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中: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什么意思?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

“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

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石 (shí): 指石头、石块。
作 (zuò): 在这里是“建造”、“设置”、“作为”的意思。
停 (tíng): 指停下、停留、驻扎的地方,或者指一种防御工事、关卡。

合起来理解:“用石头建造了停驻的地方”或者“用石头设置了关卡/工事”。

这句的意思是说,为了某个目的,人们使用了石头来建造一些固定的设施。这个“停”字可以理解为军营、营垒,也可以理解为路途中的休息站,或者更具军事意味的关隘、防御工事。考虑到后面涉及到征战,很有可能是指在某个战略要地设置的关卡或营垒。

2. 好盗息心 (hǎo dào xī xīn)

好 (hǎo): 在这里不是“好”的意思,而是作为副词,表示“容易”、“常常”、“乐于”或者带有某种倾向性。
盗 (dào): 指盗贼、匪徒。
息 (xī): 指停止、平息。
心 (xīn): 指心意、念头、想法。

合起来理解:“盗贼因此容易打消念头”或“盗贼的邪念因此得以平息”。

这句话紧接着前一句“用石作停”,很自然地说明了前一句的功效。“用石头建造了停驻的地方(或关卡)”,使得那些心怀不轨的盗贼看到后,就容易打消了犯罪的念头,不敢再有所作为。 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治安良好的景象,或是某个策略的有效性。

3. 村逢好处 (cūn féng hǎo chù)

村 (cūn): 指村庄、乡村。
逢 (féng): 指遇到、碰见。
好处 (hǎo chù): 指好的事情、有利的局面、祥瑞的迹象。

合起来理解:“村庄遇到了好事”或“村庄碰上了有利的时机/景象”。

这句话承接了前面“好盗息心”的安宁局面,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状态。可能是在描绘这番安宁景象带来的直接好处,比如百姓安居乐业,或者指这个村庄恰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时机、一个好的发展阶段。它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4. 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 (guǎng xī mǎ cān yì xuán yǔ dū sī mǎ mǒu zhēng yáo)

这句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和事件的介绍:

广西 (guǎng xī): 指广西地区。
马参议 (mǎ cān yì):
马 (mǎ): 姓马的官员。
参议 (cān yì): 古代官职,参议官的职责通常是参与议事、提供建议,权力不小,常在军事或政务方面担任重要角色。
玹 (xuán): 指的是这位姓马的参议的名字。
与 (yǔ): 意思是“和”、“以及”。
都司马某 (dū sī mǎ mǒu):
都司马 (dū sī mǎ): 另一个官职,通常是都司的副职或者地方军事长官,掌管军事方面事务。
某 (mǒu): 指一位姓氏或具体姓名不详的都司马。
征 (zhēng): 意思是“征讨”、“讨伐”、“出征”。
瑶 (yáo): 在这里特指“瑶族”。在古代文献中,“瑶”常指代中国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瑶族及其相关的其他少数民族群体。

合起来理解:“广西的马参议和一位都司马一同去征讨瑶族(人)”。

这句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两位朝廷命官(马参议和都司马)正奉命前往广西一带,对瑶族民众进行征讨。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情节将与军事行动有关。

5. 驰入 (chí rù)

驰 (chí): 指快速地奔跑、疾驰,通常指骑马或驾车快速前进。
入 (rù): 指进入、进入某地。

合起来理解:“快速进入(某个地方)”。

这句描绘了两位官员在执行征讨任务时的行动状态。他们是“驰入”的,表明行动迅速、果断,可能是紧急赶往某地,或者是深入敌后。

6. 停 (tíng)

停 (tíng): 再次出现“停”字。在这里更可能指:
停下脚步、停止前进。
到达了某个目的地,进行了停留。
指他们的军队或者队伍“停驻”、“安营”。

7. 好 (hǎo)

好 (hǎo): 在这里作为感叹词或者副词,表示“正好”、“适时”、“顺利地”等。

8. 玹 (xuán)

玹 (xuán): 马参议的名字。

9. 瑶 (yáo)

瑶 (yáo): 指瑶族人。

10. 驰 (chí)

驰 (chí): 再次出现“驰”字,表示快速行动。

将最后几句串联起来理解:

“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

这句话的最后几个词语,“停,好,玹,瑶,驰”,可以有几种理解方式,取决于具体语境:

一种理解方式:描述一个场景,强调了事件的顺利或意外。
他们(马参议和都司马) 驰入(某个地方),然后 停(了下来)。
好(的是/正好),玹(马参议)和 瑶(族人),他们 驰(各自奔跑/各自行动)。
这种解释可能暗示马参议发现了某种情况,或者与瑶族人产生了某种互动,并且行动都非常迅速。

另一种更可能的理解方式,将最后几个词语视为一种高度概括的场景复现或强调。
“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
这里的“停,好,玹,瑶,驰”可能是在重复和强调几个关键的动作或对象,形成一种简洁有力的叙事节奏。
可以理解为:他们 驰入 敌境,然后 停 驻,好 似(正好或者形容词性的描述),玹(马参议)与 瑶(族人)在这里发生了一场 驰(激战或追逐)。
或者,驰入 之后,他们选择 停 下来。好 极了!玹(马参议)与 瑶(族人)正在 驰(交战/追逐)。

考虑到整体语境,尤其是前半部分的“用石作停,好盗息心”,似乎在描绘一个安宁或有准备的状态,然后才引出征瑶的事件。那么最后的“停,好,玹,瑶,驰”很可能描述的是征讨过程中一个具体的片段:

他们(马参议和都司马) 驰入 瑶族地域。在一处,他们 停 下来(可能遇到了阻击,或者发现了情况)。 好 极了!原来是(或者在此地)玹(马参议)与 瑶(族人)正在 驰(对峙、交战、追逐)。

整体推测的故事场景:

这篇古文可能是在描述广西地区某个时期,因为防御工事(用石作停)的建立,使得当地盗贼不敢滋扰,村庄也因此得以安宁(好盗息心,村逢好处)。然而,这种安宁背后也隐藏着来自外部的冲突。

广西的马参议和一位都司马奉命出征,去征讨瑶族民众。他们行动迅速,驰入 了瑶族所在的区域。在某个地点,他们 停 了下来。非常巧合的是(或者,在此地),马参议 玹 与瑶族人 驰(进行着激烈的交战或追逐)。

这里可能是在赞扬马参议的英勇善战,能够在关键时刻与敌人正面遭遇并展开行动。最后的几个词语连用,给人一种紧张、快速的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骑兵飞驰,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场景。

这是一种非常精炼的古文叙事风格,通过简短的词语组合,勾勒出一段生动的历史画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这几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1、“用石作停”。错别字,应该是“用石作椁”。椁就是外棺,套在棺材外边的大棺材。汉文帝曾经发过感慨,说如果“以北山石为椁”,也就是用石头雕成一个外棺,再把棺材放进去,那盗墓贼就再也没办法了吧。

2、“好盗息心”。错别字,应该是“奸盗息心”。也就是那些奸恶的强盗也都熄灭了想干一票的想法。

3、“村逢好处嫌风便”。这里“村”就是村庄的意思。这句诗出自郑谷《舟行》,诗人乘舟旅行,路上看到一处风景优美的村庄(所谓“好处”就是好地方),刚想仔细欣赏,结果因为是顺风,船一下子就开过去了,所以诗人说“嫌风便”,这个时候就嫌弃一路顺风了。

4、“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玹”是人名字,这个人姓马名玹,做的官是参议,所以称呼他“马参议玹”。“都司马某”也是个人,官是都司马,但名字不知道,所以称为“某”。瑶就是瑶族嘛。这句话意思就是“广西参议马玹和都司马某人去攻打瑶族”。

5、“驰”当然有“奔跑、疾走”的意思,比如《满井游记》中“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每次顶着风疾行,到不了百步就得回来。但在《指南录后序》里的“会使辙交驰”中的驰,却恰恰就是“驱赶车马奔驰”的意思。使:使者;辙:车辙。所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使者的车马交相奔驰”。

最后劝题主一句:找个好点版本的书看吧。这满篇错别字的实在没法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 回答
    古文描述中国的强大与成就,犹如江河奔腾,历史悠久,波澜壮阔。以下将从多个层面,尝试用古文之韵,细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强盛。一、 九州一统,四海升平:国家疆域之辽阔,政权之稳固吾国疆域,自古以来,辽远绵亘,沃野千里,山川壮丽。昔我华夏,肇始于中原,历经夏商周之礼乐,秦汉之统一,唐宋之繁盛,元明清之巩固,.............
  • 回答
    镜鉴古今:探寻文明的足迹,启迪当下智慧提及对古文明的研究,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它不过是堆砌尘封的遗迹、解读模糊的文字、描摹失落的辉煌,与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似乎毫无关联。然而,若我们拨开历史的浮尘,深入挖掘那些沉寂在岁月深处的文明,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并非是僵死的化石,而是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经验、深刻.............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古人虽无“彩虹屁”一词,但赞美之情,古往今来皆同,只是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婉约,或是直抒胸臆,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若论古文中的“彩虹屁”,倒不如说是精巧的誉词、夸张的比喻、巧妙的衬托,以及对人德行、才情、容貌等方面的极致赞颂。且看几例,细品其中韵味:一、 形容容貌,美得惊心动魄,天地失色 “.............
  • 回答
    谈及《滕王阁序》在古文中的地位,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卓绝于时,光耀千古,堪称骈体文的巅峰之作。” 若要细说,则需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方能体会其不凡之处。首先,从文章体裁来看,《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体文。骈体文,顾名思义,讲究对偶、声律,文辞华美,意境深远。在唐宋时期,骈体文盛行,但能将之写得如此.............
  • 回答
    在古文中,“无”和“無”这两个字,虽然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们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繁简对应。深入探究起来,它们在字形演变、用法侧重以及某些特定语境下,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它们的源头——甲骨文和金文。 “無”的源头 “無”字的甲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 回答
    取名“乾通”何意?古文中“乾通”的意思?“乾通”这个名字,拆开来看,“乾”和“通”都有着深远的寓意,合在一起更是意蕴丰富,充满阳刚、顺遂、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 字面解析与引申寓意 1. “乾”的含义:“乾”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天、阳刚之气.............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在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海洋中,让我最为动容的,非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属。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读时,我不过是被它表面的凄美所吸引,觉得不过是抒发一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日深,才渐渐品出其中蕴含的万千感慨,那是.............
  • 回答
    在古代中小规模战争中,一个大力士是否能决定胜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大力士”和“中小规模战争”: 大力士: 在古代语境下,大力士通常指的是在力量、体能、耐力等方面远超常人的人。.............
  • 回答
    古籍的海洋浩瀚无垠,其中埋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珍珠,每当我翻开它们,总能被那些穿越千年智慧的文字所震撼,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惊心动魄,至今仍能让我拍案叫绝。要说具体有哪些情节、桥段和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可以挑几个最让我心头震荡的,细细道来。一、曹操的《.............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北京、西安、南京,这三座城市的名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都闪耀着皇权的辉煌,承载着王朝的更迭,是当之无愧的“古都”。而洛阳,这座同样有着三千多年建都史,无数传奇故事在此上演的城市,如今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是先天不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天不足”四个字来.............
  • 回答
    谈到“史官”,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职业。他们肩负着记录国家大事、君王言行、朝代兴衰的重任,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存在类似古代史官的职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史官的职能和地位。古代史官,从殷商甲骨文中的“贞人”到周朝的“史”,再到后来的“太史令”.............
  • 回答
    古诗中的抄袭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法律框架下的“抄袭”去衡量它,因为在古代,文学创作的语境、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都与今天大相径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土壤。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 回答
    在道门法术古书中,“发机”和“报应”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贯穿于道术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深入理解道门法术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一、 发机(Fā jī)“发机”在道门法术古书中,通常指的是“发动法术的机缘、信号或媒介”。它是一种启动、触发和引导法术能量的关键要素。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回答
    《论语》和《大学》这两部儒家经典,虽然没有直接以“爱国”为标题的文章,但其思想精髓却深刻地贯穿其中,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它们所强调的责任、道义、家国一体等观念,便是“爱国”最朴素也最根本的体现。《论语》中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所展现的“爱国”,并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