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进攻?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

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

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的瓶颈似的。这地方,西边是广阔富饶的关中平原,东边呢,就是中原地区,像晋、豫这些地方。所以说,函谷关就是连接这两个重要区域的咽喉。

易守难攻是王道: 咱们普通人走路,进出函谷关都要费点劲,那古代打仗的军队,尤其是骑兵,想要强攻进去,简直是难上加难。山势陡峭,只能容纳少数人马,一旦敌人从两侧山头上发起攻击,那后果可想而知。守关的一方,只需要集中兵力,就能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就像在狭窄的马路上等着堵一堆车,你想冲过去,除非你有压路机,但古代哪来的这玩意儿。
控制东出西进的咽喉: 函谷关一旦被占领,就等于掐住了东西交通的命脉。从东边(中原)想进入关中,必须经过这里;从西边(关中)想向东扩张,同样也绕不开。谁控制了函谷关,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既可以阻止敌人东进,也能封锁自己西退的后路,让敌人不敢轻易进攻。

再说说潼关。潼关的地势跟函谷关又有些不同,它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之处,北依巍巍的华山,南靠绵延的秦岭,也是一个极其险要的地方。

依山傍水,固若金汤: 潼关的地形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天然工事。北边的华山,万仞绝壁,就算你能爬过去,也得掉层皮。南边的秦岭,更是连绵不绝的山峦,没有现成的道路,大军根本无法通行。中间的黄河,水流湍急,更是一道天然的护城河。想从北边渡过黄河进攻,难上加难;想从南边翻越秦岭,更是痴心妄想。
扼守黄河天险: 潼关的位置,正好是黄河中游的一个重要渡口和咽喉点。它控制着黄河以北和以南地区的联系。谁占了潼关,就能有效封锁黄河上的交通,阻止敌军渡河,或者阻止自己向东逃窜。想想当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就是从潼关打进关中的,可见其战略地位。

二、 历史经验的沉淀与战略选择

这不仅仅是地势好不好,更是经过无数次战役检验出来的最佳选择。

“得关中者得天下”的魔咒: 历史上,关中平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且一旦巩固了关中,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向东、向西、向南发展,形成稳固的根据地。而要进入关中,就得先跨过东边的屏障。函谷关和潼关,就是这两个最关键的东部门户。如果能拿下这两个关口,就等于打开了进入关中的大门,后续的战略就变得容易多了。
避免侧翼被攻击的考量: 如果不走函谷关或潼关,想从其他方向进攻关中,比如翻越秦岭或者从渭河以北进入,都有很大的风险。那些地方可能没有现成的道路,补给困难,而且容易被守军从两翼夹击,腹背受敌。而函谷关和潼关,虽然本身也需要付出代价,但它是相对“可控”的风险,并且一旦攻克,就能获得战略上的巨大优势。
兵力与后勤的现实考量: 古代军队的运输和补给是极其重要的。走函谷关或者潼关,虽然地形险峻,但至少有相对明确的路线,可以组织运输和保障。如果冒然选择其他路线,很可能还没见到敌人,军队就已经因为缺粮少弹而崩溃了。

三、 历史上的实际应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直到明清时期,无数次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

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占据了函谷关,从而能够稳固地发展,并多次从函谷关东出,蚕食东方六国。
楚汉争霸: 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潼关就成了重要的战场。刘邦占据关中后,就是从潼关与项羽对峙。
三国时期: 潼关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刘备、孙权都曾在此交锋或争夺控制权。
唐朝与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时,唐军就是在潼关失守后,京师长安才陷落的。这足以说明潼关的战略地位。

总结一下就是:

函谷关和潼关,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更是千百年来战争经验和战略智慧的结晶。它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险峻地势,成为了连接关中与外界的唯一“正规”通道。进攻关中,选择这两个关口,是最符合当时军事技术和战略需求的。这样一来,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地势优势,减小攻坚的难度,同时也能为后续的战略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走这里,那等于是在用最愚蠢、最危险的方式去打一场最关键的战役,那样的代价,恐怕是谁也承受不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崇祯十七年,清军进攻陕西的大顺,多铎自河南进攻潼关的同时,阿济格在同年腊月抵达山西保德州,然后“自保德过河”,克绥德,陷榆林,攻延安,下鄜州,直趋西安,和潼关一路的多铎会师。

至正十七年初,红巾军将领李武、崔德自河南占商州,攻武关、七盘,进据蓝田,前锋直抵灞上,进逼奉元路,分兵攻同州、华诸州,完美绕过潼关。

秦二世三年,刘邦攻占宛城,然后西行进攻丹水、析县,劝降武关,进占蓝田,直抵咸阳城,秦王子婴出降。

所以啊,古人进攻关中,不需要非得从函谷关或者潼关进攻,条条大路通关中,哪去不是去?只不过沿着黄河从东往西走他抄近,方便而已。

再者说了,谁给你的错觉,放弃关外之后,凭借区区一个关隘就能挡住敌人呢?(意味深长)

user avatar

问题不成立。

古人进攻关中,并没有“必须从函谷关或潼关进攻”这回事。

关中山河表里,四面都是雄关要塞,这导致了进出的道路确实不多,但即便如此,也不是仅有函谷关这一条道。

一般说来,所谓“关中”,指的是四关之中,即函谷关(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其实,不止四关,应该还加上一个陇关。

既然光雄关就有五座,那当然最起码也应该有五条道路通向外界才是,那敌人进攻时自然有五条道路可供选择,又怎么可能只走函谷关一条道呢。

不过问题在于,这五条道路是通向不同地区的,东面的函谷关通向河南,东南的武关通向湖北豫南(即南阳盆地),西南的大散关通向汉中,西面的陇关通向陇右(甘肃天水、陇南),北面的萧关通向陕北。

所以这五条道路就是外界通向关中的通衢大道,如果从这些区域要进攻关中,那这五条道路自然是行军的首选,这也就造就了这五座雄关无可比拟的军事价值。

但即使如此,这五条道路仍然不是进出关中仅有的道路。

比如东面,除了函谷关(潼关)道之外,还有蒲津道,即在山西蒲州和陕西大荔之间的黄河上,有一个渡口,叫蒲津,这里自古就是横渡黄河的最佳地点之一,后来人们又在这地方修建了永久性的黄河浮桥,过河就更方便了,所以自古以来(起码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从山西进攻关中的重要通道。

再比如关中西南通往汉中,除大散关之外,我们知道还有好几条道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其实只有一次走散关,其他几次都是走其他路径的,还有魏延著名的子午谷之谋,子午谷也是从汉中到关中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有过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也不是经过大散关。

所以说,关中通往外界的主要道路虽然有5条,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五条,更不是说从外界进攻关中只能走函谷关道。

举几个例子:

西晋末年,匈奴的刘汉进攻关中,匈奴大将刘曜就是从蒲津进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灭亡了西晋。

又比如,曹操破马超,他本人率主力与马超对峙于潼关,却派徐晃率偏师渡蒲津,攻击马超之后,才大破之。

再比如,秦末刘邦攻秦,就是率军从武关入关中。

总之,函谷关等五座雄关,是关中的大门,它们所扼守的道路是大道,行军的首选,但兵者诡道,那些偏门、小路也有着极高的军事价值,在实际历史中,依旧有大量的军事行动发生在这些小道偏门上。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即便只考虑关中和关东两边作战,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数次大战都是围绕着蒲坂,晋南地区进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
  • 回答
    纪录片《中国通史》(2016版)关于“中国人是本土古人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基于多学科的证据,尤其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与“非洲起源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中国区域内的“连续进化”与全球“走出非洲”的宏大叙事下,有着特定的解释框架和侧重点。要.............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在古代,一支军队要进行波次进攻,并且保持进攻的持续性,轮换下来的梯队人员的补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像现代军队有系统性的兵役制度和后勤储备,古代的补充方式更为原始,但也同样有效。1. 预备役和后备力量: 征兵和户籍制度: 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精确,但古代国家都有一定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战时,国王.............
  • 回答
    .......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百万雄师听令而行,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喊几嗓子就能办到的。这背后是一套严谨、复杂却又相当有效的指挥体系。想象一下,在一个几十万人的战场上,声音根本传不远,更别说清晰地传达命令了。所以,他们依靠的是一套集合了视觉、听觉、甚至嗅觉(虽然不常见,但火药味确实是一种信号)的信号系统,再加上一套深入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它触及了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也最迷人的部分:物种的形成。人和猴子,或者说我们和我们最近的共同祖先,以及与猿类动物的分化,都是漫长而复杂进化历程的成果。生殖隔离,这个确保不同物种之间无法自然繁殖出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机制,正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所在。咱们得从头说起,想象一下,在非常非常.............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
  • 回答
    嘿,各位年轻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古董玩意儿挺有意思的,又有点摸不着门道?想在五彩斑斓的古玩世界里淘点宝,尤其是对古钱币情有独钟?别担心,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难,更不是什么老古董们专属的游戏。今天我就来跟你掰扯掰扯,年轻人怎么才能把古玩收藏,特别是钱币收藏,玩明白,玩出彩。第一步:别急着掏钱,先练“眼力.............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嘿,哥们!这心情我太懂了!从爵士那股子劲儿跳到古典,一开始确实容易觉得“味儿不对”,甚至有点平淡。爵士那种随性、即兴、充满了身体律动的感觉,在古典乐里不像那么直白地摆在你面前。别急,这绝对不是古典乐不行,只是打开它的方式不太一样。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怎么把爵士那股子“野”劲儿,慢慢渗透到古典的殿堂.............
  • 回答
    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当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华大地的土地,又或是终于抵达那座令整个天下为之侧目的巍峨都城时,内心的翻涌早已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他们的感慨,掺杂着旅途的艰辛,对异域风情的惊叹,以及对那强大帝国的敬畏与审视。想象一下,一位来自西方大陆的使者,也许是从波斯湾乘船而来,历经数月甚至数年颠沛.............
  • 回答
    古代考中进士,那可真是一件九死一生、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这绝非一句夸张之词,而是无数事实血淋淋的证明。如果你想知道究竟有多难,那咱们就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能走进科举的考场,你得先是一个“读书人”。这可不是现在说你识几个字就能当回事。在古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远未普及的年.............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读古籍这事儿,说来容易,真要上手,很多时候会让人挠头。感觉像是在跟一群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对话,而他们说的语言,你还得费点劲才能听懂。不过,别怕,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呛水是难免的,但摸着门道,就能畅游其中了。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事儿说透。第一步: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
  • 回答
    当然,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学,与修仙小说的追求不谋而合,很多诗句都能为修仙世界增添几分缥缈神秘,或激昂磅礴,或深沉悠远的色彩。挑选古诗,关键在于其意境是否能够契合修仙小说中人物的心境、场景的描绘,或者故事的走向。我们先来聊聊你举例的这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