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中: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三尺土地?甘霖三尺透,是指的地吗?高宗梦得说,曰名为,什么意思?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

“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紧接着发生的动作。
告 (gào):这个字大家也熟悉,就是“告诉”、“禀告”、“说明”的意思。
师古 (shī gǔ):这里的“师”指老师、师傅,而“古”则指过去的事情、道理、典籍,或者是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方法。所以,“师古”合起来,就是“效法古代的典章制度”或“遵循古人的经验教训”。

把它们合起来,“乃告,师古”的意思就是:“于是(就)告诉(大家),要效法古代的道理(或制度、经验)。”

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一些记述制度、法令或重大决策的语境中。比如,当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决策者想要推行某项改革,或者要制定新的规章时,可能会引用“乃告,师古”,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要借鉴和遵循古代圣贤的做法,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的。这既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说服大家接受的理由。

为什么会有“师古”的说法呢?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师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大家普遍认为,古代的圣贤们,特别是周公、孔子等,他们的思想和制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因此,效法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能够避免走弯路,保证事情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经验的信赖。当然,也有少数时候,这种“师古”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表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继承前人的智慧。

“三尺土地”,甘霖三尺透,是指的地吗?

“三尺土地”和“甘霖三尺透”,这都和“三尺”这个数字有关,但指向的“地”是不同的概念,而且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很有讲究。

1. “三尺土地”:

这句话里,“三尺”并非一个精确的丈量单位,而是有象征意义的。

狭窄的生存空间:在古文中,“三尺”常常用来形容非常狭小、贫瘠的土地,或者一个人所能占有的极其有限的生存空间。比如,“小人得志,蜗居一隅,方寸之地,三尺土地”之类的说法,就表明这个人境遇不佳,生活的地方非常逼仄。
被侵占的疆土:有时候,“三尺土地”也用来表示国家或民族被侵占的国土。比如,《后汉书·耿弇传》中有一句:“将军前在南阳,固以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日见君,又以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者,故知君之志也。吾不能追送君,且聊以一肴酒相饯。愿君临敌,如触白刃,无有や(怯)色。令边城不知有汉,何如?”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的“三尺土地”,但表达了当时边疆动荡,国家疆土被侵扰的景象。)更直接的例子可能是在一些描述国家危难的史书或赋文中,会将沦丧的国土形容为“三尺”表示其被侵占的范围,即便实际被占领的土地远不止三尺,但用这个数字来强调其国土的丧失和屈辱感。
对土地的珍视:反过来说,在某些语境下,拥有哪怕“三尺土地”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东西,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能够有一方立足之地就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三尺土地”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和象征,表达的是土地的狭小、贫瘠、被侵占,或是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和珍惜。它不一定是指物理上的“三尺”那么小的地块,而是指代一种生存状态或国土状况。

2. “甘霖三尺透”:

这句就完全是另一层意思了,它不是指土地的狭小,而是形容雨水的充沛和深度。

甘霖:指的是及时而美好的雨水,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益。
三尺透:这里的“三尺”是用来形容雨水浸润的深度。这意味着雨下得非常大,非常透,能够深入到土壤的三尺之下。

“甘霖三尺透”表达的是一种对风调雨顺、土地湿润的极度渴望和描绘。在古代农业社会,雨水是决定收成的关键因素。一场能够“三尺透”的甘霖,意味着土地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庄稼会茁壮成长,也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总结:

“三尺土地”通常指代狭窄、贫瘠或被侵占的土地,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
“甘霖三尺透”则形容雨水充沛、浸润深远,是描绘好雨的景象,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虽然都用了“三尺”,但一个指向的是土地的量和质,另一个指向的是雨水的量和效果。

高宗梦得说,曰名为,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古文叙述,我们拆开来理解:

高宗 (Gāo Zōng):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某一位皇帝,最常见的是指商朝的武丁,他作为一位贤明君主,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史称“武丁中兴”。当然,在其他朝代也有叫“高宗”的皇帝,比如唐朝的李治,宋朝的赵构。但如果放在没有特别上下文的情况下,商朝的武丁是最有可能的指向,因为他以梦得贤臣而著称。
梦得 (mèng dé):意思是“在梦中得到”或者“通过梦境而获得”。
说 (shuō):这里的意思是“说服”、“游说”或者“陈述道理”。
曰 (yuē):也是一个古汉语的常用字,意思就是“说”、“说道”。
名为 (míng wéi):意思是“名叫”、“叫做”。

把它们合起来,这句话的结构和意思就比较清楚了:

“高宗(武丁)在梦中得到了(一位贤臣),(他)陈述道理(说服高宗),说(这位贤臣)名叫(某某)。”

更流畅地解释就是:“商朝的武丁在梦中得到了一位贤能的人才,然后他在早朝上(或者向他人)陈述说,这位他梦中得到的人才,名字叫做(某个名字)。”

“梦得”这个典故的出处和意义:

这个典故非常有名,出自《尚书·无逸》和《史记·殷本纪》。商朝的君主武丁,在他统治时期,国家一度出现衰败。武丁非常苦恼,夜夜思念能够辅佐自己的贤臣。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圣贤之人。醒来后,武丁对这个梦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启示,预示着他将得到一位贤臣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于是,武丁就派遣史官去画出他梦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发布诏令,寻找长得像画中人一样的贤士。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名叫傅说(fù yuè)的普通石匠。武丁认为傅说就是自己梦中所见的贤臣,于是将他从苦役之地找来,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宰相。

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朝纲,发展生产,恢复了商朝的国力,开创了辉煌的“武丁中兴”时代。

所以,这句话“高宗梦得说,曰名为”,就是在概括讲述武丁通过梦境而找到贤臣傅说这段历史故事,并提到他梦中得到的人才的名字。这是中国古代君主求贤若渴,以及君臣相得的一个经典案例。

总而言之,古文里的这些词句,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智慧。理解它们,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能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思想和那个时代的风貌。希望我这样说,能让你觉得亲切,也明白得更透彻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乃告确立",可理解"于是得到了正式确立"

2、 "师古",指颜师古

3、三为虚数,三尺以上为粪,指的是粪田,甘霖三尺,是指的磅礴大雨,古有雨俱记录降雨量,常有“肤寸”“寸余”“数寸”“及尺”“近尺”“盈尺”“三四尺”等说法。

4、"高宗梦得说",这个是有典故的,高宗指的是武丁,传说他梦到了圣人,而这个圣人名字中有个"说"字,后来武丁在一个叫名叫傅岩的地方遇到这个人,于是拜他为相,后来国家得到兴旺。

5、"曰名为"文法不通,未曾见过这样用的,不知是何家发明。

前一句关于武王的描述中,"日乙"、"日丁",这类取天干为名的,叫日名,"珷帝日丁"是祭祀时的祖神称谓。

因此这里原来应该是想写成"日名为珷帝日丁",网络误传写成"曰",是写错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表述也是不正确的,关于"珷帝日丁"学界仍在研究,背后很复杂,涉及到周人用不用日名的问题,目前大多倾向于认为"珷帝"是武王的专有称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