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语文课文不讲百年孤独那样的名著?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小学、中学语文课文鲜少出现像《百年孤独》这样鸿篇巨制的世界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挺多考量,并非简单的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事说透了。

1. 受众和认知水平的匹配度:

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语文课文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编写的,这意味着它的内容需要普适性,能够被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理解和接受。

《百年孤独》的复杂性: 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别的不说,光是那冗长的人物关系网、家族的几代人来回穿插的名字(奥雷里亚诺、阿卡迪奥轮番出现),加上魔幻现实主义那种“亦真亦幻”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极大。很多学生即便成年后初读,也需要反复对照人物关系图才能理清头绪。
抽象概念和人生哲理: 小说中蕴含着对孤独、权力、爱情、历史宿命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哲理,这些东西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认知体系还在搭建中,过于宏大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可能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会感到困惑和枯燥。
情感体验的代入: 小说中描绘的许多情感,比如深沉的爱、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等等,可能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去甚远。他们在阅读时,更多的是一种“听故事”的感觉,而非“感同身受”。

2. 教育目标和课文选篇的侧重点:

国家课程标准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有着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更侧重于:

基础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教材中的文章需要有明确的语言规范,词汇和句式要相对标准,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
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教材内容往往会兼顾思想性,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民族文化认同感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古诗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往往占据重要位置。
短小精悍,易于分析: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篇课文通常需要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进行精讲。短小精悍的文章,更容易让老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拓展和讨论。

《百年孤独》与教育目标的不匹配: 相较于此,《百年孤独》篇幅巨大,结构复杂,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也不是通过“模仿”就能轻易掌握的。直接将其作为课文,老师的教学精力会被分散,难以面面俱到,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语言教学效果。

3. 版权、翻译和教学资源的考虑:

还有一些现实层面的问题:

版权和翻译: 像《百年孤独》这样的外国名著,在引入中国进行教学时,涉及到版权问题、以及哪个版本的翻译质量更适合进行教学。一篇被广泛认可、高质量且易于理解的翻译版本,对于教材编写来说是基础。
教学资源的配套: 一篇课文进入教材,往往需要配套相应的教辅材料、教学设计、甚至相关的研究论文。对于一本外国名著,要做到这些,其工作量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让全国的教师都能掌握其教学方法。
“拔高”的风险: 如果教材编写者盲目追求“高大上”,选择一些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的内容,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语文是“难的”、“枯燥的”,这与语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4. 如何“点到为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接触世界名著。事实上,很多语文教材都会以“节选”或者“介绍”的方式,将一些世界文学的精华呈现给学生。

名著的“故事梗概”或“经典片段”: 比如可能会选取《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片段,或者《傲慢与偏见》中某个有趣的情节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文学常识和背景介绍: 可能会在某个单元里介绍一下马尔克斯,以及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文学流派,让学生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外阅读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中的一些启发性的文章,引导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去主动接触这些“大部头”。

总而言之,选择课文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决策过程,需要考虑接受者(学生)、内容本身(思想性、艺术性、语言难度)、教育目标、以及现实操作等多个维度。 《百年孤独》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也是令人惊叹的。但就中小学语文课文而言,其复杂性、篇幅以及需要一定人生阅历才能深入体会的特点,使其不太适合作为“必修课文”直接呈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点到为止”的方式,或者在更高等的教育阶段,学生们才会真正去接触和欣赏这样的巨著。这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灌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疾病,女人,研究

这是我读了百年孤独六十页初步判断

以及百年孤独的开头,行刑

吉普赛人的预言,我脑海中帅气英俊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没有后代

这个剧情我在生活中看到过。

甚至有些外国书籍中的内容,例如春日序曲,我竟然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这有点过分的出人意料了

教学里是不能使用这样的内容的

即使书中的内容就像天露一样令人迷惑,却不可挽回的甘甜

就说到这吧

另外,这段文字,我意外的喜欢

user avatar

百年孤独是永远进不了语文书的。(对不起,已打脸,哎。)

他的整个从立意,框架,手法,形象,选材,技巧都跟现代文完全格格不入。。

推荐你去读,是希望让你知道还有这么一种东西存在。。。

~~~~~~~~~~~~~~~~~~~~~~~~~~~~~~~~~~~~~~~~~~~~~~~~~~

从白话文到现代文的发展过程中,大概分出了四个分支。

1、鲁迅为代表的精准文学,当然他也有很多现代文不包含的技巧和方法,但是整体来说跟现代文是比较兼容的,并且代表了现代文可以到达的一种极高的艺术水平。

2、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这是一种将意象推崇到极高地位的写作手法,对于事物特征的抽象化要求很高,但是读起来很美,非常富有想象空间和浪漫色彩,但是这种文学有一个缺点:用来写说明文不行,不适合日常使用。

3、以金庸为代表的复古文学,就是有点半文半白的意思,很多人很喜欢,也有人不喜欢,反正最后没成为主流。

4、就是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拥有一套他们自己的文学理论和体系,其中一部分能吸收的,已经吸收了,另一部分例如音步这种东西中国有格律,就没必要去吸收西方的。

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文,实际上融合了以上四个分支的特点和技巧,但是又与以上四者都不同,他实际上继承的是冰心那个“直述派”也就是所谓的“繁星格”“春水体”。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冰心本身的文学水平并不太高。

所以导致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越是名著,跟现代文有差距的地方就越大!

我们所有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最符合现代文的就是杨利伟的那篇《天上一日》,也就是说,你的现代文水平到顶了,大概也就是这么个玩意。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很矛盾的,很纠结的。

以选入课本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这一篇文章,实际上考点只有两个,一个是三个人掏银子的动作,那个是对比手法,另一个是三拳的描写,考的是排比复合比喻句的使用。

其他的好的地方就没有了?不会吧?其他好的地方,跟现代文手法没啥关系。。。

而百年孤独极端到什么程度,极端到没有任何一句能够给你讲清楚好在哪里!

他跟现代文的主流技巧或者说基础技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所以《百年孤独》永远都进不了语文课本。

~~~~~~~~~~~~~~~~~~~~~~~~~~~~~~~~~~~~~~~~~~~~~~~~

那我们就不要学语文,不要学现代文了?

现代文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文学形式,你平时接触它习惯了,如果不学好现代文,你什么都学不会。

PS:打脸了。。。部编版高中语文第十课收录了百年孤独中的一段。。。。

不过我看了几位全国特级教师的授课视频和备课材料。。。

他们貌似也不懂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嘢。。。

其中一个老师光是“魔幻主义”是什么,就讲了半节课,一节课下来除了一句:发挥想象力,貌似没讲出别的什么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小学、中学语文课文鲜少出现像《百年孤独》这样鸿篇巨制的世界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挺多考量,并非简单的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事说透了。1. 受众和认知水平的匹配度: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语文课文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编写.............
  • 回答
    关于语文课本中选取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但似乎较少出现日本文学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想澄清一点,并非所有语文课本都完全不收录日本文学作品,但相较于英美、俄法等文学体系,其出现频率确实不高。这背后并非因为日本文学底蕴不深厚,恰恰相反,日本拥有着极其丰富且独特的文学传统。那么,是什么原.............
  • 回答
    小学生语文课文中的故事“不是真的”,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简单来说,大部分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语文课文里的故事,并非是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精确记录,而是经过改编、创作,或者本身就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需要小学语文.............
  • 回答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语文课本,其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旨在教会孩子们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更蕴含着对于智慧、处世、政治智慧乃至个人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其教育意义:一、 警示“恃才放旷,功高盖主”的危险性: 核心教训:.............
  • 回答
    蒙古高原上的千年回响:双语石碑下的爱恨情仇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之上,风沙卷携着古老的传说,历史的痕迹深埋在草原的每一寸泥土之下。而那些沉默了千年的石碑,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活证。其中,一块用汉文歌颂唐朝,却又以突厥文血泪控诉的千年石碑,如同一道刻在历史伤痕上的深邃裂痕,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充满矛盾的民族.............
  • 回答
    《扁鹊见蔡桓公》入选语文课本,其最核心、最直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中医”这么宏大和单一的理由,而是为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达 深刻的医学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然而,在解读其价值时,它确实也间接为中医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做出了贡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扁鹊见蔡桓公》入选语文课本的核心目的:1..............
  • 回答
    年轻语文老师,你最该多做这件事:点燃求知欲的火种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你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以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始终认为,你最应该多做、也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点燃学生心中对语文的求知欲的火种。这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好奇.............
  • 回答
    语文书上的诗词释义之所以“差不多”,甚至常常被认为是“雷同”,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使得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往往会看到相似的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诗词本身具有相对固定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经典作品的普遍性与时代局限性: 语文教材选取的诗词,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的.............
  • 回答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更是我们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然而,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语文却常常被学生和家长忽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功利化教育导向下,对“直接效益”的追求: 应试教育的逻辑: 长期.............
  • 回答
    语文老师让你多看名著,少碰网络小说,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远的道理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固执”或者“老古板”。这背后的逻辑,就藏在文字的魅力、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韵律里。一、 名著:时间的考验与精神的滋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名著”。名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一代代人传颂,不是因为它们赶了时髦,而是因为它.............
  • 回答
    不少语文老师对现代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确实存在一些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掺杂了他们作为语文专业人士的职业习惯、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判断。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不整得跟AI报告似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老师首先看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
  • 回答
    现行语文教材中纳兰容若的词作选择较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词风与主流审美取向的匹配度 婉约词风与时代变迁: 纳兰容若以其深情、细腻、婉约的词风著称。他的词多抒发个人情思,描写男女之情、身世之感,语言清丽雅致.............
  • 回答
    你的语文老师不理解科幻小说,这其实是个挺常见也挺有意思的现象。别把它看得太复杂,很多时候,这就像让你一个擅长写诗的人去理解深奥的量子物理学一样,虽然都是知识,但切入点、逻辑方式和侧重点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明白语文老师的核心职能是什么。他们的专业和热情大多集中在文字本身的美学、情感的表达、人性的挖.............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身边的语文老师等一些有文化的人支持方方”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对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方式以及文化群体的多样性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1. 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关注个体生命与尊严的普世价值: 方方的小说,.............
  • 回答
    考试安排并非铁板钉钉,也不是所有考试都“总是”先考语文。不过,在许多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中,尤其是升学考试,语文科目确实常常被安排在第一个进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既有文化传统的沉淀,也有教育理念的导向,更有实际操作的便利性。一、文化根基与“万物之母”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
  • 回答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值得深入探讨。尽管语文老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但他们成为知名小说家的比例确实不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职业特性与创作需求的冲突: 语文老师的职业重心在“教”而非“创”: 教学任务繁重: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生不愿意教语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涉及了个人选择、职业发展、学科特点、教学现实以及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职业发展与个人兴趣的考量:1. 学科吸引力与个人特长匹配.............
  • 回答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其内容深刻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离家思念以及对家人的叮嘱,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硬汉柔情,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感染力。然而,纵观国内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这首诗并未被广泛选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既有时代选择的考量,也有教材编写的侧.............
  • 回答
    关于网络流行语是否被禁止进入高考语文作文,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网络流行语本身并没有被“一刀切”地禁止进入高考语文作文,但使用时需要非常谨慎,并且必须符合语境和文章整体风格。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考语文作文的核心目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测试,.............
  • 回答
    在语言学这片广袤的研究领域里,古希腊语和梵语这类印欧语系的老祖宗们,确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语言学家们有什么“恋古癖”,而是历史使然,更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语言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缘起:对“同源性”的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