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金币银币,只有铜币?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没有金币银币,只有铜币”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主流,金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地作为价值储藏、大宗交易媒介,或是以称量的方式流通,而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铸造好的金币、银币。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

一、 铜作为货币的优势与历史渊源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铜在中国古代如此受青睐。这主要得益于铜本身的物理和经济特性:

1. 丰富的储量与相对易得性: 相比于黄金和白银,铜在中国古代的矿藏更为丰富,开采相对容易,产量也更高。这意味着可以铸造出数量庞大的货币,满足日常交易的需求。
2. 适中的熔点与硬度: 铜的熔点适中,便于冶炼和铸造。同时,它不像铁那样容易锈蚀,也不像纯金那样过于柔软,具备一定的耐磨损性,适合制作流通货币的形状。
3. 价值稳定与区分度: 铜作为一种金属,其价值相对稳定,不像谷物、布匹等商品会因季节、损耗而大幅波动。而且,铜钱的铸造规格、大小和重量相对统一,也便于区分和识别价值。
4. 悠久的使用历史: 中国使用铜作为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的夏朝就有铜制的工具和装饰品。长期的使用习惯和技术积累,使得铜币的铸造和流通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从春秋战国的刀币、布币,到秦朝统一后的圆形方孔钱,铜钱一直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形式。

二、 金银的地位与流通方式

那么,金银在中国古代就完全没有作为货币吗?并非如此,但它们的流通方式与铜钱有显著区别:

1. 价值储藏和财富象征: 黄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视为最尊贵的金属,代表着财富、权力与吉祥。它更多地被用于储藏财富、作为贵族和皇室的赏赐,以及用于重大场合的陪葬品。银的地位虽然次于金,但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常用于馈赠、祭祀等场合。
2. 大宗交易和称量货币: 在重量单位下,金银确实可以作为大宗商品交易的媒介。例如,在唐朝,政府会铸造一些金银饼、银铤等,但它们通常是按重量计价,更像是大额支付的工具,而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金币”或“银币”,其数量远不如铜钱普及。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白银的流通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称量白银作为货款的现象,这被称之为“银两”流通。但“银两”更多的是一种称量单位和实物形态,而非统一铸造的带有固定面额的银币。
3. 贵金属的稀缺性与铸造成本: 相较于铜,黄金和白银更为稀缺,开采难度更大。一旦将它们铸造成统一规格的金币、银币,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确定其“面值”?黄金和白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它们的价值与其重量和成色直接相关。如果铸造了不同面值的金币,很容易引发假币泛滥、抢兑以及不同面值之间的价值混乱。而且,铸造金币和银币的技术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一旦流通不畅,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4. 政府控制与税收考量: 政府发行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交易,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果大规模发行金银币,会涉及贵金属的收支、管理和税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将金银定位为价值储藏和称量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容易被政府所掌握和管理。

三、 没有“金币银币”的根本原因:货币的本质与社会需求

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古代没有大规模铸造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金币银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货币的不同需求:

1. 货币的功能与层级: 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层级”。铜钱是最低的流通层级,满足了日常小额交易的需求,是普罗大众最常用的支付手段。金银则处于更高的层级,用于大额交易、财富储藏和象征性支付。这种分层设计,使得不同价值的贵金属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交易需求。
2. 流通的便捷性与交易规模: 大多数日常交易是小额的,铜钱的重量和价值都比较适中,携带和使用方便。如果用金银币进行小额交易,其价值过高,携带不便,也容易引起盗窃和混乱。而大宗交易,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称量的方式来确保公平和准确。
3. 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尽管中国古代在冶金、铸造技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但要建立一套稳定、可信赖、覆盖全国范围的金银货币流通体系,需要非常成熟的金融管理、信用担保和反假币机制,以及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商品经济和货币化的程度,尚未达到需要大规模发行统一金银币的阶段。
4. 历史惯性与文化观念: 数千年来,以铜钱为主体的货币体系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石。同时,黄金在中国文化中的“含金量”和地位,也使得人们更愿意将其视为财富的“本源”而非简单的交换媒介。

总结来说, 中国古代没有我们今天概念中的“金币银币”,并非因为技术或材料的绝对限制,而是基于铜作为流通货币的诸多优势,金银作为价值储藏和称量支付方式的适用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能力和民众的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种以铜钱为主流,金银为辅助的货币体系,在中国古代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前提就错了,因为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有金币了。

郢爰:古代黄金货币。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现多存于荆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寿县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

楚金币的称谓甚多,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种,因而人们多以它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



(图片来自微拍堂,仅用于学习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没有金币银币,只有铜币”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主流,金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地作为价值储藏、大宗交易媒介,或是以称量的方式流通,而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铸造好的金币、银币。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一、 铜作为货币的优势与历史渊源首.............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发展出四轮马车,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技术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技术可行性、社会需求、文化偏好以及地理环境等。一、 技术可行性并非绝对障碍,但存在制约因素首先要明确的是,四轮马车的技术原理在中国古代并非无法理解或实现.............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没有普遍演化出皇帝提前退位并成为太上皇的制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想法完全不存在,只是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审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1. 皇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来源:中国古代皇权很.............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不像西方某些地区那样存在过明确的、大规模的“废奴”运动。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废奴”这个西方概念的框架,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结构的融合。首先,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性质与西方存在差异。“奴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穿越文”。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以及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仔细探究起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思想观念的根基:对时间与现实的理解 儒家思想的重心:当下与现实。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极其重视当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传说中为何鲜少出现“猫精”、“猫妖”的说法,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神话体系的构成、民间信仰的演变以及其他动物精怪的出现原因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神话传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域的差异、不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并非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更不能用“有没有”来简单概括。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思想解放的萌芽,也没有技术革新的脚步,只是这些过程的性质、规模、以及它们最终能否催生出类似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那样具有颠覆性变革的动力,确实与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最终未能在同一历史节点上出现我们所认知的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与欧洲军事史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如果仔细掰扯开来,你会发现这里面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是由地理环境、作战方式、社会结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古代骑兵配盾并非“不常见”,只是相比欧洲同期的骑.............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王朝,纵然疆域辽阔,威震四方,也始终未能将缅甸纳入版图,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打不赢”或是“没想过”。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的隔阂: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首先,地理因素是阻碍中国王朝吞并缅.............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