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扯几句
首先题目有一点点问题
1、首先不一定是帝王像,很多希腊钱币上是神像,概括上来说是人像比较准确。
2、古埃及很晚才有那种有人像的钱币,而且我记得最早应该是仿制雅典的猫头鹰银币,在此之前古埃及也没有这种有人像的钱币。
接下来回答问题:
首先是制币传统不同,从古希腊开始一脉相承的是打制币,而中国是范铸币。打制出来的图案相对来说更清晰、更有立体感,也就更容易在钱币上呈现清晰的人像,范铸币在这方面相对吃亏。
其次是币型传统不同,中国古钱币从铜贝(或者更早?)开始就有穿孔的习惯,方便用绳子穿起来,钱币中间有孔又不能做得太大就很难呈现一个完整的人像。
另外中国古钱币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有人像的
比如
剩下的也许还可以从艺术风格的差异和观念的不同入手,是我力所不及,就不继续扯了。
因为中国古币的技术路线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方孔铜钱形制继承自贝币。
谈到贝币,许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古人随便从沙滩挖出贝壳,吃完肉就能当钱花了——这样岂不通货膨胀了?
古人的解决之道是采用特殊种类的贝壳,它们一般是“宝螺科”的贝类。
宝螺壳面平滑而富有光泽,表面镀有一层珐琅质,既美观又坚固,比其他贝类更有价值,也更适合作为货币,“宝贝”一词即出自于此。
从图上可以看出,宝螺不像扇贝,用手把壳拨开就能吃肉。所以古代吃货面对新鲜的宝螺时,要在“吃”和“花钱”之间做抉择……
为了方便携带,古人给宝螺壳上钻孔,再用绳子穿起来。有学者认为钻孔的额外用途是防伪,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钻孔也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被钻了孔的贝壳,相当于获得了流通许可。
但是宝螺有一个巨大缺陷:它们的主产地是尚未受中原王朝控制的南方沿海甚至东南亚,北方沿海比较罕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钱逐渐不够用了。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谋求贝币的替代品。
起初人们只是单纯的用其他材料模仿贝币的模样,有:金、铜、玉、石,甚至陶泥。当然它们一般也有便于穿绳的孔。
后来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人们选择了铜作为主要材料,因为青铜的铸造技术相对成熟,也比金银便宜,铸造青铜比直接用石头雕刻货币更简便。另外人们还对钱币外观做了简化,楚国的蚁鼻钱就是简化版的仿制贝币,上面同样有继承自天然贝币的圆孔。
发源自齐国的刀币虽然摆脱了贝壳的形状,但保留了圆孔。
最终人们通过实践发现,圆形方孔的铜钱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流通储存都最为方便。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成为了日后中国货币的标准形制,沿用了数千年。
别忘了,它上面还有继承自天然贝币的孔。有这个孔在,就不方便往上边印帝王头像。何况古代中国的货币一直是追求简便的。早期的铸钱模具甚至有滑石材质的,非常容易磨损,如果硬要在模具上刻出人脸浮雕,磨损速度会更快,不如刻字方便。
上图是“汉半两”的石制模具(学名“钱范”),如果往上面雕刻人脸的话,可以想象有多麻烦……
与中国用铸造法造币不同,带浮雕的西方金属货币一般是打制成的。
打制法类似今天的证件钢印,把加热后的币坯放在上下两个模具间用力一砸,就成了,所以早期西方金属货币的边缘不是特别规则,有受挤压的痕迹(有的干脆就打偏了,导致图案残缺)。
两种造币法各有优劣。中国的铸造法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可以用铜水一次给许多模具浇铸,但不适合制作过于复杂的图案。西方的打制法便于制作较复杂的图案,但是需要一枚一枚地加工,效率低,品控难以统一。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发明了可以批量造币的机器并不断改进,使得打制法进化为机制法,也能如铸造法一般流水化制造大量钱币(改良蒸汽机的瓦特也参与过蒸汽动力造币机的研发),铸造法才逐渐落伍。现代我们用的硬币都是机器压出来的,铸造货币已然成为历史。
这其实是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铸币工艺、民族文化、铸币材料方面的关系固然有,但其实不是最主要的。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作工艺和造型,使得中国古代货币的标准化更统一,制作效率更高,进而为国家提供了更高效的敛财手段(非贬义)。
古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水平高度发达的文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相当强。但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水平,也使古中国政权的财政压力非常大。比如中国历史上常年保持5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仅保障最低的国防需要,也需要常年维持20万+的军队规模(事实上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的军队规模一般都远超这个数),加上庞大的官僚系统,可想而知财政压力是多么大。
在这种基本情况下,古中国政权在货币上比任何文明都追求效率——好不好看一点意义都没有,产量才是王道。
同时,古中国政权为了保障政府对社会财富的控制和集中,不留余力的提高政府的财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控制铸币权,在保障社会经济运转最低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货币质量,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财富集中手段。
所以古中国政权长期使用铜作为主流货币原材料,并且使用铸造法快速铸造货币。像西方那样,拿高品质的贵金属一个一个打制成钱币的玩法,不仅铸币效率低,而且原料成本太高。
甚至由于中国缺少贵金属,使得金银等贵金属长期不是主流货币,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流通于民间贸易。哪怕是铜,中国古代也时常因为铜的缺乏而导致钱荒,使得政府要通过发行铁币或限制铜质工艺品的生产等各种方式保障铸币需要。
再者,打制币由于工艺原因,钱币打制出来不够标准,更容易因为剪边和磨边而导致货币贬值。而中国即便到了大规模使用白银的明清时期,都是以白银称重作为主要交易手段,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这一风险。而早期的铜币,经统一模板铸造成型后,稍微打磨即可流通,标准化程度更高,能够有效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货币缺损。
说白了,古中国政权没有将货币质量提高的动力,铸造成型后,上面有几个字就完事了。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高品质的货币。一些特殊时期,古中国也诞生了一些精美的货币——但毕竟是极少数。
同时,古中国的铸币工艺水平一直很高,而且持续在进行技术革新。比如唐代逐渐普及的翻砂法铸币工艺,拿母版钱币压制在砂上,用铜一浇筑,待冷却后取出钱币打磨一下,一次浇筑就可批量制作出成百上千枚铜钱,铸币效率相当高,成本也相当低。
以上。
咱们皇帝的名字中的一个字都要避讳,还能把御真影赢在钱上面发给广大P民随意把玩?你们在想啥呢?是嫌自己脑袋长得太多亟待去午门外切除几个么?
而西方古代是反过来的,帝王的名字你拿去用,说明你喜欢他拥护他,帝王的画像流传得越广说明他人气越高。最好是所有的物件上,不管是钱币还是盘子碗或者马桶什么的,到处都印上他的头像,这才说明他就是天神护佑的统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