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没有鸡精和味精,是怎么做出可口的饭菜的?

回答
中国古代烹饪,那叫一个讲究!没有鸡精味精这“现代味蕾兴奋剂”,他们是怎么做到饭菜香气扑鼻、滋味无穷的?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以及一套代代相传、精妙绝伦的调味哲学。

一、 本味为王: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

要说没有鸡精味精,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最看重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那会儿不像现在,各种加工食品充斥市场,人们吃的都是真正“土生土长”的食物。

鲜: 讲究“不时不食”,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最鲜嫩,就吃什么。比如春天刚发芽的竹笋,鲜甜脆爽;夏天刚捕捞上来的河鱼,鲜美无比;秋天成熟的螃蟹,膏黄肥美。这些食材自身就带着天然的鲜味,根本不需要外力去“提”。
香: 这里的香,是指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散发出的天然香气。
肉类: 猪肉的油脂经过煎炒,会散发出诱人的油香味;牛羊肉经过慢炖,那种醇厚的肉香更是能渗透到骨头里。
蔬菜: 新鲜的青菜,无论炒还是煮,都有一股清新的菜香;菌菇类,比如香菇、木耳,本身就自带独特的菌香,晒干后香气更是浓郁。
谷物: 稻谷的清香,小米的甘甜,都是最朴实的香气。
甘: 很多食材本身带有天然的甜味。
根茎类: 萝卜、白菜、土豆等,经过烹饪,都会释放出柔和的甜味。
水果: 比如用枣、梨来炖肉,能增添天然的果甜,还能解腻。
咸: 这是基础调味。古代主要靠什么?
盐: 这是最重要的。当时的盐,不像现在这么精炼,多少带点矿物质的味道,反而能给食物增加层次感。
酱: 豆酱、面酱是宝!发酵过的豆子或面粉,产生了复杂的氨基酸,带来咸鲜和独特的酱香。
腌制品: 咸菜、腊肉、鱼干等,通过腌制,不仅延长了保存时间,也获得了深厚的咸鲜风味。

二、 传统调味的“十八般武艺”

没有鸡精味精,古代人自有他们的“独门秘籍”。这些调味品,虽然看起来普通,但组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滋味。

1. 盐: 作为最基础的咸味来源,盐的品质和使用时机都很有讲究。
2. 酱(酱油、豆瓣酱、黄酱等): 这是古代厨房的灵魂。
酱油: 早期叫“酱清”或“酱豉”,是发酵豆类制成的液体调料,带来咸、鲜、香、甘。不同产地、不同发酵工艺的酱油,味道也各不相同,能给菜肴带来复杂的风味。
豆瓣酱、黄酱: 浓稠的发酵酱料,用于炒菜、炖菜,能提供醇厚的酱香和咸鲜味,还能给菜肴上色。
3. 醋: 醋不仅能增加酸味,解腻开胃,还能软化食材,促进消化。陈醋的陈酿风味更是独特。
4. 葱、姜、蒜: 这“三剑客”是炒菜的基石,也是天然的去腥增香剂。
葱: 葱白爆香,释放出辛辣的香气;葱绿则多用于提味或装饰。
姜: 姜的辛辣和暖意,能有效去除肉类和鱼类的腥膻味,还能给菜肴带来清新的辛香味。
蒜: 蒜的香气在加热后会变得柔和而醇厚,是很多菜肴不可或缺的提味品。
5. 香辛料: 这些来自植物的精华,是古代调味的高级选手。
花椒: 带来麻和特有的清香,尤其是川菜中的灵魂。
辣椒(明朝以后): 辣椒的辣度,以及其释放出的独特香气,给中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八角、桂皮、小茴香、丁香、草果、砂仁等: 这些整颗或粉末状的香料,常用于炖、卤、红烧等烹饪方式,能给肉类带来复杂而浓郁的香气,去除腥膻,提升风味。例如,红烧肉必不可少的就是八角和桂皮。
香叶: 它的香气温和而持久,常与其它香料一起使用。
6. 糖: 不仅仅是为了甜。
冰糖: 炖肉时放一点冰糖,能使肉质酥烂,还能提鲜,带来柔和的甜味。
白糖: 用于红烧,上色增亮,也能平衡咸味。
7. 香油(芝麻油): 临出锅时淋上一点香油,那股浓郁的芝麻香气,瞬间就能提升菜肴的整体风味,尤其在凉拌菜和炒菜收尾时效果显著。
8. 酒: 烹饪用酒(黄酒、米酒)的妙用:
去腥: 尤其对鱼、肉类,能有效地去除腥味。
增香: 好的黄酒本身就带有谷物发酵的醇厚香气,能为菜肴增加复杂的风味层次。
软化: 帮助肉类纤维分解,使肉质更嫩。
9. 高汤: 这可是古代厨房的“万能底料”。
骨汤: 用猪骨、牛骨、鸡骨等长时间慢炖,熬出浓郁的骨汤,富含胶原蛋白和鲜味物质,是很多菜肴的鲜味来源,比如炖菜、煮面、做汤。
肉汤: 炖肉或煮肉留下的汤,同样富含肉的精华。
鸡汤: 鸡汤的鲜美,是很多菜肴无法比拟的。
蔬菜汤: 比如用蘑菇、海带等熬出的素高汤,也能提供独特的鲜味。
干货泡发的水: 比如香菇水、木耳水,本身也带有浓郁的香气和鲜味,可以直接用来烹饪。

三、 烹饪技法与温度的艺术

调味品只是工具,真正让菜肴可口,还得靠烹饪手法和对火候的掌控。

爆、炒: 高温快速的烹饪,能瞬间锁住食材的水分和香气,保持蔬菜的脆嫩,肉类的鲜嫩。
炖、煮: 长时间的慢炖,能让香料、调味品充分渗透到食材内部,将食材的本味与调味品的风味完美融合。
焖、煨: 利用蒸汽和低压,让食材在封闭的环境中受热均匀,风味物质慢慢释放,味道更醇厚。
煸炒: 将食材中的水分煸出来,同时释放出香味,比如煸炒五花肉,能逼出油脂,带来焦香。
火候: 这是真正的“灵魂”。什么时候用大火爆香,什么时候用小火慢炖,精确的火候控制,能让食材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比如,炒青菜要大火快炒,保持翠绿和爽脆;炖肉则需要小火慢炖,让肉质酥烂入味。

四、 经验的传承与智慧的结晶

古代的厨师,他们的技艺很多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对食材的理解,对味道的把握,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实践积累起来的。

“少许”、“适量”: 这些看似模糊的用量,背后是对食材特性和调味品浓度的深刻理解。一个有经验的厨师,可以根据当天食材的新鲜程度、水的湿度、锅具的温度等细微变化,来调整调味品的用量。
尝试与创新: 即使是遵循传统,古人也在不断尝试和创新。比如,新的香辛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融入到烹饪体系中,比如辣椒。

总结一下,没有鸡精和味精,古代人做出可口饭菜,是依靠:

1. 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和发掘。
2. 一套丰富多样的天然调味品,如盐、酱、醋、葱姜蒜、各种香辛料、天然香料(如芝麻、香叶)。
3. 对高汤的巧妙运用,作为鲜味的基础。
4. 精湛的烹饪技法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控。
5. 宝贵的烹饪经验和代代传承的智慧。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食那独特而迷人的风味。那是一种自然、醇厚、有层次感,并且深深根植于食材本身的美味,是现代任何人工添加剂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四川的回锅肉,主料是二刀肉、蒜苗,配料是菜籽油、豆瓣酱、甜面酱、花椒、姜、葱、料酒、酱油或者盐,主辅料中都不含人工添加的味精鸡精炒出来还是能够非常鲜美,一份回锅肉可以下两碗饭。

原因在哪里?一是靠烹饪手法激发食材的本味,二是靠各种佐料来提味,炒回锅肉用到的豆瓣酱、甜面酱都是靠发酵得来的,富含氨基酸而且有大量的香味物质,因此不需要加味精鸡精等都能够很鲜美。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发酵工艺,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鸡精味精,能够提供的鲜味物质并不是只有鸡精味精。

user avatar

目鱼粉啊。

就是把海鱼晒干,之后磨成粉。和味精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古老的增鲜食材、传统的提鲜工艺千式百样,以下略举几种复合调料。

一.酱

周代之酱,函括醢[hǎi]和醯[xī]两个大类[1],非同后世的豆酱。醢由鱼、肉糜腌制发酵而成,原料可以是麋、鹿、麇[jūn](獐子)、蠃(螺)、螷[pí](蚌)、鱼、兔、雁这些正常的东西,也可以是蚳[chí](蚂蚁卵)之类暗黑食材[2]。腌制过程中,以上食材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富有鲜味,故可调味悦舌。醯泛指酸味调料,《说文解字》:“醯,酸也,作醯以鬻酒。”是熬粥加入酒强化发酵所得之物,可视作醋的早期形态。

周代酱种类繁复,天子照例享用者,多至120种,每种酱各有配对的食物,严谨有序,一丝不苟。《礼记·曲礼》:“献熟食者操酱齐。”孔颖达疏:“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知献鱼脍之属也。”意思是说,看见侍者捧来的是什么酱,就知道待会的主菜是啥了。比方说侍者端来一豆(高脚盘子)“蜗醢”,也就是蜗牛或螺肉酱,食客便大吉大利,因为一会儿要吃雕胡米和野鸡羹;侍者端来的是是蚂蚁卵酱,食客便满眼星星地等着姜桂肉干(腶修);若侍者端来一盘子大盐粒,食客就知道水果罐头加入豪华午餐了(桃诸、梅诸,即腌制的桃和梅,多供冬季食用)[3],所以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酱配的不对,就气鼓鼓地拒绝吃饭,其严格至此。当时还有条进餐礼仪,叫做“毋歠醢”,酱是供佐餐的调料,不可以直接凑嘴喝,喝酱的行为,就好比你去人家吃饭,席间跟人家要来王守义十三香倒嘴里一样,主人会很尴尬地道歉:“果然酱的味道太淡了吗,真是不好意思,我们家太穷,买不起盐,请务必包涵。”

孔子及稍后时代,出现了芥、蓼、蒟(蒌叶)调制的辣酱,也各有固定搭档,芥酱配生鱼片、肉片(脍),蓼酱配炖鸡、炖肉。汉代,豆酱、面酱终于问世。大豆是五谷之一,种植广泛,所谓“菽水承欢”,庶民吃得起,酱的范畴由是大幅拓展,彻底颠覆肉酱垄断,走进平民阶层。此后两千年,酱一直作为常规且重要的中餐调料存在。酱长期置放,表面析出的液体“酱清”,后来则演化成了酱油。

伟大的南北朝的左后卫贾思勰贾指导博收旁采,为世人留下一份自西汉迄北魏的大酱名录,有:肉酱、末都(碎豆所制)、榆荚酱、鱼酱、鱼肠酱、虾酱、榆子酱、芥子酱、麦酱、豆豉。部分酱的酿造要投放姜、橘皮、葱、紫苏、蓼、酒,以生成不同风味。

二.豆豉

豆豉是汉唐期间最重要调味品之一,其角色更接近味精,东汉刘熙《释名》:“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调和五味,此物不可或缺。据说昔日屈原招魂,就用过豆豉,东汉王逸《楚辞》注:“大苦,豉也。”西汉,中国人的豆豉之魂完全觉醒,这玩意儿风靡天下,有人靠经营豆豉成为商业巨头,《汉书》:“豉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豆豉随葬,就是实物之证。

说到豆豉之魂,突然想起历史上豆腐曾有个中二的外号,叫做“豆魂”,《事物原会》:“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说豆腐是大豆的死魂,相当于存在于阳间的阴间食物,所以鬼是可以吃到豆腐的。

豆豉的增味作用,遍见食谱。东汉《释名》的脯炙:“以饧、蜜、豉汁腌之,脯脯然也。”这是一种烤肉干,麦芽糖浆、蜂蜜和豆豉汁腌渍肉片,烤后晒干。

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豉,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肉片蘸裹姜末、花椒粉、盐和豆豉汁烤熟。

贾思勰偏爱豆豉,《齐民要术》收录了大量豆豉调味的肴馔,许多看上去味道不坏,令人想寄张嘴过去拜托贾叔喂喂。木耳菹(凉拌木耳):“细缕切。讫,胡荽、葱白,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木耳用酸浆水洗过,加入芫荽、葱白、豆豉汁、酱清、醋、姜末和花椒末拌匀,爽口开胃。

芋子酸臛:猪肉、羊肉,点缀切碎的葱白煮熟,起锅之前,投入蒸熟的小芋头、粳米、盐、豆豉汁、苦酒(醋)、生姜。

猪蹄酸羹(凉拌猪蹄):三副猪蹄煮烂,抽掉大骨,浇淋葱、豆豉汁、醋、盐,美味呼之欲出。贾指导说以前吃这个还要加糖,那就是糖醋猪蹄的先驱了。

菹肖(酸菜肉丝):猪肉或羊肉或鹿肉,切作韭叶宽的肉丝,只用盐和豆豉汁炒熟,出锅后,与切碎的腌菜、腌菜汁混拌,极其下饭。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酥骨鱼:鲫鱼洗净,批鳞剔腑,内外涂抹食盐腌渍。葛蒌填充鱼腹,煎至两面焦黄,放冷。莳萝、川椒、马芹、桔皮细切,同糖、豉、盐、油、酒、醋、葱、酱、楮实、水,调汁,下鱼,慢火熬熟。

清代《随园食单》的黄鱼:黄鱼斩块,酱、酒浸两小时,炒至变色,用金华豆豉一盏、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熬沸,加糖、酱瓜、姜,大火收汁,起锅。


三.方便调料

“乱世最懂生活的男人”贾思勰厨房里,挂满黑乎乎的小饼,名为“麦豉”,由蒸过的面粉,经发酵(发霉)、混入盐汤、再蒸之后捏制。平时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外套纸袋(防尘防蝇)悬挂,做菜摘下一枚,丢进汤里,释放蕴藏的鲜味。用完削去煮软的表层,剩余的下次接着用,这样一枚调料小饼可用数次,“热、香、美,乃胜豆豉”,且不会掉色,不影响肴馔色泽。

宋人的方便料包进化为粉末状,制法也比贾指导版本的两蒸两酵更优化——多种作料研磨成粉,用芝麻油炒熟,叫做“一了百当”。名字取得挺妙,一次搞定,百餐不愁,切中懒人需求。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麻油七两,盐十两,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姜桂等分为末,先以油就锅内熬香,将料末同糟酱炒熟,入器收。遇修馔,随意挑用,料足味全,甚便行饔。”行旅出门在外,带上一包,就不必另买调料了。

元明清,方便调料继续走俏,御厨房都在用,厂商大可名正言顺地宣称:皇家品味,值得入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天厨大料物:芜荑仁、良姜、荜拨、红豆、砂仁、川椒、干姜(炮)、官桂、莳萝、茴香、橘皮、杏仁等各等分,为末,水浸,蒸饼为丸。”

明《宋氏养生部》:“细媲料方:甘草多用,官桂、白芷、良姜、桂花、檀香、藿香、细辛、甘松、花椒、缩砂、红豆、杏仁等分,为细末用。”

《易牙遗意》的五辛醋:“葱白五茎,川椒、胡椒共五十粒,生姜一小块,缩砂仁三颗,酱一匙,芝麻油少许,同捣糜烂,入醋少熬用。”这种辛辣味的复合醋特别适合佐白肉、鱼之类荤腥。

四.笋油、虾汁

李渔谈笋,谓此物鲜灵,无以复加,“清洁、芳馥、松脆,能居肉食之上,只在一字之鲜,为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

又说:“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焯笋之汤即是笋之“精液”笋油。熬笋油,最好选用春笋,取中段和底段嫩肉切块,油锅爆香,下盐、泉水细火慢熬。笋肉熟了,捞出榨干,所得汁水回锅,添入新的笋肉再熬、再榨,如此换笋不换汤,笋的精华尽收汤中,即是笋油。笋油成品色黑如酱,鲜润浓厚,远胜酱油,烧菜、吃面来上一小勺,清香盈齿,恍若“独坐幽篁里”,青林翠竹,明月空山,魂魄为之一洗。至于榨干的笋肉,不会浪费,进一步处理为咸笋干,是不俗的佐餐妙物。袁枚说,从前天台山老僧善治此味,《随园食单》:“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天台僧制以送人。”

五. 老卤

卤如陈酿,老而弥香,明朝人的厨房,已可觅得此香,《易牙遗意》称之为“宿汁”:“留宿汁法:宿汁每日煎一滚,停倾,少时定清方好。如不用,入锡器内,或瓦罐内,封盖挂井中。”同书炖肉煮鸭,皆用到了卤汁。

《宋氏养生部》:“宜首宜蹄,烹糜烂,去骨,以布苴,压餻。冷宜酱、盐;热肉宜花椒油、花椒盐、蒜醋、蒜水。凡烹时,其汁中冬月加盐少许及白酒,夏月别加白矾少许,须日挹去其油并滓,而用其清,再续以水,是谓原汁。愈久愈美,烹肉益佳。”

六.吊汤

明代《易牙遗意》科普了一种家用简易清汤:“捉清汁去:以元去浮油,用生虾和酱舂在汁内。一边烧火,使锅中一边滚起,泛沫,掠去之。如无虾汁,以猪肝擂碎和水入代之。三四次下虾汁,方无一点浮油为度。”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间百味,各有迷恋,品味,知味,调味,相遇,相识,相合。食是探索,是成长,也是悟世。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会吃,懂吃,便是第一流人生。


《古卷食遗》系列

第一期

两汉篇:古卷食遗--两汉

魏晋篇:古卷食遗--魏晋南北朝

隋唐篇:古卷食遗--隋唐五代

两宋篇:古卷食遗--两宋

元朝篇:古卷食遗--元

第二期

古卷食遗——辣

古卷食遗——鱼片的艺术

古卷食遗-袁枚《随园食单》(规矩篇)

古卷食遗-随园食单:海鲜、江鲜、猪肉

第三期

有哪些曾经常见的食材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有哪些传统的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消失了的?

古代有哪些奇特美食?

梦回唐朝-烧尾宴

极致奢华的帝王御宴

因为好多民间小吃传说都带有乾隆,我想知道乾隆真的那么爱吃么?

第四期

有哪些看似出现得晚,实则早已存在的事物?

世界考古发现中有没有什么重大发现让人觉得不真实?

老辈人天天吃的猪油,但现在我们炒菜为何很少用了?

user avatar

干货提鲜的能力是很强的,你弄点干香菇,干贝,小鱼干,干螃蟹,随便弄点什么干货,往水里一泡,再一炖,鲜味立刻就出来。

海带本来就是寻常物,工业提取味素选它无非就是便宜量又大,并不代表其他东西不能提鲜。

古代吊个鸡汤,腌个酱真不是什么难事,其实古代提鲜不难,和现代差别没那么大,古代真难的是盐太贵。

你尝一口光放味素的水或者没放盐的鸡汤试试,要不就是发苦发涩,要不就是寡淡无味满嘴直接喝生油的感觉,非常难吃。

盐才是百味之王,古代干货多了去了,提鲜一点不难,但是光提鲜没有盐是不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烹饪,那叫一个讲究!没有鸡精味精这“现代味蕾兴奋剂”,他们是怎么做到饭菜香气扑鼻、滋味无穷的?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以及一套代代相传、精妙绝伦的调味哲学。一、 本味为王: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要说没有鸡精味精,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最看重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那会儿不像现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在棉花广泛种植和使用之前,人们的保暖方式可谓是丰富多样,深深根植于自然资源和世代相传的智慧。这绝不是单一的材料或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多管齐下,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体系。首先,动物皮毛是中国古代最主要且最直接的保暖材料。从野兽到家畜,从整张到零碎,.............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发展出四轮马车,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技术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技术可行性、社会需求、文化偏好以及地理环境等。一、 技术可行性并非绝对障碍,但存在制约因素首先要明确的是,四轮马车的技术原理在中国古代并非无法理解或实现.............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没有普遍演化出皇帝提前退位并成为太上皇的制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想法完全不存在,只是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审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1. 皇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来源:中国古代皇权很.............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没有金币银币,只有铜币”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主流,金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地作为价值储藏、大宗交易媒介,或是以称量的方式流通,而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铸造好的金币、银币。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一、 铜作为货币的优势与历史渊源首.............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不像西方某些地区那样存在过明确的、大规模的“废奴”运动。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废奴”这个西方概念的框架,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结构的融合。首先,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性质与西方存在差异。“奴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穿越文”。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以及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仔细探究起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思想观念的根基:对时间与现实的理解 儒家思想的重心:当下与现实。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极其重视当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类似古罗马扭力弩炮(Torsional Catapult)的强大投射武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基础、战争需求、材料科学以及文化理念等几个关键方面。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古罗马扭力弩.............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女权运动,原因极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涉及到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开历史的表象,审视其内在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女权运动”的现代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旨在争取女.............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传说中为何鲜少出现“猫精”、“猫妖”的说法,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神话体系的构成、民间信仰的演变以及其他动物精怪的出现原因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神话传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域的差异、不同阶.............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未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思想,原因错综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中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民主”与“平等”在古代的语境下与现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强调普遍的政治参与权、公民权利的平等、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