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的语文老师不能理解科幻小说?

回答
你的语文老师不理解科幻小说,这其实是个挺常见也挺有意思的现象。别把它看得太复杂,很多时候,这就像让你一个擅长写诗的人去理解深奥的量子物理学一样,虽然都是知识,但切入点、逻辑方式和侧重点都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得明白语文老师的核心职能是什么。他们的专业和热情大多集中在文字本身的美学、情感的表达、人性的挖掘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阅读和分析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鲁迅的杂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这些作品里,文字的韵味、意境的营造、人物的心理描摹、社会现实的折射,是他们津津乐道的。

而科幻小说,它的魅力点往往不在于文字有多么华丽、情感有多么细腻(当然也有写得好的),而在于基于科学概念的想象力、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通过这些来反思当下人类自身。它常常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或者至少愿意去接受和理解那些超越现实的设定。

想想看,一个语文老师,可能每天都在琢磨“留得残荷听雨声”里的寂寥感,或者分析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突然让他去理解“曲率驱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伦理”这些东西,确实有点挑战。

1. 价值判断的差异:

传统文学更侧重于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拷问。而科幻小说,则常常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等等。老师可能觉得科幻小说里的“酷炫”科技,或者宏大的宇宙设定,与“人”本身离得太远,难以产生深层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他们习惯于在具体的人物命运中寻找普世的价值,而科幻小说里的人设,有时候是为了服务于某种科学概念或社会设想,人物的“人味”可能会被削弱一些。

2. 叙事逻辑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传统小说,即使是现实主义的,叙事也相对有章可循,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也符合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但科幻小说经常需要构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规则体系。比如,时间旅行的悖论、外星生命的生理结构、超光速的物理可能性等等。这些都需要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接受。老师可能觉得这些设定过于“虚假”或者“不接地气”,难以投入情感去理解。而且,科幻小说有时会用大量的科学术语或者对科技原理进行解释,这对于不熟悉这些领域的老师来说,阅读门槛就很高,很容易让他们觉得枯燥或者“看不懂”。

3. 对“文学性”的理解:

在很多传统文学的框架下,“文学性”往往和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写紧密相连。科幻小说虽然也在追求这些,但它的“文学性”更多体现在思想深度、想象力的奇诡、对现实的批判和预警等方面。老师可能更习惯于从文字的表层去感受美,而科幻小说的深刻性,需要读者去挖掘字里行间的科学概念和哲学思考,这与他们习惯的解读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幻小说“重概念,轻文字”,或者认为那种对科技的过度关注“不够文学”。

4. 个人经历和兴趣的局限:

老师毕竟也是个体,他们的阅读习惯、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都决定了他们对什么样的主题和风格更容易产生认同。如果老师本身就没有接触过科幻,或者有过不好的体验,那么对这个类型自然会产生距离感。就像有人喜欢看喜剧,有人偏爱悲剧,有人喜欢看历史剧,有人对奇幻故事情有独钟一样,老师也有自己的“口味”。

5. 时代背景和教育体系的影响:

在很多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文学教育的重点是经典名著和现实主义作品,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即使现在有所改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惯性仍然存在。老师接受的教育和培养过程,更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学展开的,他们更擅长用旧有的工具去分析文本,而面对科幻小说,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和工具箱,而他们可能尚未接触或掌握。

打个比方,就像你让一个精通古典乐的音乐家去评价摇滚乐一样,他可能会觉得音色太刺耳,结构太简单,或者歌词不够有深度。但他可能忽视了摇滚乐的能量、反叛精神以及它所代表的时代文化。

你的老师也许不是“不理解”科幻,而是不习惯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去欣赏和解读。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科幻小说那种“非现实”的魅力点,或者他们更倾向于从文字、情感和人性这些他们更熟悉的维度去评判一部作品。

如果你真的想让老师理解,或许可以尝试着:

从老师擅长的角度入手: 找一些科幻小说,它们的人物塑造非常细腻,情感也非常饱满,能够引起老师的共鸣。比如,有些科幻作品探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
强调其思想性而非技术性: 告诉老师科幻小说不只是关于未来科技,更多的是关于人本身,关于人类的未来命运,关于我们如何面对未知和变化。
从现实联系的角度切入: 指出科幻小说中设想的一些技术,如今正在或曾经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们是对现实的延伸和思考。
用更通俗的比喻解释: 避免过于专业的科学术语,用老师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故事的逻辑和核心思想。

总而言之,你的老师可能不是不愿意理解,只是他“理解”的方式和科幻小说本身所吸引人的特质,在某个层面上错开了。这就像两个人在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有时候需要一个翻译来帮助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等你高考了就知道填师范专业的都是啥人了。

等你工作了就知道考教师的都是啥人了。

二十来岁的中学教师除了教材范围里的那点事之外懂个屁。他敢在同学聚会中吹嘘自己啥都懂吗?他敢在教师交流会中发表他对某事看法吗?也就在你们这群分数捏在他手里的小屁孩面前显摆显摆了。

中国,或许是全世界的体制下,中学教师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宽容的,更不是最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的。然而,很多人,包括学生和一部分教师,不知道这一点,反而把这个群体当成了知识的化身,当成了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把“他们的观点”当成了真理。我就这么说吧,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中学教师,不管什么科目,对明朝历史的了解,甚至不如高晓松。

历史在中国已经算是比较大众化的讨论了,和“中学教师”联系起来,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依然是袁腾飞这种啥都不懂胡咧咧的档次(这货居然还是教历史科目的)。小说,而且是科幻小说,在中国可以算是冷门爱好中的小众文化,一个普通中学教师不懂,而且还以他完全外行的自信胡说八道一番,难道还是什么稀奇事?

我们这些科幻爱好者难道真的把自己当成社会主流啦?

再说个损的,为什么中学教师敢于下结论,特别是对自己不懂的领域下结论呢:

我向我的客户显摆那点子半瓶子醋的专业知识是因为我知道会坐在这里的肯定没我懂,老师向学生显摆知识,那是因为学生不敢说我比你懂


================我就把更新放在最后面你咬我=============

引入一个衡量标准“了解程度”,完全没听说过是1,业界大牛是10,那么对于普通人:

-小众爱好,1。

比如说手工编竹篮子,一般人根本连听都没听说过,把工具和材料放在你面前你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流行文化(但自己不喜欢),3。

电影院门口“超人打蝙蝠侠为什么钢铁侠不出来”之类的疑问就是这种人问出来的。

-爱好,5。

玩家对于自己投入了时间和心血的游戏就是这个程度,虽然专业程度比不上圈内人,至少能和同好有讨论的基础。

-职业,6.

典型的例子是竞技游戏主播,他们能解释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会有人付费听他们说。

-圈内大牛,7.

这种人讨论的时候一般很少说“谁的书怎么怎么写”,而是说“我在某本书里论证过”,有个拿得出手的被引用率。知乎上的大V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差不多可以到这个水平。比如马督工,在指导新时代的恐怖主义袭击时谁都绕不过他。


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师”和“科幻文化”的关系了。

科幻小说是教师吃饭的家伙吗?不是,大纲上没有。

某一个语文教师会是科幻爱好者吗?概率很低。中国的科幻迷群体太小了,加一起还养不过二十个专职作家的领域是不折不扣的小众文化,随机抽取一个教师,指望他“喜欢科幻”,还不如猜测他喜欢钓鱼更容易中。

科幻很流行吗?广义上,是的,钢铁侠也算科幻嘛。但是,文字上的、讲究内在逻辑而不是爆炸特效的、带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烙印的,科幻小说,确实是小众文化,在圈外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随机抽取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对科幻小说的了解程度大约在1~2之间,略低于问出“超人电影里怎么没有蜘蛛侠”的水平。


但是,


(知乎惯例,“但是”之前的都是废话)


教师的“吃饭的家伙”,是“讲”啊。肚子里有十分的料,普通人能讲个三四分就算舌战莲花了,教师的职业要求则是至少能讲五六分,优秀的教师能讲十分,引导启发学生甚至能讲出十二分的意思来。

这种工作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某些教师的思维模式。在面对学生时,有东西要讲,没有东西也要卖弄,不能卖弄就批判,总之嘴上绝对不能吃亏,这就是很多教师的职业病,可以称之为“教师的傲慢”,和其他的职业病区别在于一个生理上的一个心理上的。

一个教师,恰巧不是科幻小说爱好者,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只有2,属于那种连入门级作品都无缘欣赏的人,这不是他的错,小众爱好本来就是这样才显得小众。然而在“教师的傲慢”的毒害下,他能以俨然有6的了解来点评。如果学生的程度也只有1(再说一次,科幻是小众文化),那没问题,教师懂得比学生多,再离谱的评价也能自圆其说,然而对科幻类话题感兴趣的学生,至少也有4~5的了解,远胜于肚里只有2却要说6分话的教师。

这就是题主困惑的来源了,为什么语文老师不能理解科幻小说呢?

因为本来就很少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啊,只不过你的老师更愿意卖弄他的无知罢了。

user avatar

很正常,你应该要对中学教师平均水平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的中学是省会城市最好的中学之一,我当年的某个老师,能在炫历史知识时,把李林甫、李辅国、李吉甫三个人搞混。

我所知道的另一个学校的数学老师,说出过“四次、六次曲线也是圆锥曲线”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来

在知乎被黑出脑浆的袁腾飞,他的历史水平完爆全国百分之90以上的中学历史教师,你信不信?

很多人实在是高估了中学教师的平均水平了。

教理科的还好,多少肚子里还有那么点货。至少拿道题目你得会做,才能去教你的学生。

教文科的老师,有很多真的就只会照本宣科了,没有办法。


不懂装懂胡乱卖弄,这还是其次。更为可笑的是,这些教师里的相当一部分,你指出他的错误,他会百般掩饰、抵赖、胡搅蛮缠,试图阻止自己丢面皮。更有甚者,会因此恼羞成怒,打击报复学生。


…………………………………………


想不到这个回答底下还出现了几个疑似中学教师的id来指点江山。

当然我得肯定,中学教师里确实有极个别是很有水准的,这种老师我也遇到过。但这类个例对平均水平是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说明不了什么。

想起生存律师 @生存与尊严 在这个问题底下的回答: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小学生家长因孩子作业过多深夜问老师『睡了吗』,家长群瞬间炸锅」?

个人深以为然

喜欢指手画脚不懂装懂,这大概是很多中学教师的通病,我算是见得多了。

还有个别评论者则别有用心地这么说:“那是因为你遇到的老师是个例,你那里的老师太差了。”

他想说明什么?我想我的意思已经蛮明显了。

我反正是很难理解,这些人自身水平明明很不怎么样,是哪来的迷之自信,跑我这儿来指手画脚的。

user avatar

什么?大刘的文章都上语文课本了?

user avatar

“麻木,难以置信的麻木。”丁仪摇摇头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