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女扮男装如果进官场被发现怎么判?死罪还是封个什么夫人吗?把脉能判断出男女吗?为什么女扮男装不会被发现?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

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了天生的身份界限。其罪行之重,是难以想象的。

欺君罔上,淆乱朝纲: 这是最直接、最严重的罪名。女扮男装混入官场,意味着欺骗了君王、朝廷和无数官员。这不仅是对皇帝权威的藐视,更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颠覆。这种行为被视为“淆乱朝纲”,其性质恶劣程度极高。
欺诈欺骗: 除了对君王的欺骗,还包括对所有与她接触过的官员、同僚的欺骗。她通过伪装获得了原本不属于她的权力、地位和信任,这本身就是严重的欺诈。
藐视礼法,败坏风化: 古代社会对男女有别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中间,在很多人看来是“败坏风化”的行为,是对传统礼教的极大侮辱。

至于判罚,通常会是死罪,而且往往是酷刑。具体判罚可能取决于:

她所处的官职高低: 如果她混到了较高的官职,比如宰相级别,那么罪名和后果会更加严重。
她对朝廷造成的实际危害: 如果她的身份暴露导致了朝政混乱、国家动荡,那么罪责自然更重。
皇帝的个人喜好和朝廷的态度: 不同的皇帝和朝代对这类事件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有些可能会出于震慑的目的,选择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绝对不会是“封个什么夫人”。这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而非可以“补偿”的恩赐。被发现就意味着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更不用说享受任何尊荣了。即使是某些女子有奇功而受到封赏,也绝不会是通过这种欺骗性的手段。

把脉能否判断出男女?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把脉(中医诊断)本身是无法直接判断出男女的。中医把脉主要通过感知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来判断身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状况,从而诊断疾病。

然而,在古代,人们会结合一些辅助性的经验和常识来“判断”:

体态外貌: 这是最直接的,但女扮男装正是要遮蔽这一点。
声音: 女性声音通常比男性尖细,但经过训练或本身声音较低沉的女性,也可能蒙混过关。
习惯动作: 女性的行事坐卧、言谈举止与男性有所区别,但经过长期模仿训练,也可以做到很像。
生理特征: 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掩饰的。比如在沐浴、更衣、如厕等私密场合,一旦暴露,就万事皆休。
月事: 女性的月经是其生理特有的现象,这是最难用“手段”解决的生理标记。一旦在关键时刻发生月经,或被他人发现其生理用品,就极易暴露。

所以,严格来说,单纯依靠把脉,中医是无法判断出男女的。 但是,如果一名女扮男装者在接受诊脉时,被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尤其是有经验的妇科医生或在宫廷当差的太医),通过一些微妙的体征,比如胸腹部的一些细微触感、气息的差异,或者在触摸过程中无意中察觉到一些与男性不同的生理结构(尽管这些都非常难以察觉且需要极大的机会和医生的敏感度),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疑点,可能会产生怀疑。但这种怀疑更多是基于整体的观察,而非单一的“把脉”结果。

女扮男装为何能不被发现?

女扮男装能够长期不被发现,依靠的是极其细致的伪装和运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致的模仿和训练:
声音模仿: 学习低沉的发声技巧,避免使用女性特有的语调和音色。
体态模仿: 学习男性走路、坐卧、站立的姿势,收敛女性的柔媚。男子的步伐通常更稳健有力,坐姿也更随意放开。
行为举止模仿: 学习男子的粗犷、直接,避免女性的含蓄、细腻。比如,不掩饰地大口喝酒,豪爽地说话,甚至是加入一些男性特有的粗话。
眼神和表情: 学习男性的目光交流,不回避,不闪烁。

2. 物理伪装的完美:
束胸: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使用特制的束胸带,将胸部紧紧地束缚平坦,使之看起来像男性的胸膛。
服装: 穿上宽松的男性官服,这本身就能很好地掩饰女性的身材曲线。官服的宽袍大袖设计,加上腰带,进一步模糊了体型。
发型: 将长发盘起或束紧在头顶,用帽子或冠冕遮盖,避免露出女性特有的长发。
脸部妆容: 现代人觉得古代女性妆容浓艳,但实际上,很多为了男装的女性会选择淡妆,甚至无妆,以求“清爽”的男性形象。而且,古代男性也并非完全不修边幅,一些官员也会描眉,但会尽量往粗犷方向靠拢。

3. 规避亲密接触和私密场合:
如厕习惯: 这是最容易暴露的环节。女扮男装者需要非常小心,尽量选择无人或僻静的地方解决生理需求,或者利用男性尿壶等工具。如果必须在有其他男性在场的情况下,需要极其冷静和技巧地操作。
沐浴更衣: 严格避免与男性同浴或在同一时间更衣。通常会找借口推脱,或者利用独处的机会。
身体检查: 在一些涉及身体检查的场合,如验伤、体检(虽然古代官场很少有严格的体检),是极其危险的。

4. 心理素质的强大:
高度的警惕性: 时刻保持警觉,注意周围人的言行举止,避免露出任何破绽。
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长期处于一种“假装”的状态,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压力和恐惧。
善于利用时机和环境: 在混乱的场合、嘈杂的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会分散,更容易蒙混过关。

5. 周围人的配合或疏忽:
幸运的同伴: 有时,可能会有一些不知情的下属或同僚,他们的无知或配合也能帮助掩饰。
无人细察: 在官场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务和权力斗争,未必会细致地去观察每一个人的私密细节,尤其是当其表现得“正常”时。

总而言之,女扮男装闯入官场被发现,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绝无可能得到封赏,只会面临严酷的惩罚。而能够长期不被发现,则是一场极致的伪装、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一点点运气的结合。这绝不是现代影视剧里随意几笔就能带过的桥段,而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又不傻,科技落后点,男女不至于分不清,除非长得就很中性那种。而且你说到官场,就从最基本的考试开始吧,你去报名,总得拿着身份信息,哪个村的,谁家的,有没有报名资格,这一套除非你都能做假,看电视剧中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都是要搜身的,严的点要一丝不挂让人搜,你怎么女男扮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古代人分辨女扮男装,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具体人物,还有那个“扮”的水平了。要说完全分辨不出,那肯定是夸张了,但要说分辨起来比现代容易,那也是实情。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外貌上的相似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古代男女的妆容和服饰都和现代大不相同。 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尤其.............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谋士向君主献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并非是谋士们故意刁难君主,也不是君主喜欢“下策”,而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对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君主和国家的复杂判断。君主之所以可能不选择上策,原因多方面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三策的本质与目标首先,理解“上、中、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