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中进士后就会做官?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

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那可是货真价实,含金量十足的“敲门砖”。它代表着你不仅读过书,而且读得好,肚子里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你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让皇帝和朝廷都认可你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中了进士就必然做官呢?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咱们一个个来捋:

一、 皇帝的“恩赏”与“选拔”:

你想想,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最终在皇宫里举行的殿试,那可是皇帝亲自 oversee 的。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不仅仅是为了“考察”一下,更是一种“恩赏”和“权力展示”。中了进士,就是皇帝亲自点名表扬的“天子门生”。皇帝把他们招到身边,当然是要派他们去朝廷各个部门,为自己效力,治理国家。这就像现在公司招了优秀人才,肯定要给个职位,让他们发挥作用嘛。

而且,皇帝的权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的。他有权力决定谁能进入仕途,谁能分享国家的权力。进士出身,就是皇帝授权你行使官职的标志。

二、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读书人读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入世”,为国效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科举制度恰恰是实现这一抱负的最主要途径。

中了进士,意味着你达到了“优”的标准,自然也就到了“则仕”的时候。这是一种社会共识,也是读书人的人生追求。你想想,寒窗苦读十几年,不就是为了这一朝的辉煌吗?如果中了进士却不能做官,那岂不是对读书人最大的打击?对整个教育体系也是一种否定。

三、 制度的保障与惯例:

科举制度建立起来,就是为了选拔官员。考试的科目、内容,都是围绕着治理国家、管理事务展开的。比如,考试内容会涉及经史子集、策论等等,这些都是为官员的实际工作打基础。

一旦成为进士,就等于通过了国家对未来官员的“资格认证”。国家自然会给你安排相应的官职,让你开始履行作为官员的职责。这已经成了一种制度化的流程,就像现在大学毕业,有毕业证,就会有相应的机会去就业一样。

四、 确保人才的“纯洁性”与“忠诚度”(相对而言):

科举制度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过考试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考察和引导读书人的思想。那些能够通过考试并被皇帝认可的进士,在思想上往往会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和皇帝的权威。

相比于那些依靠门阀、世袭或者其他非公开途径进入官场的人,进士出身的官员,在理论上,其晋升途径更加公开透明,也更能体现皇权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对皇帝的“忠诚度”(至少在形式上)。

五、 避免“寒门”人才被埋没:

虽然古代的科举制度并非完全打破了阶层固化,但相比于之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科举制度给予了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有机会成为进士,进而成为官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流动性的一个积极推动。

如果中了进士却不能做官,那将是对这些寒门子弟最大的不公,也违背了科举制度设立的初衷之一。

那么,具体是怎么安排官职的呢?

一般而言,中了进士后,会有一个“授官”的过程。

初授官职: 大多是翰林院的学士、侍从官,或者一些较低级的京官。这些职位虽然不一定权力很大,但都是接触中央政务、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的绝佳机会。
任官体系: 随着你在官场上的表现,以及科举名次的不同,可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比如,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名次,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起点。
外放为官: 很多进士也会被“外放”,也就是派到地方上去做官,比如知县、知府等。这既是锻炼,也是一种“磨练”。
轮转与晋升: 在这个过程中,官员会不断轮转、晋升,经验和能力都会随之增长。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或者“特殊情况”:

因故未授官: 极少数情况下,比如身体原因、政治动荡或者某些丑闻,可能会出现进士未授官的情况,但这非常罕见。
主动放弃: 也有极少数人,在中了进士后,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境巨变、身体不适,或者有其他的人生选择,会主动放弃授官。但这绝对是凤毛麟角。

总而言之,古人中进士后做官,是整个古代政治、社会、文化观念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人才选拔和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进士身份,就是一张通往权力、责任和荣耀的“通行证”,是那个时代对人才价值最直接的肯定和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士是科举的一个标准。

而科举是皇帝选贤的一个方法。

既然科举可以过,自然就可授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提起古代仕女图,脑海里往往浮现出那些或温婉、或清冷、或娇憨的人物形象,她们常常有着细长的柳叶眉,饱满的面庞,以及,是的,一双相对较小的眼睛。为什么她们的眼睛不像我们现代人理解中的那样“大而有神”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远不止是简单的审美偏好那么简单。首先,得从古代的绘画技法说起。在中国传统绘画,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古九州中的兖州和青州,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地位,却并未直接演化为今天山东省的地级市名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变迁、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地方名称的演变等多重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行政制度的演进以及地方名称的传承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古九州的地理概念与历史演变首先,.............
  • 回答
    在古龙的小说世界里,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身上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对“贞操”观念的淡泊,更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古龙刻意为之的“开放”,而是他笔下人物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创作理念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所处的时代背景。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武.............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窝囊废”这个词,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领袖身上,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单化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领袖”形象为何常常呈现出与我们现代理解的“强大”、“果断”的领导者截然不同的特质,以及这种设定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和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四大名著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价值观.............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襄阳,这座横亘于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所铸就。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华北与华中枢纽地带的璀璨明珠,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价值高得令人咋舌。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襄阳所处的“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它坐落于汉水中游,依仗着西北方向的秦岭余脉,尤其是巍峨雄壮.............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