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说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人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立志了?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

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

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甚至被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对人生的基本认知息息相关的。

1. 有限的生存空间与强烈的向上动力:
严酷的生存环境: 古代,特别是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艰苦。饥荒、瘟疫、战乱是常有的事。普通人一生可能都难以跨出自己生活的圈子,温饱是最大的追求。
阶层固化的可能性: 虽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流传,但社会流动性相较于现代依然是有限的。一个普通人想要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最可靠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科举是一条漫长、艰辛、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没有坚定的志向,几乎不可能走下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激励: 读书考功名,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更是整个家族的希望。这种对“飞黄腾达”的渴望,促使人们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立志”。没有这个“志”,就如同没有船桨的孤舟,只能随波逐流,难以驶向彼岸。

2. 儒家思想的核心塑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社会的责任。从“修身”开始,就需要确立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完善自我。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将个人的志向与家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立志”更宏大的意义。
“君子”的道德标杆: 古代社会推崇“君子”,君子不只是有学问的人,更是有德行、有操守、有追求的人。而“立志”正是成为君子的起点。一个有志向的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学习,追求道义,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享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教诲: 孔子的话直接点明了“立志”的本质——承担责任,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这种精神上的引领,使得“立志”成为了君子必备的品质。

3. 精神层面的寄托与超越:
面对无常的慰藉: 当个体力量无法对抗自然的伟力时,精神层面的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立志”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纵然生活艰苦,但心中有目标,就有希望,就有支撑下去的理由。
塑造人生意义: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人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立志”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方向和价值,不至于虚度此生。

为什么现在人似乎“不知道什么是立志”了?

这里说“不知道什么是立志”,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现象:相比于古代,现代社会对于“立志”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与风险降低:
生存压力减小: 绝大多数人不再为温饱发愁,基本生存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意味着不需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活下去”这件事上,也就削弱了“立志”的紧迫性。
社会保障体系: 现代社会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缓冲。这降低了人们为了改变命运而必须“拼死一搏”的决心。

2. 信息爆炸与选择的多样性:
“人生”概念的泛化: 现代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选择。你可以选择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创业者,甚至可以灵活切换职业。这种多样性一方面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让“人生”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模糊和碎片化。
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各种成功案例、各种“人生导师”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人们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没,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似乎自己也应该去做,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跟着感觉走”的心态: 这种环境下,“立志”似乎变成了一种过于沉重、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很多人更倾向于“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看到什么新鲜就做什么,而不是确立一个长期、清晰的目标。

3. 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个人主义的兴盛:
“小确幸”的流行: 相较于古代那种家国情怀、宏大理想,“小确幸”——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在现代社会更受推崇。人们更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个人的舒适,对于“宏图伟业”的追求有所淡化。
个体价值的强调: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价值,这很好。但有时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过度关注自我需求,而忽略了个人成长背后所需的更宏大、更有深度的“志向”。
“梦想”的廉价化: 很多时候,“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变成了一种口头禅,或者仅仅是消费主义的包装。真正的“立志”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而现代社会似乎更倾向于“轻松实现梦想”的说辞。

4. 教育模式的变化:
应试教育的弊端: 尽管我们的教育体系在进步,但长期以来,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对学生内在价值的引导、人生方向的启迪,有时会显得不足。学生被教导如何“考上好大学”,但很少被问“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方法论”的缺失: 即使有人想立志,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做。古代有师长、有经典可以学习,现代社会虽然信息多,但如何筛选、如何内化、如何付诸实践,依然是一个挑战。

“立志”的本质并没有消失,只是表现形式和理解方式变了。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现在人“不知道什么是立志”。更多的是:

“立志”的概念被稀释了: 人们可能更习惯用“目标”、“规划”、“追求”、“兴趣”等词语来代替。
“立志”的门槛降低了,但内涵也可能被简化: 很多人会设定短期目标,比如“减肥”、“考证”,这些也是一种“志”,但与古代那种“安身立命”、“光宗耀祖”的宏大“志向”有所不同。
“志”的来源和指向发生了变化: 从过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现在的“个人价值实现”、“人生体验”、“社会贡献”等等,但核心都离不开“为自己设定一个超越现状的、有意义的方向”。

总而言之,古代将“立志”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它是生存的驱动力、改变命运的途径、精神的支柱,更是融入了社会文化基因的价值追求。而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和选择更加丰富,但也导致了“立志”的紧迫性、严肃性被一定程度地削弱,或者说,人们更容易在纷繁的选择中迷失,需要更主动、更自觉地去探索和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即使我们不常说“立志”这个词,但人类对意义、对方向、对超越的追求,本质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找回那份静下来思考“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向何方”的勇气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先队誓词: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现在是兑现你的诺言的时候了。

user avatar

人生第一大事从古至今都是生存!

直至未来人类灭亡前一秒,

还是这2个字→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万恶淫为首”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宗教和历史考量。而选择“淫”而非“杀”作为“万恶之首”,并非否定杀戮的罪恶,而是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危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古人为何这样说: 一、 对人性根源性腐蚀的认识1. “淫”对.............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弓箭这种武器,射出去不就是个抛物线吗?只要力气够大,准头好,那不就能打了?其实不然,古代弓箭手之所以训练极其艰苦,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其核心的难度,在于“对人体极限的持续挑战和精微控制的融会贯通”。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弓箭手并非单纯的“发射者”,他们是身披重甲、在混乱战场中.............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古文观止》之所以能以两百余篇的篇幅,赢得“观止”之誉,绝非偶然。这“观止”二字,并非指文章数量的穷尽,而是饱含着对编选者眼光、智慧以及所选文章本身价值的高度肯定,更体现了它在中国古代散文教育和传播上的独特地位。要详尽理解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观止”之誉的由来与内涵“观止”一词,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邓晓芒先生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追求真理,这并非否定中国古代思想的价值,而是基于他对“真理”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语境下的一个独特理解和批判。他的论点比较尖锐,也因此容易引起误解。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观察。邓晓芒所理解的“真理”:一种柏拉.............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古代的浙江和杭州不属于“江南”,而更多地被归为“东南”,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江南”这个词汇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内涵,以及古代的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这其中涉及到地理、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就能概括。一、 “江南”的定义演变:一个动态的地理与文化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江南.............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关于金庸、古龙、黄易这三位武侠巨匠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武侠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当提到“金庸文字功底很牛,黄易文笔很差”的说法时,更是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从他们的文字特点、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乃至文学意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金庸:炉火纯青的文言白话融合,勾勒.............
  • 回答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也就是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夏朝时期,东部沿海山东至江苏一带的古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什么语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目前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考古学和语言学界在这方面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现有证据不足以给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虽然这些文献对于.............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
  • 回答
    “古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误解,真实性非常低,甚至是错误的概括。这个说法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对古代人口结构和死亡率的一些简单化解读,但它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理解“平均年龄”的含义与古代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