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都有帝王像?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统一的符号与权威的象征:
文字的作用: 中国古代钱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往往是铸造钱币的朝代名称和货币单位,例如“五铢”、“开元通宝”、“咸丰重宝”等。这些文字本身就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能够铸造和发行官方货币,是国家垄断权力的重要体现。
文字的政治含义: 官方货币上的文字不仅仅是名称,它们代表了国家的信誉和承诺。使用特定朝代的年号或名称,是在明确地宣告该政权的合法性和统治范围。这些文字是皇帝或朝廷授权的直接证明。
“通宝”、“元宝”的含义: “通宝”意为“通行之宝”,强调其流通的普遍性和价值的稳定性。“元宝”则有“始创的宝货”之意,更带有官方创制和权威认证的意味。这些名称本身就蕴含着统治者的意愿和对货币价值的保障。
方孔圆钱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铜钱普遍采用圆形方孔的设计。
圆形: 代表着天圆,象征着天地和谐、宇宙运行的秩序,也暗含着对统治者如同天道般至高无上的崇拜。
方孔: 代表着地方,象征着国家疆土的稳定。
穿孔: 便于人们用绳子将钱串起来,方便携带和使用,同时也具有“孔方兄”的俗称,暗示了财富的世俗化。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也是一种抽象的权力象征,是一种可以被掌握和控制的“孔”。
对帝王形象的规避与礼制约束:
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君臣之义”、“名分之别”。虽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但将其个人形象直接印在日常流通的货币上,在古代的礼制观念中可能被视为不够庄重、甚至有失体面。将皇帝的神圣性与日常交易的物质载体直接挂钩,可能与当时对“君权神授”和“天命所归”的理解有所不同。
避免崇拜的过度物质化: 帝王的崇拜更多体现在仪式、服饰、建筑和象征性符号上,而非直接的肖像崇拜。将皇帝的形象印在钱币上,可能被认为是对其尊严的一种潜在冒犯,或者说,国家本身的权威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通过货币上的肖像来强化。
历史的继承性: 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前,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多种形式的货币,如贝币、金属块等。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选择了更为成熟的圆形方孔铜钱,并以文字作为标识,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并形成了稳定的设计传统。
权力象征的演变:
早期铜币的文字: 即使在更早的时期,如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货币,上面可能铸有国名、城市名或官职名,这些都代表着当时的政治实体。秦朝统一后,这种以文字象征国家权威的做法被进一步巩固和规范化。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 直到明朝,钱币的设计也基本遵循了“方孔圆钱”和文字标识的传统。清朝时期,虽然也有一些“龙纹”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但仍然是以文字为主,并未出现帝王肖像。直到近代,随着西方货币体系的影响,一些纸币和机制币上才开始出现历史人物(包括部分皇帝)的肖像。

二、 古埃及、罗马、希腊钱币上的帝王像及其文化背景

与中国不同,古埃及、罗马、希腊等文明在钱币设计上出现帝王像,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原因。

古埃及:神权与法老崇拜
神化统治者: 在古埃及,法老不仅仅是世俗的君主,更是神在人间的化身,是连接人与神的中介。法老被视为太阳神拉(Ra)的儿子,拥有神圣的权力。因此,将法老的形象印在钱币上,是对其神性的直接体现,也是一种神圣权力的宣传。
连续的肖像传统: 埃及拥有非常悠久且连续的艺术和肖像传统。法老的肖像出现在各种艺术品和建筑上,钱币上的肖像延续了这一传统,是统治者形象展示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早期特征: 虽然古代埃及在早期货币化进程中有所不同,但其后期的钱币(尤其是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受到西方影响,出现了统治者肖像。即使在更早期的非标准货币时期,也可能存在代表法老权力的符号。

古希腊:城邦文化与英雄崇拜
城邦独立与多样性: 古希腊并非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组成。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货币,上面往往铸有该城邦的保护神、城市象征物、或者该城邦的重要领导人(虽然不一定是“帝王”)。
个人崇拜与声望: 在一些希腊城邦,当某个统治者(如僭主)拥有极高的声望或权力时,其个人形象也可能出现在货币上。这是一种对个人成就和影响力的认可,也是一种政治宣传。
神化英雄: 希腊文化崇拜英雄和神灵。即使是城邦的代表,也可能与神祇的形象相结合,或者直接以城邦的守护神作为主要图案。
亚历山大大帝的开创: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使得希腊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他开创了在货币上铸造在世君主肖像的先例。他的肖像出现在他的钱币上,强调了他的个人权威和征服者的形象。这一做法被后来的希腊化君主和罗马皇帝所继承和发展。

古罗马:帝国象征与权力宣传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在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权力集中的趋势,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如凯撒)开始将自己的肖像印在纪念币上。这是一种政治宣传,意在巩固个人权威和影响。
帝国时代的标志: 从奥古斯都皇帝开始,罗马皇帝的肖像正式成为帝国货币的固定图案。这是因为罗马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帝国,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象征。将皇帝的肖像印在货币上,具有多重意义:
强调皇帝的权威和合法性: 皇帝的肖像直接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宣告其统治的合法性。
政治宣传与信息传递: 钱币是流动的宣传媒介。通过皇帝的肖像,可以向帝国各地的臣民展示皇帝的形象,传递其统治信息,如和平、胜利、繁荣等(有时还伴有辅文或图案)。
神化皇帝: 许多罗马皇帝在死后被神化,即使在生前,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皇帝肖像的出现,也是对这种神化趋势的反映。
统一的帝国象征: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中,皇帝的肖像成为一个统一的象征,连接着各地的人民,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

三、 总结与对比

中国古代钱币设计上不出现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的文化和政治差异:

1. 统治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
中国: 皇帝是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统治权,但其权威更多地通过国家机器、礼仪制度和抽象的符号(如文字、龙纹)来体现,而非直接的个人肖像。帝王崇拜更侧重于对皇权的敬畏而非个人形象的崇拜。
古埃及、罗马、希腊(后期): 统治者(法老、皇帝、部分君主)被视为神、神在人间的代表或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将个人形象呈现在钱币上,是其神性、权威和个人魅力的直接展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宣传手段。

2. 政治宣传的策略:
中国: 通过官方铸币上的文字、年号、历史上的统一货币形式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来确立和巩固国家权威。
古埃及、罗马、希腊: 将统治者肖像直接呈现在钱币上,是一种更加直观、个体化的政治宣传方式,便于民众认识和接受统治者的权威。

3. 文化和礼制观念:
中国: 传统礼制观念中,对君王形象的使用有较多限制,不宜将至高无上的君王肖像与日常流通的物质载体轻易结合,以免失其尊严。
其他文明: 尤其是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个人崇拜和英雄主义文化更为突出,将统治者的形象融入钱币设计,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风尚的体现。

4. 货币作为信息载体的侧重点:
中国: 钱币上的文字传递了国家(朝代)的名称、货币的价值和流通的合法性,这些信息足以证明其官方属性和政治权力。
其他文明: 钱币上的肖像不仅传递了货币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统治者的身份、形象和政治信息,是一种集货币功能、政治宣传和文化象征于一体的载体。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更侧重于通过文字和抽象符号来体现国家权力和统治的合法性,并受到传统礼制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将帝王的至高无上通过更含蓄、更系统化的方式表达。而古埃及、罗马、希腊等文明,则更倾向于将统治者个人形象直接呈现在货币上,作为其神性、权威和政治合法性的直接象征和宣传手段。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取向,反映了不同文明在政治哲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上的深刻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口扯几句

首先题目有一点点问题

1、首先不一定是帝王像,很多希腊钱币上是神像,概括上来说是人像比较准确。

2、古埃及很晚才有那种有人像的钱币,而且我记得最早应该是仿制雅典的猫头鹰银币,在此之前古埃及也没有这种有人像的钱币。

接下来回答问题:

首先是制币传统不同,从古希腊开始一脉相承的是打制币,而中国是范铸币。打制出来的图案相对来说更清晰、更有立体感,也就更容易在钱币上呈现清晰的人像,范铸币在这方面相对吃亏。

其次是币型传统不同,中国古钱币从铜贝(或者更早?)开始就有穿孔的习惯,方便用绳子穿起来,钱币中间有孔又不能做得太大就很难呈现一个完整的人像。

另外中国古钱币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有人像的

比如


剩下的也许还可以从艺术风格的差异和观念的不同入手,是我力所不及,就不继续扯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古币的技术路线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方孔铜钱形制继承自贝币。

谈到贝币,许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古人随便从沙滩挖出贝壳,吃完肉就能当钱花了——这样岂不通货膨胀了?

古人的解决之道是采用特殊种类的贝壳,它们一般是“宝螺科”的贝类。


宝螺壳面平滑而富有光泽,表面镀有一层珐琅质,既美观又坚固,比其他贝类更有价值,也更适合作为货币,“宝贝”一词即出自于此。

从图上可以看出,宝螺不像扇贝,用手把壳拨开就能吃肉。所以古代吃货面对新鲜的宝螺时,要在“吃”和“花钱”之间做抉择……

为了方便携带,古人给宝螺壳上钻孔,再用绳子穿起来。有学者认为钻孔的额外用途是防伪,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钻孔也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被钻了孔的贝壳,相当于获得了流通许可。

但是宝螺有一个巨大缺陷:它们的主产地是尚未受中原王朝控制的南方沿海甚至东南亚,北方沿海比较罕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钱逐渐不够用了。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谋求贝币的替代品。

起初人们只是单纯的用其他材料模仿贝币的模样,有:金、铜、玉、石,甚至陶泥。当然它们一般也有便于穿绳的孔。



后来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人们选择了铜作为主要材料,因为青铜的铸造技术相对成熟,也比金银便宜,铸造青铜比直接用石头雕刻货币更简便。另外人们还对钱币外观做了简化,楚国的蚁鼻钱就是简化版的仿制贝币,上面同样有继承自天然贝币的圆孔。

发源自齐国的刀币虽然摆脱了贝壳的形状,但保留了圆孔。

最终人们通过实践发现,圆形方孔的铜钱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流通储存都最为方便。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成为了日后中国货币的标准形制,沿用了数千年。

别忘了,它上面还有继承自天然贝币的孔。有这个孔在,就不方便往上边印帝王头像。何况古代中国的货币一直是追求简便的。早期的铸钱模具甚至有滑石材质的,非常容易磨损,如果硬要在模具上刻出人脸浮雕,磨损速度会更快,不如刻字方便。

上图是“汉半两”的石制模具(学名“钱范”),如果往上面雕刻人脸的话,可以想象有多麻烦……

与中国用铸造法造币不同,带浮雕的西方金属货币一般是打制成的。

打制法类似今天的证件钢印,把加热后的币坯放在上下两个模具间用力一砸,就成了,所以早期西方金属货币的边缘不是特别规则,有受挤压的痕迹(有的干脆就打偏了,导致图案残缺)。

两种造币法各有优劣。中国的铸造法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可以用铜水一次给许多模具浇铸,但不适合制作过于复杂的图案。西方的打制法便于制作较复杂的图案,但是需要一枚一枚地加工,效率低,品控难以统一。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发明了可以批量造币的机器并不断改进,使得打制法进化为机制法,也能如铸造法一般流水化制造大量钱币(改良蒸汽机的瓦特也参与过蒸汽动力造币机的研发),铸造法才逐渐落伍。现代我们用的硬币都是机器压出来的,铸造货币已然成为历史。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铸币工艺、民族文化、铸币材料方面的关系固然有,但其实不是最主要的。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作工艺和造型,使得中国古代货币的标准化更统一,制作效率更高,进而为国家提供了更高效的敛财手段(非贬义)。

古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水平高度发达的文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相当强。但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水平,也使古中国政权的财政压力非常大。比如中国历史上常年保持5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仅保障最低的国防需要,也需要常年维持20万+的军队规模(事实上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的军队规模一般都远超这个数),加上庞大的官僚系统,可想而知财政压力是多么大。

在这种基本情况下,古中国政权在货币上比任何文明都追求效率——好不好看一点意义都没有,产量才是王道。

同时,古中国政权为了保障政府对社会财富的控制和集中,不留余力的提高政府的财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控制铸币权,在保障社会经济运转最低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货币质量,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财富集中手段。

所以古中国政权长期使用铜作为主流货币原材料,并且使用铸造法快速铸造货币。像西方那样,拿高品质的贵金属一个一个打制成钱币的玩法,不仅铸币效率低,而且原料成本太高。

甚至由于中国缺少贵金属,使得金银等贵金属长期不是主流货币,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流通于民间贸易。哪怕是铜,中国古代也时常因为铜的缺乏而导致钱荒,使得政府要通过发行铁币或限制铜质工艺品的生产等各种方式保障铸币需要。

再者,打制币由于工艺原因,钱币打制出来不够标准,更容易因为剪边和磨边而导致货币贬值。而中国即便到了大规模使用白银的明清时期,都是以白银称重作为主要交易手段,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这一风险。而早期的铜币,经统一模板铸造成型后,稍微打磨即可流通,标准化程度更高,能够有效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货币缺损。

说白了,古中国政权没有将货币质量提高的动力,铸造成型后,上面有几个字就完事了。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高品质的货币。一些特殊时期,古中国也诞生了一些精美的货币——但毕竟是极少数。

同时,古中国的铸币工艺水平一直很高,而且持续在进行技术革新。比如唐代逐渐普及的翻砂法铸币工艺,拿母版钱币压制在砂上,用铜一浇筑,待冷却后取出钱币打磨一下,一次浇筑就可批量制作出成百上千枚铜钱,铸币效率相当高,成本也相当低。

以上。

user avatar

咱们皇帝的名字中的一个字都要避讳,还能把御真影赢在钱上面发给广大P民随意把玩?你们在想啥呢?是嫌自己脑袋长得太多亟待去午门外切除几个么?

而西方古代是反过来的,帝王的名字你拿去用,说明你喜欢他拥护他,帝王的画像流传得越广说明他人气越高。最好是所有的物件上,不管是钱币还是盘子碗或者马桶什么的,到处都印上他的头像,这才说明他就是天神护佑的统治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