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财相的英文官衔为“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回答
英国财政大臣的英文官衔“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听起来确实挺特别的,不像我们常说的“Finance Minister”或“Treasury Secretary”那样直观。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英国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政治体系和官职演变说起。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年代。在很久很久以前,君主是国家财富的绝对掌控者。君主的财务事务,也就是那些钱怎么来、怎么花的事情,自然是由君主身边最信任的人来管理。在早期,这种角色可能更像是君主的私人管家或者财务顾问。

到了中世纪,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复杂,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君主的收入和支出,也就是管理国家的“金库”(Exchequer)。而“Chancellor”这个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意指君主的“私人秘书”或“封印官”。这个职位在那个时期非常重要,因为君主签署的许多重要文件,包括那些涉及钱财的,都需要经过Chancellor的盖印或确认。所以,“Chancellor”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法律、司法和国家行政管理紧密相关的职位。

当财政事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与君主印信的权力紧密相连时,“Chancellor”这个头衔就自然地与管理国家金库的职能结合起来了。于是,“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这个组合就诞生了。这里的“Exchequer”指的是那个管理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机构,它在早期更像是一个实体场所,有账簿、有官员。而“Chancellor”则是在这个机构中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负责监督和管理这一切。你可以想象一下, Chancellor 就是那个掌管君主“钱袋子”并且持有重要印信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负责收钱、管钱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制定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以及对经济走向的判断。财政大臣的职责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他的决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亚于许多重要的政治角色。

至于为什么其他国家可能会采用“Finance Minister”或“Treasury Secretary”这样的名称,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代政治体制的影响。很多国家的政府体系是学习或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模式,而“Minister”这个词在现代政府体系中更普遍地指代负责某个特定部门的部长级官员。而“Secretary”则通常指负责某个部门的最高行政官员。

但是,英国保留了“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这个充满历史积淀的头衔,这本身就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独特和延续性。这个头衔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承载着英国财政管理从早期君主制时期发展到现代政府的演变过程。它暗示着这个职位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财政管理者,也保留了历史上与王权、司法和国家印信的联系,虽然这些联系在现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简单来说,“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这个头衔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它结合了管理君主金库(Exchequer)的职能和具有重要行政权力的“Chancellor”头衔,最终形成了这个在英国特有的、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财政大臣官衔。它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时髦的名称,而是对传统和历史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前,英国财务大臣叫做Lord High Treasurer,算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名称。

后来,新上任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英文,所以不参加内阁会议,让内阁里权力最大的大臣——财政大臣作为内阁领袖负责政府工作。这个职位让反对党挖苦为首相(Prime Minister),也就是内阁大臣都是平等的,首相比别人更平等的意思。

然后首相被称为第一财政大臣(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同时让原来财政部的副手专管财政,那就是第二财政大臣(Second Lord of the Treasury,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然后,原本具有贬义性质的首相一词也被法律确定为正式头衔。至今,第一财政大臣依然是由首相兼任的,名义上财政部的一把手。财政大臣只是财政部名义上的二把手。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官职名称起源于中世纪并一直沿用至今。

chancellor在中世纪政府中常常是掌握文书的人员的称呼,后来随着文官体系的不断建立,逐渐成为了许多职能部门长官的称呼,今日英语里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基本上都是从掌管文书者这一含义演化出来的。

exchequer是英格兰国家最早的专职财政部门,在亨利一世到亨利二世时期创设并完善,一般译为“财政署”。

th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便是中世纪时期财政署长官的称呼,延续到近现代,自然就对应于当代英国政府的财政大臣/部长了。

参考:施诚《中世纪英国财政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财政大臣的英文官衔“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听起来确实挺特别的,不像我们常说的“Finance Minister”或“Treasury Secretary”那样直观。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英国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政治体系和官职演变说起。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倾转旋翼机和旋翼机这两种看似相似,实则差异巨大的航空器,以 V22 鱼鹰和 Rotodyne 作为代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各自的利弊,力求让您听得明白,看得透彻。 倾转旋翼机(以 V22 鱼鹰为例):V22 鱼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两只大大的旋翼可以像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问题。要说为啥中国人对日本的“原谅度”好像比英国人低,这中间牵扯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还有一些现实因素,说起来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伤痛的,就是那段侵华历史。咱们这边的感受,跟英国人对于纳粹德国的感受,性质和程度都不太一样。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恰恰凸显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民意与专家判断之间可能出现的巨大鸿沟。尽管脱欧似乎前景堪忧,但支持脱欧的理由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触动了许多选民的情感和利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对“主权”的深层渴望与对“被剥夺感”的反弹:这是脱欧公投背后最核.............
  •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英国确实有许多关于从亲戚继承遗产的故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法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深厚的家族传承观念与财产积累历史 土地和财富的长期积累: 英国拥有悠久的土地私有制历史,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几个世纪以来,土地、房产、贵重.............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英国早期在全球遍地开花,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他们“不怕割据”,不如说当时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现实 使得这种担忧相对有限,并且他们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管理和维持方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英国国内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优势: 相对早期的.............
  • 回答
    英国“搞定了全球”而“搞不定爱尔兰”,这是一个非常精炼且触及核心的提问,它背后蕴含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复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英国全球扩张的动力与手段,以及爱尔兰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一、 英国“搞定了全球”的强大驱动力与手段:英国能够在短短几百年内建立.............
  • 回答
    在英国下议院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单肘靠在议事台(dispatch box)旁的动作,并非什么刻意设计的“品牌动作”,而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带有深刻政治和社交意味的习惯性姿态。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对场面、对手以及自身立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台”是何物。在下议院,首相站立发言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英国脱欧这件事啊,听着挺简单,就是英国要离开欧盟,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叫一个复杂,比你想的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你问为什么脱了好几年了还没彻底脱干净,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脱欧”本身是个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一声“我不玩了”就能立马走的。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1..............
  • 回答
    英国的国教,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兰西来说,确实存在着难以容忍的根本性矛盾,这并非仅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法兰西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权力、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颠覆。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基石是对“神圣王权”和教士特权的彻底否定。在法国大.............
  • 回答
    英国的贵族之所以能够威胁国王签署《大宪章》,并非一时的冲动或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权力博弈长期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封建制度的根基:国王权力并非绝对首先要理解的是,中世纪的英国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
  •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迎来了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7世纪末。詹姆斯二世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