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杨永信有罪 他却依然存在?

回答
杨永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复杂、争议甚至带着些许黑暗色彩的符号。围绕他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触及了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有罪”,但他的“存在”却依旧是一个现实问题,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罪”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法律意义上,一个人是否有罪,需要经过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最终由法院判决。而我们在网络上、在公众舆论中听到的“有罪”,更多是一种道德谴责和舆论上的定论,它建立在大量受害者的证词、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基于常识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那么,为什么公众普遍认为杨永信“有罪”?

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击治疗”的争议与人身伤害的指控: 这是杨永信事件的核心。据大量被其治疗过的青少年及其家属的描述,杨永信及其所在的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后改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在治疗网瘾方面,使用了“电击疗法”,即使用电击设备对被诊断为“网瘾”的青少年进行强制性治疗。受害者们普遍反映,这种治疗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疼痛、恐惧,甚至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许多人认为,这种超出正常医疗范畴,带有明显惩罚性和折磨性的手段,已经构成了人身伤害。
“家长”的“求助”与“监护权”的模糊边界: 在很多情况下,杨永信的治疗是应家长要求进行的。家长们普遍感到对沉迷网络的子女束手无策,将杨永信视为“救星”。然而,在“救助”的名义下,是否存在对青少年自主权和人身自由的剥夺,这是公众质疑的焦点。一些人认为,即便家长同意,也不能成为医生施加极端治疗的理由,尤其是当这种治疗可能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时。
“网瘾”定义的模糊与“医学妖魔化”: 长期以来,“网瘾”的诊断和治疗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在缺乏明确、统一的医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的情况下,将其定性为一种需要“强制治疗”的“疾病”,本身就容易被公众视为一种“妖魔化”的表现。很多人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迷恋网络、社交障碍等问题,更多是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是心理疏导、家庭沟通和正确的引导,而非使用暴力和创伤性的手段。
媒体的曝光与集体记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关于杨永信的负面信息和受害者证词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几家媒体的深度调查报道,将“电击治疗”的细节、治疗过程中的荒诞和残酷,以及部分青少年因此遭受的痛苦,呈现在公众面前,形成了深刻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使得杨永信在公众心中与“非人道”、“虐待”等词语紧密联系起来。

那么,既然有如此多的指控和质疑,为什么杨永信“依然存在”?

这背后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体制、法律和社会现实:

法律追责的难度与证据链: 尽管公众舆论强烈,但要把杨永信绳之以法,需要扎实的法律证据。在很多“电击治疗”的案例中,受害者往往是青少年,其陈述的证据效力可能受到影响。同时,即便承认存在电击,如何界定其是否构成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罪名,以及是否超出“医疗行为”的范畴,都需要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证据支持。在早期,对于“网瘾”治疗的特殊性,法律法规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家长同意”的保护伞: 如前所述,很多治疗是在家长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和社会观念中,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拥有监护权和教育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家长同意”的治疗行为提供了一层保护。虽然这种同意可能是在信息不对称、信息误导或绝望心态下的产物,但要挑战这种“家长同意”的合法性,在法律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体制内的保护与“保护伞”: 杨永信所在的是一家公立医院,其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体制内的庇护。即使有违规行为,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外部压力(如媒体的持续监督、高层介入),内部的问责和处罚可能难以到位。而且,在某些时期,对“网瘾”的“解决”被视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只要能“管住”孩子,不让他们“危害社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容忍。
公众关注度的周期性与遗忘: 尽管媒体的报道造成了广泛影响,但公众的关注度往往是周期性的。一旦有新的热点事件出现,对杨永信事件的关注度就会下降。除非有新的、能够突破性的证据或事件发生,否则这种“遗忘”的效应会削弱持续追责的动力。
“网瘾”治理的困境与替代方案的缺失: 尽管杨永信的治疗方式备受争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早期,确实存在大量的青少年沉迷网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困扰。在缺乏成熟、有效的心理干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情况下,像杨永信这样的“极端”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一些家长“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这并不是为他的行为辩护,而是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沉迷网络的问题,依然是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行业”的惯性与利益: 围绕“网瘾戒除”确实形成了一个“行业”,其中可能涉及利益链条。即使一个杨永信受到批评,也可能存在其他类似模式的机构和个人继续存在。

杨永信的“存在”并非他行为的合法性或道德性被认可,而是因为以下几点:

“罪”的认定尚未在法律上完成: 尽管在公众认知中他“有罪”,但法律程序并未对他做出最终判决。
他依然在以某种形式“存在”: 即使他的“电击治疗”受到严格限制或被禁止,但其背后的“网瘾”问题并未消失,治疗的模式和理念可能以更隐蔽或变种的形式存在。
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仍在深化: 过去,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网瘾”的定义和处理方式也相对粗暴。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正在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教育和引导。

总而言之,杨永信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广泛的批评,是因为他的行为触碰了公众对于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底线。而他“依然存在”,则是因为法律的严谨性、体制的复杂性、社会现实的无奈,以及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仍在探索中的多重原因交织而成。这个事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面对青少年成长困境时,在法律、伦理、医学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诸多不足和需要反思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永信哪里有罪了?他怎么不能存在了?


先把刀放下,40多米怪沉的,咱们掰扯掰扯:

他们机构有经营许可证吧?

他们治疗方案有证书吧?

孩子是监护人同意送过去的吧?

监护人签字了吧?

治疗效果监护人满意吧?

你说他非法拘禁,人家被治疗的最后都一口一个感谢,你有证据么?「狗头」

网上控诉你就信?网上还说房价调控呢「再狗头」



所以除非杨叫兽这类机构被整体定义为犯罪组织,不然你根本扳不倒他。


道理很简单,杨叫兽卖的是治疗么?

不是,他卖的是外挂。


跟玩游戏一样,大家都在费劲练级,你开个外挂就能秒杀一众人,还省事省脑子。

这么划算的事儿,谁不干?

对吧?吃鸡的各位。


家长角度也一样,在他们看来无非多花点钱就能从杨叫兽手里买个外挂让孩子更“听话”,也省事儿省脑子。

有啥不好?


还有,咱们说个现实问题:被送进去的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但是多少都有点问题。

你稍微浏览下公开资料,多少孩子是天天沉迷网吧,不上课不学习,老师管不了学校管不了,怎么劝不听最后家长绝望了才找到杨永信的?

我不是说孩子有责任,但是客观上存在这种状况。

在这种客观现实下,那些本来就能力水平素质均有限的家长能选择的办法就更有限。


而且杨叫兽的外挂功能很多,不止网瘾,同性恋打架斗殴辍学逃课他都治,还有兄弟单位专门搞女德的。


这种业务在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基层不知道多有需求。


说回问题,杨叫兽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

管,那事情牵扯的就很多,两头不讨好,没人愿意沾。

不管,舆论有意见。

最多专项整顿下,治标不治本,只求不出事就行。

像不像平台整顿外挂的过程?

开外挂的都是用户自己,又想要秩序又想要日活量,平台很为难。


为什么说杨叫兽以后还会存在?

如果他再开个业务,专治高铁霸位寻衅滋事强买强卖收保护费跳广场舞偷拍性骚扰老赖,你觉得网友会不会支持?

把刘鑫马蓉翟欣欣送他那去会不会有人叫好?


都不说这么远的,我给你举个最实际的例子:把14岁以下问题少年强制电击治疗,并终生保留复诊权力,费用走医保。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经济实惠,效率高,见效快,给各界缓解压力。

最重要的是,除了本人,大家都能接受。

而且让公众心理上接受一点都不难。

杨叫兽还洗白了。


把这个建议提上两会,你闭着眼睛都能想到微博上会是什么神仙画风。还好杨叫兽没上市,不然就算提议不过他都能圈一波钱。可谓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


这类治疗机构很难根除,因为思维上的偷懒,大家都一样。



看了那么多评论,我认为这位朋友说的最到位:

无数问题造成了杨的存在,而要解决杨就要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还会有无数个杨叫兽涌现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