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衰而不亡?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令人瞩目。而“衰落”则体现在:

帝国的瓦解与收缩: 这是最直观的“衰落”。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全球,英国庞大的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失去了大量的海外领土和影响力。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收缩,更是国际政治地位的下降。
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 相较于战后崛起的美国和后来的德国、日本以及东亚新兴经济体,英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一些传统产业(如煤炭、制造业)的衰退,也一度给英国经济带来挑战。
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减弱: 虽然英国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其单极化的全球影响力早已不复存在。与其他大国相比,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能力有所削弱。
国内社会经济挑战: 尽管英国整体上是发达国家,但其内部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压力等问题,这些都可能被视为“衰落”的体现。
“欧洲病夫”的论调(曾几何时): 在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时,英国曾因其相对保守的态度和经济表现,被一些人贴上“欧洲病夫”的标签。

二、 英国“不亡”的韧性:为何能避免全面崩溃或消失?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英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或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其“不亡”的韧性体现在:

1. 制度与政治的稳定性:
成熟的民主制度: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且相对成熟的议会民主制度。虽然存在党派斗争和政治辩论,但其核心制度框架稳定,能够有效地进行权力交接和政策调整。这使得国家能够相对平稳地应对内部危机。
法治精神: 长期以来,英国建立在尊重法律和契约精神的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和国家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大的国家认同与凝聚力: 尽管英国是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但“英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份认同依然存在,尤其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凝聚力。

2. 经济的适应性与转型能力:
金融与服务业的中心地位: 尽管传统制造业衰落,但英国成功地转型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以伦敦为代表)和高端服务业(如法律、会计、咨询、创意产业)的聚集地。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的蓬勃发展,支撑了英国的经济实力。
创新与研发能力: 英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强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的支撑。
贸易网络: 即使失去了广袤的殖民地,英国仍然通过其历史形成的贸易联系和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往来。脱欧后,英国也在积极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和协议,力图重塑其全球贸易地位。

3. 文化与软实力的影响力:
英语的全球通用性: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地位,为英国的文化传播和经济往来提供了天然优势。
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 英国拥有深厚的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戏剧等文化遗产,以及活跃的现代创意产业,这些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吸引力。BBC、英剧、英伦音乐等都具有全球影响力。
教育体系的吸引力: 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吸引着全球的学生和学者,为英国带来了人才和思想的活力。

4. 地缘政治与战略的调整:
“大西洋联盟”的角色: 英国与美国之间特殊的“特殊关系”是其重要的战略依托。这种关系在政治、军事、情报等多个层面都为英国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国际影响力。
北约的核心成员国: 作为北约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英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欧盟影响力上的某些不足。
灵活的外交策略: 英国一直奉行灵活的外交政策,能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其战略重心,例如在欧盟内部扮演的角色,以及脱欧后的全球化战略。

5. 历史经验与自我修正能力:
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成功转型: 英国是少数几个成功地从庞大的殖民帝国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之一。这种转型过程虽然伴随着阵痛,但显示了其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没有在帝国解体中崩溃。
吸取教训并反思: 英国历史上多次经历危机,但也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并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三、 英国“衰而不亡”的辩证关系:

理解“衰而不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适应性发展。

“衰”是相对的: 英国的“衰落”更多是相对于其过去辉煌的巅峰时期,以及与其他新兴大国相比而言的相对衰落。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失去了所有实力,而是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
“不亡”是韧性的体现: 英国之所以“不亡”,是因为其拥有深厚的制度根基、强大的经济适应性、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以及灵活的地缘政治策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并保持其作为一个重要国家的地位。
“衰”可能也是“不亡”的动力: 一定程度的“衰落”感,反而可能激发英国进行改革和自我革新的动力,使其能够摆脱过去的包袱,适应新的挑战。例如,脱欧本身就是英国在重新审视其国际地位和发展模式的一种尝试(尽管结果仍有争议)。

总结来说,英国“衰而不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制度韧性、经济的转型能力、持久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灵活的地缘政治策略。 它没有因为帝国的瓦解和经济的相对下滑而崩溃,而是通过不断调整和适应,成功地过渡到一个更注重金融和服务业、保持国际文化影响力并寻求新的国际合作模式的现代国家。 这种“不亡”并非停止发展或维持巅峰,而是在变动中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它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古老国家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通过改革和适应来维持其地位和活力的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问题不严谨的地方不少答主都说过了,不过我想题主想问的,应该是为什么英国没有中国式的王朝末期的大起义和后来的改朝换代。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 英国的王朝更迭总是在过家家
  • 英国农民起义不改朝换代

英国的王朝更迭总是过家家

自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以来,英国虽然有王朝变迁,但是这种变迁往往是宫廷的,并且两代王朝之间并没有群雄逐鹿的过程——当然说没有竞争也不对,玫瑰战争打的也惨烈,但是竞争对手互相也是亲戚。所以整体来说,从诺曼王朝一直到现在的温莎王朝,一直是亲属之间的授受,无非是堂弟继承王位,还是表叔来继承——对应到中国,大约和周隋相代差不多,外公夺了外孙的天下。

这和中国的王朝更迭完全是两个概念,无论是斗争的激烈程度,还是前后两代的血缘关系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时候甚至就是完全和平的过度。

这种差异,和其婚姻和继承法的关系很大。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一夫多妻的,只要任何一个妃子,哪怕是宫女有了皇帝的儿子,只要没有其他的竞争者,那么这个儿子就拥有合法的皇朝继承权。如果一个儿子都生不出来,那么皇帝依然可以通过过继的方式,夺取自己近亲的子嗣,来作为自己的法定的继承人。

虽然偶尔也有『皇太叔』、『皇太弟』的出现,但是这样依然可以广义的归为 『皇家的男嗣』,只不过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一种破坏罢了。整个过程中,公主们是不拥有任何继承权的,甚至于基本上就处于权力中心之外。公主没有继承权,就不会有改姓的问题。

所以简单的概括起来,中国的皇权继承方式,就是以皇家的男嗣为核心的代相沿袭。而每一代皇帝都可以娶很多的妃子,来增加自己至少有一个男嗣的概率

中国一定是来自皇家的男性继承人做皇帝,那么基本上就决定了一国一姓,不会自发的改朝换代。但是欧洲在这方面是不同的。欧洲并没有法律上的一夫多妻,即便是国王,可以有很多的情妇,但是也能只有一个王后,而私生子要继承王位的阻力是非常大的。尽管可以休了再娶,但是这种串行的生儿子效率,比中国皇帝的并行模式低了很多

所以时间一长,欧洲的王室必然会断了男嗣。那么女性是否能继承大位,就非常的微妙了。

欧洲在这方面是一洲两制,实行萨利克法案的地方,比如法国和部分日耳曼地区,女性没有继承权,但是英国是有的。

女性可以继承,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女性的儿子是不是可以继承。事实上欧洲中世纪依然是重男轻女的,即便女性可以继承,最后往往落实在女性的长子上。这样一旦继承了,儿子的姓其实是跟父亲,也就是国王的女婿的,那么相当于这个国家国王的姓就变了——也就改朝换代了。这样就继续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长女的儿子和次男/私生子,谁的继承权比较大。如果有直系,那么直系继位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直系男嗣,大家都是这么拐着弯的,那就是可能要比划比划了。

英国几乎所有的王朝更替,都是因为没有直系子女而导致的亲戚纠纷。最后无非娶一娶,嫁一嫁,王朝就更替了——因为换姓了。几乎总是以贵族婚姻而开始,以贵族婚姻而结束。那种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豪迈是没有的。

从诺曼到金雀花

亨利一世无子,指定女儿玛蒂尔达继承王位。但是玛蒂尔达的表兄斯蒂芬近水楼台,先登大宝。玛蒂尔达嫁给了安茹伯爵,那么亨利一世指定的法统就落在了安茹伯爵的儿子亨利身上。

后来亨利和自己的表叔斯蒂芬爆发了战争,最后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为王,但是死后传位给亨利,亨利继位之后,国王的姓换了,金雀花王朝开启。

从金雀花到都铎

后来金雀花王朝内战,一方为约克家族,一方为兰开斯特家族。最后的结果是胜利方亨利七世娶了失败方理查三世的侄女,两家血脉合体,消弭了合法性的争议,产生了都铎王朝。

从都铎到斯图亚特

詹姆斯六世是苏格兰国王。这个苏格兰国王来的就很另类——他是上任苏格兰国王的女儿和其女婿斯图亚特的儿子,因为苏格兰国王无子,所以继承权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而当时英格兰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临终前暗示自己乐意看到自己的表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于是都铎王朝结束,詹姆斯六世由外藩入继大统(考虑到苏格兰和英格兰长期的不友好关系,说是外藩也不对,大约类似于南唐的国君入主大宋做了皇帝),称为詹姆斯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启。

从斯图亚特到汉诺威

安妮女王驾崩之后,排在前面的几十个继承人都是天主教徒,而1701年的法案不许天主教徒继承王位。于是汉诺威的选帝侯乔治,作为詹姆斯一世,也就是斯图亚特王朝『开国之君』外孙女的儿子,因为信仰的是新教,所以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开启了汉诺威王朝。

比较搞笑的是,汉诺威王国当地是实行萨利克法案的,也就是女继承人,比如维多利亚女王是不能继承自己的父亲汉诺威的王位的,而是只能单独做英国的女王,而把汉诺威的王位交给自己的叔叔。

从汉诺威到温莎

维多利亚和自己的表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艾伯特结婚,生下一子继承了王位,所以王朝变迁,称之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后来因为世界大战,国内反德情绪高涨,于是乔治五世决定把德国的元素去掉,更名为一个非常英式的名字温莎,一直用到现在。

英国农民起义的作用

上面只是解释了王朝的变迁,但是还需要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在什么地方?难道英国平民就是逆来顺受的?

当然也不是,但是英国农民起义陷入了去中心化的怪圈,所以完全不能成事。

1381年,英国农民大起义,直接攻入伦敦,把国王和贵族堵到伦敦塔里面。按照中国的规矩,这基本上就是赢了,无论是自建新朝,还是走一把禅让,都是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是基于中国的皇帝本身具有的重大的象征和实际意义上。中国的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万民的主宰,皇帝被俘,首都沦陷,那么基本上丢半壁江山是基本没跑的。但是英国本来就是一个王权比较弱的国家,国内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公侯,这些封建主和国王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共同利益,又勾心斗角的。

即便农民们杀了国王,贵族们很容易按照继承法马上找一位新国王——一个连开国君主的表侄孙都有继承权的地方,根本不愁国王的人选。而农民们本身能打到伦敦去,其实也是地方贵族纵容的结果,贵族们也想利用这些农民给国王施加压力。

英国的集权度在欧洲来说都是比较弱的,杀了国王除了落人口实被血腥镇压之外,也无法给农民们带来其他的利益,更不会让地方的封建主丧失核心。就像五代十国一样,后汉内部发生政变,关吴越、南唐的统治者什么事情呢?而这种小块的封建主统治也创造了差异化,让各个地方的农民很难大联合起来改朝换代。举个例子,战国七雄的时代也延续了几百年,战国的时候动不动倾国而战,对平民的逼迫是很厉害的,但是无论怎么逼迫,也都没有诞生跨国的农民起义。这几百年间,主角始终是战国的贵族们。英国也是如此,长期的割据和分权,基本上很难产生革命性的农民起义。

而相应的,在秦朝大一统之后仅仅十几年,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

在弱王权的英国,农民起义从来没有能改朝换代过,农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武力来逼迫公侯乃至于国王们签署一些合同和文件,能够让他们生活比之前好一点点罢了。

user avatar

描述不恰当。英国有王朝更迭,但英国没有改天换地。原因很简单;一,是一夫一妻制;二,国家有诸侯。

简单解释下,一夫一妻制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皇帝/国王绝嗣,绝嗣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女儿能不能继承皇位,如果女儿能,那女儿的儿子再继位时这国家就已经换姓了。再说诸侯。中国是集权社会,皇帝是天子,天下百姓都是臣民。但英国不是,英国是封建社会,百姓和国王间隔着贵族,也就是常说的附庸的附庸,不是你的附庸。封建社会,国家是切分成无数小块的,我们随便起些名字,ABCDEFGH……。切分的国家是没有联动性的,假如A贵族手下的农民把贵族和国王杀了,那这个影响就只限于A和国王,而BCDEFGH等依然是稳定的,他们只要开个会,找人替代国王就好。

user avatar

这年头了,怎么还有这种问题?飞一趟伦敦,会比马克思那会儿更麻烦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