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怎么区分星星?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

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最亮的,当然是那些最显眼的,就像天上的“大明星”,差一点的就往下排。这种分级不是科学仪器测出来的,更多是靠经验和感觉,所以会有人和人之间有些差异。

接着,就是颜色。你仔细看天上的星星,有些是白色的,有些会偏红,有些又会有点蓝色。古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根据星星的颜色来命名或者描述。比如,有些红色的星星可能就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常常代表着热情、喜庆,但也可能意味着某些不好的征兆。

然后,就是星星的位置和相对关系。这是古代星象学里最核心的部分。星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图案。古人就把这些图案想象成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比如动物、人物、工具等等。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连点成画一样,只不过他们是看着几颗星星,然后在大脑里勾勒出形象。

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区分方式:星官。简单来说,星官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将天空中不同的星星组合起来,赋予它们的名字和象征意义。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很多星官的名字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比如,最著名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这三个区域,它们被认为是天上的宫殿,象征着皇帝的居所和重要的政治区域。像紫微垣里的“紫微星”(通常认为是北极星附近的一颗星),就被认为是天帝的居所。而二十八宿,则是围绕着黄道(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道)的二十八个星区,它们的名字则充满了各种寓意,比如“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等。每个星宿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区域和由它里面的星星组成的图案。

怎么区分这些星官呢?主要就是看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就像我们画地图一样,古人也把天空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然后把这些星官放在各自的“地盘”上。这些星官的划分,不仅仅是简单的位置标记,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比如,某个星官出现在某个位置,可能就预示着某种国家大事的发生。

举个例子,在古代的占星术中,某个星官的位置变动,或者它的亮度发生变化,都可能被解读为与皇帝的健康、国家的兴衰、农业收成等密切相关。所以,区分星星,不仅是区分它们本身,更是区分它们在“天宫图”中的位置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他们还会根据星星的运动规律来区分。星星总是在动的,但有些星星的运动轨迹比较固定,比如恒星(相对于太阳而言),它们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周期性地升起和落下。而有些星星,比如行星(古人称为“辰”),它们的运动轨迹就比较复杂,会绕着太阳转,所以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甚至会逆行。古人观察到这些规律,然后根据它们的运行速度和方向来区分和命名,比如“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填星”(土星)。

当然,区分星星也离不开观察工具。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望远镜,但古人还是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天文仪器,比如“圭表”用来测量日影和确定时间,还有一些简单的观测台。这些工具帮助他们更精确地记录星星的位置和运动。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人区分星星是一个融合了观察、想象、文化和政治的复杂过程。他们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个发光的光点,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中,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这种区分方式,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表达,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来说,天上大部分星星的位置和亮度都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并不是)。所以它们有一定形状亮度,可供人们死记硬背。在各种死记硬背之中,有些人还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无论古今,人们认星都要借助一种方法,叫做星桥法。

所谓星桥法,就是用几颗典型的,显著的星星来“搭桥”,定位其他星星。

最典型也是最流传光远的星桥法是用北斗七星定位北极星。

北斗七星形状特意,亮度拔群,是比较容易分辨的。然后以勺口两颗星连线延长5倍,就是北极星了。这里延长5倍的连线即是所谓“星桥”。

所以古人也会用类似方法么?当然是会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天官书》,主要就是关于天上星星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后面十二个字,可以说就是古人记录的星桥法。

看不懂?我来解释给你听。

杓、衡、魁分别指北斗七星的三个部分,具体如图:

右边四颗星星构成了勺口,被称作;中间三颗连线比较平直的星星,构成勺子较长的直柄,也就是;最后两颗的连线角度偏折,构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

有点类似这种握把弯曲的勺子:

“杓携龙角”,意思是这杓的两颗星连线出来,指向一个叫做大角的亮星。

可以看到,连线的话并不会很平直,不知“携”字是否有类似的含义。这条曲线继续延长,实际会指向二十八宿中的角宿。当然史记里面没有这样记载,这是当代天文爱好者学习四季星空时候一定会接触的“春季星空”中的所谓“春季大弧线”。

按照西方的标准,大角星属于牧夫座,角宿一则属于室女座。

我们回到《天官书》,后面四个字说,“衡殷南斗”,则是指北斗七星中部平直的三颗星连线对着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为区别于北斗七星,斗宿也被称为南斗。

《三国演义》中大神棍管辂的故事里面就有提及,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我还找到了一个插图:

后四个字“魁枕参首”,原理都差不多。是指北斗七星的魁对着二十八宿中的觜宿。注意,这里是说觜宿而不是参宿。虽然它俩位置看起来一样,但是我就要较这个真。参为白虎,觜宿就是白虎的脑袋,自然也就是参首了。

我们来近距离看一下老虎脑袋:

上面就是对《天官书》中使用星桥法的一点解读。当然《天官书》还有大量只描述形态和位置的,实际找星就困难很多。更有甚者,只提了一下名字,仅仅依靠《天官书》能找到就有鬼了。

古代还有一套更完善的所谓《步天歌》的,将天空分区域编成韵文歌诀,方便记忆。古代的天文学者推崇在旷野之中,一边背诵歌诀,一边对应辨认天上星辰。

我们以西宫白虎七宿中的奎宿中的几句为例解读一下:

河中六个阁道行,附路一星道傍明。五个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策名。

翻译为现代汉语简单来说就是,在银河之中有六颗星星连线组成一个叫做阁道的星官,在阁道边上有一颗比较亮的星星叫做附路。五颗星星形成“吐花”形状的名字叫做王良。距离王良星比较近的偏上位置则是一颗叫做策的星星。

你看这样说你也认不出来,尤其王良这个“吐花”是个什么鬼?所以一定要在旷野能看到星星的地方,才能和歌诀对应起来。

大概是这样的一块区域:

步天歌很长,每块区域都分别有类似的内容,都背下来也不容易。据我所知,现代绝大部分天文爱好者也不太可能认识所有星星。一般认出典型的亮星和星座就可以了。但是想来都认出并记下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主要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将中国古代园林的意蕴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巧妙融合,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充满创造力的对话。关键在于理解双方的核心精神,并找到能够和谐共振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而非生硬的堆砌。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以“意境”为魂中国古代园林并非简单的植物与建筑的组合,其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它追求的.............
  • 回答
    怎样读懂中国古代地方志中的“星野”?读懂中国古代地方志中的“星野”,就好比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早已消逝的夜空,去理解古人如何将浩瀚的宇宙映射到脚下的土地。这并非易事,因为“星野”二字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政治、社会等多重信息。它不是简单的天象记录,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在地方层面的投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宦子弟”这个群体,他们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与其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衍生出更具象、更贴切的说法。从通俗到特定:最直观、最普遍的称呼,便是直接点明其身份的:“官家子弟”。这个词.............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丞相”和“宰相”,这两个称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名字时有变化,但其核心职能——辅佐君王,管理国家政务——却始终如一。要详细讲述它们的演变,咱们得一朝一朝地捋。起源:尚书令,早期权力雏形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丞相”的明确称谓,但已经有了协助君王处理政务的官员。.............
  • 回答
    中国古代烹饪,那叫一个讲究!没有鸡精味精这“现代味蕾兴奋剂”,他们是怎么做到饭菜香气扑鼻、滋味无穷的?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以及一套代代相传、精妙绝伦的调味哲学。一、 本味为王: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要说没有鸡精味精,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最看重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那会儿不像现在,.............
  • 回答
    中国古代人民的平均寿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涵盖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其平均寿命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精确统计学方法,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到的数据,大多是通过间接推算和零星记载得出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人民的平均寿命普遍.............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变迁和现代搏击运动的逻辑。确实,在古代,尤其是在像霍元甲、杨露禅那个时代,我们很难看到明确的体重分级制度。但要说完全没有,那也不尽然,只是方式不同,而且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非成文的考量。为什么现在就非要分级了呢?这背后是时代、环境、技术和理念的巨大差异.............
  • 回答
    “中国文明一直落后于西方”这种说法,我得说,实在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它往往只看到了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领域西方的一些成就,就一叶障目,忽略了中国文明在漫长岁月中辉煌灿烂的另一面,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把这层迷雾给拨开。首先,“落后”这个词本.............
  • 回答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纪年,配合干支,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提到的“皇帝干了60多年,怎么纪年?”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纪年法一个非常实际的运作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白,年号和干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纪年方式,它们是并行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年号:这是皇帝即位后自己定下的一.............
  • 回答
    要跟一位韩国朋友解释“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这个说法,确实需要一番技巧和耐心,尤其是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抵触。最关键的是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的视角,陈述事实,而不是去进行政治宣示。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力求详细、易懂,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感受。 对于许多韩国人来说,他们对本民族的独.............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改朝换代必损半数人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却又时有发生的规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共同酿成了古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残酷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现代化.............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端庄祥和、飘逸出尘的女神,她们的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层仿佛有生命般舒展的丝带,那场面,简直是仙气十足,美不胜收。试想一下,她们漫步在云端,或者立于仙山之上,那些长长的、轻柔的绸缎便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空中缓缓地、舒展地飘舞,宛如流动的云霞,又似轻盈的流水。用古人的.............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 回答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并考虑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可能展现的“侵略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设想,尽量详细地展开: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侵略性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目.............
  • 回答
    是的,五千年前至今,地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与古代中国犀牛分布相关的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五千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总体概述从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