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封建社会是说说而已?古代的阶层壁垒比京城的城墙还要高,想爬上去?梯子只有一卷,爬上了几百号人就收,下面几十万人去抢吧。
能考中进士也不会人人都欣喜若狂,我相信王阳明,张居正,邹元标这些神童还是会很淡定的,但范进相当于一个人持之以恒的买了三十年彩票,终于中了亿元大奖,能不疯吗?
在明清时代,即便你考上了进士,也不见得一定能做官。因为国家的官员数量——或者说编制数量是一定的,如果没有实缺,也不可能为了你免掉一个人把你提拔上去。所以,尽管理论上说考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但考上进士又等了十几年、几十年才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大有人在。
所谓“中举就相当于考上公务员”,这显然也有问题。一来你考上公务员就可以领工资了,但中举之后只是获得了一个可以当官的资格,还远没到有权有钱的时候(考中举人政府会有补贴,但相当少);二来,古代举人如果有机会补缺,哪怕是最低级的九品官,也要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副科级干部,这也不是今天的绝大多数公务员可以相比的。
比如,在明代,“刑部司狱”、“司府厅司狱”这个官职是从九品,这是等级最低的官员。但其主管的工作是刑部或者州府的监狱,类似于今天的司法部监狱和市级监狱的监狱长,这个级别也显然比普通的狱警要高的多了。
而在明清时代,中举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欣喜若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一旦中举就具备了当官的条件,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秀才是不可能当官的,只有考上举人和进士才有当官的资格,这就好比今天规定报考公务员必须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那同样是考上大学,考上大专跟考上本科显然就不是一回事;二来是举人有一些免税免役的特权,这就给了不少人一些寄托财产的空子,比如我家里有100亩地,每年要交100两银子的税,那我每年给这个举人50两银子,然后把地挂在他的名下,每年就可以多挣50两。
但是,上面的这些特权,也要看你到底用不用。类似范进这样五六十岁才中举的,就算考上进士,也基本不可能当官了,所以考上进士的范进,以后也就是个当地的乡贤,别人巴结一下他当然没什么问题。但也还有一些人,还是老老实实守规矩的。在历史的记载里,穷举人、穷进士也不在少数。
不过,到了今天,虽说中进士基本上也是从县级干起,但是今天的县处级干部跟古代的进士也还是不能比。毕竟,今天的县长、书记是没有免税这项特权的,他们就算要持有公司股份,也只能是用家人、亲戚或者自己信任的人名义代持,而放在范进那个时代,范进这么操作却是完全合法的。
另外,在小说里,范进之所以为中举疯掉,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中举这件事给范进带来的改变很大。因为在小说里,范进属于是那种人到老年还一事无成,并且家里十分窘迫的人,因此中举带给范进人生的改变是很大很大的。而很多地主富豪之家的孩子,特别是家族中已经有人考中举人或者进士的,对中举这件事到并没有那么看重,因为中举也并不能多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直接的改变。这就好比说在今天,一个贫困农村的孩子能考上中央部委公务员,跟一个父母本身就是985教授的孩子考上部委公务员,他们看待这份工作的心态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中举这件事本身是不是欣喜若狂,完全是因人而异。但至少对于小说里的范进来说,在几乎已经快要入土的年龄,给自己的家族挣来了这样一次翻身的机会,高兴到疯倒是完全正常的。
说两个评论区的问题。
1、有人说范进中举的年龄在古代不算大。
这个要用统计数据来说话。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年龄是54岁。我们可以看一下相关论文的统计:
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出自 53 科共 398 名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 32.34岁,比宣德五年至万历三十二年间44 科共12 661 名进士的平均中式年龄小0.43 岁。也就是说解元进士在中式年龄上与一般进士大致相当而稍具优势。另经比对可知,嘉靖十七年广东解元马拯18岁中进士,是解元进士中式年龄最小的; 嘉靖二年河南解元王鸿渐49 岁中进士,是解元进士中式年龄最大的。 由小至大,解元考中进士的年龄总体上呈以下层级分布解元中进士以26—30 岁年龄段在解元进士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达29.65%; 其次是31—35 岁年龄段,占总数的29.4%; 再次是36—40 岁年龄段,占总数的18.09%;21—25 岁年龄段占总数的12.06%。也即21—30 岁年龄段为41.71%,31—40 岁年龄段为47.49%,而21—35 岁年龄段为71.11%。
清朝与明朝有所区别,但大致类似,进士的平均录取年龄在32岁左右。对照统计数据来说,把21~40岁的占比扣除出去,在21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中进士的解元也就只剩下了11%左右。可知哪怕已经是解元,在40岁以上考中进士的概率也已经很小。
另外,古人用人与今天的观念也相差不大,更喜欢用年轻一些的干部。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少报年龄的现象也很严重。
明代自洪武至明末,进士平均少报年龄为1.66 岁,计入这一因素,则解元进士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应为34 岁。又可知,明代进士少报年龄现象呈不断加重之势,洪武四年至嘉靖三十五年间平均少报0.44 岁,嘉靖四十一年至隆庆五年间平均少报1.82 岁,万历五年至明末平均少报居然达到5.78 岁。依此计,明代解元进士在相应时段的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则分别应该是 32.92 岁、34.93岁和37.06 岁。
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古代的官员承担的职务远比今天的官员多。如果是一个30岁中进士的官,到了60岁能混到个三四品,主要的工作也变成了协调管理,工作尚可能轻松些。但如果是一个60岁刚中进士的人,既没有行政管理经验,年龄又大,实际上是很难委派职务了。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针对的只是隋唐时期的情况,因为那个时代进士的名额很少,且进士也不是当官的主要途径。
另外一点,按照上面这个的统计,在对考生年龄没有明确要求的明清两朝,在35岁以下考上进士的占据了总人数的72%以上,而40岁以下的占据了总人数的90%以上。由此大致也能理解今天为什么很多考试会把35、40岁设为一个门槛——基本上过了这个年龄,就算让你考,大多数人其实也很难考上了。
2、关于范进之后考中进士外放学政的问题
首先小说里的确写了这个情节,但这个问题问得是“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这么高兴”。如果不开上帝视角,范进高兴也只是为中举高兴,他自己并不知道日后自己会考中进士和当官。所以我说“范进这个年龄基本不可能再考中进士”、“基本不可能再当官”是基于明清科举的整体概率来说的,而不是针对于小说里的情节。
换句话说,我所做的假设是如果范进中举后不再考试,只是以一个举人的身份过日子,会有怎么样的生活。用今天来打个比方,某地执行干部年轻化的政策,某一级职位基本都是35岁以下的人员,但这是不是说40岁以上就没机会了?那也不是,现实总会有一两个特例。但对于这个机关内的工作人员来说,如果过了35岁的坎还没有被提拔,大多数人也就不再想这事了。
所以,在不开上帝视角的情况下,范进的发疯乃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范进这样窘困的人来说,中举相当于直接逆天改命。而后来范进中进士、外放学政,则基本是小说家为其编排的故事情节。固然,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中不能说没有,但只是概率极低。在正常人看来,这并不足以作为一个必然可以期待的事情去想。
你要在古代,要是你中举了,八成不是欣喜若狂,是直接疯狂。
中举在古代有啥好处?
主要四条:
1、免税。
2、见官不跪。
3、犯罪不用刑
4、后补实职。
放在现在社会,做一个类比吧,假设现在社会给你一个中举的机会,那么:
你是八代贫农,家里穷死啦,三十多老婆娶不上,但是,突然你中举了,然后是这样的:
免税政策允许你家年营业额一千万或者一个亿以下的企业不交税。然后从小欺负你的二狗子、狗蛋子这些暴发户的企业为了避税,挂靠在你名下。你成了企业家,老板一个。一年省下来的增值税所得税大几百万,二狗子、狗蛋子和你五五分成,还成天请你吃饭嗨皮,张口闭口大哥叫着。
以前进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你中举了,相当于地方政协委员了吧,你开二狗子的奥迪进政府,保安直接敬礼开门,办事员门口迎接,县城里面的各个部门科长你直接到他办公室,二郎腿一翘,烟一拿出来科长火就递上去了。闲扯几句走的时候科长送你到门口,满脸堆笑。
别人到政府告你欺压乡里、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你们一起去公安局,领导问问你具体情况,然后你开二狗子的奥迪直接出门,继续去KTV找妹子喝酒。告你的被留下来一晚上,做清楚笔录再说。只要你不暴力犯罪,普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些小事情,政府压根不管你。然后很多社会人、一些怕被欺负的饭店桑拿KTV老板,纷纷和你交往,遇事你帮他们摆平。
你中举后,地方直接给你一个政协委员,虽然没有工资,但是副县级待遇,哪里有县长副县长的出缺了,二狗子和狗蛋子给你把钱准备好了,你活动一下就是实职副县长了。按照这个级别,不出问题的话,副厅级退休,应该没啥问题。毕竟,范进54岁中举,最后也是在省教育厅厅长的位置退休的啊,你三十多,不是机会多得是啊。
至于没老婆这个事情,你现在应该不用发愁没老婆了吧,应该愁的是上门提亲的太多,你接待不过来。还有就是今天政府饭局,明天企业家饭局,搞的你没时间相亲啊。
你说
你要是中举,你欣喜若狂不?
这跟现在的学位不好直接对照,因为学位和官秩是两码事,互相不挂钩。
封建时代皇权不下县,这个不是说出了县城就管不了了,说的是官府的设置最低就只到县一级,知县以正七品为基准上下浮动,再往下的八品九品是县令的属官,都是县衙里的人,不是乡长村长。县级以下,都是当地人自治,带头的就是大姓的族长、乡绅,以及有功名的读书人。举人在里边属于举足轻重的存在,有势力,能罩人。可以说,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村支书或者镇长一类,只大不小,还不用换届,知县对这些人是敬畏+倚重,因为县令是外地人,不常下乡,还有任期限制,县城之外的局面大半要靠这些本地人维持,县城里的大小事务,这些人也说得上话。举人如果运气够好,不需要继续考试就能直接递补做八九品的小官,位不高权不重,但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官了。所以听说范进飞上枝头变凤凰,做过知县的张乡绅第一个跑来拉拢。秀才在当地也有发言权,但收益不算高,功名只能罩自己,每年的钱粮只是有了总比没有好的程度,饿不死,也谈不上吃饱,还得另外找工作,主要是做师爷,连师爷都没得做就只能去做私塾先生,有穷酸秀才的说法,所以之前范进中秀才的时候,他老丈人的贺礼非常不像话,只有一套猪大肠和一瓶酒,最后大半还进了自己的肚子。
举人不是学历,是一种身份。而且这个身份远远比现代的公务员有价值。
清朝盛时四亿人口,1500多个州县,同时在世的新老举人也就1万人左右。平均每个州县,拥有举人身份的也就六七个人,其中还有外出当官的。古代皇权不下县的管理层面下,这六七个“乡贤”和县太爷是共治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中了举,你就直升加入了全县关系链金字塔顶端,而这个圈子只有几个人。士农工商,你是士,全县最高级的士,是所有农工商和低级士共同的公关对象。
大地主是农,他和别的大地主闹别扭,有了纠纷,要找人说理。古代打官司都是最后一步,没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不会惊动县太爷,太费钱了。能调解的都是找乡贤。你是举人,TOP10,必须要请你啊,一般来说两边都会请你。请你能空手嘛?不能够啊,孝敬孝敬是需要的。你要想做个老好人呢,两边都收点轻礼,出场说些片汤话等他们谈判完了见证一下。要是一方银匣子足够沉呢,你也可以站队。但即便不站队,站队的举人也会指示赢家事后给你意思意思,和气生财嘛,有钱大家赚。
手艺人是工,这些穷比不必理会。但是挖河修渠的善事可以掺合一下。造福本县的义举,可是花大钱的活儿。募捐也好,摊派也好,管委会少不了你啊。花老百姓的钱,不带着你,大家不放心。
开铺子的财主是商,就更好办了。再有钱也是末流,敲他个仨瓜俩枣的,再分配一下,他能怎么样?他还会挺开心。举人老爷能进我的院子,莫大荣幸,封点银子不是应该的嘛。
士也不能得罪你。县太爷是外乡人,发动乡民搞政绩活动总要和你商量商量。搞得不和睦了举人们联署去省城请个愿,他官做的不踏实。当然父母官不可能直接给你钱,但是留个肥缺给你的外甥二狗子是人之常情吧,共同进步嘛。
这么说吧,你就想象一下一个县,除了交国税,不造反,尽好基本义务。其他一切权益,房产开发,工商贸易,司法治安,学校教育全被七八个人组成小圈子掌控分配权。而你,突然成了这七八个人之一。
是不是也有种要疯嗨的感觉?
秀才的录取率约等于985
100秀才一个举人
所以。。。。。
范进中举相当于小镇做题家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老家全职考研,33岁时被某985没其他人报的专业录取,35岁考选调一次上岸。
明天就可以当镇长那种。
换了你,可能比他还疯。
很多人对古今地位理解有偏差。实际上古代“童生”就超过双一流博士了,想去私企工作都是工作找人(山西票号掌柜、账房,都高薪聘请读过官学、考过童子试的,当然都是没考过的落榜生)
举人=选调生,立刻可当乡科级干部。
进士是处级。
而且和现代不同,古代文官政府体系里官少吏多。“官”基本都是地方二三把手,高级地方政府的佐官反倒不多。六部的官也就十几人。
所以确切说,举人可以立刻当县常务副县长。
我是明代松江县的一名秀才,家里穷得叮当乱响,要不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亩半土地,我丝毫不怀疑自己会饿死。
因为要专心学业,我把土地半租半送给本家堂叔打理,有这么个由头在堂叔家里搭伙,但婶子总是很噜苏,有时候我多扒了半口粮食,她就要摔筷子拍桌子,若是多夹了口野菜,她便要开始号丧,讲自己命苦了。
堂叔对我还算照顾,总是从自己不多的家用里面挤出一两个铜板给我,还帮我找些短工去打,我每次都要把脸涂黑了再去,若是被学官知道了,可是不得了的有辱斯文之过。
然而我的学业终究是不顺遂,连续五次也不得中,渐渐地连自己的心也冷了,乡里的族老们跟我商量,也许寻一个给幼童开蒙的差事也好,止要教会孩子们写自己的名字,总不能一直寄住在族叔家中,好说不好听的。
而且快四十岁的人了,到现在还没有婚娶,老人们讲起来也很没有面子,村里的王媒婆来说项,倒是领来了一个姑娘,那姑娘看着也很不小,斜着眼看了看我家的草房子,又扁着嘴瞥了瞥我捉襟见肘的窝囊样,冷哼了一声便走了,倒欠下王媒婆一个人情。
这一天忽有所感,想要写一篇文章,婶子在里屋里面叫骂,多好的蜡烛还不如剁碎了喂猪,给个不着四六的懒鬼用,屙不出个粗屎来。
我心中怆然,想着不如到村东边的老槐树下吊死算了,踉踉跄跄走到那里,看到村里一位八十多的老童生,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还借着月光在句读,心想他妈的,不如再考一次罢,这次若还中不了,再上吊也不迟。
又是一次赶考,族叔给我的行囊里塞了两个饼子,婶婶也罕见地没有叫骂,我跟着县里送咸货的大车进了城,带着一身的腥味进了考场,看题又不大会破,就着一瓢凉水咽了半个干硬的饼子,竟撑得困倦,模模糊糊地睡着了。
梦中有个白衣文士,看我衣衫褴褛,满身腥臭的样子着实可怜,便拿一只五色之笔在我的眉心点了一点,凉丝丝的,我猛地一醒,便会破题了,也会立论了,洋洋洒洒一大篇,交上去走出来,一切仿若梦境。
这之后没有回去的大车,我便在城里帮人搭手脚架,晚上就在城外破庙里面糊弄一夜,也遇到过两次盗匪,人家看我这瘦骨嶙峋之相,似乎也无甚兴趣,止挨了些拳脚罢了。
发榜前一天晚上,我中了寒热症,正在破庙里打摆子,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一个尖嘴猴腮的女子爬进来,说她是刚刚化形的精怪,正要寻一个秀才公做赘婿,若我依得,以后粮米腌肉满仓,软玉温香满床,我瞅了瞅她的怪模样,也只是推说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她倒是个斯文的,也未强求。
第二天发榜,赫然是中了,哈哈,中了,疏忽间一发汗,寒热症便好了,我正要回家通报,忽被一壮汉扯住膀子,他一口一个贤甥,推搡开讨赏钱的闲汉,把我裹挟到他家里,就要给我洗刷。
我一看这户家里头琳琅满目尽是一些猪牛鹿獐之类,披鳞带角之属,心想莫不是遭了那吃人的魔头,谁知那壮汉给我洗弄干净,又换了件新衣服,便跟我攀起交情来,我这才知晓原来他是我的亲舅舅,怎的这许多年也未曾打听到他的所在,今日就突然出现了。
倒也不知真假,总之是白得了一顿肉食吃,又约定以后多多走动来往,刚出了门,族里派来接我的大车就到了,堂叔,婶子,族里长辈还有王媒婆都来了。
他们说事情得知得突然,并未准备好酒水筵宴,索性就在城里办了,王媒婆更是告诉我,城里张老爷对我很是满意,已经发了帖子,说是自己的儿子不成器,有意送到我这里求学,我推说自己不大懂得教人。
王媒婆笑得腊枝乱颤,她说人家的儿子哪里要你去教,不过是看你仪表堂堂,尚未婚配,有意让你与他女儿打个照面罢了。
我有些意动,王媒婆介绍说张家闺女虽然年龄是大了些,也许有个十八虚年,但样貌品行是极好的,也是张老爷早年间爱女心切,非说自己的女儿要嫁给文曲星下凡,这才给耽误下来,便宜我这个文丑星。
王媒婆说,若是我有心,她便去好好说项说项,这事儿便可以大定了,张老爷家是不得了的富户,旱田有四五千亩,水田也有一两千亩,城里倒也有绸缎,首饰,泥灰,牲口铺子十多间,拿出个两成出来做嫁妆,张老爷想必是不会噜苏的。
此事交予王媒婆后,叔叔和婶婶跟我商量投献的事情,族叔对我最好,这事情自然要交予他来办,婶婶也乐不可支,一向最是吝啬的她居然连点了好几道肉菜,至于投献的人口,婶婶说得倒是有些掺杂不清,二十几户总是有的,都是本庄的,别的庄上便是有,我们也不敢要。
后几日又有县丞指点,拜见了本地父母官,求见了今科的学政大人,与同年们换了名刺和序齿,这几日吃得好,人也变得臃肿起来,学政大人勉励我们,今次得中者的文章多属老成,火候已足,不必再拖延,明年开春便可赴京应试,我等深受鼓舞。
一听说我这一届就要去考,王媒婆往来得很是频繁,带我远远地瞥了张家闺女一眼,便和岳丈大人把事情敲定了,拿了文书半是恭喜半是威胁地说,媒妁之言已毕,教我莫做那陈世美。
出发前一天,县丞大人给我们安排了马车,还给了些银钱,教我若是遇到了剪径的强盗,不要意气用事,他要银钱便给他,他要马车也无妨,前途漫漫,望贤弟珍重。
赶路时我困倦难当,又睡了过去,迷迷糊糊之间梦到了一位缥缈的仙子,她说上次的黄皮子是她的妹妹,实在唐突了老爷,特地来赔罪,我问她到底想干什么,她说自己修行不易,希望有机会随侍左右,红袖添香,也许老天看在她襄助文脉,渡过天劫时少劈一两道也未可知,我可怜她问道苦志,便答应了。
这之后悠悠醒转,听到同车的举子们闲聊我们庄上的事情,听说我们庄有个八十多的老童生,昨天跳河了,进京以后要去文庙敬上一敬,以免冤亲债主缠身,我深以为然。
前些日子看《曾国藩传》,书里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天平天国部分,而是从他祖父开始到曾国藩考取进士的这一段家族奋斗史。曾家的科举奋斗史简直就是普通中国家庭科举奋斗的标准样本。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立志改变曾家五百年没有读书人的境况,奋斗数十年终于把曾家由自耕农变成了有百十亩地的小地主。这是一切的前提,只有达到这个档次你才能有余力供养一个全日制脱产的读书人。
但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资质太差,从咿呀学语的幼童到四十多岁的大叔,秀才考了十七次(真是苦了曾老爷子),终于在四十三岁“高中”秀才(这一段真是让我感动了),但也耗尽了毕生心力,再无法更进一步了。此时曾国藩也和其父共同考了六次。人比人得死啊!对比一下历史上一些名臣:王阳明,纪晓岚,刘墉等,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冲龄一遍过。
曾国藩虽然比老爹资质好,但是相比于他后来混的学霸圈子,说他“资质愚钝”也没太冤枉他。在其父高中秀才之后一届,曾也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书看到这里我真的能隔着纸张和两百年的历史感受到曾家人的快乐和幸福,曾家五百年的修炼终于从普通农家跨入了士大夫阶层。
考取个秀才就如此艰难,那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啊,秀才之后可是还有举人,举人上面可还是有进士啊。越往上竞争对手越强大!!
也许是曾家人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许是曾国藩的基础打得太牢了。曾国藩竟然第一次乡试就中了举人;然后在经历两次失败后考取进士!考取进士那年曾27岁,比王阳明还小一岁,比平均进士年龄小了11岁。
相对于他后来成就大业,曾家人辛苦奋斗考取功名的历史离我们普通人那么近,让人很容易代入曾家的处境,就像是一个亲历者一样一起陪着曾家人奋斗,一起冲刺,一起哀叹,一起重新鼓起勇气,一起为胜利欢呼。
曾家人能在科举上成功的原因:
首先就是曾玉屏数十年奋斗为了曾家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了这一百多亩的家业,曾麟书和曾国藩才能脱产读书,这一点就淘汰了百分之九十的人了。也就是说大清这片土地上九成以上的人几乎(不否认天降英才的人)和科举无缘,他们被锁死在繁重的劳动里不得翻身,这第一关就过不去(这也是为什么帝制时代官僚士大夫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天然同盟,因为读书人几乎都是地主出身)。
然后是意志坚定,这是曾家人最大的优点,也是一个想成事的人最需要的品质。曾家人在智力遗传上并不优秀,可是其祖孙三代人从来没有在这件事上哀怨过,三代人始终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克服天赋上的不足(曾家人心志坚定,心力强大,这才是最宝贵的),三代人始终相信胜利一定在前方,对比一下现代人的哀怨:“我竟然只能读个破985,连清华都上不了,人生没希望了;我都不到180,我不配拥有爱情;我原生家庭贫困,我用一生医治童年,呜呜呜!",散发出一股弱者的猥琐气息。
说了这么多有点跑题了!我只是在说明一个普通家庭要想在中国帝制时代在科举之路上有所突破,是需要怎么的艰辛奋斗,需要怎么的意志力。也就不难理解古代中举之后人为什么欣喜若狂。
现在的硕士,博士,考上公务员之类的,和古代中举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举人不纳税,就单单这一项特权来说,现代人拍马都比不上。
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天突然合法地获得了你不需要纳税的特权,会对你有什么改变。
你以为,本来你个月薪2500的,纳不纳税也就那样,这个特权卵用都没有,是不是?
那如果你手里刚好有一家企业呢?这家企业刚好年缴税额21亿呢?
你当然没有这样一家企业,但是别人手里有。就在你中举的那天,这家企业的老总就敲锣打鼓地来到了你家,表示正式邀请你担任这家企业的法人,以一元的价格卖给你1%的股份,并诚挚邀请你担任企业的高管,给你提供1000万年薪。
他的产业挂到你的名下,这家企业就可以不用缴税了。原本一年21亿的税款,现在都变成了利润。而这一切需要付出的仅仅是1%的股份,以及1000万的年薪,这点东西算个屁。
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
企业里的所有员工,都认你做爸爸,他们都成了你的儿女,尽管很多人年龄比你大上二三十岁。既然他们都是你的人了,那么自然也可以享受到你的荫蔽,也不用上税了。他们只要把原来要交的税,匀出一小部分交给你,就可以享受到了喊你作爸爸的快乐。
以前只是吹牛逼不用上税,现在做什么都跟吹牛逼一样不需要上税,你说爽不爽?
中举相当于中科院的院士收你做研究生,中进士等于部委遴选,你拿985来碰瓷?
也不能简单地说古代。
古代中举人受益的巅峰在明代,横盘到清雍正才正式进入下滑通道。
其实什么见官不跪这些都是蝇头小利。
首先朋党问题到明代达到巅峰,中举人就有初级的“同年”了,中进士那就进入了读书人参与政治的圈子,你就会有正式的“同年”,也就是平辈的人脉资源,还有“座师”,你会成为某个人或者圈子的学生,也就进入了一个台面上的政治势力的庇护。
在经济上,你作为举人进士这样的人,名下的田产是负担很轻的(依然要输送利益,但是可以当黄老爷,和县长谈)。那么机会就来了,这样时候就有小地主和富农找你了(你也可以找个得力家人主动出击),把他的田产寄托到你名下,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交少交赋税。
同样的,因为你有各种各样同年座师编制起来的关系网,你在地方上就会有很大的话语权,很多人的利益需要你去出面,你就会变成传说中的“乡贤”。
先说结论:有人说古代的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
今天的公务员跟古代的进士,没法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实这个问题,我以前也不解。
直到我读完《儒林外史》之后。
首先我们先看范进在中举前的生活状况:“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而范进的家是这样的:“家里住著一间草屋,一扇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范进的母亲对范进说:“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可以说是非常苦了,几乎相当于乞丐。穷到老丈人都瞧不起,更别说别人了。
可是,等他中举之后呢?
当地富豪张乡绅马上开始过来送钱:“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那时候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今天四五百块钱,按四百来算,这是张乡绅直接送给范进两万块钱,这还不是主要的,最牛的是,还送了一套房子!
夸张吗?太夸张了!
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范进要做官,做大官了。
我们来看后来范进的官职:“钦点山东学道”
这个官职有多大呢?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从乞丐变成当地厅长,换你,你也得疯。
因此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人对他的变化,可谓是将人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中举前,他的老丈人整天是将这种话挂在嘴边的:“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中举之后呢?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然后我们再来普及一下古代科举制度,中举到底有多难:
明清期间,科举中最低级别的是童生,但是这个童生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而是需要通过地方县或者是州郡的“县试”和“府试”,难度比起后面的考试,算是比较简单,可以理解为如今的“小升初考试”。
成为童生之后,你才有资格去参与后面的考试——府试——由各省学政(教育厅)主持的省级别考试院试,每三年一次考一次,每个县大约会有100多名和你一样的童生一起参与这场考试,录取率大概为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你成为了那五分之一,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秀才。
可以参考一下自己高考的录取率,进行一下对比,你们全县前20名大概都考到了哪些大学。
然而,这还仅仅是一个,我们觉得太普通不过的秀才而已。
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到达不了秀才这个层次,在古代,秀才就已经有了很多特权了,比如见到长官不用下跪啊之类的。
范进就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通过了院试,考取了秀才。他老丈人觉得,这也就到头了。
接下来,你有资格去参与乡试——这个乡试可不是在你们乡考,而是全省的所有秀才一起竞争,竞争有多残酷呢?——1%!
一百个秀才里,大概能有一个人能够脱颖而出。
来吧,让我们再进行一次代入:全省的前1%,他们大概是一个什么水平?
注意啊,范进就是在这次考试放榜后,疯的,那个张乡绅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给范进送礼的。
但是范进此时叫做什么呢?
举人。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一个妥妥的上流社会人物了,他们可以不用交税,所以就会有当地土豪把田地挂在举人名下来避税,那你说,举人还能缺钱么?
成为一方霸主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范进并没有止步在举人,而是去京城参加了会试。会试是全国所有举人参与,一共录取三百名左右,这三百名统称为贡士。
最后,这些贡士去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的殿试,所有人都会获得名次,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百人统称为进士。
范进最后就中得了进士。
也就是说,经历过无数次考试之后剩下的,全国前三百名。
这些人,无一不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
有句老话:五十少进士。
多少人穷极一生,连个童生都没考上。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考上进士,那算是年轻的。
顺带多说一嘴:白居易29岁中进士,刘禹锡22岁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中进士……
莫宣卿17岁中状元……
这些人外放做官,最低最低也是一个县长级别的,你说,公务员考试,跟进士有可比性么?
刚写了一本书,是关于古代那些趣味冷知识的,比如(古代上朝时想撒尿了咋办、古代的驾照考试、古代的求雨仪式)等等,语言轻松幽默,非常适合在厕所里看。
希望大家可以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借钱捧个钱场。
尊贵的盐选会员,我劝你不要不识好歹:祖宗也疯狂:古人的带薪如厕、养狗与开民宿
那当然了。不说考中前三名那些太远的,就说考中进士的。
进士最差是去当地方实权的七品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的合体。也有当往上当知府属官,如六品通判的,相当于现在地级市主管某项业务工作的副市长。还有留在中央六部当主事,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下边某某司某局的局长。你要是运气好直接通过馆选,就进了翰林院,那就是皇帝近臣,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下面当秘书。
举人是差点事,但那是相对进士而言,在平头老百姓看来那就是天了,你的生老病死总离不开这家伙。毕竟县官是外地人,你见不着,皇帝太远指望不上,你连县都没出去过,得罪当地举人,分分钟捏死你。
举人当官,晋升上的确有天花板。海瑞就是举人,最高是一省布政使或御史。相当于现在省财政厅厅长,政法委书记。初入官场,一般是七品官的下属,如教諭,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
举人要是不当官,由于国家最多就管到县里,县下面的乡和村这个级别就属于地方自治了。虽说朝廷没有委派人,但基本上就是当地豪强把持,举人就是豪强来源之一,而且地位还高,毕竟是书香门第的清贵,跟土财主和开棺材店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举人可以不纳税,不服徭役,不仅自己可以不用去,还可以庇护一部分人不用这样。相当于有人在农村种几百亩地,还不用交公粮,办企业不纳税,县里组织全民义务劳动(给公家干活,不给钱还得自己带干粮)还不用参加。举人他自己就算了,他还能让他老婆孩子和兄弟亲戚都享受这种特权,你说气不气!回头他还鄙视你,说你没文化,是泥腿子。你生气还没用,回头过年过节你缺钱缺粮,还得求到他门上借钱,租他家的地,受他剥削不说,有时还要使唤你去他家干活,你还得去,不然明年就不把地租给你种了,你只能喝西北风。都是同龄人,他要是看上你闺女让她当小老婆,你多半还得高兴,因为这样你就有可能也不用交粮纳税服徭役了。
现在的公务员在过去最多就是个吏。古代,官是官,吏是吏,泾渭分明。官是国家派来的,是国家的代表;吏是地方土著,是县里本来就有的。平民杀官形同造反,杀吏就是简单的杀人罪,遇上朱元璋那种有可能杀吏还没事。现在公务员在基层勤勉一辈子,能有几个当上局长了?举人初入官场就是在区县里当局长!
至于硕士毕业又如何,那要是清华北大复旦还好说,一个普通大学的硕士,你不照样参加公务员考试去应聘当基层科员。对了,硕士当科员,比本科高一级,副主任科员,还是科员,相当于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副主任科员是级别,不是职务,你顶头上司是县某局某某科的科长!
中了举人相当于博士,
博士副处级人才引进,相当于举人通过 大挑 当官。任职相当于,副县长,县教育局长。
范进在中举前刚中了秀才,“你如今既中了相公。。。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11,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
仅仅是秀才就成为统治阶级,高于平头百姓一等。而胡屠户作为高级技师/屠宰场老板(原文: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加上长其一辈,才自认能与其平等相代。
古代中举相当于你高考成绩优异直接保送中央党校就读,包毕业包分配,档案直接入编作为“後备干部”。县处级领导岗位有缺额,你直接上任。你老家的“知名企业家”邀请你去会所消费,安排你跟他女儿认识一下,还会给你塞一箱子钱,讓你关照一下。
还有两条不好类比的:减免赋税和徭役、劳役,见县官不用跪。
现在很多人对中举这事儿真是没数,还拿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做对比?这俩能比么。
除非是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中举以后就直接形成了阶级跨越,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这里顺便说句,以前经常看到TVB剧里穷书生背着个行囊进京赶考遇到狐妖啥的,现在看来纯属扯淡:穷书生最多去府州考个童生,能去省里参加乡试都是秀才了,更别说进京的举人老爷们,公车上书这不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或者可以直接任官了,哪怕九品官也不是吏能比的,更别说还有海瑞这种极品举人。
换做是现在,今天还是个搬砖的,明天告诉你你中了举,放到哪个县从常务副县长干起,恐怕不是欣喜若狂就能解释的,先给自己脸上一拳看看睡醒没有更有可能。
举人既不是学历也不是职业,而是身份。
基于这种身份,有依附于此的特权:
一.免税
不论是人头税还是田亩税都可以免。
虽然这种免税有限额,但一来额度不低,哪怕几十几百亩地免税额度,也大大超过一般自耕农了(好多平民百姓家里真的只有区区几亩薄地)。二来,举人跟当地官绅同属特权阶层,运作一下,所谓的限额是很容易灵活操作的(好多举人老爷名下有上千亩地也不奇怪)。
正因为免税,很多人会把自己名下的地挂靠到举人老爷名下(这是躲避田亩税)。也有人把户口挂靠到举人名下(躲人头税)。你想想,假设给国家要交5%的税,挂靠到举人老爷名下就不交税,你只需要给举人交2%的差价,是不是很划算?
所以,举人自己会不会种地不要紧,是否单身狗或者不孕不育也不要紧,只要有人挂靠土地或者户口(投献),他就可以坐着吃好处。
二.免徭役
徭役就是当苦力,比如修长城,挑河堤之类的。都是苦差事,没钱,耗时间,还得自带干粮。这玩意儿比交税都可怕,搞不好是真要死人的。想象一下,你老婆怀孕了,家里的地等着播种,偏偏这时候官府派你去修长城,那家里的地谁种?你老婆谁管?运气不好就家破人亡了。
而举人以及他名下的奴仆是可以免除徭役的。
你要是给举人老爷倒尿壶,就不用去修长城。你觉得是修长城更苦更累更危险还是给举人倒尿壶更为难?后者大不了味道有点重(更何况老爷一整天也尿不了几壶,你也倒不了几次尿壶),前者是会死的。
简单点说,傍上举人老爷,你就可以合法摸鱼。
所以,会有不少人投靠举人门下,心甘情愿当奴仆。
三.有地位,有社会关系
这个很简单直白,你就算没当官,跟当地官员也是同属统治阶级(因为你们只不过考过的时间不同,搞不好还是同一个考官点中的,彼此间可以师兄弟相称)。等同于你只要考上,就凭空多出来一群“校友”,“前辈”。
基于以上三点,你很快就会拥有:
一.财富
就是前面说的,很多人会把土地,店铺,房产,户口放在你名下避税(当然,要给你好处,只是比税低)。
二.人力资源
很多人抢着给你当仆人,给你扫地,做饭,洗衣服,抬轿子,遛狗,倒尿壶……不管干什么,总好过去修长城吧?
三.人脉渠道
你可以利用你那些“校友”办事,当然,收钱也是理所应当。
四.支配权与话语权
首先,是本家族(宗族,乡亲)内部的支配与话语权。你想啊,一般的陌生人你肯定不认识,也未必敢接受人家的投献。但你自家亲戚还是认识的,他们会成为第一批挂靠你的熟人(后面才会通过七弯八拐的关系扩充到其他人)。想象一下,原先嫌你嫌得要死的丈母娘,嫂子,小舅子,叔伯,姑爷……这会儿抢着给你房子,田产,店铺,抢着给你们家送衣服,米,面,油,肉,酒。抢着来伺候你。爽不爽?
再者说了,你又不白吃他们家。以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为例。有了这么个举人老爷女婿当靠山,十里八乡甚至方圆百里还有哪个屠户(猪肉铺)能跟他竞争?这是不是得好好养着,捧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举人老爷的身边人也是有前途的。
还有,平时乡里乡亲有个什么矛盾和事情,也是由你来出头定个是非,由你来拍板。一般来说,乡亲们不敢随便去见官。县官也是官,古时候,见官三分罪,就算是民事纠纷也可以先打一顿板子再说。官老爷打屁民还需要理由?但你不是官,见你不用挨板子,只需要请你喝酒吃肉,给你送钱。
我跟你讲,你还千万不要有负疚心理。你肯接受这一切还算是他们的福分。多少人想跪还没那门子呢。还是那句话,给你倒尿壶总好过修长城吧?给你送钱送猪头肉总好过挨板子吧?
总之,考上举人,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当宅男,米虫。而且还是地位高的宅男,米虫。一堆人哭着喊着跪着求你当宅男,米虫。
是不是高兴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