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中: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三尺土地?甘霖三尺透,是指的地吗?高宗梦得说,曰名为,什么意思?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

“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紧接着发生的动作。
告 (gào):这个字大家也熟悉,就是“告诉”、“禀告”、“说明”的意思。
师古 (shī gǔ):这里的“师”指老师、师傅,而“古”则指过去的事情、道理、典籍,或者是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方法。所以,“师古”合起来,就是“效法古代的典章制度”或“遵循古人的经验教训”。

把它们合起来,“乃告,师古”的意思就是:“于是(就)告诉(大家),要效法古代的道理(或制度、经验)。”

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一些记述制度、法令或重大决策的语境中。比如,当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决策者想要推行某项改革,或者要制定新的规章时,可能会引用“乃告,师古”,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要借鉴和遵循古代圣贤的做法,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的。这既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说服大家接受的理由。

为什么会有“师古”的说法呢?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师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大家普遍认为,古代的圣贤们,特别是周公、孔子等,他们的思想和制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因此,效法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能够避免走弯路,保证事情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经验的信赖。当然,也有少数时候,这种“师古”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表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继承前人的智慧。

“三尺土地”,甘霖三尺透,是指的地吗?

“三尺土地”和“甘霖三尺透”,这都和“三尺”这个数字有关,但指向的“地”是不同的概念,而且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很有讲究。

1. “三尺土地”:

这句话里,“三尺”并非一个精确的丈量单位,而是有象征意义的。

狭窄的生存空间:在古文中,“三尺”常常用来形容非常狭小、贫瘠的土地,或者一个人所能占有的极其有限的生存空间。比如,“小人得志,蜗居一隅,方寸之地,三尺土地”之类的说法,就表明这个人境遇不佳,生活的地方非常逼仄。
被侵占的疆土:有时候,“三尺土地”也用来表示国家或民族被侵占的国土。比如,《后汉书·耿弇传》中有一句:“将军前在南阳,固以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日见君,又以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者,故知君之志也。吾不能追送君,且聊以一肴酒相饯。愿君临敌,如触白刃,无有や(怯)色。令边城不知有汉,何如?”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的“三尺土地”,但表达了当时边疆动荡,国家疆土被侵扰的景象。)更直接的例子可能是在一些描述国家危难的史书或赋文中,会将沦丧的国土形容为“三尺”表示其被侵占的范围,即便实际被占领的土地远不止三尺,但用这个数字来强调其国土的丧失和屈辱感。
对土地的珍视:反过来说,在某些语境下,拥有哪怕“三尺土地”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东西,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能够有一方立足之地就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三尺土地”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和象征,表达的是土地的狭小、贫瘠、被侵占,或是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和珍惜。它不一定是指物理上的“三尺”那么小的地块,而是指代一种生存状态或国土状况。

2. “甘霖三尺透”:

这句就完全是另一层意思了,它不是指土地的狭小,而是形容雨水的充沛和深度。

甘霖:指的是及时而美好的雨水,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益。
三尺透:这里的“三尺”是用来形容雨水浸润的深度。这意味着雨下得非常大,非常透,能够深入到土壤的三尺之下。

“甘霖三尺透”表达的是一种对风调雨顺、土地湿润的极度渴望和描绘。在古代农业社会,雨水是决定收成的关键因素。一场能够“三尺透”的甘霖,意味着土地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庄稼会茁壮成长,也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总结:

“三尺土地”通常指代狭窄、贫瘠或被侵占的土地,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
“甘霖三尺透”则形容雨水充沛、浸润深远,是描绘好雨的景象,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虽然都用了“三尺”,但一个指向的是土地的量和质,另一个指向的是雨水的量和效果。

高宗梦得说,曰名为,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古文叙述,我们拆开来理解:

高宗 (Gāo Zōng):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某一位皇帝,最常见的是指商朝的武丁,他作为一位贤明君主,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史称“武丁中兴”。当然,在其他朝代也有叫“高宗”的皇帝,比如唐朝的李治,宋朝的赵构。但如果放在没有特别上下文的情况下,商朝的武丁是最有可能的指向,因为他以梦得贤臣而著称。
梦得 (mèng dé):意思是“在梦中得到”或者“通过梦境而获得”。
说 (shuō):这里的意思是“说服”、“游说”或者“陈述道理”。
曰 (yuē):也是一个古汉语的常用字,意思就是“说”、“说道”。
名为 (míng wéi):意思是“名叫”、“叫做”。

把它们合起来,这句话的结构和意思就比较清楚了:

“高宗(武丁)在梦中得到了(一位贤臣),(他)陈述道理(说服高宗),说(这位贤臣)名叫(某某)。”

更流畅地解释就是:“商朝的武丁在梦中得到了一位贤能的人才,然后他在早朝上(或者向他人)陈述说,这位他梦中得到的人才,名字叫做(某个名字)。”

“梦得”这个典故的出处和意义:

这个典故非常有名,出自《尚书·无逸》和《史记·殷本纪》。商朝的君主武丁,在他统治时期,国家一度出现衰败。武丁非常苦恼,夜夜思念能够辅佐自己的贤臣。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圣贤之人。醒来后,武丁对这个梦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启示,预示着他将得到一位贤臣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于是,武丁就派遣史官去画出他梦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发布诏令,寻找长得像画中人一样的贤士。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名叫傅说(fù yuè)的普通石匠。武丁认为傅说就是自己梦中所见的贤臣,于是将他从苦役之地找来,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宰相。

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朝纲,发展生产,恢复了商朝的国力,开创了辉煌的“武丁中兴”时代。

所以,这句话“高宗梦得说,曰名为”,就是在概括讲述武丁通过梦境而找到贤臣傅说这段历史故事,并提到他梦中得到的人才的名字。这是中国古代君主求贤若渴,以及君臣相得的一个经典案例。

总而言之,古文里的这些词句,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智慧。理解它们,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能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思想和那个时代的风貌。希望我这样说,能让你觉得亲切,也明白得更透彻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乃告确立",可理解"于是得到了正式确立"

2、 "师古",指颜师古

3、三为虚数,三尺以上为粪,指的是粪田,甘霖三尺,是指的磅礴大雨,古有雨俱记录降雨量,常有“肤寸”“寸余”“数寸”“及尺”“近尺”“盈尺”“三四尺”等说法。

4、"高宗梦得说",这个是有典故的,高宗指的是武丁,传说他梦到了圣人,而这个圣人名字中有个"说"字,后来武丁在一个叫名叫傅岩的地方遇到这个人,于是拜他为相,后来国家得到兴旺。

5、"曰名为"文法不通,未曾见过这样用的,不知是何家发明。

前一句关于武王的描述中,"日乙"、"日丁",这类取天干为名的,叫日名,"珷帝日丁"是祭祀时的祖神称谓。

因此这里原来应该是想写成"日名为珷帝日丁",网络误传写成"曰",是写错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表述也是不正确的,关于"珷帝日丁"学界仍在研究,背后很复杂,涉及到周人用不用日名的问题,目前大多倾向于认为"珷帝"是武王的专有称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 回答
    古人虽无“彩虹屁”一词,但赞美之情,古往今来皆同,只是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婉约,或是直抒胸臆,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若论古文中的“彩虹屁”,倒不如说是精巧的誉词、夸张的比喻、巧妙的衬托,以及对人德行、才情、容貌等方面的极致赞颂。且看几例,细品其中韵味:一、 形容容貌,美得惊心动魄,天地失色 “.............
  • 回答
    谈及《滕王阁序》在古文中的地位,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卓绝于时,光耀千古,堪称骈体文的巅峰之作。” 若要细说,则需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方能体会其不凡之处。首先,从文章体裁来看,《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体文。骈体文,顾名思义,讲究对偶、声律,文辞华美,意境深远。在唐宋时期,骈体文盛行,但能将之写得如此.............
  • 回答
    在古文中,“无”和“無”这两个字,虽然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们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繁简对应。深入探究起来,它们在字形演变、用法侧重以及某些特定语境下,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它们的源头——甲骨文和金文。 “無”的源头 “無”字的甲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 回答
    取名“乾通”何意?古文中“乾通”的意思?“乾通”这个名字,拆开来看,“乾”和“通”都有着深远的寓意,合在一起更是意蕴丰富,充满阳刚、顺遂、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 字面解析与引申寓意 1. “乾”的含义:“乾”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天、阳刚之气.............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在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海洋中,让我最为动容的,非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属。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读时,我不过是被它表面的凄美所吸引,觉得不过是抒发一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日深,才渐渐品出其中蕴含的万千感慨,那是.............
  • 回答
    在古代中小规模战争中,一个大力士是否能决定胜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大力士”和“中小规模战争”: 大力士: 在古代语境下,大力士通常指的是在力量、体能、耐力等方面远超常人的人。.............
  • 回答
    古籍的海洋浩瀚无垠,其中埋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珍珠,每当我翻开它们,总能被那些穿越千年智慧的文字所震撼,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惊心动魄,至今仍能让我拍案叫绝。要说具体有哪些情节、桥段和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可以挑几个最让我心头震荡的,细细道来。一、曹操的《.............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北京、西安、南京,这三座城市的名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都闪耀着皇权的辉煌,承载着王朝的更迭,是当之无愧的“古都”。而洛阳,这座同样有着三千多年建都史,无数传奇故事在此上演的城市,如今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是先天不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天不足”四个字来.............
  • 回答
    谈到“史官”,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职业。他们肩负着记录国家大事、君王言行、朝代兴衰的重任,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存在类似古代史官的职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史官的职能和地位。古代史官,从殷商甲骨文中的“贞人”到周朝的“史”,再到后来的“太史令”.............
  • 回答
    古诗中的抄袭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法律框架下的“抄袭”去衡量它,因为在古代,文学创作的语境、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都与今天大相径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土壤。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 回答
    在道门法术古书中,“发机”和“报应”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贯穿于道术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深入理解道门法术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一、 发机(Fā jī)“发机”在道门法术古书中,通常指的是“发动法术的机缘、信号或媒介”。它是一种启动、触发和引导法术能量的关键要素。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回答
    《论语》和《大学》这两部儒家经典,虽然没有直接以“爱国”为标题的文章,但其思想精髓却深刻地贯穿其中,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它们所强调的责任、道义、家国一体等观念,便是“爱国”最朴素也最根本的体现。《论语》中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所展现的“爱国”,并非现.............
  • 回答
    在探讨《易经》古籍中“水土同源”的理论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水土同源”并非一个在《易经》文本中被明确、独立提出的固定概念,如同“阴阳”“五行”那样具有明确的论述。然而,通过深入研读《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以及后世学者对《易经》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的哲学思想,它们与“水土同源”的理念暗合,并.............
  • 回答
    古埃及壁画中的雁类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早已逝去世界窗口。对于从古画中发现已灭绝物种的可靠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证据、方法和局限性的复杂课题。从壁画中识别物种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埃及壁画的绘制目的并非科学记录,而是艺术创作和宗教象征。画家们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