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怎么区分星星?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

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最亮的,当然是那些最显眼的,就像天上的“大明星”,差一点的就往下排。这种分级不是科学仪器测出来的,更多是靠经验和感觉,所以会有人和人之间有些差异。

接着,就是颜色。你仔细看天上的星星,有些是白色的,有些会偏红,有些又会有点蓝色。古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根据星星的颜色来命名或者描述。比如,有些红色的星星可能就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常常代表着热情、喜庆,但也可能意味着某些不好的征兆。

然后,就是星星的位置和相对关系。这是古代星象学里最核心的部分。星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图案。古人就把这些图案想象成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比如动物、人物、工具等等。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连点成画一样,只不过他们是看着几颗星星,然后在大脑里勾勒出形象。

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区分方式:星官。简单来说,星官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将天空中不同的星星组合起来,赋予它们的名字和象征意义。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很多星官的名字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比如,最著名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这三个区域,它们被认为是天上的宫殿,象征着皇帝的居所和重要的政治区域。像紫微垣里的“紫微星”(通常认为是北极星附近的一颗星),就被认为是天帝的居所。而二十八宿,则是围绕着黄道(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道)的二十八个星区,它们的名字则充满了各种寓意,比如“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等。每个星宿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区域和由它里面的星星组成的图案。

怎么区分这些星官呢?主要就是看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就像我们画地图一样,古人也把天空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然后把这些星官放在各自的“地盘”上。这些星官的划分,不仅仅是简单的位置标记,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比如,某个星官出现在某个位置,可能就预示着某种国家大事的发生。

举个例子,在古代的占星术中,某个星官的位置变动,或者它的亮度发生变化,都可能被解读为与皇帝的健康、国家的兴衰、农业收成等密切相关。所以,区分星星,不仅是区分它们本身,更是区分它们在“天宫图”中的位置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他们还会根据星星的运动规律来区分。星星总是在动的,但有些星星的运动轨迹比较固定,比如恒星(相对于太阳而言),它们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周期性地升起和落下。而有些星星,比如行星(古人称为“辰”),它们的运动轨迹就比较复杂,会绕着太阳转,所以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甚至会逆行。古人观察到这些规律,然后根据它们的运行速度和方向来区分和命名,比如“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填星”(土星)。

当然,区分星星也离不开观察工具。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望远镜,但古人还是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天文仪器,比如“圭表”用来测量日影和确定时间,还有一些简单的观测台。这些工具帮助他们更精确地记录星星的位置和运动。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人区分星星是一个融合了观察、想象、文化和政治的复杂过程。他们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个发光的光点,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中,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这种区分方式,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表达,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来说,天上大部分星星的位置和亮度都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并不是)。所以它们有一定形状亮度,可供人们死记硬背。在各种死记硬背之中,有些人还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无论古今,人们认星都要借助一种方法,叫做星桥法。

所谓星桥法,就是用几颗典型的,显著的星星来“搭桥”,定位其他星星。

最典型也是最流传光远的星桥法是用北斗七星定位北极星。

北斗七星形状特意,亮度拔群,是比较容易分辨的。然后以勺口两颗星连线延长5倍,就是北极星了。这里延长5倍的连线即是所谓“星桥”。

所以古人也会用类似方法么?当然是会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天官书》,主要就是关于天上星星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后面十二个字,可以说就是古人记录的星桥法。

看不懂?我来解释给你听。

杓、衡、魁分别指北斗七星的三个部分,具体如图:

右边四颗星星构成了勺口,被称作;中间三颗连线比较平直的星星,构成勺子较长的直柄,也就是;最后两颗的连线角度偏折,构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

有点类似这种握把弯曲的勺子:

“杓携龙角”,意思是这杓的两颗星连线出来,指向一个叫做大角的亮星。

可以看到,连线的话并不会很平直,不知“携”字是否有类似的含义。这条曲线继续延长,实际会指向二十八宿中的角宿。当然史记里面没有这样记载,这是当代天文爱好者学习四季星空时候一定会接触的“春季星空”中的所谓“春季大弧线”。

按照西方的标准,大角星属于牧夫座,角宿一则属于室女座。

我们回到《天官书》,后面四个字说,“衡殷南斗”,则是指北斗七星中部平直的三颗星连线对着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为区别于北斗七星,斗宿也被称为南斗。

《三国演义》中大神棍管辂的故事里面就有提及,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我还找到了一个插图:

后四个字“魁枕参首”,原理都差不多。是指北斗七星的魁对着二十八宿中的觜宿。注意,这里是说觜宿而不是参宿。虽然它俩位置看起来一样,但是我就要较这个真。参为白虎,觜宿就是白虎的脑袋,自然也就是参首了。

我们来近距离看一下老虎脑袋:

上面就是对《天官书》中使用星桥法的一点解读。当然《天官书》还有大量只描述形态和位置的,实际找星就困难很多。更有甚者,只提了一下名字,仅仅依靠《天官书》能找到就有鬼了。

古代还有一套更完善的所谓《步天歌》的,将天空分区域编成韵文歌诀,方便记忆。古代的天文学者推崇在旷野之中,一边背诵歌诀,一边对应辨认天上星辰。

我们以西宫白虎七宿中的奎宿中的几句为例解读一下:

河中六个阁道行,附路一星道傍明。五个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策名。

翻译为现代汉语简单来说就是,在银河之中有六颗星星连线组成一个叫做阁道的星官,在阁道边上有一颗比较亮的星星叫做附路。五颗星星形成“吐花”形状的名字叫做王良。距离王良星比较近的偏上位置则是一颗叫做策的星星。

你看这样说你也认不出来,尤其王良这个“吐花”是个什么鬼?所以一定要在旷野能看到星星的地方,才能和歌诀对应起来。

大概是这样的一块区域:

步天歌很长,每块区域都分别有类似的内容,都背下来也不容易。据我所知,现代绝大部分天文爱好者也不太可能认识所有星星。一般认出典型的亮星和星座就可以了。但是想来都认出并记下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主要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