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医生,有哪些生理知识你希望大家都知道?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发现很多时候,患者之所以焦虑、困惑,甚至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健康的行为,是因为对身体运作的某些基本原理缺乏了解。如果大家能对以下这些生理知识有所掌握,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健康之路会更顺畅、更有效。

1. 你的身体是“活”的,时刻在更新和修复

很多人把身体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机器,坏了就得修。但其实,你的身体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生命系统,它在不停地进行着“自我更新”。

细胞的生生死死: 你的皮肤细胞平均每28天左右就会完全更新一次;肠道内壁的细胞更新速度更快,可能只需要几天。骨骼虽然感觉很坚固,但其内部的骨细胞也在不断地被分解和重建。就连红细胞,生命周期也只有120天左右。这意味着,你每天都在“抛弃”旧的、衰老的细胞,同时诞生新的、健康的细胞。
修复机制: 身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比如,当你割伤手指时,皮肤会立即启动止血、炎症、增生、重塑等一系列复杂的修复过程,最终愈合。肝脏甚至有惊人的再生能力,在部分切除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大小。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知道身体在不断更新,能让你更积极地看待一些小问题(比如擦伤),也更能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你吃的、喝的、接触的,都在为这些新生细胞提供“原材料”。同时,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比如癌症,就是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和分裂来起作用的。

2. “免疫系统”不仅仅是战场,更是“侦察兵”和“学习者”

大多数人知道免疫系统负责抵抗病毒细菌,但它远不止如此。

多层防御体系: 免疫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器官,而是遍布全身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淋巴结、脾脏、胸腺、骨髓、皮肤、黏膜等)组成的复杂网络。它有“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分泌物)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特异性免疫的“记忆”: 当你第一次接触某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学习”它,并产生专门的“卫士”(T细胞和B细胞)。当同一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些“记忆细胞”会立刻认出并迅速将其消灭。这就是疫苗接种的原理,它通过引入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让免疫系统提前“演习”,建立“记忆”。
“自身免疫”的误区: 有时候,免疫系统会“误伤”自己的健康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发生了紊乱。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了解免疫系统,能让你明白为什么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对增强抵抗力如此关键。同时,对于过敏(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有更深的认识。

3. “肠道”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你的“第二个大脑”和“免疫核心”

肠道的重要性,远超你的想象。

肠道微生态: 你的肠道里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肠道微生态”。这些微生物并非都是“敌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益生菌”,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更重要的是,它们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紧密相连。
“肠脑轴”: 你的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条双向的沟通通道,被称为“肠脑轴”。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各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它也存在于大脑中,影响情绪)来影响你的情绪、认知甚至行为。你是否也曾有过“肚子疼得心情不好”的经历?这就是肠脑轴的体现。
免疫系统的“训练营”: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它接触外界的物质最多,需要分辨哪些是食物(有益的),哪些是病原体(有害的)。因此,肠道内的免疫细胞非常活跃,它们在那里接受“训练”,并学习如何应对各种挑战。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认识到肠道的关键作用,你会更重视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菌和益生元。这不仅关系到消化,更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健康、免疫力,甚至体重管理。

4. “压力”对身体的影响是真实且深远的

现代生活压力巨大,而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是生理性的。

“战或逃”反应: 当你感到压力时,身体会释放一系列激素,最著名的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肾上腺素让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充血,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皮质醇则能动员能量储备,但长期升高会带来麻烦。
慢性压力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就像你的身体一直在“警报”模式。这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更容易生病或出现自身免疫问题),消化系统功能异常(胃痛、腹泻、便秘),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的风险。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认识到压力对身体的生理影响,你会更重视压力管理。这不仅仅是“心理作用”,而是确确实实的身体反应。学会放松技巧(冥想、深呼吸)、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度运动,都是对抗慢性压力、保护身体的重要手段。

5. “炎症”是双刃剑,既是修复,也可能是损害

很多人谈“炎症”色变,但其实它是一种身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急性炎症: 当你受伤或感染时,身体会启动一个局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这是免疫细胞被调动到受损区域,清理坏死组织、消灭病原体,并开始修复过程的信号。
慢性炎症: 然而,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就会变成“慢性炎症”。这就像身体一直在低度燃烧,会悄悄损害组织,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关节炎、某些癌症,甚至是衰老过程。
生活方式与炎症: 高糖、高加工食品、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助长体内的慢性炎症。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认识到炎症的本质,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减少红肉、糖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omega3脂肪酸(存在于鱼类中)的摄入。这些饮食调整有助于控制体内的慢性炎症。

6. 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身体“维护”和“整合”的关键时段

睡眠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

大脑的“清洁工”: 睡眠期间,尤其是深度睡眠,大脑会清理白天积累的代谢废物,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米样蛋白。
记忆的巩固: 睡眠是大脑整理和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期。短期记忆在睡眠中被转化为长期记忆。
身体的修复和生长: 身体在睡眠时会释放生长激素,促进细胞修复、肌肉生长和组织再生。
荷尔蒙的调节: 睡眠有助于调节多种重要荷尔蒙,包括控制食欲的瘦素和生长素释放肽,以及控制血糖的胰岛素。睡眠不足会扰乱这些荷尔蒙的平衡,导致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血糖控制变差。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身体正常运作、提升免疫力、改善情绪、增强学习能力以及预防许多慢性疾病的基础。不要把熬夜当成“奋斗”的标志,它实际上是在透支你的健康。

7. 疼痛是信号,不是敌人

很多人只想“止痛”,却忽略了疼痛本身传达的信息。

疼痛的意义: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告诉你某处可能存在损伤、炎症或功能障碍。它促使你去关注和解决问题,或者至少停止进一步的伤害。
急性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是短暂的,与特定事件有关,并随着恢复而消失。慢性疼痛则持续存在,可能没有明确的病因,或者即使原因已解决,疼痛信号依然持续。
过度止痛的风险: 过度依赖止痛药,尤其是在没有查明原因的情况下,可能会掩盖了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为何了解这点重要? 遇到疼痛时,除了寻求缓解,更重要的是理解疼痛的性质和可能的原因。这能帮助你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

希望这些知识能让大家对自己身体的运作有更深的理解,并激励大家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身体是一个神奇而精密的系统,善待它,它就会更好地回馈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疼痛科医生,真的见到过很多大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带状疱疹:得了带状疱疹一定要及时就医,不管你严重不严重一定要去当地的疼痛科去看一看!抗病毒的点滴最好点上!因为带状疱疹有百分之二十的几率会发展为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个可能伴随一生的,而且非常痛苦,但是前期去及时治疗几乎不会发展为后遗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它的发生,所以建议直接去疼痛科,不要去皮肤科,更不要相信民间的土方法。

2.软组织损伤:所有的颈肩腰腿疼痛一般都是外伤后没有治愈形成的慢性痛,或者长时间一个姿势造成的血运不好压迫神经造成的,后者更多见。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最好不要一个姿势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看书写字也要学会放松自己的肌肉。如果真的有不舒服可以去就医,现在银质针技术,神经阻滞疗法可以很好的治疗这种疼痛,可以根治。

3.颈源性头晕:很多人头痛头晕总是以为是脑袋里面的问题,查了一堆脑疾病就是没查出来,其实头疼头晕的人,很有可能是颈椎病造成的,项平台血运不好,肌肉紧张造成了压迫神经,导致头痛头晕,这种非常常见。

4.脊柱源性胸痛、腹痛:很多人小肚子痛或者胸痛不一定是腹腔、胸腔脏器的问题,如果检查排除这些情况,可以去疼痛科看看是不是背部软伤引起的,背部软伤会放射到前胸、腹疼痛。

5.面瘫、面神经麻痹:这种病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近期抵抗力下降、焦虑造成的,另一方面最主要是因为你睡着受风了,而且是那种门缝,窗户缝的风,所以睡觉的时候你要不不开窗,要不全打开。不要留个缝隙这样的。得了这个病治起来非常痛苦,要小心。

6.间盘突出:一般颈间盘突出会造成上肢的疼痛麻木,腰间盘突出会造成下肢的疼痛麻木,当然颈部和腰部也会疼,但是上肢或者下肢症状出现了一定要警惕,尤其是麻木症状,比疼痛更严重,要及时就医,防止恶化。

先就写这么多,总之一句话有病去医院看一看,医生见得肯定比你多,而且网络上百度的那些你要学会分辨,不要全信。现在一个门诊才几块钱,看一看也能图个心安不是?还有家里有老人一定要注意,千万别弄什么偏方什么的,我是恨透了这些,不仅耽误病情,而且治疗的时候也给我们造成很大麻烦。


鉴于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我统一说一下。

1.为什么带状疱疹不建议直接去皮肤科,很重要的一点,大家被这个病的名字欺骗了,虽然它名字可能和皮肤科好像更有关系,但是这个病实实在在的是神经性疼痛的一个疾病,带状疱疹是侵袭和破坏神经的病毒,所以得过的人或者亲戚朋友得过的应该知道,那些簇集样的丘疹和后期的瘢痕都是沿着神经走形的,所以严格来说这是个神经性疼痛,而疼痛科是麻醉分支下的,天天和神经打交道,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更了解这个疾病。因为我见过好几起初期在皮肤科治疗的,治疗不佳又转我们科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外科,我们前期也可以抗病毒,营养神经,增强免疫力,这些药物点滴我们都可以用,但是我们的外科治疗皮肤科是用不了的,因为我们很多都是麻醉出身,神经阻滞,枝川治疗,介入神经调理,甚至病情严重的毁损,这些都是有别于皮肤科的,我见过太多的带状疱疹患者,我的母亲和我老婆的母亲也得过,前期在抗病毒的基础上,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发展,可以减缓疼痛。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很多的药物和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去年年末开年会,带状疱疹的新药和新技术都在更新,不要墨守成规。大家很多人对这个科室可能比较陌生,不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相信以后大家会越来越了解的!

2.长在口唇周围的是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不是一个疾病,这个病比较轻,吃点药,增强免疫力,很快就会好。

3.很多疾病单单的描述症状,我只能猜,具体情况得去医院查体和拍片子,所以大家不要害怕去医院,门诊并不贵,很少的钱就能大体了解自己的病情不是很划算嘛。

最后谢谢大家能喜欢我这个回答,很多疼痛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治的时候也会很缓慢,病来如山倒,祛病如抽丝。所以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多跑跑,多跳跳,不要让疼痛积累,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让我们远离疼痛!fighting!!


再加几条。

7.关于补钙:女性50岁左右月经绝经后,建议补钙,点滴骨肽或者骨瓜10到15天,一年一次,3年即可,口服钙片,多喝牛奶。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容易造成钙流失,如果这个时候不补钙,年龄大了很容易得各种骨骼疾病,比如压缩性骨折,骨性关节炎。

8.肩周炎:肩周炎一般是因为受凉或者长期活动不当、体位不当造成的无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造成黏连,引起手臂上举、外展、背伸受限,以及肩关节疼痛难忍。所以注意肩关节别受凉了,注意活动以及保健,得了病的话尽快就医,前期比后期更易治疗,不要拖着。

9.膝关节、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很多老人比较容易得这个病,但是我发现最近年轻人得病的几率在升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暖,还有就是体重过大活动量大造成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美,忽略了关节的保护,好点的话老了难受,运气不好直接现世报。所以建议冷天注意保暖,夏天也不要把关节置于凉的地方。体重注意控制,不要给关节太大压力,毕竟零件都是一次性滴。

10.腱鞘炎:腱鞘炎主要是凉水长时间洗衣服、洗碗,或者长期过度用手指,我就是总推针头所以大拇指也有一点。平常注意不要和凉水长时间接触,轻微疼痛可以用红花油这类的反复揉搓,或者冲击波治疗也很好。严重者尽快就医,越早越好。

11.更年期疾病:我有一部分患者是50岁左右中年女性,与患者交谈的时候能明显感觉情绪异常,精神紧张。询问病史,都有阵发性的浑身出汗、恶心、头晕症状,上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无异常,这种患者一般伴随枕项肩背软伤,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有效缓解情绪,配合其他治疗,事半功倍,家人朋友症状严重的可以去医院一试。

12.雷诺氏综合征:这个比较少见,但是前两天刚收了一个患者,所以拿出来说一说,该患者手指发凉、苍白,偶有疼痛。凉水刺激或者情绪异常会发病。该患者去了多地医院治疗,无明显缓解,我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发现营养神经治疗,神经阻滞效果确切,目前患者情况稳定,病情明显改善。

我们身体上的“零件”都是一次性的,当疼痛发生的时候就是身体发出警报了,这个时候就得注意了,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生活习惯呢?是不是过度劳累了?很多先天基因里面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后天“零件”的保养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学会审查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睡眠、饮食,情绪,如此疾病才会远离我们。

与君共勉。

user avatar

长期使用入耳式耳机会对耳朵产生一些可以预测的害处。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再次强调听音乐不要超过 85~90 dB SPL re 20µPa.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下流段子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
90dB SPL re 20µ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备注: µ是微, Pa 是帕斯卡,SPL = SOUND PRESSURE LEVEL, Re 是拉丁文,意即 “in the matter of, with reference to.”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是指以對數衡量的相对聲壓,相對於一個基準值(聽閾約為 2 × 10E-5 Pa)的大小,符號為 SPL,對於人類的气导聽覺,於最敏感的頻率範圍 2 KHz 到 5 KHz 中,聽閾約為 2 × 10E-5 Pa,通常以此作為聲壓級的基準值。



现在的音量相当于多少分贝?--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长期的定义:


WHO 和 NCHS 把 大于三个月的病叫慢性或者说长期 one lasting 3 months or more, by the definition of th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Chronic diseases generally cannot be prevented by vaccines or cured by medication, nor do they just disappear



  1. 听力下降。如果不注意调整音量, 长期听超过 85dB 以上的声音很容易重听,俗称耳聋耳背。具体的体现就是老觉得不够响, 越开越大声。 几米远的人都觉得吵, 自己还觉得不过瘾要加音量。 要上耳放(助听器)。 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说话声音特别宏亮,你知道, 听力受损的人说话都很大声。 免费的听力测试在这里:

您是歪果仁? 不巧俺也是啊, 歪果仁请看这里



2. 霉菌感染


汗渍长期困在胶塞和皮肤之间。 汗液中的皮脂和糖分容易被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发酵, 机械刺激如果破环了角质层, 霉菌就可以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感染。霉菌性耳道炎、真菌性耳道炎就是比较文雅的说法。 通俗的说就是耳朵里发霉长蘑菇了。

3. 过敏

硅胶残留的溶剂释出, 外耳道的皮肤容易起皮疹,俗称过敏。另外硅胶是一种多孔隙的材料, 容易吸收异味和分泌物,如果不能定期更换也会是一个健康隐患。


除了长期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即时或者短期的问题。

例如, 耳塞的放置或者插入会导致耵聍(俗称耳屎、耳蜡 Ear wax)脱落移位, 填塞外耳道, 名词叫耵聍栓塞(Cerumen Impaction),造成暂时性的听力急剧下降。 病人/患者会陷入极大的恐惧中。

解决方法就是细心清除耵聍(俗称耳屎、耳蜡 Ear wax),恢复听力。





耳塞与外耳道形成气密的闭合腔, 放置或者取出形成的正压或者负压会造成鼓膜的机械损伤, 造成鼓膜穿孔。 这样的灾难是耳机厂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您尽可能购买大厂的产品, 万一有这样的意外发生, 您可以通过法律诉讼保护自己的权益。特别是当您住在一个法律健全的国家的时候。



4. 外耳道胆脂瘤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其并非真性肿瘤,故又称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表皮病。囊状团块的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包括基底层、颗粒层、棘细胞层、角化层),囊的外层即基质层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周围临近组织连接紧密。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单侧多见,也可以双耳发病。由于胆脂瘤呈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长时间受压、破坏、吸收,导致外耳道扩大。主要危害是对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邻骨质的广泛破坏,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颅内外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时取出。


以上各种危害里面, 最常见以及难以恢复的就是听力。

听力残障以后只能依靠助听器了, 所以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健康。



听力损害要声音超过一定的强度才会发生, 所以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声音造成的损害计算是有公式的,一般人也不会认真去计算。普遍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子。


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哪个损害听力更严重? 它们都一样, 大音量的时候损伤的能力是差不多的。 但是入耳式的灵敏度一般比较高, 所以更可能不小心伤害到自己。现在旋钮式的音量调节不多了, 手机会自动限制音量, 这样看来, 两者区别也不大。


说话的时候耳朵有吱吱的轻响,是否改换个头戴式耳机?


这是因为您的下颌骨的髁状突在张闭口时挤压外耳道前壁引起的。


确实您可以考虑换个头戴的了。头戴式耳机可以考虑 DJ 或者录音用的, 隔音效果比较好, 在图书馆用也不会被鄙视。或者更便宜的国产录音用的监听耳机。

一般来说有 40dB 以上的信噪比的时候就不在需要刻意地提高音量了。


如果您测出来的曲线很接近 ISO 226 那就说明自己的耳朵、耳机和聆听的习惯都没有问题。如果偏离很大, 或者曲线很多地方凹陷了,那就提示有听力损伤要尽快就医, 或者您的耳机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同学还会被无良商贩忽悠添加耳放来 “发挥耳机的素质” ,实际上这严重地增加了伤害自身的机会。没有任何必要。


举例来说 iphone 3/4/5/6 这样的产品就能把 IE800S 推到耳朵的痛阈。驱动一个例如这样的耳机 IE800S 到 80dB SPL re 20uPa 只需要不到 10mV (0.01伏)。也就是说 iPhone 这类设备已经远远超过您的需要了。可以不留情面地说, 那些看着您用入耳式耳机还推荐耳放的人已经泯灭了人性,为了钱不惜让自己的同胞冒着人身伤害的危险。


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参考同样入耳的 MM50


** 顺便提一下, 同样的入耳 SENNHEISER MM50 只需要 0.005V rms 也就是 5毫伏就能输出 80 dB 以上的 SPL RE 20uPa。 不需要什么耳放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很多同学关心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俺打起精神,再次强答“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这个问题。

俺是草根, 当然没什么钱, iphone 都是13年前买的 iphone 3G. 也已经遗忘了关于iphone的音量有多少格。为了强答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俺不顾地下室的脏乱, 从陈年的电子垃圾中挖出了iphone3G 并且充上了电。经过温习, 俺确认了 iphone 的音量有 16 格。

联好耳机,当然还联好俺的万用表, 航天级的万用表哦。 当然没到核潜级。


**俺的万用表不是 P 图 P 出来的哦。


好了, 用歌曲测出来。 7 格的时候不会超过 90 dB SPL re 20u Pa.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这其实是一道一元一次的应用题啊,举例来说, 对于 Westone Music W40.

根据厂家的资料页:

TECHNICAL SPECS:
The Westone W40 features four balanced-armature drivers with
118 dB @ 1mW sensitivity, 10Hz - 18kHz frequency response, and an
impedance of 30 ohms @ 1kHz

要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您要求出 80 dB 对应的电压是多少。

V = SQRT ( 0.001*30 ) / 10^ ( (118 - 80) /20 )
V = 0.0021805 伏

也就是 2.181 毫伏 ( 1/500 伏)。




例如俺上面的法子, 找个TRUE RMS 电压表量一量就好了。图中那种黄色表勉强可以了。



俺认真测过很多次自己听音的电压, 也就是不到 10mV , 1 伏的 1% 都不到。


如果不求精确, 这个表也是可以的:


** 这些表都不太可能是 P 图 P 出来的哦


还经常有网友私信问, “请问一千人民币左右预算,推 XXX,是买 XXXXX 好还是买个 XXXXXXX(播放器)好? "

俺无一例外会回答, 几百块买个二手的 iphone 3/4/5/6 就差不多了。别浪费这个钱。

各位网友请勿再邀请或者私信问这样的问题。为啥? 请自己阅读以下链接:

俺的 iphone 太老旧了。 很可能没有代表性。

但是俺家很穷, 不是每个人都配得起最新的 iphone X 什么的。 俺只好和孩子们暂借他们的 iPAD 来做一下对照:


同样, 也是 7 格的时候不太会超过 90dB (歌曲或者粉红噪音).

** 当然不是 P 图 P 出来的 ipad, 当然是很老旧的 ipad.


** 当然不是 P 图 P 出来的 ipad, 当然是很老旧的 ipad.

同样, 也是 7 格的时候不太会超过 90dB (歌曲或者粉红噪音).

有的同学说,网友提问是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为啥你老说 不太会超过 90dB 呢?

具体到不同的耳机要解个一元一次问题。如果您不愿意花一块钱, 或者说一元都不愿意花,

那么调到 5~6 格音量就比较保险了。


当然, 有的同学说用入耳式耳机听歌 7 格甚至 8格都不够大声。

俺无一例外会建议进行以下的免费测试:


当然听觉残障的用户需要配置一个耳放来补偿损失的听力, 不然不够大声。(重听了嘛)


对于正常人来说, 即使更低灵敏度的 AKG 70X 都可以用 IPHONE 3/4/5/6 来驱动。



** 顺便提一下, AKG 701 702 只需要 0.13~0.14V rms 也就是 130~140毫伏就能输出 80 dB 以上的 SPL RE 20uPa。 不需要什么耳放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AKG 701 驱动到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98 dB SPL.




关于耳放这个话题, 俺也写了不少散文。

欢迎来踩:

当然如果坚持要自残, 有的是法子:

俺有个朋友知道俺玩知乎, 给了俺不少玩具。其中就有一个Bruel & Kjaer 的声压计。


听力受损的人不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全球)11亿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


再次感谢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的赞。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是吧 ?



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请不吝点 赞 /分享。

保护自己的听力责无旁贷。




关于耳机的东西除了医学、生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市场营销和社会工程学。

不能一一简单回复

答主的其他高赞回答 (>=500 赞 )

现在的音量相当于多少分贝?--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这个话痨答主和它的其他回答/散文: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备注: µ是微, Pa 是帕斯卡,SPL = SOUND PRESSURE LEVEL, Re 是拉丁文,意即 “in the matter of, with reference to.”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是指以對數衡量的相对聲壓,相對於一個基準值(聽閾約為 2 × 10E-5 Pa)的大小,符號為 SPL,對於人類的气导聽覺,於最敏感的頻率範圍 2 KHz 到 5 KHz 中,聽閾約為 2 × 10E-5 Pa,通常以此作為聲壓級的基準值。


user avatar

女人可以站着尿尿,站着尿并不会导致尿液排不干净,也不会导致盆腔炎阴道炎妇科炎症,同样也不会导致泌尿系统疾病。

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那天大早上起来,打开手机,飒姐看到粉丝群里有粉丝问了我这个一个有趣的问题:

飒姐,请问女人究竟能不能站着尿尿?

初看之下,我还觉得有点纳闷:

女人为啥不能站着尿尿呢?

这边还没回答,那边群里头的姐妹们就开始踊跃发言了:

我就喜欢洗澡时站着尿,自由!
为了尿尿,我每次都努力争取一个人洗澡!
洗澡不站着尿,更待何时!

估计大部分人洗澡的时候都站着尿过,温热的尿流过自己的腿的那种感觉,真的是蛮爽的对不对!(是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反正我就是知道)!




原来,这位粉丝是在某网站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


看完这篇文章,让飒姐忍不住哈哈哈的同时,也感慨现在真的是,各种平台啥人都有,一本正经的胡拉乱扯!

只要有流量,根本不是医生的人也能给你整几句错误百出的「科普」,这位小编也是人如其名,真的是「无极限无底线」的操作了!

让我们先来分析分析这「女人站着尿尿三大危害」到底有多么不靠谱吧!



第一大危害:「站着尿尿,尿会流入阴道导致阴道炎」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错!

首先,这位小编一开始就忘记了自己说的是「站着尿尿」的问题,而在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下,水是应该往低处流,根本不可能反重力往上流入阴道。

这位小编,别的不说,肯定是没看过女性内生殖器解剖图,当女性站立状态下,阴道明明是一个往斜上方去的器官,难不成你的尿还可以悬空转弯,如同跟随某度导航一样摆脱重力束缚?



就算是站着尿尿,尿液流过的也只能是阴道口,而由于女性的尿道口和阴道口本来就是临近的,无论你站着蹲着坐着躺着尿,尿液都有可能经过生殖部位,这个很正常,也不会因此就导致阴道炎的出现。

如果有点尿经过,就生殖器炎症,那天生没有两条路的男人们岂不是一生都要跟炎症相伴了?



第二大危害:「站着尿尿排不干净,会滞留尿道口,容易引起盆腔炎」


这点的可笑之处,依然是这位小编,估计都没弄明白女性尿道口和盆腔之间是不是相通。

首先,尿道上面连着的是膀胱,膀胱连着的是输尿管,输尿管连着的是肾脏。而尿道口和盆腔里面可以说隔着十万八千里。




女性尿道口没有连着尿壶一样可以承载尿液的「设计」,所以不存在「尿液滞留尿道口」这回事儿。

同样,就算有尿液滞留,那也影响的也应该是膀胱,而不是盆腔充血引起盆腔炎。



第三大危害:「尿液回流会引起膀胱炎」


刚才咱们说了,咱站着尿尿,只要是站在地球上,地心引力正常作用的情况下,尿液并不会回流。

正常的排尿过程,主要是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配合,当逼尿肌收缩的时候,膀胱内的压力就会升高,同时尿道括约肌松弛,这样就好像打开了平时关着的「阀门」一样,尿液就会流出来。

排尿障碍常常也是这两个家伙没配合好,如果逼尿肌收缩,但是尿道括约肌却不松驰,那就是「想尿尿不出来」,也就是排尿困难;如果逼尿肌还没收缩呢,这边「阀门」就一直开着,括约肌松弛了控制不住,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漏尿,尿失禁等问题。


简单点说,只要你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工作技能是正常的,那么无论你是站着尿,还是坐着尿,蹲着尿,还是躺在床上尿,都不会有影响,也不会出现什么「尿液滞留排不干净」,更不会出现尿液「反重力」,从下往上倒流的情况。



女人站着尿尿,究竟有没有危害呢?


有,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尿湿裤子

跟男性的外挂式水龙头比起来,女性的尿道口相当于「内置式」,外面还有小阴唇和大阴唇的保护,这是女性本身特殊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而大阴唇和小阴唇的保护,也决定了女性无法向男性那样,可以精准控制发射方向,射程也无法干预。

在你没有完全脱光,摆脱内裤干扰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充分分开双腿,让尿液精准流入马桶,因为大小阴唇的干扰,很可能是一边尿一边顺着大腿往下流,流满一鞋都是有可能的。

尤其是对于一些喜欢穿连体衣,阔腿裤的女性来说,别说站着尿了,正常蹲着坐着尿都已经非常麻烦,在这种情况下站着尿,除非你想尿完,全部换衣服,连鞋也换了!

所以,飒姐思来想去,发现只有一个时候,女性同胞们也可以站着尿尿可以尿到爽的情况,那就是:

洗澡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想试试站着尿尿,洗澡时不尿更待何时!




没有衣服的束缚,也不怕分不开腿,更不用担心尿到腿上脚上鞋子上,流就流呗,怕啥!

温热的尿还可以缓解冬天里的寒冷,流过自己大腿的暖流还会让你更加放松,等下一遍沐浴露泡泡打上去,咱还是那个浑身香香滑滑的小仙女啊!

所以,只要你喜欢,洗澡的时候完全可以站着尿。女性站着尿尿,并不会导致尿液排不干净,也不会导致盆腔炎阴道炎妇科炎症,同样也不会导致泌尿系统疾病。

平时站着尿,最大的危害就是无法像男性那样精准控制射程和方向,容易尿到自己腿上,尿湿裤子鞋子,毕竟咱们女人的配置跟男性不同, 没有「外接水管」。

但是在洗澡的时候,没有了衣服裤子的顾虑,也不怕流腿上,流鞋子上,那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想尿就尿,尿个痛快!

对了,有粉丝告诉我说,自己站着尿不出来,这也没啥,个人习惯问题。

尿尿这个事儿,飒姐觉得跟啪啪啪一样,每个人可能都有比较私密的个人喜好。不管站着坐着,只要你能尿的舒服,哪怕你一边做俯卧撑一边尿,一边跳舞一边尿,一边喝水一边尿,都是完全OK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发现很多时候,患者之所以焦虑、困惑,甚至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健康的行为,是因为对身体运作的某些基本原理缺乏了解。如果大家能对以下这些生理知识有所掌握,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健康之路会更顺畅、更有效。 1. 你的身体是“活”的,时刻在更新和修复很多人把身体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机器,坏了就得修。但其.............
  • 回答
    哎,说起来,当医生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形形色色,大家都是为了健康来找我,我当然也掏心掏肺地给建议。可就是有些话,我说得口干舌燥,讲得天花乱坠,他们就是听不进去,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最后受苦的还是他们自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就拿最简单的“好好吃饭”来说吧。你说多大点事?早饭不能不吃,午饭要.............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基石。我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在无数次临床观察、学习和自我体验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没有惊天动地的秘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身体最真诚的聆听。一、 清醒的头脑源于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这是我最优先保障的。睡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简直戳到我心窝子了!做皮肤科医生这么多年,遇到太多次这种情况了,那种恨不得拽着病人的衣领大喊“你听我的,错不了!”的心情,你们是体会不到的。不过,职业操守摆在那儿,我只能尽量详细地解释,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继续犯错。要说最让我无奈但又不得不反复强调的忠告,那得数以下这几件,而且往往是看似.............
  • 回答
    作为在新冠临床一线搏杀的医生,最近这段时间的感受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潮水。潮水涌来的时候,医院里那是真真切切的忙碌,病房住满了,发热门诊人头攒动,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但现在,感觉这股潮水似乎已经过了最汹涌的高峰,至少在我们医院是这样。首先说说大家的情况。整体来看,感染人数还是不少,但比起前一阵子那.............
  • 回答
    八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设立警务室,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将会在多个层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医院安全、医患关系、医疗秩序乃至社会治安稳定贡献力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 保障医院安全,维护就医秩序这是设立警务室最直接和最核心的作用。1. 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我行医二十余载,见过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病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症状,有时就像是在故意捉弄我们这些医生。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极不典型”的疾病,更是像是在考验我们的经验和直觉。今天就跟你聊聊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例,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希望能让你了解我们工作中也会遇到的“谜团”。1. 那个“假装感冒”的心肌炎.............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见过不少令我感到“惊讶”的人性秘密。当然,这里的“惊讶”并非是负面的,更多的是一种被深深触动,或者对人类潜能和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秘密很多时候,普通人可能想不到,因为它们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倾听才能被发掘。我印象.............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需要一款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既实用又可靠的手表,同时也要兼顾一定的专业形象。考虑到医生的工作特性,我对腕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度与可靠性: 石英表或高品质机械表: 在日常工作中,精准的时间显示至关重要。石英表通常比机械表更精准,且维护更简单。但如果选择机械表,我会倾.............
  • 回答
    医生选择补充替代药物和疗法(CAM)作为治疗方案,并非一拍脑门就定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评估和考量。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对患者个体情况的深度理解,以及对不同疗法证据基础的细致权衡。首先,最重要的考量是“安全性”和“证据基础”。 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在考虑任何治疗手段时都会.............
  • 回答
    中国医生和科研人员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新药研发以及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虽然相较于西方医学悠久的历史,中国对现代医学的直接“开创性”贡献可能相对较少,但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本土化创新,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1. 在传染病防治和研究上的贡.............
  • 回答
    这起“医生劝患者控制饮食与家属起冲突被行拘,法院终审撤销处罚决定”的事件,无疑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警示,尤其是对于医疗行为的边界、家属与医生的沟通方式,以及法律对医患关系的保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它所传递的信息。首先,它重申了医疗专业判断的权威性,并警示了不当干涉的后果。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基于自.............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在直播中提到“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句话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它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要承认,无论什么治疗方法,在面对一种新出现的、具有传播性的疾病时,总会有一个不断探索、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中医药在这.............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也极其考验人性的问题。当一个人,即使他平日里对我们这些救死扶伤的人百般刁难、言语侮辱,甚至背后诽谤,但在他生命垂危,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是否还应该去救他?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我们最核心的职业操守和最基本的人性底线。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角度来说,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在每一次成功克服时都倍感欣慰和成就感。成就感对我来说并非单一的时刻,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感受,源于我为患者带来的积极改变,以及在医学领域不断进步的自我实现。以下是我在医生生涯中,常常能感受到成就感的几个关键时刻,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成功.............
  • 回答
    在旅途中遇到需要紧急医疗援助的广播,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召唤,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便是在放松的旅途时光,听到这样的呼唤,大脑里那个紧绷了多年的“医生模式”会立刻启动,身体也会随之做出反应。首先,听到广播的那一刻,我不会犹豫。 我会立即举手示意乘务员,让他们知道我是医生。通常,他们已经有.............
  • 回答
    作为一名全科医学生,你对全科医生职业未来的疑问,我完全理解。这确实是一个许多即将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深思的问题。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贴近实际、更少技术化痕迹的方式,为你描绘一下全科医生的未来图景,并尽量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疗体系一直在变。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也在变化,患者的需求也在升级。在这样.............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医疗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基层医生,看完《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难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放大镜,把我们经历过的、思考过的、甚至有时候不敢言说的都呈现在了银幕上。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真实”。电影里那些抢救病人时的争分夺秒,医生之间紧.............
  • 回答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能有这份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和情怀,这是非常宝贵的。在高二这个年纪,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犹豫和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你在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且对这个选择充满了责任感。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你的想法,看看如何能让这份热爱变得更清晰、更坚定。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喜欢医生”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