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这样庞大的史书集,而外国著名的史书似乎很少?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我们来聊聊“二十四史”为何如此“庞大”且“著名”。

“二十四史”的独特性:一部连续的、官方的、为统治者服务的国家史

“二十四史”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固定的集合,而是历代王朝不断修撰前朝史的产物,最终在明朝时期定型为二十四部。它的核心特点在于:

1. 连续性与完整性: “二十四史”几乎涵盖了从黄帝时期(传说时代)到明朝灭亡的近四千年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跨越朝代、叙事连贯的特点在世界史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您可以想象一下,从《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到《明史》的终结,这是一条连续的时间长河,中间几乎没有中断。

2. 官方性质与国家意志的体现: 每一朝的“正史”都是由新王朝组织史官,依据前朝的档案、记录、官方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等材料编纂而成。这意味着这些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新王朝对前朝历史的官方评价和解释。它们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旨在证明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合法性,总结经验教训,并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的借鉴。因此,“二十四史”可以被视为一部由国家意志驱动、服务于统治合法性的“官方国家史”。

3. 宏大的体例与严谨的结构: 以《史记》为开端建立的纪、传、表、志、书等体例,成为了后来史书编纂的典范,并被沿袭和发展。
纪(本纪、世家): 记录帝王和重要诸侯的言行事迹,类似于西方史学中的“君主传记”或“王室史”。
传(列传): 记录各个阶层的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学者、甚至是一些代表性的社会群体(如隐士、刺客等)。这是“二十四史”中最具广度和深度的部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表: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人物的生平、官职升迁、世系关系等,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历史人物的脉络。
志: 详细记载典章制度、地理、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对社会生活和国家运行机制的系统性阐述。
书: 在某些史书中(如《汉书》)还包括“书”,类似于专题报告,记录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如《汉书·地理志》。

这种多体例并存的结构,使得“二十四史”不仅叙述了“发生了什么”(纪、传),还解释了“为何发生”(志),并提供了一个便于查阅的工具(表)。这在西方史学早期,很难找到如此系统且全面的史学体例。

4. 史官制度与道德评判: 中国古代有专门的史官制度,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国家大事。史官的职责之一就是“秉笔直书”,即客观记录,不畏权贵。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儒家“春秋笔法”的影子,即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道德评判和褒贬,引导世人认识历史真相和是非曲直。这种将历史叙述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也是“二十四史”的重要文化烙印。

为什么感觉外国著名的史书“很少”?

这并非事实的全部,而是我们对“著名”的定义以及中西方史学传统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印象。

1. “著名”的标准不同:
中国: “二十四史”因为其连续性、官方性质、庞大体量以及作为国家统一叙事的象征,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极高。它更像是一个“国家品牌”的史学成果。
西方: 西方的史学传统更倾向于“分科”和“专题”式的研究,以及个人或学派的独立创作。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部像“二十四史”这样跨越千年、由国家强制推行、且在形式上完全统一的史书集。

2. 西方史学的特点与发展:
个人主义与多元性: 在西方,历史写作更多地是学者、知识分子的个人行为,或是特定学派、研究中心的产物。因此,有许多非常杰出的、影响深远的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例如:
古希腊罗马: 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塔西佗的《编年史》。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独立史学著作,但它们是个人作品,而非由国家统一编纂的“史书集”。
中世纪欧洲: 更多的是宗教文献、地方史、编年史,以及一些传记性的著作。例如,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是重要的早期史料。
文艺复兴与近代: 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休谟的《英国史》、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等,都是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巨著,但它们同样是个人创作。

学术研究的细分: 随着学术的发展,西方史学更加注重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主题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等。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史书浩如烟海,但它们不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连续史书。

历史著作的流传与影响力: 西方一些伟大的史学家,如兰克的历史学方法论,他们的著作和研究范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们没有编纂出一部“二十四史”式的巨集。可以说,西方更注重的是历史学方法和理论的进步,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分析和解读,而非对历史叙事的“统一化”和“国家化”。

不同国家的历史书写: 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书写传统。例如,法国有《法国通史》之类的著作,但通常是由不同学者分工完成的系列,而非像“二十四史”这样由朝代更替直接催生的、带有官方性质的连续史书。

3. “二十四史”的特殊历史功能:
“二十四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通过编纂前朝史,新王朝可以完成权力交接的合法化仪式,同时巩固自身的统治。这种将历史写作与政权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模式,在西方政治体制下并不普遍。

总结一下:

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功能。它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产物,一套完整的、官方的、连续的历史叙事系统,并且具有强大的文本体例和意识形态影响。

当我们谈论“外国著名的史书”时,我们更多想到的是那些杰出的、影响深远的个人史学著作、学术流派,以及对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贡献。虽然它们可能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形成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整体,但它们同样构成了世界史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二十四史”更像是一个“巨型的史学工程”,而西方著名的史书则更像是一个“辉煌的史学星空”,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体现了不同文明在历史书写上的独特智慧和路径。您的这个问题,恰恰点出了这种文化差异的有趣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征服后,波斯/突厥系出了不少史书,比如国内比较出名的:

《史集》

《世界征服者史》

《帖木儿武功记》

《突厥世系》

《巴布尔回忆录》(这应该算史书)

《中亚蒙兀儿史》

还有很多没有汉语译本的史书

user avatar

中国有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黄色封皮是历史地理部,这已经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了,选的都是最最基础(经典)和有代表性的,现阶段也有135种,未来的计划是出版到400种,即便这样,也只是九牛一毛。

除了商务,中国还有大量学术出版社,例如三联,社会科学文献,大量高校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大量出版公司的历史文库,例如汗青堂、方尖碑、甲骨文……书真的是浩如烟海,要知道,这还是在中国现在出版市场疲软,且整个国家严重重理轻文的情况下……

我对东南亚和南亚比较感兴趣,这两个地区古史是不多,但对它们的研究很多,如果你稍微关注历史就发现,看通史没啥大意义,因为那是基础,创新你必须看专门史,如果你真去留意就会发现,一个冷门国家的一个时期的专门史研究的资料,你可能都要看上一两年……


user avatar

二十四史是根据难以计数的材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拣择出的产物。所以它们每一部的背后,都是堆山填海般的资料库。然而,我国的不幸就是,编修官史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很难保存下来。就以实录来说,宋辽元实录说是毁掉了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夸张。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元实录,当初被危素保护下来了,可在明朝修完《元史》之后也不知所踪。

而历代实录也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蓝果子 举了很多日韩历史上的史书,当然也提到了《朝鲜王朝实录》。而朝鲜王朝编修实录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名叫《承政院日记》。

因为历朝的战争以及火灾,现存《承政院日记》的记录是从17世纪初开始的,只相当于朝鲜王朝500年国祚的一半。但这部残本它有多少字呢?大家可以拼命往上猜......2亿4250万字!

当然了,这只是旧说。因为在前不久,我国留韩学者在韩国古宫博物馆里发现了之前从没被韩国人注意到的朝鲜宣祖三十九年(1606年)时候的《承政院日记》。将从前韩国史学界认为的《承政院日记》现存最早为1623年的通识往上又提早了17年。

换言之,等新发现的这几本《承政院日记》的研究完成,它的总字数肯定还要有更新。

但从朝鲜王朝开头一直记到末尾的《朝鲜王朝实录》有多少字呢?只有6400万。

每一次汇总各类材料进行新一轮的修史,就代表有无数的故事会被史官淘汰。

比如《承政院日记》中,有详细写过年羹尧出使朝鲜时,因为他表明自己不吃四足动物,所以朝鲜细致修改宴会菜单的事情,每一道菜的更改都做了记录。

然而这一段就没有被选进《朝鲜王朝实录》。

如果不是《承政院日记》的留存,这个充满生趣的故事不就这么消亡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吗?

说这么多,其实只想表示一个道理,不要觉得二十四史庞大,只是更庞大的东西消失了。

而为什么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专家,《明史》其实都不是那么......说白了就是资料留的相对丰富,它并不是必需的。

最后附上《承政院日记》中关于年羹尧饮食习惯的记录(1709年):


接迎接都监关文,则副使不食四足之肉。副使床馔物中,四足肉代以鹅·鸭·雉·鲜等物,代用为宜云。宴享味数中,第二味唐猪酱泡代水卵汤, 第三味唐猪炙代卵炙, 第四味唐猪盐水代鸭子汤, 第五味唐猪雪阿觅代唐鹅炙, 第七味獐肉炙代海蔘炙。代用之意,分付该曹,何如?传曰,允。

user avatar

其实,题主有这样的疑惑情有可原。这确实是个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史盲。


很多答主列举了古希罗的例子,像凯撒、塔西佗、修昔底德、波利比阿的作品现已跻身史学名著,不需要我再赘述。

至于工业革命后,大量存世的电报、报刊杂志、议会纪要,那都是躺在档案馆、图书馆里,一辈子读不完的史料,也不用多说。


我就简单谈谈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

比如我要问,了解中世纪英国在诺曼征服前的历史,有哪些古代史书可供查阅?恐怕不少所谓的“中世纪爱好者”,也只能答出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其实,还有《亨廷顿的亨利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Henry of Huntington)、《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编年史》(William of Malmesbury's Chronicle of the Kings of England)、《伍斯特的弗洛伦斯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Florence of Worcester)等等。只是没人宣传它们而已。

英国这么热门的国家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欧洲小国,尤其是中世纪神罗的一堆封建邦国了,圈外关注度太低。比如,关于11世纪的德意志,Hermann of Reichenau、Berthold of Reichenau、Bernold of Constance、Lambert of Hersfeld等等编年史家的作品,有人在乎吗?

我的大号在撰写三十年战争相关的文章时,确实感到:欧洲没有一部“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样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工具书式的资料让我直接来抄。你想要读17世纪人写的《哈布斯堡书·斐迪南二世本纪》《瓦萨史·古斯塔夫二世本纪》,那真没有。只得自己从各种著作中理出线索、加以整理。

但不代表三十年战争没有史料。

比如有一本400页的小书《The Thirty Years War:A Sourcebook》,这只是冰山一角般的三十年战争史料选。搜集的史料类型包括:官方档案、帝王的诏书、国际条约、历史人物的书信、当事人的回忆录、军令、同时代的版画……

这些甚至是一手史料。相比之下,“二十四史”还是后一个朝代编修的,不算第一手资料。

但研究西方(欧洲)史的一大难点,就是欧洲语言太多,而且各国之间的历史纠缠在一起,A国影响到B国,B国影响到C国。三十年战争就是这种情况。真想深入钻研(吃这行饭),只懂一门英语,那简直是笑话!不说多,起码得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丹麦语。你得去上述国家的档案馆,查到编号,到仓库里,慢慢翻阅羊皮纸去。

三十年战争属于近代早期了,中世纪更甚。很多史料分散在各种教堂编纂的“chronicle”、“annal”、“Encomium ”中。


一、

所以上面是第一个原因:欧洲史料确实有“散”的一面,即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缺乏整理得像工具书一样的“二十四史”。但19世纪开始,很多欧洲国家开始集结本国的历史著作(史料汇编),但要么是拉丁语,要么是各国自己的民族语言。很难出圈。

比如,爱尔兰是个小国吧。但爱尔兰古代的编年史就够你看的了。这还只是一个国家而已。

List of Published Texts at CELT

二、也不要过分狭隘地理解“史料”,非得是史书才算史料。

中世纪地主、教堂留下的大量地契、账本、出生死亡婚姻记录,难道不是史料吗?这恰恰是研究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三、西方史学的演变也要背一部分锅(这里我要讲几句暴论)

19世纪的时候,西方史学中,比如著名的兰克学派,主张依据档案还原历史。那个时候的西方史学还是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史料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中国是清朝。

然后(省略N字)。20世纪我们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史学界已经被年鉴学派等等新流派清洗过一遍了。鄙视传统的政治史、军事史,热衷于经济史、社会史;批判传统的文字史料。

比如北欧“萨迦”吧,代表作如《挪威列王传》(Heimskringla),卷帙浩繁,讲述了12世纪之前挪威诸王的故事,按照中国传统的标准,这就是“纪传体史书”。19世纪学者写的挪威史,基本是拿这本书里的故事写进历史著作的。但到了20世纪,史学家们就对这些“萨迦”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了。

于是,西方重视“传统史料”的阶段,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与之擦肩而过,留下了大量历史欠债……以至于现在国内“世界史”学界还是喜欢追逐“最新理论”。


最后,很多欧洲小国在古代都有自己经典的历史学家或历史著作。如冰岛Snorri的《挪威列王传》(Heimskringla),丹麦Saxo的《丹麦人的业绩》(Gesta Danorum),匈牙利Janos Thuroczy的编年史,捷克Cosmas of Prague的编年史,Jan Długosz的《波兰王国编年史》……

user avatar

可能还是题主了解的太少。人教社的初中世界历史提到一个叫希罗多德的人。

外国的范围很大,就我所知,日本、朝鲜、越南、罗马、希腊、法兰克、俄国、英国等等皆有史书传世

1.希罗多德 (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

希腊语:Ἡροδότος 英语:Herodotus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著作:

历史 九卷

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

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称他为“史学之祖”。

2.修昔底德 (约公元前460—前400/396年)

希腊语:Θουκυδδης 英语:Thucydides

著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色诺芬

希腊语:Ξενοφῶν 英语:Xenophon

希腊史 长征记

4.奥克西林库斯希腊志

Hellenica Oxyrhynchia

5.波里比阿

英语:Polybius

历史

6:狄奥多罗斯

历史文库

7.奈波斯

外族名将传

8.普鲁塔克

平行传记

9.阿里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10.阿庇安

罗马史

常见的一些经典罗马史籍:

李维

全名:提图斯·李维

拉丁语:Titus Livius 英语:Livy

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生于公元前59年,卒于公元17年,故乡是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今帕杜亚)。

历史著作:编年史 Annales



李维写作这部著作开始于约公元前27—前25年间,当时他33—34岁左右,此后他便把整个一生献给了这部著作,历时四十多年。后代人不确切知道李维的这部著作的原始标题。李维本人在书中称其为“编年史”(Annales)。老普林尼称其为“历史”(Historiae)。这部著作的传世抄本没有对全书的统一标题,通常只在各卷最后注有T.Livii ab urbe condi‐ta liber…explicit。古代作家称引时一直沿用这一标题,简略为Aburbecondita(“自建城以来”)。现在有不少印刷版本仍采用这一标题,不过人们更习惯简称其为《罗马史》。

《罗马史》全书一百四十二卷,只有其中的三十五卷传世,它们是第一至十卷,第二十一至四十五卷,其中第四十一和第四十三卷不完整。失传各卷中有的有片段传世。古代还传下来他人对李维的这些著作做的各种选录、提要、简编等。

《罗马史》由传说时代——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开始,一直叙述到公元前9年德鲁苏斯去世。

全书内容结构基本如下:第一至五卷叙述罗马王政和共和国前期的历史,至公元前390年高卢人进犯罗马;第六至十五卷叙述罗马征服和统一意大利,至公元前265年;第十六至二十卷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的历史,至公元前219年;第二十一至三十卷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历史,至公元前201年;第三十一至四十五卷叙述到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至公元前167年。第四十六至九十卷叙述到苏拉去世,至公元前78年;第九十一至一百二十卷叙述到凯撒被刺和其后的事件,至公元前43年;第一百二十一至一百四十二卷叙述到德鲁苏斯去世,至公元前9年。传世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第一至十卷由埃涅阿斯抵达意大利开始一直叙述到第三次萨姆尼乌姆战争,至公元前293年;第二十一至四十五卷由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叙述到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罗马统帅卢·艾弥利乌斯·鲍卢斯凯旋,至公元前167年。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卷中有许多残损,有些卷只传下一些片段。

从整体来说,李维的这部著作按年代顺序逐步叙述,古代部分简略,越到后来越详细。这部著作一直完整地流传到公元6世纪,后来才大部分失佚了。

编年史,或称建城以来史与罗马史

塔西陀

全名: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塔西陀

英语:Tacitus

罗马帝国时期与李维齐名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陀的全名通常为。塔西陀可能出生在公元54—57年左右。塔西陀的传世著作如下:一,《关于演说家的谈话》;二,《阿格里古拉传》;三,《日耳曼尼亚志》;四,《历史》;五,《编年史》。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

历史

编年史

萨卢斯特 英语:Sallust

喀提林阴谋


延伸阅读:

历史的历史 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书写

约翰·布罗著 黄煜文译

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西方文化在理解身体与精神、生命与死亡等核心议题上的深刻差异。中国古代的“养生”和“内功”,以及欧洲古典时期缺乏类似概念,并非偶然,而是由各自独特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医学体系以及对身体的认知方式所塑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养生”和“内功”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入,触及了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确实,与西方一些国家或近代殖民时期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放海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普遍存在的刑罚类型,其痕迹相对较少,也鲜为人提及。这其中有诸多深层原因,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海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文明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常常将齿轮与欧洲的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齿轮的雏形和应用在古代就已存在,只是在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上存在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古罗马。罗马人确实是伟大的工程师,他们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技术实力,其中就包括对机械的理解和运.............
  • 回答
    明朝小说中出现“豹子头”这样的外号,与其说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了非洲的豹子,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本土就有的“豹子”这种动物,以及人们对它性格和外形的认知,再结合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豹子头”外号的由来:本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像古时候中国那样采用12个时辰制,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进步的过程。古代的12时辰制,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其独到的运行逻辑,但与现代24小时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古代的12时辰制。这个系统大概起源于周朝.............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