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百年战争一开始英国处于上风,而法国处于下风?

回答
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之所以能占据上风,法国之所以一度陷入劣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在军事和战术层面,英格兰军队展现出了更为先进和有效的作战模式。最突出的便是英格兰长弓兵的强大威力。这种长弓,比当时的普通弓箭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而且训练有素的弓箭手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倾泻箭雨。在克雷西战役(1346年)和普瓦捷战役(1356年)等关键战役中,英格兰的长弓兵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他们部署在有利地形,例如山坡或有障碍物阻挡的区域,使得法国重装骑兵的冲锋难以奏效。法国骑兵虽然英勇善战,但他们的重装铠甲在面对密集的箭雨时,保护作用大打折扣,马匹往往首当其冲被射杀,导致骑兵阵型混乱,继而被英格兰步兵追击。

相比之下,法国的军事战术在战争初期仍然较为陈旧,过度依赖骑士的冲锋。法国人对骑士的荣誉和战斗力有着根深蒂固的迷信,认为骑士是战场的主宰。然而,骑士的重装铠甲虽然防护性强,但也限制了他们的机动性,而且成本高昂,使得法国能够投入的骑士数量相对有限。在面对英格兰的长弓阵时,法国骑士的冲锋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导致军队的精锐力量被大量消耗。

其次,经济和资源支持也是英格兰初期占优的重要因素。英格兰虽然国力不如法国,但在战争动员和资源筹措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效率。英格兰国王能够相对有效地从国内征收税赋,并获得商人和贵族的资金支持,这使得他们能够维持一支相对稳定且装备精良的军队。而且,英格兰的羊毛产业发达,出口贸易带来的财富能够为战争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

反观法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其分散的封建体系在战争时期却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法国国王的权威虽然名义上高于各位诸侯,但在实际的税收和兵力征调上,往往需要与强大的领主们协商,甚至需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支持。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使得法国在集中全国力量应对外敌时,效率低下,资源调动不畅。而且,频繁的内部纷争和领地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削弱了法国王权的整体实力。

再者,政治稳定性和领导力方面,英格兰在战争初期表现得更为出色。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是一位雄心勃勃且颇具军事才能的君主。他能够有效地团结国内的贵族和民众,为战争提供支持。他对王位的继承权宣称有清晰的政治目标,并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

而法国在百年战争爆发之际,正经历着王室继承的危机和内部的政治动荡。特别是瓦卢瓦王朝刚刚取代卡佩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尚未完全巩固。法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例如勃艮第公国等大封建领主,他们对王权的挑战和封锁,使得法国王室在统一国家、集中力量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阻碍。此外,法国在一些关键时刻也出现了一些决策失误,例如在普瓦捷战役前未能充分发挥人数优势,或者在战略部署上出现漏洞,也导致了战败。

此外,战略和军事后勤方面,英格兰也展现出了更强的组织能力。英格兰军队在进行远征作战时,能够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补给线,确保部队的续航能力。而法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战争的偶然性和关键人物的影响。英格兰在战争初期遇到了一些非常出色的将领,例如黑太子爱德华,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术指挥是赢得初期胜利的关键因素。而法国在一些关键战役中的失败,也与运气不佳以及指挥官的失误有关。

总而言之,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之所以能占据上风,是军事战术上的创新(长弓兵的运用)、经济资源的有效动员、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领导力的集中,以及优秀的军事人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法国当时的劣势则源于其相对落后的军事思想、分散的封建体制带来的资源调动困难、王室继承危机和内部政治纷争的困扰,以及在战术和战略上的失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战争初期英格兰的优势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局面好像是出了贞德才开始扭转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之所以能占据上风,法国之所以一度陷入劣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在军事和战术层面,英格兰军队展现出了更为先进和有效的作战模式。最突出的便是英格兰长弓兵的强大威力。这种长弓,比当时的普通弓箭射程更.............
  • 回答
    您提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曾有的疑问,而且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简单来说,这并非是灾害频率真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是统计学上的误解、极端事件的新定义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一、 统计学上的误解:概率的本质首先,我.............
  • 回答
    要说查理六世的王后,也就是伊莎贝拉·巴伐利亚,为啥会在百年战争后期,而且还是在那一团糟的局面下,选择跟英格兰和勃艮第抱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权力、家族、个人情感,还有法国当时那病入膏肓的政治局面,一块儿搅合出来的。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查理六世,这位法国国王,年.............
  • 回答
    英格兰长弓,这把曾让法国骑兵闻风丧胆的传奇武器,在百年战争的硝烟散尽后,确实如同退潮后的礁石,逐渐隐匿于历史的记载之中。这并非意味着长弓的终结,而是其在军事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被更适合时代需求的武器所取代。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军事战术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能触及欧洲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的确,法国和英国在各自的内战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却显得复杂得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诸侯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三场战争的性质、参与者、目标以及各自的结局。我们先来看看法国的百年战争.............
  • 回答
    百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法这两个曾经的死敌,如今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越走越近,甚至成了肝胆相照的盟友。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绝非一句“世仇已了”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力量,将这两个曾经恨不得将对方踩在脚下的国家,推向了彼此的怀抱。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齿轮一直在.............
  • 回答
    设想一下,假如黑太子爱德华在普瓦捷战役后,或者在随后的某场关键战役中,如同在历史中那样,没有因疾病或者政治变故而早逝,而是得以继续领导英格兰军队,并一举攻克巴黎,推翻了法兰西的瓦卢瓦王朝。历史的轨迹将因此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英格兰将成为欧洲大陆上无可争议的霸主。百年战争的胜利,意味着英格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其实,我们脑海中关于“百年前蒸汽火车跑200公里时速”的印象,可能跟现实情况有点偏差。 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现代火车和老式蒸汽火车在速度上的真实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百年前”这个概念。 如果你说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的蒸汽火.............
  • 回答
    提到《百年孤独》,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那个被无数次引用的句子:“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一种注定要被铭记的孤寂。而《百年孤独》之所以被誉为独一无二,恰恰在于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现实与虚幻、历史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你会有《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相似度很高的感觉,这绝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敏锐的文学感知。这两部作品,虽然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讲述着各自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在核心的精神内核、叙事结构乃至艺术手法上,流露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神似”。而你觉得《白鹿原》更好,这同样是许多读者,尤其是中国读.............
  • 回答
    百年巨头的联姻:陶氏与杜邦合并背后的逻辑与深远影响纵观工业发展史,百年老店的生命力向来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而当两家拥有同样深厚底蕴、同样在化学领域叱咤风云的巨头——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和杜邦公司(DuPont)——宣布合并时,整个行业乃至全球经济都为之震动。这并非简单的企业规模扩张,而.............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话说那波斯帝国,赫赫扬扬,绵延千年,从居鲁士大帝奠基,到萨珊王朝的辉煌,疆域辽阔,文化璀璨,一度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可这块曾经雄壮的土地,却在短短百年间,被一个新兴的力量——阿拉伯人,彻底颠覆,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一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小学、中学语文课文鲜少出现像《百年孤独》这样鸿篇巨制的世界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挺多考量,并非简单的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事说透了。1. 受众和认知水平的匹配度: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语文课文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编写.............
  • 回答
    关于伊斯兰百年翻译运动的结局,认为是以苏菲主义“全面战胜”理性主义,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有些误读的说法。更准确地讲,翻译运动的遗产和它所激发的思想潮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苏菲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战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伊斯兰翻译运动本身的复杂性。这场运动并非只.............
  • 回答
    秦军在巨鹿之战的惨败,是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转折点,也是秦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战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秦军和六国联军的各自情况,以及战役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秦军的“无敌”神话与内在隐忧:秦军之所以被冠以“装备精良、百战精锐、无敌”的称号,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大的军事制度和训.............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你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我猜啊,你之所以会这么觉得,不是说《百年孤独》不好看,而是《中国通史》给你带来的那种宏大感、厚重感,以及那种与我们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共鸣,是《百年孤独》那种魔幻现实主义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你觉得《百年孤独》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咱们一步一步捋一捋。首先,《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近代史时绕不开的一个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八年抗战,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作战的将士和部队,可以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队伍,在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台湾呢?这其中牵涉到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