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圣叹为什么对水浒传中的武松评价这么高?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

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批点主义”。金圣叹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批点家”,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人性的真实、情感的起伏,并对世情有深刻的洞察。他挑选《水浒传》作为他最重要的批点作品之一,本身就说明他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并非是一部简单的江湖义气故事,而是借由这些草莽英雄,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官逼民反的现实,并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他将《水浒传》与《庄子》、《史记》、《离骚》、《杜诗》、《史汉》并列为“六大才子书”,其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二、 武松在金圣叹心中的独特地位:英雄形象的完美化

金圣叹在批点《水浒传》时,对武松进行了极致的赞美和解读。他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最为完美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系列无可挑剔的品质。

1. 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与男子汉气概的极致体现:
金圣叹认为武松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推崇的“男子汉气概”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从景阳冈打虎,到血溅鸳鸯楼,再到斗杀西门庆,武松的每一个行动都充满了力量、勇气和决心。
他写道:“武松是天上派下来的,所以他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大丈夫的志气。” 他认为武松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具有超越凡俗的禀赋。
他尤其赞赏武松的“勇”。景阳冈打虎一节,金圣叹批点得淋漓尽致,认为武松“不肯退一步,一退即死矣”,这是何等的气魄!他认为武松的“勇”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面对强大敌人而不畏惧的天然禀赋。

2. 光明磊落的行事风格与侠义精神的代表:
金圣叹认为武松虽然身处草莽,但其行为却有着一种近乎道德的严谨。他杀人,但多为报仇雪恨,杀的是恶人,是该杀之人。这一点,在金圣叹看来,与某些同样杀人的梁山好汉(如李逵)有着本质区别。
他认为武松的“杀”是“为义而杀”,是“杀人如麻而愈见其忠义”。他特别强调武松的“义”——兄长之义(为武大郎报仇)、朋友之义(为鲁智深、林冲抱不平)。
他赞赏武松的“侠”。“侠”在金圣叹那里,不仅仅是武力,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底线。武松的“侠”是敢作敢当,是义薄云天。

3. 刚正不阿的品格与不受世俗污染的纯粹性:
金圣叹认为武松的性格是“刚”的,是“直”的。他不像其他一些好汉那样趋炎附势,也不受官场腐败的污染。
他特别欣赏武松在面对权贵(如张都监)时的那种不屈服的态度。即使落入陷阱,武松也从未低头,这种“宁折不弯”的品格,在金圣叹看来是极为难得的。
他认为武松身上有一种“纯粹性”,即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原则。

4. 超越常人的智慧与洞察力:
虽然武松以勇猛著称,但金圣叹也看到了他身上的智慧。例如,在血溅鸳鸯楼,他能巧妙地利用环境杀人,并且在事后冷静处理。
在面对张都监的试探时,武松也能保持警惕,显示出其过人的判断力。

三、 对武松身上“矛盾”的解读:人性复杂性的体现(但金圣叹更偏向于其闪光点)

虽然金圣叹极力推崇武松,但他作为一个批点家,不可能完全忽视武松身上存在的某些“矛盾”或“阴暗面”。然而,他对这些方面的解读,往往带有“美化”的倾向,或者将其视为英雄壮举的一部分。

例如,武松杀嫂的情节。 这是武松身上最受争议的部分之一。在许多读者看来,武松杀嫂固然有为兄报仇的理由,但其手段和后续行为也带有一定的残忍。而金圣叹则将其解读为“不容奸邪,故杀之”。他强调的是武松对奸邪的零容忍,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净化。
再如,武松在醉酒打人的情节。 金圣叹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一种粗犷的性情,或者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压力的方式,而不会过度渲染其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金圣叹对武松的偏爱,源于他将武松视为“才子书”中最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他通过对武松一系列事迹的细致批点,将武松的勇、义、智、忠等品质进行了极致的放大和赞美。他笔下的武松,不仅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更是一个寄托了金圣叹自身理想和价值观的文化符号。

四、 金圣叹批点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金圣叹对武松的这种高度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水浒传》和武松的解读。许多评论家和读者都会参考金圣叹的批语,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说,金圣叹的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武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总结来说,金圣叹对武松评价之高,是因为:

武松身上集中体现了他所推崇的“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气概”。
武松的行为符合他所理解的“侠义精神”和“为义而杀”的道德观。
武松的品格刚正不阿,不受世俗污染,具有纯粹性。
武松的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在金圣叹看来,是《水浒传》中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而武松则是这些魅力的集中体现者。

金圣叹的批点,将武松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人物,升华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英雄典范,这使得武松在《水浒传》众多的好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读者喜爱和讨论的人物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换成梁山其他好汉为兄报仇,他们会怎么做?

李逵:逼问郓哥得知是西门庆潘金莲干的,直接去砍了西门庆一门良贱和王婆,把潘金莲吃了。有概率连郓哥和紫石街邻居都不放过。县里若干土兵及无辜百姓会被杀,然后李逵在其他好汉接应下逃亡。

鲁智深:询问郓哥得知来龙去脉,在紫石街杀死王婆潘金莲,冲到狮子楼杀死西门庆,然后逃亡。

石秀:暗中潜伏探知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奸情,以及王婆的牵线搭桥。在某个月黑风高夜潜入王婆家,抓住她喝问实情,确认事实后把王婆杀了。然后等西门庆和潘金莲同处一室时一举杀死二人,然后逃亡。

看出问题了没?以上好汉,虽然能报仇,但都是以私仇的方式,最终都身背死罪逃亡。同时武大郎是被西门庆潘金莲王婆毒杀的这一事实,无法在法律上得到证明,仍然只能说受伤加生气,害心疼病死了。

而武松不一样,他得到了郓哥的证词和何九叔保留的武大郎骨头、西门庆贿银后,第一个选择是带着二人去找县官申冤。他不仅要报仇,还要从法律层面上给哥哥申冤,也想以法律的名义给仇人公正的判决。武松本是打伤了人逃亡的逃犯,并不怎么敬畏法律,但他这里需要在法律层面给哥哥申冤,以法律制裁仇人,只有这样当地的舆论才会是“奸夫淫妇和王婆害死了武大郎”,而不是“武大郎取了那么好看的老婆,被绿了活该。”

然而那是个黑暗的时代,收了贿赂的县官以“捉奸要成双,证据不足”为由包庇了西门庆,不予审理。武松见合法的申冤渠道走不通,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非常冷静地用言语稳住县官。然后有条不紊地指挥手下请四方邻居和王婆来“喝断七酒”。关上门,喝上三杯,然后正片开始。

他让会写字的邻居胡正卿逐句记录王婆和潘金莲的口供,然后杀了潘金莲绑住王婆。让土兵把住前后门,不让王婆和邻居走漏消息及报官,包了潘金莲首级去狮子楼杀死西门庆。然后回来祭奠武大郎,把武大郎生前物品都烧了,然后带着邻居、王婆去县衙自首。

这套复杂程序的结果是:1证据确凿,王婆认罪,西门庆也死了,县官没必要再包庇西门了,还一心想保武松性命,最后判了刺配。2阳谷县、东平府都发生了一场道德的盛宴,有点钱的人家都来周济武松,武大郎在舆论上彻底坐稳了“无辜的受害者”而不是“活该被绿的倒霉蛋”。3王婆被依法判决处死。可以说有理有利有节。

梁山能把事做得满足这三个效果的,不超过五个人。宋江吴用武力值不够;卢俊义林冲一开始胆子不够,被激怒后胆子有了,但未必能做到这么冷静地把事情做得有理有利有节;比较莽的几个上面已经说了。可能只有燕青,李俊,张顺能做到。

————————————————————————

武松自小生活在市井,见惯了市侩言行。梁山很多好汉不近女色是因为他们真的痴迷“练块儿”,小说原话叫“打熬筋骨”,也完全不懂风情。但武松是懂的,他完全听懂潘金莲的话,识破孙二娘的陷阱,在快活林也会调戏蒋门神小妾。知道风情而洁身自好的人显然更可贵。

不只是男女风情,武松生在市井,少年时又逃亡闯荡江湖,对江湖险恶的认识远超鲁智深林冲等军官,以及卢俊义史进等富翁。他能识破孙二娘蒙汗药,他能在飞云浦一个人戴着枷锁反杀刺客。这么一个人放到武侠小说里早就成一代大侠,在梁山上当步兵将领太屈才了。

user avatar

武松虽然武艺高强,却从不欺负弱小,滥杀无辜,即使在哥哥遇害时,他第一时间也没有血刃西门庆和潘金莲,而是报官,希望走法律程序,只是县太爷已经被收买的情况下才找西门庆算帐,而且事后主动投案,接受法律制裁,并没有逃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