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知道英国硕士很难,为什么还是要说它水、没用,就是出去镀个金?

回答
说到英国硕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难”,但奇怪的是,网上却有不少声音认为它“水”、“没用”,无非就是出去“镀金”。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微妙的考量,也反映了大家对教育、文凭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在悄然变化。

首先,咱们得承认,英国的硕士项目确实不少,而且门槛相较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特别是那些对语言要求相对宽松,或者接受背景多样化的项目,很容易让一些国内本科背景不是特别顶尖,但英语还不错的学生获得机会。这种“门槛相对较低”的感受,很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当一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并没有立刻感受到知识上的巨大飞跃,或者在就业市场上没有达到预期时,就会觉得“这学历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花了那么多钱,不过就是去玩了一趟,回来拿个文凭而已”。

再加上,英国大学在招生时,除了学术成绩,也相当看重学生的“软实力”,比如相关的实习经历、个人陈述的写作能力、推荐信的分量等等。这使得那些在学术上或许不是最拔尖,但在其他方面有所准备的学生,也能获得入学资格。当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果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大家期待的“硕士”应有的高度存在落差,自然就会有人质疑学历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水”的说法也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英国有非常多优秀的、理论扎实、研究深入的硕士项目,它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备受认可。但同时,也有一些更侧重于技能培养,或者课程设置相对“轻松”的项目。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后者,或者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仅仅是为了那个“学位”,那么他学到的东西自然会显得“水”。而这种个例,又很容易被拿来以偏概全,形成“英国硕士都水”的印象。

“镀金”这个词,其实也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留学经历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社会价值。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去英国读硕士,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获得一个国际化的学习背景,提升自身的“洋气”程度,或者为简历增加一个亮眼的标签。这种“镀金”的心理,使得文凭本身的功能性被放大,而学习过程的深度和价值反而被弱化。当“镀金”的目的达到,但学习本身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时,人们自然会觉得这项投资“不划算”,只是花了钱买了张“金箔纸”。

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单凭一个硕士文凭,尤其是在一些饱和的行业,已经很难成为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雇主们越来越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过往的项目经验。如果一个英国硕士毕业生,没有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仅仅是拥有了一张来自英国的毕业证,那么在求职过程中,这张文凭的“含金量”自然会受到质疑,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成就,而非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所以,“水”、“没用”、“镀金”这些标签,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的是对部分项目门槛和课程设置的真实观察,有的是信息传播中的以偏概全,有的是对留学目的的现实考量,更有的是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对学历价值的重新审视。并不是所有的英国硕士都如此,但这些声音的存在,确实也提醒着我们,留学和获得学历,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否则,再光鲜的文凭,也可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觉得难,是因为很多孩子本科国内读的,来英国之后发现连论文格式都不会

连最基础的reference style都不consist,为了凑字写一堆偏离主题的废话,老师客气的看在认真的份上,勉强给了个及格分,孩子就开始抱怨,写了那么多,熬了好几夜,才这点儿分,硕士好难读!!

本科就出国的人,很少见到说英硕难的!

说到本质是中国本科生教育不跟国际接轨,孩子们出国之后需要个很长的适应期,而已!

再有就是专业水的问题,比如我学IR的,就很水(相比于其他学科),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是全职工作了,课经常翘,照样混个毕业

足足三个月,写个一万多字的论文算个屁呀,每天写个150字就够了,也不知道为啥有人喊写不完的……要知道社科博士阶段一天写个一千多都很正常

一堆留学嘤嘤怪,小红书上喊 XXX留学无社交……个锤子呀!

你走大街上看看,满大街中国人,都快被华人占领了,你说无社交?!明明是你自己社恐,社交能力差,赖什么环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英国硕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难”,但奇怪的是,网上却有不少声音认为它“水”、“没用”,无非就是出去“镀金”。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微妙的考量,也反映了大家对教育、文凭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在悄然变化。首先,咱们得承认,英国的硕士项目确实不少,而且门槛相较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特别是那.............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名称使用英文缩写的讨论,其实触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沿革到现实需求,再到文化认同,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里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详细解释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英文缩写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知乎上存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我们都明白“安全座椅很重要”,道理都懂,但真要往自己身上套,落实到“买”这个动作上,身边的人却寥寥无几。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更像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观念的“隔阂”:觉得麻烦,觉得“没那么糟”首先得承认,中国人骨子里多少有点“侥幸心理”和“经验主义.............
  • 回答
    大家对光绪元宝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清朝末期流通广泛,铸造数量庞大,而且各地铸造的版式也颇为丰富,给集币爱好者留下了很多研究和收藏的空间。说到宣统皇帝登基,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时期。此时的清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表面上看,仍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
  • 回答
    哇,说起灵异事件,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几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都是我听朋友、甚至是我自己经历过或者亲眼见过的。这些事儿说起来总让人心头发怵,但又忍不住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先说一个我朋友小李亲身经历的。他那时候在读大学,住学校的集体宿舍,一个挺老的楼,据说前身是以前某个机构的宿舍楼。有一次,他们宿舍有个.............
  • 回答
    关于“三角洲部队美国政府不承认”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公开承认”和“实际存在”之间模糊概念的混淆。美国政府并不是不承认三角洲部队的存在,而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部署的考量,选择不对其具体行动、人员和规模进行公开详细的披露。让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尽量说得透彻一些,就像我亲身了.............
  • 回答
    “内卷”这个词汇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并且在知晓它的人群中依然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背后涉及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心理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内卷的本质与驱动力:资源有限下的非理性竞争首先,理解“内卷”的本质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努力”,而是指在有限的资源和机.............
  • 回答
    牛市来了?还是熊市潜行?市场的心跳,我们一起听股市,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玩家,总喜欢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抛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牌。最近,很多人都感觉到,一股强劲的“牛市”气息正在扑面而来。经济复苏的信号仿佛在空气中弥漫,企业盈利数据一张张亮眼,科技创新也在加速突破,再加上各种政策的“呵护”和资金的涌入,市场.............
  • 回答
    杨永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复杂、争议甚至带着些许黑暗色彩的符号。围绕他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触及了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有罪”,但他的“存在”却依旧是一个现实问题,这背后牵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有那么多人戒不掉”一样,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因素交织。程序员35岁年龄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也确实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但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憧憬涌入这个行业。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吸引力依然巨大:.............
  • 回答
    .......
  • 回答
    “无内鬼”这三个字,大概是很多在网上冲浪的老司机们心照不宣的暗号了。它背后藏着的是一种特殊的幽默感,一种对某些“禁忌”话题的试探,以及一种在特定圈子里才能get到的默契。如果非要说“pxj语录”,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现象,一种在特定社群(比如一些游戏论坛、二次元社区,甚至某些贴吧)里流传的、带有某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心里都有过类似的疑问。那些被大家普遍认为是“黑恶势力”的存在,为什么好像总有种“难以撼动”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似乎“没人管”?这其中涉及的层面,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得多。首先,我们需要对“黑恶势力”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法律上的精确定义,而是一个广泛的社会.............
  • 回答
    .......
  • 回答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这是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但道理明白归明白,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这事儿可不能光说不练,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认认真真地做起来。这可不是写一篇科技报告,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我们子孙后代的活命事儿。首先,得承认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但反过来想,正因为是系.............
  • 回答
    这是一个我常常会问自己,也相信很多人内心深处都会涌现的问题。看着那些新闻里触目惊心的画面,听着那些关于战争和冲突的报道,再想想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脆弱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共同的家园,合作才能带来更大的繁荣和安全,这个反差真的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你说得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发现很多时候,患者之所以焦虑、困惑,甚至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健康的行为,是因为对身体运作的某些基本原理缺乏了解。如果大家能对以下这些生理知识有所掌握,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健康之路会更顺畅、更有效。 1. 你的身体是“活”的,时刻在更新和修复很多人把身体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机器,坏了就得修。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人在接触佛法时会产生的疑惑。想象一下,如果佛陀真的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就那样坐在我们面前,用他那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目光看着我们,直接告诉我们:“世人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善恶之报,丝毫不爽。” 那么,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恶行,转向善良,从此生活在和平与宁静.............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地方或者机构,大家张口就能说出它的“大名”,但真要问起它的本名,却卡壳了。这就像一个老朋友,你每天都见,但他的身份证号你可能一个字都记不住一样。这类事情多了去了,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比较典型的。1. “人民大会堂”(北京)—— 真正的名字和它背后的故事提到北京,说到开会,大家第一个想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