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像古罗马发展出扭力弩炮?!?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类似古罗马扭力弩炮(Torsional Catapult)的强大投射武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基础、战争需求、材料科学以及文化理念等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古罗马扭力弩炮的原理和威力。扭力弩炮,如罗马人的“Onager”(驴子)和“Ballista”(弩炮),其核心是利用扭曲的绳索(通常是动物肌腱或毛发)储存弹性势能。当这些扭曲的绳索被释放时,巨大的能量会瞬间传递给投射臂,从而将重物高速射出。这种武器的威力巨大,射程远,能够摧毁城墙、杀伤密集步兵,是攻城战和野战中的重要力量。

那么,为何在拥有辉煌军事科技的中国古代,这种特定的武器系统未能像古罗马那样系统化、规模化地发展和普及呢?

一、 战争形态与需求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战争模式,尤其是早期和中期,与罗马帝国存在显著差异。

重心在冷兵器大规模集团对抗: 中国古代战争更侧重于大规模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以及弓箭手和骑射手的密集箭雨。战术上强调阵列、冲锋和步骑配合。虽然也有攻城战,但更多依赖于云梯、冲车、破城锤等,以及守城方利用城墙的高度和地理优势进行防御。
对攻城器械的理解侧重于“推拉”和“撞击”: 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发展了投石机,比如宋代的“床子弩”(也称“投石车”),但其基本原理更偏向于“扭矩杠杆”或“弹力杆”的原理,利用人力或畜力通过杠杆的摆动产生动能,例如利用链条或绳索拉拽投射臂,然后突然释放。这与扭力弩炮利用扭曲纤维储存能量的机制有本质区别。
缺乏对“高速抛射”的需求驱动: 扭力弩炮的突出优势在于其极高的投射速度和精度,这在面对坚固工事或需要精确打击时尤为有效。中国古代战争虽然也有攻城的需求,但其攻城战术更多是通过人海战术、消耗战、挖壕沟等方式,对一次性、高威力的破城器械的依赖程度,可能不如罗马那样迫切,尤其是在早期。

二、 材料科学与工艺的局限性: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扭力弩炮的威力直接取决于其扭曲绳索的弹性、强度和耐久性。

优质材料的获取与处理: 古罗马人使用的扭力绳索主要是用动物肌腱(如牛、马的腿筋)制成。这些肌腱经过精细的鞣制、干燥、缠绕处理,能够承受巨大的扭曲应力而不易断裂。肌腱纤维中的胶原蛋白在经过特定处理后,能表现出优异的弹性和韧性。
中国古代材料的限制: 中国古代虽然也使用动物肌腱制作弓弦等,但要制造出能够承受数吨甚至数十吨扭力、并且能反复使用的粗大绳索,其材料的获取、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处理工艺(如干燥、防潮、均匀性等)可能存在挑战。例如,大规模获取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动物肌腱,并将其加工成均匀、坚韧的粗大绳索,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能非常困难。
木材的限制: 扭力弩炮的框架也需要极其坚固的木材来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优质木材,但能否提供足以支撑大型扭力弩炮架设和承受发射冲击的特殊加工木材,也值得商榷。

三、 技术发展路径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古代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指南针(用于军事侦察和导航)、火药武器(火炮、火箭等),以及各种形式的投石机。然而,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沿着一个特定的路径进行的,受到当时知识体系和工程能力的限制。

倾向于“借力”而非“储能”: 中国古代的许多机械装置,包括投石机,更倾向于通过人力、畜力或自然力(如水力)来产生动力,然后通过杠杆、滑轮等机械原理放大或改变力的方向,实现抛射。例如,宋代的“床子弩”就是通过人力拉拽,将杠杆压低,储存势能,然后释放。这种“一次性做功”的模式与扭力弩炮“反复存储释放”的能量积累方式不同。
对“弹性势能”利用的深度不足: 虽然中国古代也知道弹性材料(如弓的弓臂、弓弦),但将这种弹性原理放大到制造如此巨型、高功率的武器系统,需要对材料的弹性极限、应力集中、应力衰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精确的计算,这可能超出了当时工程学和数学的认知水平。

四、 成本与维护的考量:

即使技术上可行,大型扭力弩炮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也可能非常高昂。

材料成本: 大量优质动物肌腱的收集、加工,以及特制木材的选用,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投入。
工艺复杂性与维护难度: 扭力弩炮的精密程度很高,绳索的张紧、校准都需要专业技术和时间。在战争环境下,这种复杂结构的维护和修理也会成为一个难题。

五、 缺乏关键性的“突破点”或“创新驱动”:

科技的进步往往需要一个关键的突破点,或者由特定需求催生。

罗马的“压力点”: 罗马人在军事工程上非常擅长学习和吸收,他们可能从希腊人那里继承并发展了扭力武器的技术。在面对坚固的罗马式城墙和复杂的攻城战时,扭力弩炮的强大破城能力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替代方案”: 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工程需求,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了满足。例如,早期发展了石弹投掷器(如抛石机),后来又发展了火药武器,这些都提供了有效的破城和杀伤手段。一旦有了有效的替代方案,对一种特定且复杂的武器系统的研发动力就会减弱。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未能发展出像古罗马扭力弩炮那样具有代表性的武器,不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科技实力或军事需求,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材料科学的局限性(特别是高质量、大规模的动物肌腱处理能力)是技术可行性的根本制约;战争形态和军事需求上的差异导致了对这类特定武器的“迫切性”不如罗马;技术发展路径的侧重点不同,更倾向于直接动力传递而非复杂的弹性势能储存;同时,高昂的成本和维护难度以及有效替代方案的存在,都使得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师们走上了另一条技术创新之路,最终催生了如火药武器等更具“中国特色”的军事科技。

这就像数学领域,大家都在解决“x”的问题,但有些人通过代数方程,有些人通过几何方法,虽然结果都是解决问题,但路径和工具却截然不同。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发展,就是另一条精彩的、殊途同归的探索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见罗吹。。。

呵呵,号称古波斯的时代就修了牛逼的驿道,都修到以弗所了,查查以弗所都到哪儿了?罗马时代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结果甘英到了条支,据西方历史专家说都到地中海边上了,竟然会找不着路,只能望洋兴叹“海水广大” 。

还有啊,据称当时地中海贸易如何如何繁荣发达,结果甘英到了竟然找不到一个渡海的港口,也找不到另外的船家打听,就信了所谓“海水广大”的鬼话。

在公元97年之前,据罗马史罗马人在这里镇压了几次犹太人,杀了几十万人?那想必这里是相当热闹的了,反叛、镇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战场硝烟弥漫,加上吹的罗马的行省制度多么多么完备,人口如何如何稠密,牛逼的图拉真有马上上台了,那甘英在这里碰到个吧罗马人的部队,换个通关文牒啥的应该不难吧?然鹅鸟毛都没有。

看看《汉书》中写安息的时候怎么说的?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

看到没,人家老早就得到了消息,派了人马到离首都数千里的东界迎接,这至少说明安息国内的驿传系统是有效的,您牛逼的罗马咋烟都瞧不见一缕?连安息都比不了?

可见所谓希腊、罗马的成色是啥样的,不就一目了然了么?呵呵

当然,您也可以说,那甘英肯定是摄于大罗马帝国的威严,加上嫌路远,根本就没去,半道上编了个故事回去交差了 233333

2019.2.5

评论里又有想玩转进的,说什么甘英到的不是地中海是波斯湾。呵呵,那你还是先解释下跟下面的史料冲突是怎么一回事吧?你们专家的说法各种牵强附会、专家之间的结论互相矛盾互相打架,怪我咯?历史记载是面团,你们想怎么捏怎么捏是吧?怎么对你们有利怎么捏是吧?专家?好意思?

退一万步说,你从安息(按西方人说的所谓帕提亚帝国)西界去你们所谓的罗马需要渡海?还“海水广大”?自己各种牵强附会各种自相矛盾还不许别人说了?

此外,《后汉书》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
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

你在波斯湾找个“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的地方来瞧瞧是在哪?“复马行六十余日”有多远是个什么概念?

再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史料记载存在冲突矛盾,那正确的态度就是把这些冲突矛盾都摆出来,对于不能确定的事情那就是不能确定!该存疑的就存疑!但是您这却玩什么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硬说大秦是罗马,这是严谨的治学态度?难不成 English 就是“硬改历史”?

古代限于信息透明度、信息传播成本和速度等多种因素,导致历史记载会有大量缺失,到今天存在不能确定的事情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别说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我们说不清了,就算是近在咫尺的林肯、肯尼迪刺杀事件,911事件,好多都说不清楚,偏你西方人这些所谓“历史”,在没有记史传统、书写材料远为落后的条件下,却事无巨细无不清清楚楚、没有不能考证不能说清的事件,这才真是奇哉怪也。

2019.2.20

隋唐之前,汉朝到南北朝时候的大秦究竟是啥样的?是不是罗马?看看史书究竟是怎么写的?有些人真是啥资料都没查过就敢张口就来的。

很显然,历史上有两个“大秦”,上面《诸蕃志》中也明确提到了,连人种都不一样,非常明确。但西边的那个拂菻是隋唐之后才有的记录,而从东汉到南宋的那另一个犁鞬大秦,显然是在南亚次大陆。而且这个犁鞬大秦非常大:天竺是其属国,大食的某个苏丹也要向他进贡并听其调遣。其存续的时间也非常长,从东汉一直到南宋,这至少是一千多年了。

先不论拂菻如何,单就这个犁鞬大秦,我就问某些人,你怎么自圆其说是罗马?玩呢?

2019.2.23

user avatar

2.23

更新一下,首先谢谢 @钟亮 的提醒,原文提到古人采用两正一反的方式布置床弩上的弓,也没仔细讲到底是怎么串联的,其实中国古代工匠用一个小的光滑铜环起到了动滑轮的作用,这点武经总要上画得也比较模糊,试着自己画了一下,原谅我糟糕的美术功底哈






至于这样布置方式能不能提高有效拉距呢,考虑将第一,二向前的弓拉到同样的形状,即弓梢所在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比较二者的拉距,简化了一下数学模型,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弓弦的弹性(不会拉长,伸缩,长度不变)

试着证了一下,好像也可以用数学证明




在历史上,古人在使用床弩的过程中也不断对其加以改进,进一步提升它的射程与威力,三弓床弩最终采用这样的布局,可能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选择的最优解

例如后周/北宋时期 发明家魏丕就曾经改进床弩,进一步增加了床弩的射程,史书记载


凡典工作十余年讨泽潞维扬下荆广收川峡征河东平江南太祖皆先期谕旨令修创器械无不精办。 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

—《宋史 魏丕传》



2.20



有的时候真的不想介入某些争论,想尽量多引用一些古人的史料,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不作妄言,也不要掺杂太多个人主观想法。但真的没想到这个问题下有些人撒泼打滚,无所不能其极,摆着就是朝下三路来的。本想着好好过年不提,可是一个个真恶心到我了,那还是说一下比较好

比如这位

一直以来最讨厌的就是有些人章口就莱,听到一两个词就阴阳怪气地口嗨,丝毫看不到这种人对他人有起码的尊重,撒泼打滚挑衅讥讽 不能让理辨明白,只会让人对撒泼者多添一份鄙夷罢了。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




先忽略这位“弩炮留下了上百张中外流行的图片“这种奇怪的说法( 中外流行的图片 是什么鬼?),问题是本来那位答主压根就没提到秦弩,虚构个稻草人阴阳怪气地去杠,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某类人群无知又缺乏教养的特点了

那位被他杠的答主对他的回复很客气了。但是既然这位说了,我就替那位答主就多写一点。


我有一点一直想不明白,放着考古资料和文档不看,只会口嗨的人,是什么心态?












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很多战国时代出土文物都对今天我们了解战国及秦代文化科技意义重大,有相当多的文物保存完好,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可惜在某些人眼里就只剩下大秦歼星弩,作为他们这些无知者口嗨的口头禅,当然是比不得 “数百张中外流行的图片 ”来得有说服力嘛。

再看看这几位


对于这几位的表演嘛。。。



原回答


据说人家这还有单兵版呢,就是复制品这威力实在是。。。。。(也说不定是这帮老外没复原好吧)





别人的不了解就不妄言了,简单说一下中国古代由弓到弩再到大型床弩的历程。

中国很早就将弓箭大规模投入战场,随着春秋战国时代战争规模进一步升级,需要大量训练的弓箭难以适应当时战场的需求,古代工匠创造性地发明了弩机。


受射箭姿势的启发,古代中国人用弩臂和机括代替手臂,将弓和弩臂结合,制作出拆卸简单,通用性强的蹶张弩。





顺着这发展方向,几张强弓串联,使用绞轮上弦,多人张发的床弩也应运而生


到了唐代,工匠们将床弩装在畜力拉动的车上,尝试着并将牵引绳和车轴相连,马拉动车时,车轴转动,牵引绳拉动弓弦张满强弓,放置铁羽箭后即可击发。史书记载

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车行轴转,引弩弓持满弦。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镞刃长七寸,广五寸,箭簳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箭,次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唐《通典 兵十三 》


所以也没那么复杂,就是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人们选择了不同的科技树。

还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古人的科技成就,一方面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创造上取得非常辉煌的成就,一方面自然材料的特性也限制了古人的发挥

比如制作复合弓所用的筋 角 木 胶等天然材料的性能受湿度 温度的影响很大(像我自己用的玻片弓就没那么娇贵啦,但也要妥善保存),弩炮的扭力来自于由动物筋腱 马鬃所构成的扭力弹簧组,这些天然材料对于存放保养的要求很高,以复合弓为例,中国古代复合弓保存使用特制的弓厢,下置火盆,保证其能存放于干燥且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同理,弩炮的弹簧组也需要精心保养维护,弹力缺失的弹簧应及时地更换以保证性能。保存条件的苛刻限制了使用,历史上也不乏雨天弓弦受潮后无法使用从而影响战局结果的事例。


床弩弩炮体积庞大,弩装填速度较慢的特点又限制了其在野战中的能力,但是却非常适合守卫城池,攻城拔寨


  弩,古有黃連、百竹、八擔、雙弓之號。
今有絞車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 ;擘張弩,中三百步,步戰用之;馬弩,中二百步,馬戰用之。 弩張遲,臨敵不過一二發,所以戰陣不便於弩。


中国古代工匠们制造了种类繁多的攻城器械







襄阳砲 南宋/元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0913837842173952



而床弩被广泛运用于守城攻坚之战,攻守双方往往都将重弩投入实战。


对于进攻方来说,床弩能够压制城头的箭矢,并为攻城部队提供掩护,摧毁箭台,杀伤防守人员。古人甚至极富创意地发明了用床弩施放的踏蹶箭,凭床弩强劲的贯彻力可以将踏撅箭牢牢地钉入夯土所制的城墙,攻城部队可借此攀掾而上,登上城楼

对于防守方来说重型床弩则恰好弥补了普通弓弩射程威力的不足,将床弩置于城楼的箭台,安装在可旋转的基座上,配合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城池完备的立体防御体系。





《后汉书·陈留传》

而州兵朱盖等反,与桂阳贼胡兰数万人转攻零陵。零陵下湿,编木为城,不可守备,郡中惶恐。掾史白遣家避难,球怒曰:“太守分国虎符,受任一邦,岂顾妻孥而沮国威重乎?复言者斩!”乃悉内吏人老弱,与共城守, 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




中国古代城池在各个险要关隘往往都将十数具床弩交错布置在可旋转的基座上,贸然进入城楼箭台床弩射程范围内的敌人很可能瞬间就被各个方向飞来的铁翎长箭扎穿,这使得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变得异常血腥残酷


史书记载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 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资治通鉴 唐纪三》




床弩在北宋对辽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经总要》记载

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以七十人张发,所用箭支名 一枪三剑箭,射三百大步(古代迈一足为跬,两足为步,三百大步约为540米)


宋景德元年,辽萧绰太后率契丹大军南下,连克宋北方多座边疆重镇,近抵澶州。寇准力排众议,促成宋真宗亲征。在澶州城下,辽国兰陵郡王 主帅萧挞览中伏弩身亡,辽军气夺,间接促成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宋 珊瑚钩诗话载

帝謂宰相曰: 「繼忠言契丹請和,雖許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詐,不可不為之備。 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軍西陣, 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俄中伏弩死。 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北砦,御城北樓,召諸將撫慰。鄆州得契丹諜者,斬之。戊寅,曹利用使契丹還。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契丹使韓杞來講和。—《 宋史 真宗本纪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辽军主帅萧挞览曾经在朔州擒获杨老令公杨业,杨业二子杨延玉殉国,杨业负创力战被俘,在狱中绝食而死


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保宁初,为宿直官,累任廳剧。 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 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六年秋,改南院都监,从驾南征,攻沙堆,力战被创,太后尝亲临视。—《辽史》

而此时杨业长子杨延昭(杨家将小说中的杨六郎)亦在军中,史载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 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景德元年的这次契丹南侵,让二者在战场上再度交锋,而萧挞揽被床弩射死在澶州城下,也算是大仇得报,足以告慰祖灵


《辽史 卷八十五 萧挞凛传》


二十年,复伐宋,擒其将王先知,破其军于遂城,下祁州,上手诏奖谕。进至澶渊,宋主军于城隍间,未接战,挞凛按视地形,取宋之羊观、盐堆、凫雁,中伏弩卒。明日,朿车至,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


附一个 视频彩蛋

霍比特人电影里的重弩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3682841686167552

其它


user avatar

手头并没足够的资料证明罗马扭力式的弩炮和抛石机对比中式的床弩和抛石器在威力和效能上有多大优势,但是,扭力式的弩炮和抛石机就算在东亚被发明,也不可能广泛使用:
1.最核心的问题是材料获取的问题:地中海地区多属于地中海气候,优质木材特别是适合做弓弩的优质木材少,动物筋腱的来源则比较丰富,扭力式弩炮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木材多,但不管是马还是耕牛都很宝贵,动物筋腱非常缺乏。

(有杠精说农耕区的动物来源比牧区多,我说牧区动物多是参考游牧民族天天吃肉、农耕民族逢年过节才能吃肉,拿不出古代数据就不要来抬杠)


2.制作工艺问题:扭力式弩炮需要能工巧匠们精确计算尺寸,仔细安装,还要把筋腱调教到合适的强度;人力式抛石机直接找根杆子削一下插上架子就能用了,工程量没法比。所以扭力式弩炮适合罗马的职业化军队,而人力式这种结构简单可以短期大批量建造的抛石器就特别适合中国这种以征召士兵为主的军队。至于床弩,情况也类似,虽然比人力抛石器复杂,但比扭力式弩炮还是简单多了。
3.交通运输问题:扭力式的弩炮和抛石机因为要承受发射时杆子砸在架子上的冲击力,所以都木架粗大,非常笨重。这在地中海地区不算缺点,因为军力投送主要通过海运,但在东亚辽阔的平原和崎岖的山地,运这些笨重的机器实在太麻烦了。而中式的床弩不重,人力抛石器则完全可以不运输,等需要了再去树林找些树杆临时制造。

考虑到扭力式的笨重程度,同样重量的扭力弩炮对比床弩应该是没啥优势的。但人力式抛石器最大优势是射速快,一拉一发,人力式这边石头都打好几发了,扭力式这边绞盘才拧到一半。再加上我大中华最不缺的就是人,威力不够就再加人。
总的说来,两汉军队将领就算手里有扭力式弩炮的图纸也不愿大规模使用。

user avatar

泻药。

首先,弩炮并不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弩炮是叙拉古发明的,叙拉古是一个古希腊移民城邦,在西西里岛。发明弩炮的时候,古罗马势力还没超出亚平宁半岛。与弩炮同期发明的产品,还有三层桨战舰。

弩炮和弓箭最大的不同是扭力簧,最初发明的时候是马鬃外加动物筋腱,罗马帝国时期发明了青铜弹簧和压缩空气活塞,但是后两者从来没有达到过动物筋腱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要发明弩炮?因为重装步兵的出现,极大的削弱了弓箭的效果,所以需要一种大威力的“弓箭”,因为古希腊城邦人力资源的匮乏,所以必须需要一种高技术兵器来掩盖兵力不足的劣势。中国就没有啥重装步兵(可能有人说魏武卒,但是魏武卒的数量我就不用说了吧),所以也就不需要威力极大的武器来穿透青铜盾这种武器。从战争形式上说,中国更注重高机动性的野战攻防,参展人员较多但是缺乏常备军,所以弩炮这种在当时比较笨重的装备,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才能操作,所以不适合中国战场。这是战场需求方面来说。

技术方面来说,中国的工匠体系导致了可以制作出世界一流的单件兵器,比如刀剑,也可以制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不复杂的多部件兵器,比如弓弩,但是无法产生需要系统设计的复杂的多部件兵器,比如弩炮,弩炮需要一个团队的工匠共同协作,包括木工,工程师,数学家,他们需要分享自己的技术成果才能协作研究出弩炮,中国工匠制度是师徒相传,技艺高超但是门派观念严重,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技术,在缺乏协作的情况下搞不出复杂的系统武器。弩炮的制作调试使用,需要较高的数学知识,偏偏大部分古代中国人其实并不是太擅长数学,所以不太适合这种武器。

同样,利用齿轮和扭力弹簧的欧式抛石机,一直到元朝攻打襄阳的时候才由回回带到战场上,叫回回炮,这个时候火药武器都已经被中国人发明出来在战场上应用二百多年了,可是中国人硬是没搞出来这玩意:

可以说,其实这也是一种变形的弩炮,最重要的部件都是扭力弹簧。

中国式的抛石机,是这样的

没有扭力弹簧,靠人力去拉,威力多大全看多少人拉。

说到底,战场需求不旺盛,工匠制度制约,其他的理工学科又不够发达不足以支持这种系统武器的发展。

user avatar

谢邀……

历史验证了,弩炮真的用处不大。

根据文献记载,欧洲古代弩炮依靠动物肌腱的弹性来发射重物,但本身肌腱的强度就不足,还存在寿命较短的问题,很难打得动大型重物,并且保养存在巨大的难度。

例如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遇到犹太人大起义也只能靠长期围城饿死,加上修斜坡直接冲击城墙,而不能靠弩炮摧毁城墙。

弩炮但也不是毫无优点,至少机动性还不错,野战的情况下也能用,例如发射重标枪。可是床弩也能起到差不多的作用,但是床弩却更方便,制造和保养相较于弩炮却更简单。弩炮多少就有点鸡肋了。



相比于弩炮,其实投石机更加有用。

历史上很多文明都出现过投石机,并且也证明了投石机的作用是大于弩炮的。

两汉时期,两个文明所对应的战争情况不尽相同。任何一个武器的诞生,往往是先有需求后有武器,而不是先有武器后有需求。说到底,是需求不同。

user avatar

见到有不少回答说弩炮需要数学计算云云,这是网上特别是一些论坛帖子由来已久的误解。提起希腊罗马,就说数学好云云。实际上,即便是古希腊数学,长处也只是在于公理证明,根本就不精于计算,迪卡尔就曾经说过,古希腊数学“只能证明已知的,不能计算未知”。大家可以找找希腊数字的表示方法,就是字母表的一种变种,十、百、千都用另外的字母来表示,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十进制,更没有位值制的概念,即用位置来表示个十百千的概念,别说计算了,就是表示一个千以上的数字都很难。而罗马数学同样没有位值制,也缺乏明显的十进制,而且连古希腊的公理证明思想都丢掉了,罗马数字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美观,可以用在钟表上,但是用来做计算那是极为困难,做乘除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事了。

相比之下,中国是古代最早十进制位值制齐备的数学体系,特别是有乘法表和算筹这种计算工具的辅助,可以说是古代做数学计算最普遍最容易的地方,比如算筹的数字表示方法,简单程度堪比现在的阿拉伯数字,一些学者也认为算筹数字是阿拉伯数字的起源,乘法口诀更是让市井乡民都能进行各种计算。在算法上,中国古代绝对是遥遥领先于罗马。至于所谓弩炮需要什么科学理论就更扯了,高小毕业的人都知道那些力学定律弹力定律是什么时代才开始有的,古罗马工匠制作弩炮,只能是靠经验,根本算无可算,甚至不会计算。

另外,弩炮使用的动物肌腱、皮绳、毛发等,都不是扭力稳定的材料,在反复上弦和发射的切向力之下扭力是不断衰减的,而且它们对温度和湿度很敏感,在不同的环境下伸长率变化很大,有做过水发牛筋的就知道,还有毛发吸水很强,早期的湿度计就是利用不同湿度下毛发的伸长率不同的原理而制作的。所以,且不说根本没有计算,就是真利用现代的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计算了也毫无意义,你算出第一发来可能还有点准,之后的就乱了。

至于东方为什么不用弩炮而罗马用,三张图就能说明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类似古罗马扭力弩炮(Torsional Catapult)的强大投射武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基础、战争需求、材料科学以及文化理念等几个关键方面。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古罗马扭力弩.............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东西方在材料科学和冶金技术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差异。简单来说,古代西方(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发现并利用了锑,而古代中国虽然对金属有着深厚的认识和高超的技艺,但在那个时期却似乎没有独立发现和广泛应用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锑的发现与西方早期冶.............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古代中医的认识体系和时代局限性上来,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评判。古代中医之所以没有“发现”皇帝服用的丹药具有毒性,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观察到一些不良反应,而是受制于当时的知识、理论、检测手段以及社会环境,导致他们无法将其归结为“毒性”的范畴,更无法精确地认识和量化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女权运动,原因极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涉及到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开历史的表象,审视其内在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女权运动”的现代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旨在争取女.............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未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思想,原因错综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中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民主”与“平等”在古代的语境下与现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强调普遍的政治参与权、公民权利的平等、权力.............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发展出四轮马车,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技术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技术可行性、社会需求、文化偏好以及地理环境等。一、 技术可行性并非绝对障碍,但存在制约因素首先要明确的是,四轮马车的技术原理在中国古代并非无法理解或实现.............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没有普遍演化出皇帝提前退位并成为太上皇的制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想法完全不存在,只是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审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1. 皇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来源:中国古代皇权很.............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没有金币银币,只有铜币”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主流,金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地作为价值储藏、大宗交易媒介,或是以称量的方式流通,而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铸造好的金币、银币。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一、 铜作为货币的优势与历史渊源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