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英帝国派到美洲的一名总督,有一天,你突然意识到:
“英皇无道,三岛扰乱,美洲,负山险,阻大洋,东西数千里,颇有移民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改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去世前嘱咐赵佗语。)
好了,割据一方。你要在美洲富饶的荒地上发展,就要开垦、种植、开矿、冶炼,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产品有了,要卖出去,你会发现自己的领地“负山险,阻大洋”,而门口的大洋就是皇家海军的内陆湖,你要贸易,皇家海军不让,打,打不过,海路不通,东西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就没法挣钱,没钱,都是来讨生活的移民,谁跟你割据一方?
回家查了一下,放眼全球,整个地球都是英帝国的贸易圈,各殖民地都在这个贸易圈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算了,还是老老实实归顺帝国吧。
而帝国,好的,给你自治的权力,只要你能提供廉价原材料就好。
重商不重农,联邦不割据
又看见一些人在使劲的吹,你们吹了半天,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大英帝国就剩下三岛了呢?
最看不惯的是某些人,看见别人强了,就挖空心思给他找强大的理由,恨不得自己祖宗能换身皮,这样自己就可以换身皮了。
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与我们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那是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在某些人眼中就只剩下优势了,甚至明明是劣势,也一定要掰成优势来扯。
欧洲人的分权制,导致其制度只适合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国和大国的管理模式本来就有天渊之别。分权制,对于地方发展是有优势的,但是缺点就是,必然带来不稳定。中国并非没有试过分权制,比如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再比如晚唐、元朝等时期。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实行的分权制,结果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
其实简单计算一下,大英帝国的大规模殖民扩张运动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到达巅峰,但是也就是在18世纪开始走下坡路,美国独立就是其由盛转衰的标志。简单算一下,依然在百年之数中。
当然了,英国的情况与早期分权制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源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统治上的便利。一方面是知识、运输、通讯等方面的便利远远超过古典时期;另外一方面是枪炮的威力远远大于刀箭,而工业基地主要是在本土,殖民地缺少反抗的本钱。所以即便是美国独立之后,大英帝国也没有马上衰落,其扩张惯性一直持续到19世纪。但是这扩张与早期的扩张已经有所不同了,最大的不同就是效率大幅降低,这扩张居然逐渐变成了亏本生意。
为什么早期扩张是大赚,后期就变成了亏本生意了呢?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其制度的劣势无法有效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是存在极大的惯性的,所以在初期人们依然会惯性的将自己当成一个"英国人"去行动,这时候的效率延续了本土的效率,所以无论是土著的反抗,还是资本场上的竞争,殖民地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更多的是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的人们逐渐发现,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是一个英国人呢?这时候,大家自然就不会那么看重大英帝国的利益了。上面安排下来的事情,能推则推,推不了就拖,拖不了就敷衍了事。于是土著也镇压不了了,贸易也开始亏损了,产量也提不上去了,人心也开始散了。而英国的分权制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偌大一个国家就开始割裂、解体。到了20世纪,由于殖民地拥有了工业和军事基础,英国连强大的军事压制都难以做到了,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管辖这些殖民地的统治基础,所以大英帝国只能解体。
分权制一点都不稀罕,翻开历史书,在我国的周边一直有各种分权制国家。比如匈奴、西域各城邦、鲜卑部落、蒙古部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可能会很昌盛,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们就像昙花一样,总是骤兴骤亡,这就是分权制最大的劣势。历史上统治超过百年的大国,都是往集权制上靠拢。有些人嘲笑那些汉化了的民族战斗力下降,再下降也不至于降到零,岂不知同时期那些没有汉化的民族战斗力早就下降为了零——被人杀光了,还有什么战斗力?
一个民族,不可能永远走顺风路,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决定一个民族生存周期的,不是看他强大时多么威风,而是看他弱小时能否保全自己。木桶定律说决定容量的是最短的那根木板,强大的恐龙由于适应力差而迅速灭绝,弱小的哺乳动物统治世界,不是靠的武力。英国人应该庆幸他们遇到了好时期,这个时期屠杀与奴役已经不太流行了,他们也应该庆幸接班的人算是“友军”,否则迎接他们的复仇恐怕不会那么温和。
——————————————————————————————————
本来这个问题是问英国为什么不怕割据。所以我的回答是,英国事实上已经割据并分裂。这个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东拉西扯,从回答中拉出一句话来,企图断章取义的驳倒这句话,似乎驳倒了我的一句话,就可以证明大英帝国依然没有分裂一般。
评论区有人反对本人提出的,美国独立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转折点这一句话。问题是他们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下这个结论,主要是从效率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殖民地大小去考虑。什么意思呢?比如我问你清初和清末谁的军事效率更高,你非要因为清末的领土更大就认定清末的军事效率更高。
为什么说英国的殖民运动从18世纪开始走下坡路呢?我们看看英国人自己怎么说的吧。有一个英国人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说这句话的人是英国首相迪斯雷利,说话的时间是1852年。我不知道知乎上的人们是不是比当事人更明白当时英国的情况。他说话的时候,已经认为殖民地很沉重了,这沉重必然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我往前推导到了北美独立运动。
本人一再强调的是效率问题,英国人为什么初期不会觉得殖民地是累赘呢?因为初期效率高。为什么后来觉得是累赘了呢,因为后期效率低。当然了,虽然效率低,但是大英帝国依然还在扩张,不过扩张的方式、方法,扩张的影响,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被迫作出这种变化显然并非是什么好事情。大英帝国在1914年时拥有3350万平方千米的领地,在一战中还掠夺了一些德国的殖民地,是不是说大英帝国在一战时就很强大,二战时就更强大了呢?显然不是。事实上一战之前的英国已经非常虚弱了,所以德国人才敢虎口拔牙。所以我们不能看它殖民地那么大就觉得它没有衰弱,正如我前面举的例子,不能因为清末的领土比清初更大就认为清末没有衰落。这衰落的原因必然需要往前去寻找。
马克思1857年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英国驻印度总督的薪资是125000美元,各种津贴还要超过工资,也就是说英属印度总督年收入保底25万美元。
注意,1857年的25万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南北战争后,美国一盎司黄金值20美元。25万美元=350公斤纯金=现价1.3亿人民币。
稳稳的年薪一亿不香么?为什么要冒险造反?
当然,你可以说印度是最肥的殖民地,情况特殊。好,那我们再看一个老小边穷的地方:香港。不是1996年的香港,是1860年的香港,小渔村嘛。
1860年香港总督薪水是3200英镑。如果你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镑没概念,那我们换成大清的货币,当时银价值2万两白银。
五年清港督,十万雪花银。割据独立,且不说九死一生,即便成了不过一村长,哪里去赚这么多钱。实际上,哪怕帝国没落之后,末代港督收入依然远远高于伦敦的首相。
某些回答完全在偷换概念,像美国属于殖民地军民造反,跟割据搭不上边。其他殖民地独立也都是各种内外形势所迫。至于大英帝国各殖民地历任总督,绝大多数都是很忠诚的,一点单干的想法都没有过。
无他,祖国给的太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