符合“智多星”的风格。雷横那点脑筋是想不出来的。

但朱仝并不傻。

好人不一定就又傻又愣。

朱仝也是个人精,人情世故通透得很,头脑也好使。

他偷放晁盖、宋江的时候,都是在雷横眼皮子底下把人放跑了,别人还拿不住什么把柄。

书里这一段全是对话,里面全是机锋。

朱仝先是服软,以缓和气氛——

朱仝道:“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听他的口气有所松动,柴进就在旁“一力相劝”。

为什么让柴进出面?

因为小旋风江湖地位高,又是这件事的第三方,自然是“和事佬”的最佳人选。

朱仝接着再退一步——

朱仝道:“我去则去,只教我见黑旋风面罢。”

以退为进,目的是引诱李逵出来。

果然,柴进把李逵叫了出来。

朱仝冲上去就拼命~

然而,朱仝肯定不能在这里杀了李逵。

还是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

一者,小衙内已死,沧州是肯定回不去了;

二者,他已经答应了上山,也不好食言,再说也没地方可去;

三者,这是柴进家里,吴、雷、李都是客,在别人家里把对方的客人杀了,是不给主人面子,也不合江湖规矩。

尽管眼下只有上山一条路,但朱仝还是反将了一军,提出:

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就是说,我要上山,是有条件的。毕竟吴用亲口答应过:“休说一件事,遮莫几十件也都依你。”

看上去事情陷入了死局。情节要怎么样再往下走?

此时,小旋风这个“和事佬 ”起作用了,他主动让李逵留了下来。

在成人世界里,这个叫做“台阶”,是朱仝需要踩着走下去的路。

在小说创作中,这个叫做“承转”,是上一段故事的终结和下一段故事的开始。

在柴进这句话下面,金圣叹批道:

看他文章过接奇绝处,如星移掣,瞥然便去,不令他人留目。

芥子园本眉批道:

文章情事,承接无痕,只是不扯淡,不弄巧,须看此等用意处。

小结

事发当晚,从朱仝的角度看,他无法确认到底谁是主谋。

如果真是晁、宋,那也离他太远。

只有李逵行凶这一点,确凿无疑,因此只能盯着黑旋风不放。

李逵会不会永远留在沧州?

当然不会。

吴用都和李逵说了,“待半年三个月,等他性定,却来取你还山”。

可是朱仝死扛着也没用。

他和小衙内一夜未归,天一亮,城内必然开始大肆搜查,到时只怕脱身也困难了。

走为上策。

从情感和道德上看

那么,朱仝上了梁山之后呢?

当然,还是不能动手。

晁、宋、吴、雷这四个人,要么是朱仝的前同事,要么是他的老朋友,他和他们的关系,铁到可以冒死私放、甚至牺牲自己前途的地步。

堪称“江湖义气”的典范。

至于小衙内,朱仝和他的关系,更多是因为孩子的父亲。

沧州知府对朱仝有赏识、爱惜、提拔之恩,而朱仝也竭力奉承,知恩图报。

陪孩子玩、为他花钱,很大程度上是要报答他的父亲——

知府说道:“你那里得钱买物事与孩儿吃?”朱仝禀道:“微表小人孝顺之心,何足挂齿。”
只要本官见喜,小衙内面上,尽自赔费。

朱仝能体会雷横老娘的爱子之情,自然也能感受到知府的怜子之意。

小衙内失踪之后,朱仝的所有反应也都是关于沧州知府——

这个小衙内是知府相公的性命,分付在我身上。
迟了时,恐知府相公见怪。

他担心的重点,都在自己和知府的关系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只相处了半个月的朱仝与小衙内之间的感情,理解为“情同父子”,并不准确。

他的道德压力,更多是来自对知府的愧疚。

尽管作为一个前警察,朱仝非常不称职,经常徇私枉法,放跑罪犯,但在人伦道德层面上,他始终符合大众重情、重义、重孝的情感诉求。

小衙内之死,损害的是朱仝这个角色所秉持的“仗义、守信、重诺”的美德。

然而,他不可能像武松为亲哥哥复仇一样,不顾一切地大开杀戒。

潘金莲和西门庆,对于武松来讲,只是单纯的仇人,他和他们毫无情义可言。

可在朱仝天平的另一端,那四个人不仅是过去的旧友故知,还是现在一起结拜的兄弟,同样维系着他的“义”。

小衙内也并非朱仝的亲人,他与晁、宋、吴、雷之间,并不是因为他们杀了自己的儿子(或是义子),彼此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于是非要置对方于死地。

而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连累了别人的儿子死于非命,所以感到自责,以及梁山强行违反自己的意志,设下圈套,逼迫人就范。

更何况,后者本身还带有“为他好”的初衷。即使抛开“天星相合”这个玄学层面,朱仝对于上山落草这一结局,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小结

发现小衙内被杀,朱仝当然很愤怒。

但他没有丧失理智。

柴进“一力相劝”,劝了什么,书里没写,但以朱仝的智商和情商,他也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把矛头对准李逵一个人,是最恰当的处理。

毕竟,黑旋风和朱仝非亲非故,之前素不相识。

对付李逵,不需要承担任何情感上的压力,也不用担心义气受损。

从现实生存的角度看

朱仝之所以不能对付晁盖、宋江、吴用,从现实角度看,原因还有很多。

其一

他独自一人,要怎样才能越过五六十个如狼似虎的头领,干掉山寨的老大、老二、老三,再全身而退?

还是说,朱仝需要抱定必死的觉悟,准备为小衙内杀身成仁?

其二

朱仝还没有上山,妻儿已经被宋江接去。

家人虽然免于牵连,但同时朱仝也受制于人。

为了给小衙内报仇,而与梁山作对,就要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

向知府报恩,需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吗?

其三

退一万步讲,朱仝有万夫不挡之勇,杀了李逵,甚至杀了晁、宋、吴、雷,又能如何?下一步怎么办?

仍然回到沧州当个配军?还是朝廷怜你仁义,让你复为良民?

除了梁山,朱仝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显然,朱仝没有能力为小衙内报仇,也无力承担这一行为的后果。

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几乎等于叫他去送死,是强人所难。

那么,朱仝盯着李逵不放,是不是毫无意义的惺惺作态?

当然不是。

朱仝的怒气,虽然只是针对李逵,但他“掣条朴刀,径奔李逵”的举动,也是公开在向梁山的高层施加道德压力。

在他的坚持之下,李逵尽管心里极不情愿,但还是陪礼道歉。

而且,这是宋江当着所有人下的命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宋江本人,乃至整个山寨的态度。

梁山以杀人为手段,逼迫上山的行为亦到此为止,从此没有再犯。

不得不说,这里面,有朱仝的功劳。

小结

“朱仝一见李逵,怒从心起”,这一段是对上文那句“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的照应,也是对朱仝“重义”形象又一次成全。

朱仝为一个只相处了十几天的孩子,以及他父亲对自己的一点怜惜之情,能做到这些,无论如何和“伪善”挂不起钩来。



@老枪 一并谢邀

2022.1.7

user avatar

在水浒世界中,朱仝不给小衙內报仇真的算不得什么!要论被杀的人与他感情之深,拉的仇恨之大,朱仝哪里比得上秦明和扈三娘呢?!

先看秦明:秦明的全家妻儿老小因为宋江的诡计,被慕容知府杀了个精光。秦明本来是“怒气冲天”,但宋江等人跪下给秦明说明实情后,文中写道“秦明见说了,怒气于心,欲待要和宋江等厮并,却又自肚里寻思:一则是上界星辰契合,二乃被他们软困,以礼待之,三则又怕斗他们不过。因此只得纳了这口气,便说道:‘你们弟兄虽是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断送了我妻小一家人口。’宋江答道:‘不恁地时,兄长如何肯死心塌地?若是没了嫂嫂夫人,宋江恰知得花知寨有一妹,甚是贤慧,宋江情愿主婚,陪备财礼,与总管为室如何?’秦明见众人如此相敬相爱,方才放心归顺。”朱仝当时的处境与秦明相似,但仇恨远不及秦明深。秦明如此火暴脾气的人,都没有当场翻脸报仇,以朱仝的性格,又如何会与宋江晁盖等翻脸呢?!

论起仇恨,扈三娘也算“苦大仇深”了,她的全家除了哥哥逃走,其余人都被李逵杀光了。这样大的仇,扈三娘被宋江的“义气”所困,不但没报仇,反而屈从宋江之意嫁给了猥琐好色的王矮虎!很多读者对此极不理解,但作者设定如此,你又奈何!

朱仝本来就与晁盖宋江等交情深厚,还担着风险私放过二人。而他与小衙内只是玩伴,对小衙内也并无真正的感情,他又怎会为了小衙内与李逵血拚,与梁山为敌呢!他也知道李逵是宋江的心腹,宋江决不可能允许他杀了李逵。他只是咽不下那口气,所以非要纠缠李逵决斗!

所以当“李逵吃宋江央及不过,便道:‘我不是怕你,为是哥哥逼我,没奈何了,与你陪话。’李逵吃宋江逼住了,只得撇了双斧,拜了朱仝两拜,朱仝方才消了这口气。”他这口气消了,自然不会再杀李逵为小衙内报仇了!

事实上,以他的本领,单打独斗,也不大可能杀得了李逵。即使杀得了,他杀了李逵后,天下虽大,他又到哪里去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朱仝,人称“美髯公”,以其仗义疏财、为人厚道而闻名。他确实在很多场合都展现出了高尚的义气,比如救了晁盖等一伙梁山好汉,后来又被陷害发配,也未曾背弃兄弟情义。然而,他未能亲自为小衙内报仇,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朱仝的个人性格与.............
  • 回答
    《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的确切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逐渐显现。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旱地忽律”的字面意思与来源 旱地 (Hàn Dì): 这个词语非常直观,指的就是陆地、地面,与“水里”相对。 忽律 (Hū Lǜ).............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武松能打赢蒋门神,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武松过人的本领、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在起作用。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蒋门神这个人。他既然能“坐”上快活林的头把交椅,肯定不是个寻常角色。书中说他“有万夫不当之勇”,身边还养着一帮能打的好汉,可见他在江湖上也算是薄有声名。他仗着人多势众,又在这快活林做了.............
  • 回答
    《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下,进了那家最大的酒家,向店家要酒喝,说:“有酒且筛来!” 这“筛”字,可不是一般随意的叫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武松当时的心境和对这家酒家的态度。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筛”字在古代酒家里的意思。在那个年代,酒不像现在是过滤得干干净净的。酒是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里面难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实说“不太关注”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有些情节里还是会出现女性角色,甚至引发一些故事线。但总体来说,相比起很多其他古典小说,梁山好汉们对“美人儿”的普遍“冷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故事的.............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水浒传》对王庆的出场描写和对田虎、方腊的处理存在明显的篇幅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尽管学界对此有争议,但通常将功劳归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故事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细道来。一、 王庆的四回铺垫:精心构建的“正统”反派?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更是历史洪流中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然而,就像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一样,它也常常被一些特殊的解读方式所包裹,其中“阴谋论”便是其中一种经久不衰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水浒传中的阴谋论津津乐道,甚至深信不疑呢?这背后.............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行为举止常常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甚至公然践踏道德底线。然而,他却被冠以“英雄好汉”的名号,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李逵的行为、他的时代背景,以及“英雄好汉”的定义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李逵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关于晁盖的死,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确实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细细品味之下又疑点重重的事件。他这位梁山泊的“托塔天王”,英勇盖世,一贯是顺风顺水的,偏偏在一次并非绝顶危险的战役中,被一支冷箭射中,最终一命呜归西,这其中的蹊跷,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晁盖率领.............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施耐庵先生在《水浒传》这部伟大的章回体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鲁智深与林冲的遭遇,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也暗藏着人心叵测的深意。关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为什么反手就把鲁智深的信息告诉了差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细细品味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林冲并没有主.............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在《水浒传》第三回中,鲁智深之所以会对李忠说出“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是因为鲁智深通过短短的接触和观察,发现李忠在为人处世上存在着一些让他觉得不够痛快、不够磊落的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鲁智深秉性豪爽,追求“爽快”:首先要理解鲁智深这个人物。他为人嫉恶如仇,性情直率,崇尚侠义,最看重的.............
  • 回答
    关于《王者荣耀》为何至今没有出现《水浒传》中的角色,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涉及到不少游戏设计、IP联动以及内容取舍的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为什么没有”,不如说是一种“为什么是这样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王者荣耀》的IP来源其实非常广泛,但它早期和核心的IP构成,更多的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水浒传》中对女性角色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读者们的普遍认知。简单来说,潘金莲遗臭万年而卢俊义的妻子(贾氏)却没啥恶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事件的性质和动机的差异: 潘金莲与西门庆: 潘金莲弑夫的核心动机是情欲的膨胀和对自由的渴望。她与武松不伦之恋受挫,转而与西门庆.............
  • 回答
    把《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那一伙人,扔到三国那会儿去,那可就热闹大了。要我说啊,这梁山好汉,放到三国那个乱世,就跟一锅杂烩汤似的,啥都有,但要说能不能跟那些顶尖势力掰手腕,那可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首先,咱们得说说梁山最硬核的几个头子,那都是有真本事傍身的。武力天花板: 林冲、武松、鲁智深、关胜、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