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长颈鹿叫麒麟,可石刻雕塑的麒麟却长的像狮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绘。

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

一、 长颈鹿与“麒麟”的联系:一次误解与想象的结合

1. 早期记载与“西域来贡”:
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代,随着与西域的交通和交流逐渐增多,一些从未见过的珍稀动物开始出现在中原。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关于类似长颈鹿动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朝。例如,《汉书·西域传》中提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等地曾向汉朝进贡过“异兽”。
起初,这些来自遥远而神秘的西域的动物,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是模糊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商人或使者转述,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
这些动物通常被描述为“有长颈”、“身有斑纹”、“行走优雅”等。

2. “麒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麒麟”作为一种神兽,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初的麒麟,其形象并不固定,甚至可以说是多种瑞兽特征的集合。
例如,《礼记·月令》中记载:“麟(麒麟)之走,不过百步而至。” 这里描述的麒麟更像是一种温顺、仁慈的动物,但并未有明确的外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麒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它逐渐成为集众美德于一身的祥瑞之兽,被认为“质如玉,声如钟,德如兽王”。

3. 长颈鹿的传入与“麒麟”的对应:
到了宋代,特别是宋徽宗时期,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来自非洲(具体可能是索马里亚、肯尼亚等地,当时被认为是更遥远的“西域”的一部分)的“长颈鹿”开始作为贡品被运送到中国。
当第一次见到长颈鹿时,人们对其独特的外形——长长的脖子、斑驳的身体、高大的身躯——感到非常惊奇。
由于长颈鹿的温顺、罕见以及它带来的新奇感,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他们心中已经存在的、象征着祥瑞和仁德的神兽“麒麟”联系起来。
核心原因在于,长颈鹿的出现,恰好符合了当时人们对“麒麟”某些抽象特质(如祥瑞、罕见、温顺)的期望,并且其“长颈”的特征也与当时人们对“麒麟”一些模糊的描述有所契合。 就像一个概念模型突然找到了一个具象的“样本”,即使样本并不完全符合原模型的所有细节。
宋徽宗更是对长颈鹿“情有独钟”,亲自为其画像,并写诗赞颂,将其正式命名为“麒麟”。他的赞颂和命名极大地巩固了长颈鹿在中国被称为“麒麟”的地位。如他所作的《瑞应麒麟颂》中,就详细描绘了长颈鹿的形态,并将其比作神话中的麒麟。

4. 为何不叫别的名字?
古代中国对于一些新奇事物,往往会赋予已有的、具有文化意义的名称,而不是凭空创造一个全新的名字。这是一种文化习惯,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
如果长颈鹿被命名为其他动物的名称,比如“驼”或“马”,则可能不够贴切,也无法体现其独特性。而“麒麟”作为一个象征祥瑞的名称,赋予了这个外来动物一种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尊荣。

二、 石刻雕塑的麒麟:艺术想象与象征意义

1. 艺术的“再创作”:
石刻雕塑的麒麟,其形象并非严格按照长颈鹿的真实形态来创作。相反,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和符号化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尤其是对神兽的描绘,往往不是追求写实,而是更注重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艺术家们会将他们对“麒麟”的理解,以及对祥瑞、权力、吉祥等概念的具象化,融入到雕塑中。

2. 融合多种瑞兽特征:
石刻雕塑的麒麟,通常被描绘成集多种吉祥动物的优点于一身的形象:
狮子头或虎头: 象征着威武、勇猛和力量。狮子在中国古代并非本土动物,其形象大多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与佛教传入有关,后来成为权力和吉祥的象征。
鹿角: 象征着福禄、长寿和生生不息。
龙鳞或鱼鳞: 象征着神秘、变化和祥瑞。
牛尾或马尾: 象征着力量或奔腾。
马蹄或牛蹄: 象征着稳健和行动。
身躯像狮子或鹿: 强调其力量感和奔跑的能力。
披甲的鳞片: 增添了威严感和守护神的气质。
这些特征的组合,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集合了各种美好品质的神兽形象,它不是一种具体动物的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具象化。

3. 实用与象征并存:
石刻麒麟(如宫殿、庙宇前的石狮子,有时也称石麒麟)具有守护、镇宅、辟邪的作用。这种功能性的需求,也影响了其艺术造型,使其更加威猛雄壮。
它们也象征着吉祥、太平盛世。例如,在民间传说中,“麒麟送子”,象征着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4. 与长颈鹿形象的差异:
因此,石刻雕塑的麒麟,其长长的脖子这一显著特征往往被弱化或消失了。因为那并不是创造者所追求的“麒麟”形象的核心要素,反而是威武、祥瑞、神圣的特质更为重要。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石刻“麒麟”其实更接近于我们俗称的“石狮子”,它们在形态上高度相似。这进一步说明了石刻麒麟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符号,而非对某种具体动物的描摹。

总结:

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基于对遥远异域动物的认知差异、文化交流中的名称赋予,以及对“麒麟”这一祥瑞神兽概念的延伸和融合。这是一种将新奇事物纳入既有文化框架的现象。

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是一种脱离了对具体动物模仿的艺术创造。它融合了多种吉祥动物的象征性特征,旨在表现祥瑞、威武、守护的神圣力量。其形象是文化观念和艺术想象的产物,并非是对长颈鹿或任何单一现实动物的写实描绘。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麒麟”:一个是基于误解和文化赋予的“长颈鹿”的名称,另一个则是基于艺术想象和象征意义的“神兽”雕塑。两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在面对新事物时的智慧和创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麒麟都是鹿字旁,应该就是一种鹿

而且从早期的《麟之趾》的描述来看,应该是一种性格温顺的鹿。在先秦时期从来没有人说过它有鳞片,龙头。所以麒麟似狮子,应该是一种演化,是融合了西域文化,最早不会早于汉代。

郑和的时候,麒麟的形象已经演变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这完全就是一次拍马屁行为。所以用郑和献长颈鹿证无法明当时中国人普遍认为长颈鹿是麒麟。如果长颈鹿真是麒麟,那么肯定会有麒麟颈似蛇的描写。可是没有。


…………………………11月5号更新……………………………

谢谢大家点赞

这个我记得是高句丽的壁画,上面有鹿。可以看到,高句丽服饰和汉服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个是网上找的,来源不明,但是应该是原始人画的

地址在这里

tplm123.com/picinfo-328

可以看到角是很长的

好几张都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可能是被砍了角做鹿茸

野生的应该是这样

但是没有看到和第一张那样有花纹的,我找到的古人壁画一般都是有花纹而不是斑点


而且是这种双螺旋纹

会是它们吗?

反正不可能是长颈鹿,因为壁画上一只长颈鹿都没有

………………………………11月5号更新……………………

对了雄为麒,雌为麟。麒麟的性征应该是比较明显的。长颈鹿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性征,但是雌鹿基本上都是没有角的,非常容易辨清楚。

(当然这个存疑,古人有乱取名字的习惯)

……………………………………

我后来又出现了疑问,就是尔雅里面麒麟是独角的

不过

@石头布

已经解释了这个问题。麒麟应该是驯鹿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确有一些学者研究过,目前我看到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时,在经榜葛剌国时曾获得两只长颈鹿并以“麒麟”之名进献给明成祖。因此当时开始把异兽长颈鹿称为“麒麟”。

(《瑞应麒麟图》明 沈度作)

当时一些文人也就“麒麟出现,昭显盛世”的题材作文。

有现代学者认为,当时之所以把进贡的长颈鹿称为麒麟是因为长颈鹿产地的当地语言中,长颈鹿的名称和中文的麒麟音似。

目前日语中麒麟的汉字仍指长颈鹿。

这里有一些对于日语中“麒麟”的起源比较详尽的介绍(

ct.osakafu-u.ac.jp/~y_y

)。

user avatar

是如下过程:

有麒麟的传说——见到了中国没有的物种长颈鹿——把长颈鹿叫做麒麟。

相似的还有犰狳,本来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见到真实的“犰狳”——觉得它很符合山海经的描述——把“犰狳”命名为犰狳。

你说的管长颈鹿叫麒麟,大概说的是这个吧。

据郑和亲自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五年,郑和下西洋时,各国都争着进贡了本国的珍贵动物,其中“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

中外专家经考证指出,“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其中的“福禄”是索马里语“faro”的音译,英文译为“zebra”,是“斑马”的意思;花,则是意译,指花纹、条纹。“花福禄”指的就是“斑马”。“阿丹国进麒麟”,其所说“麒麟”是索马里语“giri”,即英文giraffe(长颈鹿)。《天妃灵应之记碑》中也说它“番名祖剌法”,因此可以说,进贡的麒麟就是长颈鹿。

以通事(翻译)身份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由此描述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也。据悉,在日本,直到现在,长颈鹿仍被称为“麒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