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和亲的公主遭遇和结局都如何?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

一、 和亲的背景与目的:

在深入探讨公主的和亲遭遇之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和亲并非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出于以下几种主要目的:

缓和边疆冲突,维护和平: 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目的。当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存在军事冲突或潜在威胁时,通过将公主嫁给对方首领,可以建立一种姻亲关系,从而缓和敌对情绪,换取一段时间的和平,避免更大的战争和损失。
巩固盟友关系,对抗共同敌人: 有时,和亲是为了加强与某个民族的联盟,以共同对抗另一个更强大的敌对势力。公主的婚姻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联姻”的角色,将两个国家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获取资源或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和亲也可能伴随着物质交换,例如对方愿意提供马匹、皮毛等资源,或者分享重要的生产技术。公主的到来,有时也象征着一种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但更多是以牺牲公主的个人幸福为代价。
示弱与怀柔政策: 在国力相对较弱或处于不利局面时,和亲也是一种“怀柔”政策,通过示弱来换取生存空间。

二、 和亲公主的遭遇:

尽管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和亲公主的遭遇往往是充满挑战和辛酸的。

1. 离乡背井,文化冲击:
远嫁异域: 公主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亲人、故土,踏上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前往完全陌生的土地。这些地方的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与中原截然不同。
语言不通: 最初的沟通是巨大的障碍。公主需要努力学习新的语言,否则将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甚至会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和矛盾。
生活习俗差异: 中原公主习惯了精致、舒适的生活,可能无法适应草原民族粗犷、简朴甚至有些血腥的习俗。例如,居住在帐篷里,食用牛羊肉,参与狩猎等活动,对她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宗教信仰的隔阂: 如果嫁给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公主可能面临被迫改变信仰的压力,或者因为无法接受对方的宗教仪式而感到孤立无援。

2. 政治联姻的棋子:
缺乏自由: 和亲公主的婚姻是国家行为,她们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她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政治局势的需要。
可能遭受冷遇或歧视: 即使被嫁给对方首领,公主也可能因为“外来者”的身份而受到冷遇,甚至被视为政治上的附属品。其地位可能不如当地的贵族女性。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旦政治局势发生变化,例如双方联盟破裂,或者原先的丈夫去世,公主的处境可能会变得十分危险。她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视为威胁或被驱逐。

3. 婚姻生活的不确定性:
丈夫的政治地位: 公主嫁的往往是对方的君主或部落首领。她们的丈夫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人物,其政治地位的稳固直接影响着公主的安全。
丈夫的态度: 有些丈夫会尊重公主,将其视为珍贵的礼物,给予一定的地位和照顾。但有些丈夫可能将其视为玩物,或者因为政治原因而对其漠不关心,甚至施加虐待。
生育问题: 和亲公主能否生育,以及生育的子嗣的地位,都对她们在异域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能为对方生育继承人,她们的地位会得到巩固;反之,则可能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改嫁或再嫁的风险: 如果丈夫去世,公主可能会面临被要求改嫁给其兄弟(兄终弟及)或亲戚的情况,以继续维系政治联盟。这种情况下,她们的自由和尊严将再次受到剥夺。

4. 文化交流与影响:
传播中原文化: 尽管身处异域,和亲公主也肩负着传播中原文化、礼仪、技术以及汉族先进思想的使命。她们通过言传身教,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 在漫长的过程中,一些和亲公主的后代会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她们的中原血统和文化传承,会逐渐促进民族的融合。

三、 和亲公主的结局:

和亲公主的结局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安享晚年,有的却命运多舛,甚至香消玉殒。

幸福安康的结局(相对而言):
被尊重和爱护: 如果公主嫁给了一个心胸开阔、重视情义的君主,并且她本人也善于适应环境、赢得人心,那么她有可能获得相对安稳的生活,甚至与丈夫产生感情,成为被尊重的王后或可汗。
子嗣繁衍,巩固地位: 如果公主能生育健康的子嗣,并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继承人,那么她就能在异域站稳脚跟,地位得到极大的巩固,甚至成为皇太后等重要人物。
受封尊位: 在一些民族中,对于中原公主的身份和血统会给予极高的尊重,并授予尊贵的封号,使她们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悲惨坎坷的结局:
孤独终老: 由于远离故土,亲人早逝,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许多公主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孤独和思念之中。
政治动荡中的牺牲品: 如果丈夫或其政权被推翻,公主可能会被囚禁、流放,甚至被杀害。例如,汉朝的王昭君在匈奴单于去世后,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其子,但具体的结局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她最终郁郁而终。
被遗弃或驱逐: 在政治关系恶化时,公主可能被视为烫手山芋,遭到遗弃或驱逐回中原,但往往此时她们的青春已逝,回到故国也可能面临尴尬的处境。
客死他乡: 很多公主未能适应异域的生活环境,或者因疾病、战乱等原因客死他乡,无法返回故国,其骸骨也只能埋葬在异域。
为政治斗争而改嫁,身心俱疲: 如前所述,为了维系联盟,公主可能被迫多次改嫁,每一次改嫁都是一次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最终可能在无休止的政治牺牲中耗尽生命。

四、 历史上著名的和亲公主及其故事: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我们可以回顾一些著名的和亲公主:

文成公主(唐朝):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是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和亲。文成公主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工匠,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宗教(佛教)、典籍、农业技术等。她深受吐蕃人民的敬仰,为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被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她最终在吐蕃度过了余生,其结局被认为是相对圆满的。
金城公主(唐朝): 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的和亲同样对唐蕃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她的命运似乎不如文成公主那样被后世广泛赞颂,具体的晚年生活记载相对较少,但她也为唐蕃的稳定付出了努力。
王昭君(西汉): 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王昭君的故事广为流传,她自愿出塞和亲,以一己之身换来了汉匈数十年的和平。她到达匈奴后,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并育有子女。关于她后来的具体结局,流传着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她为匈奴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西汉): 嫁给乌孙的昆弥。这两位公主都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命运。细君公主嫁给翁归靡,后又按照习俗嫁给其子,最后客死异乡。解忧公主则更为坚韧,她先嫁给猎嫁,后再嫁给军须靡,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乌孙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最终得以返回故国,她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总结:

古代和亲公主,她们是时代的牺牲品,也是民族和平的使者。她们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充满了未知与风险。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个人牺牲精神的伟大,也看到了政治现实的残酷。尽管多数和亲公主的结局不尽人意,她们的付出和贡献,也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们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既壮丽又令人唏嘘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其实离大家生活的年代并不遥远。

1925年,光绪皇帝的侄女,宣统皇帝的堂姐,清朝郡王衔多罗贝勒爵爱新觉罗·载涛的格格韫慧(汉名金允诚)下嫁给了阿拉善第九世扎萨克亲王(塔王)的长子达理扎雅。

从清朝建立伊始,蒙古就是满族统治者最重要的笼络对象,随之而来是大规模的和亲。从天命初年至乾隆末年,被派遣至蒙古和亲的格格有71人,其中有22位公主,21位郡主,此刻宣统小朝廷的盘算仍旧是想借助和亲笼络蒙古势力,而阿拉善亲王不仅是当政的北洋政府承认的货真价实的草原一把手,更是和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都结为兄弟,达理扎雅本人和张学良也是结拜兄弟,和宋哲元也是结交匪浅,载涛作为溥仪的叔叔和宗社党铁杆分子,自然愿意用这样一桩政治婚姻来为自己的侄子复辟铺路。

塔王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专程派遣了一个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和两万多先大洋,浩浩荡荡地从内蒙开赴京城,双方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盛大的皇家婚礼,韫慧格格的嫁妆就多达四十多抬,送亲和迎亲的队伍绵延数里,喀尔沁右旗贡王等蒙古勋贵也专程赶来庆贺。

婚后的公主夫妇也算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是很快,她便发现自己陷入了封建皇家的传统家庭节目—“宫斗”当中:塔王的王妃姜静德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也并不待见自己的这位公主儿媳,而是想让次子即位,亲王世子的宝座久悬未决,继承一事自然无从入手。达理扎雅为此一度意志消沉,整日沉湎于游猎和马球中,格格却比丈夫要开明得多,在她的规劝下,达氏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刻苦攻读诗书,静待时机。

不久,王府里发生了一桩惨剧,塔王次子因为意外不幸身故,其妻子服毒殉情,塔王闻讯悲痛不已,竟也一命呜呼,达理扎雅莫名其妙地就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一任阿拉善亲王。

即位后的达理扎雅颇有作为,堪称一代贤王,他针对旗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更换了很多官吏,整顿了经济秩序。

在韫慧格格的协助下,他尤其在教育上花了很大的力气,除在旗内建立了两所小学外,还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并派自己的王妃,也就是韫慧任该校校长。

为了完成愿望,她与丈夫达理札雅主动让出王爷府东院内的15间房屋,其中 5 间房屋作教室,2 间作招待室,1间为准备室,2间为教员室,2间为校长办公室,3 间为储藏室。

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当时许多家长不乐意让女孩子们抛头露面去上学。韫慧让自己的格格们带头报名,并由旗政府下令,让旗官员与差役们的女儿入学,终于招收了46名女生。

塔王虽然是一位王爷,但是并不封建,相反他在内蒙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同时推行亲汉政策。他革除了属民制度,规定旗下民众人人平等,废除清朝的跪拜礼而改用鞠躬。在阿拉善禁止赌博,抽鸦片,娼妓和盗匪,为了改革经济,他带头裁撤王府衙役,缩减府内开支,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地方建设和提高民众福祉上。

据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描述了他眼中的达理扎雅

直等于在北平会到了二十年的“老北京”。他的王府是北京式的,房内的设备,最低限度也是北京的旧样子,而西式的沙发椅子,煤气灯、加利克香烟、抽烟自动发火机……一切一切,和北平一般高等生活情形不会有什么差别。他满口非常熟练的地道北平话,和一种安详文雅的动作,北平习惯用的仲春时节中式服装,光光的头发,聪明大方的面庞,无论如何我看不出一点蒙古味道。达王左右之生活,亦趋向“平化”他们不再守着成吉思汗以来的生活方式,而猛烈的向进步文化转变。(见《中国的西北角》四川大学出版社188页)

日本全面侵华后,塔王夫妇更是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1937年,继韫慧的堂弟,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三年后,亲日的分裂分子德王(即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出任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主席。12月,在张家口出任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委员长,塔王夫妇不仅拒绝合作,而且和德王派系在蒙古草原上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达理扎雅积极配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在绥远地区的长城抗战,驱逐了日本的特务机关,敞开大门欢迎国民党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和副师长杜聿明部队进驻,并且邀请他们在阿拉善开办军事培训班,培养骨干力量,增强自己部队的战斗力。

公元1938年,驻宁夏的国民党军阀马鸿逵为了扩大地盘,为了抢占和统治阿拉善旗,大批派兵进驻阿旗定远营,以武力威胁解除了阿旗保安队的全部武装,并将札萨克达理扎雅移住银川,进行软禁。蒋介石为了争取马鸿逵抵抗日本,默许了他的火并行为,只是批示将达理扎雅一家转移至兰州,保留他的亲王尊号,从此韫慧一家开始了暗无天日的软禁生活。

在宁夏八年的软禁生涯中,韫慧把自己的满腔悲愤和爱国情怀都灌注到诗歌创作当中,她本来就是清末民初一位极为出色的女诗人,善于写哀婉清艳,缠绵悱恻的古体诗,她早年的诗歌充满了金枝玉叶特有的那种宝胄雍容,端庄曼婉:

清秋槛外桂香浓,云彩天光漾碧空。半卷珠帘欣伴菊,轻飘罗带怯临风。紫箫吹彻星初落,银烛烧残月正中。徙倚回栏忘露冷,玉菱花映晚妆红。(《秋闺》)

此时王府的钟鸣鼎食和北京城的繁花似锦都已恍如前世,听着耳边黄河拍案,她看到的只有衰败的国家和如狼似虎的侵略者,她把自己一腔孤愤化为笔下的一滴滴热血:

在她的诗集《爱吾庐诗草》中,以此为分水岭,温婉清丽的诗词都变成了壮怀激烈的怒吼:

累战沙场血未干,男儿效死剑光寒。
田园荒废干戈后,黎庶飘零道路残。

还有鼓舞女性报效国家,做当代花木兰的:

慷慨从军剑影寒,酬君替父赴边关。
黄河水响思亲切,金镫鞭敲破敌还。
戎马十年辞朔汉,明驼千里返家山。
女郎愧煞须眉士,巾帼英雄岂等闲?(《花木兰》)

不仅如此,精通英语的她还积极投入外国著作的翻译中,将一批英文散文诗歌都译为中文,供人学习,堪称贵族中学贯中西的代表。

抗战结束之后,塔王夫妇又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本质,积极向延安靠拢,为解放内蒙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达理扎雅派代表到兰州欢迎西北野战军,觐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并派代表赴银川拜见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司令员,将一面绣有五星和写着“功高德被蒙疆”的锦旗呈送给杨得志司令员。

9月23日达里扎雅代表阿拉善旗向毛泽东主席致电:“我谨代表阿拉善旗各族人民向您致敬,并热枕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现在我郑重宣布我旗各族人民从此摆脱广州国民党反动政府束缚,接受中共领导。” 同日宣布和平起义。

1949年之后,达理扎雅先后担任了宁夏,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韫慧则担任了宁夏妇联的副主任,作为内蒙地区主要负责人,达理扎雅积极参与解放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为了推行牧主牧工两利政策,又主动将个人和亲属的牲畜捐献给国家,并自愿放弃了在磴口县17万亩土地的田租以完成土地改革。随后的抗美援朝和修筑青藏铁路里,夫妇二人都慷慨解囊,为新中国初期在西北的工作和建设呕心沥血。

韫慧格格夫妇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将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即今红学家所称蒙府本,蒙王本)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籍文献,它是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塔王)在晚清时期从琉璃厂书肆购买,辗转流传到韫慧手中的,其后据刻本补抄了后四十回,也补抄了其中缺失的六回及程伟元的序,现存120回,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当中,是红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

可惜,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却没能逃脱时代洪流的漩涡,在她捐出蒙府本石头记后的第八年,塔王夫妇被押送北京,随后达理扎雅在一次批斗会中被活活折磨至死,已经年届花甲的老王妃也于第二年在北京孤独地死去。

在最后的那段时光,韫慧曾赋有一首《遗怀》,里面有这样一联令今人读之不胜唏嘘的诗句“仰天搔首空惆怅,愧我身无济世才”,即使身处囹圄,她仍无一语涉及家事,只是叹息自己无法再实现济世的理想。

讽刺的是,早年那些通敌卖国的晚清皇室们却大都安然无恙,比如韫慧格格的大哥,载涛的长子爱新觉罗·溥佳,在伪满洲国中一直担任要职,却逃过了战后的清算,而且建国后挂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一直得到鸦片烟的特供,直到去世。韫慧的二哥爱新觉罗·溥侒投靠了华北地区的伪政府,却在赶巧死在了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也算得以善终;五弟溥僖在民族大节上无亏,但是于私德却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不仅嗜好抽鸦片,而且性格顽劣,学业更是一塌糊涂,解放后却被特殊照顾入学北平大陆汽车学校,随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公职汽车司机;宣统皇帝溥仪一系更是安然无恙,不少人甚至活到了近百岁。

对于自己家族的丑态,韫慧曾赋诗讥讽:“风云世态嘲苍狗,傀儡衣冠叹沐猴,千古兴亡国一瞬,争雄援援竟何求”,把自家兄弟们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行径嘲弄得体无完肤,不知道溥仪之辈览此诗作,内心作何感想。

满清三百年,最后尽忠报国,慎终如始的却是一个被远嫁和亲的弱女子,当真印证了花蕊夫人那句名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但这位外表文秀而性格倔强的格格,或许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更值得纪念旧中国这最后一次和亲,以及为中国的统一和文化事业都做出卓著贡献的塔王夫妇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