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的贵族有这么大的势力威胁国王签署大宪章,但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阶级出现?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

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后,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他的诺曼骑士和追随者,以此作为效忠和军事服务的回报。这些受封的领主构成了早期的贵族阶层。
土地是权力之本: 在那个时代,土地代表着财富、税收、人力(农奴和佃农)以及军事力量。贵族拥有大片土地,就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动员能力。
军事力量的独立性: 贵族不仅拥有土地,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是骑士出身,能够组织和领导军队,这使得他们在国王之外,拥有了独立的军事实力。在国王需要军队时,他必须依赖贵族的支援,反之,贵族在面对国王的压迫时,也能以武力相抗。

2. 分散的权力结构: 与许多中央集权的国家不同,英国的封建制度虽然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地位,但权力并非绝对集中。
地方自治的传统: 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包括司法权、征税权等。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使得贵族能够形成区域性的势力,并联合起来对国王形成合力。
国王权力受限: 国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贵族的合作和支持。如果没有贵族的支持,国王很难有效地统治全国、征收税款或发动战争。

3. 贵族作为“共同体”的意识和组织: 英国的贵族并非一群松散的个体,而是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共同利益和身份认同的“共同体”。
议会的雏形: 早期的国王在决策时会召集重要的领主和教会人士开会,这构成了议会的雏形(Council)。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会议逐渐制度化,贵族们在这里有机会表达意见、提出诉求,并联合起来向国王施压。
《大宪章》的产生背景: 约翰国王由于挥霍无度、对外战争失败(如失去法国的诺曼底领地)以及滥征税收,激起了包括贵族在内的大部分不满。贵族们联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军队,迫使约翰国王在1215年签署了《大宪章》。这标志着贵族作为集体力量,成功地限制了国王的绝对权力。

4. 法律和传统的约束: 英国的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贵族提供了制约国王的工具。
成文法和习惯法: 《大宪章》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规定了国王的权力范围,保障了贵族的某些权利(如免受非法拘禁、公平审判的权利)。
国王必须遵循法律的原则: 尽管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但在英国的政治传统中,国王的权力也受到法律和习惯的约束。贵族们能够引用这些传统和法律来挑战国王的非法行为。

二、 中国古代缺乏类似英国贵族的阶级出现的原因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和官僚体系的发展:
“大一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从秦朝开始,中国就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核心理念。皇帝被视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科举制度的瓦解世袭权力: 与欧洲封建制度下土地和头衔世袭不同,中国虽然也有贵族(如宗室、功臣封爵),但其权力基础与欧洲贵族不同。
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任命和赏赐: 中国古代的权贵(包括所谓的“官僚贵族”)的权力主要来源于皇帝的任命和赏赐,而非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他们是皇帝的代理人,而非独立王国的主人。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垄断: 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普及,使得即使是出身寒门的士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掌握权力。这极大地削弱了基于血缘和土地的世袭贵族势力。
文官集团的形成: 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文官为主体的官僚体系。这个体系直接向皇帝负责,并承担了国家的各项管理职能,包括征税、司法和军事。这个官僚集团的忠诚对象是皇帝,而非某个地方或家族。

2. 土地制度的差异:
皇权对土地的最终控制: 尽管存在土地私有,但皇权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试图对土地进行更强的控制。例如,朝廷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来限制土地兼并,或者在特定时期收回土地。
“无恒产而有官职”: 中国古代的官员在理论上是寄寓于官职的,虽然他们可以通过任职积累财富,但其财富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远不如欧洲封建领主。官员的财产和爵位一旦被皇帝收回,他们的权力基础便随之消失。

3. 缺乏独立的军事力量:
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军队是皇权的核心支柱。军队的指挥权、调动权和供给权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或皇帝指定的将领手中。地方官员通常没有独立的军事权力。
士大夫阶层以文治为主: 中国传统上推崇文治,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国家,而非作战。虽然有武将,但其地位和权力往往受到文官的制约,且其军队最终效忠于皇权。

4.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等级秩序和个人修养。臣子的首要职责是忠于君王,反对君王被视为一种悖逆行为。即使面对不公,臣子也常常以“进谏”而非“反抗”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种理想更多地强调个人和家庭的道德修养,以及对国家政权的辅助作用,而非挑战政权本身。
“家天下”观念: 皇帝统治被视为一种家族事业,国家机器的运作围绕着皇室的利益展开。这使得任何试图挑战皇权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整个国家秩序的颠覆。

5. 历史事件和政治演变:
对分裂和战乱的恐惧: 中国历史上有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时期,这使得历代王朝都极力推崇中央集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对分裂的恐惧也使得地方势力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能够挑战中央的联合力量。
外族统治的周期: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外族统治的时期(如元朝、清朝)。这些政权往往会采取更严厉的手段来巩固统治,打压任何可能威胁其政权的力量,包括潜在的贵族势力。

总结: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制衡力量,是其封建制度下对土地、军事和政治参与权的长期积累和制度保障的结果。他们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并逐渐发展出集体行动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大宪章》限制了王权。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更侧重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皇权通过任命、科举、控制军队和土地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削弱了任何可能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权力基础。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像英国贵族那样,能够直接挑战和限制君主权力的、拥有独立力量的阶级。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强大的外戚、宦官、藩镇割据等挑战皇权的势力,但这些力量的性质和运作方式与英国的世袭贵族有本质区别,且往往是皇权失控的症状,而不是制度性的制衡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最靠谱的解释是气候,特别是水资源。海洋性气候越强,越有利于地方分制(分裂),季风性(波动性)越强越有利于集权。可以看看戴维·S·兰德斯 的《国富国穷》,即便是在欧洲,哪怕仅仅是德国,由于海洋性气候的衰弱性,东西德历史上对集权和财富都有差异。

user avatar

每次看到有人“引经据典”回答这么弱智的问题,我就很无语。我简单说吧,能懂就不懂,不懂也没办法。

先说根本原因:我说张三是个好人,也说李四是个好人,都是好人,是不是张三就等于李四?我想只要有三岁智力的人,都会说不等于,因为好人是广义概念。好,那再问一个问题,古代英国是个国,古代中国也是国,是不是英国就等于中国?如果不是,区别在哪?

现在说具体区别:先举个例子,我妈做生意,我爸也做生意,我妈雇佣的人少,所以即便是打杂的人,他/她其实也能对我妈产生影响,例如提一些改进建议。但在我爸那,打杂的人虽然每月能见到我爸,但他/她无法直接提建议,至少无法像我妈那里,可以面对面提建议,这种区别是来自我妈和我爸吗?不,这来自规模。我问过在富力上班多年的同学,他们见过张力和李思廉,但没说过话;在绿城的也见过宋卫平和寿柏年;但同期进入阿里的,真没见过马爸爸和蔡崇信。如果你再多收集一些资料,你就知道,十人规模、百人规模、千人规模,再到阿里这种十万人规模,都是对应怎样的运营管理方式了。这时你再看古代英国和中国,还有啥不懂的?我上大学在英国最南端的南安普顿,我晚上九点半上大巴,早上六点,爱丁堡到了……

哎,真为自己感动,愿意花十分钟回答这种问题。我真怕有一天,知乎热榜排第一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家门口的兰州拉面的服务质量不如纽约的华尔道夫。

user avatar

前不久在知乎上谈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英国海军叫做皇家海军(Royal Navy)、英国空军叫做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而英国陆军却只叫“不列颠陆军”(British Army)却不叫皇家陆军?有一种说法是克伦威尔的议会军在内战中两次打败了国王之后,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所以作为议会军的传承者,后来复辟的英国王室不愿意授予英国陆军“皇家”封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真的。

根本的原因是,英国是一个岛国,这是个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欧陆国家很难侵略英国,在威廉征服之前,英国几乎可以不用担心被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乱,这就导致了英国不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尤其是陆军。而英国的贵族们也不愿意国王拥有一支庞大的陆军以对内威胁到封建领主们的利益。

所以,在英国历史上,军队并不是全部由国王直接所有,相当数量的陆军军团是由封建领主所有,只有在战时,才根据国王的号召为国王服务。就像《权力的游戏》里面那样,当国王或上一级封建领主发出战争动员令时,下一级的封臣们才根据宣誓效忠的契约带兵“勤王”。但是海军与陆军不一样,海军专业性强,建设成本极高,无论是平时的管理建设还是战时的统一指挥,都需要集中统一,一般的封建领主也养不起一支舰队。而且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国王如果掌握了庞大的陆军,很有可能会对内镇压或者消灭封建领主,而海军只能对外作战,所以英国的封建领主们也能够接受皇家掌握一支海军。因此,当英王亨利八世组建海军以准备与法国开战时,英国的封建领主们接受了亨利八世自己掏钱建船坞、造军舰,打造了由王室直接掌控的“皇家海军”。

但是在英国陆军中,有些军团因为是由皇家组建的,或者因战功、爵位而被授予了“皇家封号”,比如大名鼎鼎的皇家苏格兰团、皇家来复枪团、皇家骑兵队等等。而英国空军的前身是1912年根据王室授权令(Royal Warrant)成立的,隶属于陆军的皇家飞行团,在成立之时便有了皇家封号,但其地位并不是独立军种,而跟皇家苏格兰团一样,只是陆军中一个有“皇家”封号的军团而已。到了1917年英国空军正式成立的时候,根据议会法案还没有“皇家空军”的叫法,直到1918年,英国空军钻了个空子,把之前“皇家飞行团”的皇室封号擅自继承了下来,所有才有了皇家空军的叫法。

以上就是历史的客观原因和表现。相比之下,中国面对长期存在的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漫长边境线上的军事威胁,依靠封建领主的分段把守是不够的,设想如果不是秦始皇集中全国的力量修建了长城,而是一个个的节度使去戍边,长城修不起也更没意义,我守中段、你守西段、他守东段,我修了长城,你们不修,匈奴一个穿插迂回就GM了。类似于东周春秋似的,在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封建领主贵族地位可以制衡皇权的“真·分封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节度使、藩镇等等,那是因为过去的交通、通信落后情况下,皇权难以直接触及边远地区不得不选择的方式,但是自秦始皇之后,西汉七王之乱、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明代的藩王叛乱、清代的三藩叛乱都一再告诫统治者,能不分封就别分封,能削藩就削藩,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才是最吼的。

反观英国历史上的主观因素

诺曼征服之后,诺曼人给英格兰带来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制度——有别于我们所熟识的中国大一统式封建制度的分封制。还是跟《权力的游戏》里表现的那样,这种分封制是一种契约,王室或者贵族们授予下一级封臣以土地(中国的皇帝授予的土地往往是国家打下来的土地,而《权力的游戏》里很多土地是由领主自己带兵打下来,然后国王走个形式分封给你,或者说国王许诺,你把北境打下来,你就是北境守护。这也是一种区别。)上一级国王、封建领主向下一级封臣提供保护,下一级向上一级提供兵役或者税收。

英国出现分封制的本来原因就是中央权威被打破,货币经济消失的情况下出现的,因为在当时,土地和战斗力极端重要。罗马帝国的崩溃就意味着,国王们只要有足够的贵族和骑士为他们打仗就能生存下来。而贵族和骑士们因此获得了土地。这里的权力结构就成了相互的:国王需要贵族、贵族也需要国王。

在中世纪,国王与贵族相制衡的混合君主制就表现了这样一种平衡。阿拉贡的贵族在对国王的宣誓时,誓词中有这么一句话“和你一样优秀的我们向不比我们优秀的你发誓,我们接受你成为我们的国王。至高的上帝规定你要遵守我们所有的法律,如果你不遵守,我们就不接受你为我们的国。”WTF!这样的誓词你在中国历史上能看到吗?中国历史上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真龙天子,君权神授,面对皇帝你得五体投地,敢这样跟皇帝说话的必须灭九族啊——当然欧洲的国王们不是不想,而是他们没那个能力。

在英国的历史上,国王与贵族们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贵族们的目的就是国王不能成为中国那样至高无上的绝对君主。也因此,代议制民主、公民权这些玩意得以在不列颠的土壤上滋生,从而影响到当今社会,这是后话。

当然啦,1215年兰尼米德男爵迫使英王约翰接受的大宪章影响并不是那么深远或理想,大宪章中其实并没有提到自由、民主。男爵们和教会只是想阻止国王蚕食封地的关税和其他权利,或者通过法律统治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吹捧为民主制度最重要文献的大宪章,其实本质还是封建和反动的。

大宪章带来的好处其实是维持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微妙平衡,因为在欧洲大陆上,两者的关系总不容易处理好,要么像法国那样成为绝对主义专制国家,要么像德意志那样分裂成很多的小公国。大宪章成为延伸到美国而产生的民主制度的鼻祖,确实要感谢英格兰那些贵族们的努力和国王的无能。

进一步说一说后话,大宪章之后成立的英国议会,就非常能够体现英国历史上的这一状况,国王要在法国打仗,所以就要钱,国王没有钱于是建立议会,贵族通过议会参与国家政治,付出的代价就是要出钱给国王打仗,但是他们能够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制约了国王,实现了大宪章的目的:分散权力。


归根到底,英国出现大宪章和分封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国王没有实力实现对国家绝对控制大一统而不得不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客观上说明了英国的生产力和文化不如当年的中国,建立不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当年在英国历史上的劣势,反而发展成为如今现代的优势——民主制度。那么未来,中国的中央集权会不会重新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优势,产生一种新的制度优势,就像很多科幻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整个地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最高领袖或者最高机构统治的联邦国家,我们未必看得到了。

user avatar

大宪章从来没有被真正执行过,这一文件给英国带来的也不是福祉而是连年内战。安茹王朝自签订大宪章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没完没了的贵族叛乱和各种内战中度过,只有在长腿爱德华及其孙子爱三在位期间有几年安生日子过(然后就祸水外引去打苏格兰佬和法国佬)。

英国佬搞资产阶级革命时把大宪章从废纸篓里翻出来是为了拿这张废纸行公羊家故事,你们一帮中国小资发哪门子神经帮着吹牛?真以为贵族共和是啥好事?封建贵族是国家蛀虫,社会的血栓,贵族越强则国家越弱,人民越惨。10-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就是抑制封建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这和中国及其它封建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封建国家,大贵族是国王、自耕农、小店主、行商共同的敌人。

其实不用去翻故纸堆,现在的利比亚、伊拉克和叙利亚就是封建军事贵族共和的典型样本。没完没了的军阀混战,没完没了的狗咬狗,死了一个傻大木来了一万个傻大木,这就是你们要的贵族共和。现代小资跑去YY这个,这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臀脑分离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