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所谓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回答
您提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曾有的疑问,而且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简单来说,这并非是灾害频率真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是统计学上的误解、极端事件的新定义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统计学上的误解:概率的本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这些说法在统计学上的真正含义。

概率不是保证: 这是一个基于概率的说法,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周期性事件。例如,“百年一遇”的洪水意味着在任何一年发生这种洪水的概率是1%(1/100)。它并不意味着洪水每100年才发生一次,或者一定会间隔100年。
类比: 抛硬币,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是 (1/2)^10,非常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抛掷中就不可能再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每一次抛掷都是独立的事件。
独立事件与时间: 虽然我们谈论的是“几十年一遇”,但每次灾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现代,可能与之前的事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当然,某些长期变化如气候变暖是例外)。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事件后,接下来的99年里就不会再发生,因为这不符合概率的独立性。
抽样误差与观察范围: 统计数据来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观察。如果我们的观察期非常短(比如几十年),而我们却用“百年”来定义事件,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种“百年一遇”的事件出现得比预期的频繁。

二、 极端事件的新定义与评估标准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评估标准也在不断进步。

更精细的监测和数据: 如今我们拥有比过去更先进的卫星监测系统、气象雷达、水文站网等,能够更精细地监测和记录极端天气和灾害事件。这意味着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更全面、更准确。
灾害阈值的调整: 在过去,我们可能依赖的是有限的历史数据来设定某个指标(如降雨量、风速、水位)的阈值来定义“百年一遇”。但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极端阈值的事件,现在可能因为基线水平的改变或者更强的事件发生而变得相对“不那么极端”了。
模型能力的提升: 现代科学模型能够模拟出更复杂和更具破坏性的场景。过去可能无法预测或计算出的极端情况,现在可以通过模型来识别,并且这些模型可能比早期的数据分析更具前瞻性。

三、 气候变化是核心驱动因素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显著地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直接挑战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传统基于历史稳定气候数据的定义。

全球变暖与能量增加: 地球平均温度升高意味着大气层储存了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以热量和水蒸气的形式存在,为极端天气事件提供了“燃料”。
海洋变暖: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导致海洋温度升高。这会加强台风、飓风的威力,并可能改变洋流模式,影响区域气候。
大气湿度增加: 较暖的大气能容纳更多的水蒸气。这会增加极端降雨事件的几率,导致更严重的洪水和泥石流。
极端事件的普遍性:
热浪(Heatwaves): 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的热浪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和持久,许多地区打破了历史高温记录。这使得过去被认为是“百年一遇”的高温,现在在一些地区可能在十年内多次发生。
强降雨和洪水(Heavy Rainfall and Floods): 极端降雨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短时间内的大量降雨很容易超出河流和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城市内涝和河流泛滥,即使这些降雨量在“历史数据”中可能属于高位。
干旱(Droughts):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更长期、更严重的干旱,因为蒸发量增加,降水模式改变。
极端风暴(Extreme Storms): 虽在某些类型的风暴(如龙卷风)的频率上仍有争议,但与暖湿大气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如强雷暴、冰雹,其强度和破坏力有增加的趋势。
海平面上升(Sea Level Rise): 这是一个缓慢但持续的趋势,它使得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更加危险,即使是“低级别”的风暴,也可能因为海平面抬升而导致更严重的洪灾。
“新常态”的出现: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我们对“常态”的认知。过去稀有的极端事件,现在可能正在变成一种新的、更频繁出现的“极端状态”。

四、 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化与暴露度增加

除了气候变化本身,人类活动的改变也让我们对灾害的感知和实际损失加剧。

城市化与脆弱性: 人类活动,特别是快速的城市化,常常将人口和基础设施置于更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区域,例如:
低洼地带和河漫滩: 这些区域常被开发为城市区域,但它们也是洪水最容易发生的地区。
山坡地带: 森林被砍伐后,山坡地带的土壤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发生泥石流。
海岸线: 人类在海岸线附近建造了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但这些地区更容易受到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暴露度的增加: 当更多的人、更多的财产和关键基础设施暴露在潜在的灾害路径下时,即使是相同强度的灾害,也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而引起公众更广泛的关注。

五、 媒体报道与公众认知

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影响着我们对灾害的认知。

即时报道: 任何重大的自然灾害都能通过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被全球即时传播。这使得人们更容易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灾害事件。
“XX年一遇”的标签化: 为了吸引眼球和便于理解,媒体在报道灾害时,常常会引用专家或官方给出的“XX年一遇”的标签。当这些标签化的事件频繁出现时,公众自然会产生“年年发生”的疑问。
关注焦点的转移: 媒体更倾向于报道那些有新闻价值、有故事性的灾害事件,而一些相对“平常”的灾害则可能被忽略。

总结来说,所谓“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现象,并非是因为概率本身被打破,而是:

1. 概率的误读: 这些说法是基于概率,不是严格的周期。
2.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显著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挑战了基于过去稳定气候的定义。
3. 评估标准更新: 我们对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在提高。
4. 人类活动的增加: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将更多的人置于风险之中,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5. 媒体传播的影响: 媒体的广泛报道让我们对灾害事件有更全面的感知。

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时,就给人一种“过去稀有的灾害现在变得普遍”的印象。实际上,许多报告中的“XX年一遇”都是基于科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对当前情况的描述,而并非完全脱离了概率论的框架,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如气候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日报上看了@舒乐乐的回答,从统计学上解释得很清楚,也很完善,我帮他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是“100年一遇”怎么计算的。

答案中Coconut在跟我做同样的工作,顺便待会会给出解释。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100年一遇 指的是 该大小的XX值在100年以内可能会发生,这个概念模糊了统计学的算法,舒乐乐已经将算法给出。我们不妨在水文学的专业内将概念换一下,重现期,意思是未来无数的年份里,每发生一次 大于或等于这个 XX值的 年份 平均为100年,就是说在下一个100年这个事件可能会出现一次,可能会出现多次,也可能不出现,只是发不发生的概率不一样而已。(其他变量都固定,比如某个地方,某条河,某个流域,都固定在同一个。)

其次再要解释的就是,水文学中,洪水、暴雨强度、甚至风力强度,之类的出现规律,并不是按照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正太分布出现,而是按照偏态分布出现,其规律呈现皮尔逊III型曲线的形状。曲线的形状,跟数据资料系列均值、曲率系数Cs及变差系数Cv相关。重现期的计算,往往要有调查系列,排频,配线,计算等过程。

下面祭出大杀器,大学时期的水文学与水利计算的课程设计,来举例到底所谓的 “100年一遇”是怎么来的。

案例:

在太湖流域的西苕溪支流西溪上,拟修建FS水库,因而要进行水库规划的水文水利计算,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FS水库的特征水位,具体内容包括:
1. 选择水库死水位
2. 选择正常蓄水位
3. 计算保证出力
4. 计算多年平均发电量
5. 选择水电站装机容量
6. 推求设计标准和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洪水过程线推求)
7. 推求各种洪水特征水位并确定大坝高程
其中第6项涉及到洪峰重现期的计算,直接跳到:

本水库为大(II)型水库,工程等别为II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级别为2级。下游防洪标准为5%,设计标准为1%,校核标准为0.1%,需要推求5%、1%、0.1%设计洪水过程线,第一步要计算不同频率下的洪峰流量。
1.推求p=5%、p=1%和p=0.1%的洪峰流量。
按年最大值选样方法在实测资料中选取最大洪峰流量可得洪峰系列。特大值的处理:根据调查1922年9月1日在坝址附近发生一场大洪水,推算得潜渔站洪峰流量为1350m3/s。这场洪水是发生后至今最大的一次洪水。缺测年份内,没有大于1160m3/s的洪水发生。则使用统一样本法推求洪峰系列经验样本频率,将计算结果列于表14:

表14 洪峰流量经验频率计算表

其计算过程为:
由题意调查期 N=1977-1922+1=56,实测期n=1977-1954+1=24
除1922年为特大洪水外,实测期中1963年洪峰也视为特大洪水处理,则其经验频率分别为:

一般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公式为

L表示实测期中的特大洪水个数,即可分别计算得出:

用矩法估计统计参数:
均值 变差系数

求得变差系数后,按照曲率系数Cs=a*Cv来进行适配,与上面所求的实测与调查数据系列的排频进行比较,适配良好,则确定a的值,a的范围大概在2~3.5,部分地区可以到5;

则下面进行理论频率曲线的选配,选配表见表15:

最左列数据为拟定频率,第一列为固定曲率(查表可知),,,配线图like this:

则配线完成,第二次配线成果即作为此次配线成果,则经验频率计算表可得不同频率下的洪峰流量:

即 20年一遇洪峰为896.5m3/s;100年一遇洪峰为1381.5m3/s;1000年一遇洪峰为2109.1m3/s。

则如果这个地区发生一次洪水,洪水过程最大洪峰大于等于并接近1381.5个流量,即可说该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这个意思。

洪水过程线的计算后面还涉及到,一日洪量、三日洪量、七日洪量的排频计算,(如假设七日洪量数据缺少,可以用 七日倚一日、七日倚三日 分别计算线性关系,并采用线性关系最密切的那支,即可计算不同频率的七日洪量),排频配线方法同上,然后,不同时段采用不同洪量计算的放大倍比,总之,将实测的洪水过程线按照倍比放大或缩小,来计算不同频率的洪水过程线,计算过程涉及太长,直接列出结果,like this:

1%、0.1%同理,略过,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像这样:

即10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1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实测的典型洪水过程、2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尖端位置的流量及这个洪水过程中的洪峰。


总而言之,不管是多少年一遇,它是根据实测的数据系列,来进行计算并推算可能在 这个 重现期 内发生的 水文现象的 一个具体值的大小,是一个定值。比如100年一遇洪峰是定值,1000年一遇洪水过程是定值,等等。是按照统计学进行推算的一个数值。只要超过了,那就是发生了,没超过,说明发生的重现期低。

数值的大小主要跟历史资料的精度跟完善度有关。但总体来说,它只是一个推算值,统计出来的值,不是绝对准确的,也不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值。


随着年份变化,实测资料数据会有延长,经延长的数据进行计算的,会较短数据系列计算的,准确度更高,在工程应用上,会更偏向采用数据系列更长的计算结果。


就是Coconut给出答案中提到的,重现期也是工程标准一说。按照他的答案举例,一条河道洪水灾害频发,要建堤防,洪水标准按照保护对象来分,比如我所在的地区,保护重要城镇的河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保护农田耕地的河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这里说的20年一遇、10年一遇,是重现期,也是工程标准。

是这样,假设这条河,兴建堤防标准为20年一遇,根据水文排频分析计算的20年一遇洪峰为50m3/s,然后根据河道形态,对河道进行在50m3/s的洪水下进行水面线的推求,根据水面线的高程来确定堤防的高程,以此来完成堤防的建设。其中水面线的推求可根据曼宁公式,或者是一维、二维模型,现在常用的如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开发的准二维模型《susbed-2》和丹麦开发的二维模型《mike 21》等。(扯远了。。。)


以上。

PS,这个案例并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为@舒乐乐的答案补充专业案例,二是表明一个专业领域内部有自己的专业术语罢了。

由于媒体的滥用以及不正确引导,导致非专业人士的误解,确实有一点不太合适。但是专业术语本身就是为专业内部服务,并没有必要去改说法。想想,你觉得改一改简单,但整个行业的规范和高校教育也都要改,涉及的过程是非常麻烦且困难的。问题在于,有必要吗?

user avatar

(学霸一定要看二崽子Calvin Zhang 的回答,两位都讲实践中的例子,非常棒!感谢匿名网友多处指正)


  • 首先,“百年一遇”并不是100年只会发生一次的意思。

什么叫“百年一遇”。人们时常会误认为“百年一遇”指“一百年只会发生一次”或者“如果已经发生一次,在未来若干年内不可能再发生”。“百年一遇”在专业上较准确的含义却是“任意一年内都有百分之一发生概率的事件” 。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100-year event这种概念用于风险评估,目的是评价“在百分之一概率事件下,工程项目的可靠性”。相应的其实还有10-year, 50-year, 500-year 和1000-year的使用——全部都是10分之一,10分之一,500分之一,1000分之一发生概率的意思,“N年”通常指在统计上的回归周期。每一个“N年一遇”事件都对应一个事件发生时的数值, 如降水的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对应水平可能是200,40和30毫米每小时。不仅洪水、暴雨有“N年一遇”的分级,干旱和高温等也有“N年一遇”的分级方式。


“百年一遇”绝对不是100年内只发生一次的意思;它的确是极易让人望文生义而导致误解的词,媒体和某些“专业人士”滥用专业词导致了这种误解。即使专业领域里中常识的“百年一遇”在引用至公共媒体的时候至少需要做一个转换。

这个“百年一遇”是中文翻译后将词义扭曲加重的例子。有读者问“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里就有这个词,怎么能这个词是翻译而来的词呢?” 请查看各版本的《辞海》和《词源》,是否存在“百年一遇”且表达“罕见”意思的词。纵然说“百年一遇”这词在中文中存在,那么在工程上使用的“25年一遇”,“50年一遇”,“500年一遇”等等的词在数学逻辑中与“百年一遇”是相同的,而且有精确的数值差别;日常语言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固定词汇。


中文中有两个常用词“千载难逢”和“百年不遇”,意思都是极为罕见的事件。然后当我们把100yr event翻译成“百年一遇”的时候,极容易让人与经验中的“千载难逢”和“百年不遇”关联起来,误认为100-year event是个“极为罕见的事件”,事实上却不罕见。 在英文中的100-year event是个专业术语,而常用语中没有含“100-year”来表述罕见的短语(英文中用Once in the blue moon表示千载难逢),当在专业领域使用时不会让人误解,流入日常生活时候的误解比中文环境里少一些。

来看看英文环境里对这个词的误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段话:

What is a 100-Year Flood? the USGS Water Science School flooding information, page 1.
1960年代, 美国决定用1%年超越概率(AEP)的洪水,作为美国洪水保险项目的基础。1%年超越概率洪水被视为一种在保持公共财产与过份严格的立法之间的较好平衡。因为,在任意一年洪水都有1%的概率等于或者超过“1%年超越概率洪水”,且平均回归周期的间隔为100年, 所以通常写作“百年一遇洪水”。 尽管“百年一遇洪水”是合理的词,但它却时常被不熟悉洪水科学和统计的人所误解。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也指出英文的100-year event当中使用的这个回归期(Return period)会造成误解,而建议使用超越概率(Exceedance Probability)来代替。

美国某教授被谈到洪水与保险业关系的时讲了这样一个现象:投洪水保险的家庭通常投保百年一遇洪水保险,于是每当发生一次“百年一遇”等级洪水之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退保潮。因为这些家庭认为,刚刚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在接下来的有生之年里,基本上不会发生这样的洪水了。


  • 其次,“百年一遇”事件经常发生。

假定刚才100-year event等于1%概率事件的意思你明白了。那么我们看看,这种事件在100年里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如果一件事在一年里发生概率是1/T,那么不发生的概率就是(1-1/T),那么连续N年不发生的概率就是。 刚才说的是N年不发生的概率,那么,N年里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就是1-(1-1/T)^N。

公式:

看看100-year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T=100,N=100 .也就是说这种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大于63%。


100-year 事件在10年里发生一次的事件概率是多少?

在任何10年里,发生一次以上100-year事件的概率都大于9.5%。更多深入的概率计算在第四节中讨论。


这是一段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华盛顿大洪水的话( The "1OO-Year Flood"

华盛顿的大洪水有可能在任意一年里发生
全州的河流几乎年年提高历史洪水记录。在华盛顿州,过去几年里有数条河流里都有超过百年一遇的洪水。为什么百年一遇洪水发生如此频繁?
为什么这些洪水不是100年才发生一次呢?
“百年一遇洪水”的术语容易误导人,因为它使人们认为每100年只发生一次。但真相是大洪水可能在任何年份里发生。“百年一遇洪水”完全是个统计称呼,表明该量级洪水在任意一年内是1%的机率发生。更好的术语应当是“1%概率洪水”。
两次任意量级洪水的实际间隔年份波动很大。 我们时常在连续或近乎连续的多个潮湿年份里遇见多次大洪水。
  • 第三,所谓的“百年一遇”事件强烈依赖已有观测数据;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也会影响这个数值。

以降水量为例,50毫米每小时的降水量对于某些沿海地区来说,可能只是5-year事件(20%概率),但这个数值如果放在干旱地区,可能就是1000-year事件(0.1%概率)了。某一数值是属于“多少年事件”,都是依赖该地区已有的观测数据。

假设10毫米每小时降水量是某A城市的“百年一遇”降水,说明降水大于10毫米每小时在统计上是1%概率事件,但如果发现连续多年都有10毫米每小时事件持续发生,那么就需要更新统计数据,将近年的降水状况也加入统计计算,然后新结果就可能将10毫米每小时量级的降水变为"10年一遇(10%概率)"或者是“20年一遇(5%概率)”了。 持有的观察时间序列越长,这个概率值也就越准确。

除过统计年份的因素之外,“百年事件”的数值会随自然状况的变更而波动。 例如,如果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降水和气温的的“百年事件”的波动变大,意味有可能引起更大更高频率的洪水、事先定义的“百年一遇事件”的发生频率会增高——从1%概率增加到大于1%水平;也可能某些地区气温升高却降水减少,带来更多“百年事件”的干旱。

除过气候的自然变化之外,人为影响也会改变“百年事件”发生频率。 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并不必然引起“百年一遇”的洪水,因为洪水形成受土壤吸水能力、蒸散发能力、地表粗糙度和河道输水能力而决定。 例如,2014年的凤凰古城被淹,诸多的专家认为是由于凤凰古城两岸被过度开发造成;占用河道,滩涂,岸坡以及大量设计不合理的风雨桥都是人为造成如此大洪水的原因,而不是因为降水量大太。从任何水文或工程(Hydrology,Water resource engineering 或 Open channel hydraulics)的教科书上,都可以分析出这个结论——当然具体分析需要分析流域的气象、水文和水利管理的数据。在不同的洪水等级下,河道和堤岸被淹的范围不同;如下图(Chapter 3: Hydrology and the “100-Year-Flood” « Focus on Floods)所示在“100年一遇”,“500年一遇”和“大于500年一遇”的洪水下淹没范围不同。凤凰被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建筑已经修建于有较高

洪水风险的范围内,不仅危及自身,同时增大了洪水量。




下面两张图的例子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Floods: Recurrence intervals and 100-year floodsThe "1OO-Year Flood"), 根据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计算出来的“百年一遇”事件量级差别较大。


图1是西雅图附近的河流,在快速的城市化之后,河流的“1%概率洪水”流量大于城市化之前的流量,也就是说城市的扩展,不仅导致了发生基于历史统计的1%概率洪水的频率增高,而且导致了新统计下1%概率洪水量级增高。 城市化之后的1%级别大洪水在城市化之前,从未发生过。但若以1956-1977年间得出来的1%概率洪水算,在1956-1994的38年内,共发生了10次之多。


图2的河流同在西雅图,但由于其上游修筑了Howard Hanson水坝,在有水坝之后的“百年洪水”的流量明显减少。 1937-1961年间约10%概率的洪水在62-94年间再未发生过,且洪峰流量的数值波动范围被限定了,这也就是防洪水坝真实的作用。



  • 第四,不同区域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相互独立。

一个区域的“百年一遇”事件都独立于另一区域的事件。 也就是说,当河北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时候,很可能北京也发生了另一个“百年一遇”事件。

区域——这个概念较为模糊,也会因为所关心的问题不同而范围不同。如果说是地震,地区会以地质板块来划分;如果说是降水,会由个降水分布图或流域划分;如果说是风,由风场图划分。

区域划分在洪水领域常以流域为单位——流域可以简单定义为所有在其上收集的降水能够汇集到同一个河流断面的土地面积的集合。或大或小的一条​不同的流域划分导致流域面积不同。“区域”并不是全等于一个城市,一个省或者任何一级行政单位。

假如,你在几年里的新闻里听到多个地方都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事件,不用太怀疑,这种事情的概率很高。请看分析:



上图是针对单一区域“N年一遇”某事件在未来1,10,50和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下图是10个统计上独立的区域“N年一遇”事件在未来1,10,50和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仅分析“百年一遇”的情形(黄线), 单一区域在未来1,10,50,100年内发生至少一次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分别是1%,10%,39%和63%。但如果同时分析10个独立区域,至少发生一次“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就变为10%(未来一年),63%(未来10年), 99%(未来50年),100%(未来100年), 这些发生概率都远大于1%的数值。

假如把中国划分为300个不相关的流域,每个都接近海南岛那么大;那么在未来一年内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是95%,几乎可以说在这300个流域内每年都会发生一次“百年一遇”事件。但实践当中区域划分要复杂得多,而且概率通常表示在长时间序列里的发生次数,像刚才这种95%发生概率的事件,有的年份内多地同时“百年一遇”,就会分担掉某些年一次都没出现的问题——再说下去文章就太长了,就此打住。

这节要表达的意思就是“ 假如,你在几年里的新闻里听到多个地方都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事件,不用太怀疑,这种事情的概率很高”。


       PS:这条PS给有专业背景、看问题认真或者爱挑毛病的朋友。 地理学有条公理:距离越近越相似。  意味着所说的“区域”存在地理上的相关性,所说的“独立”并非绝对独立。      


总结:

  • 某地区某灾害的 “百年一遇”绝对不是一百年只发生一次的意思。
  • 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的“百年一遇”事件可能在连续的时间段里发生;在偌大的中国,很可能年年发生或者同一年发生数件“百年一遇”事件。
  • “N年一遇”的发生概率以及具体数值都会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同。


---------------------正文结束------------------------------------------------------------

===除百年一遇之外,关于工程的一点讨论================

“N年一遇”的洪水表示某河流洪水的量级,不同量级的洪水所影响的范围不同。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当不同量级洪水淹没的范围会不同。假如某项所有防“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工程(如防洪堤)修建于甲乙之间,那么,当洪水量达到百年一遇量级的时候,防洪工程将有能力保证乙丙地区不受洪水影响,但是甲地区依旧会受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洪水侵扰。

再以纵向来看,当在如图所视的区域上游修建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的调洪水库后,那么当可能产生百年一遇洪水的暴雨出现,水库将有能力把到达此区域的洪水消减至较低水平——至于具体减到80年一遇还是50年一遇,要根据水库调试状况和其它自然因素。


又有另一个问题, 一个社会的防洪工程等级是不是越高越好?请看下面这张图:

红色为防洪工程的支出,绿色线为发生洪水带来的损失,蓝色线为前两者之和。 横坐标是回归年,10代表具有防御1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100就代表能防御100年一遇灌水的工程。

当防洪工程为10年一遇级别时,在工程上的花费非常小,但因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却很大,总体的社会支出不菲。但当工程为2000年一遇级别时,因洪水导致的损失极小,但为建设这一等级的工程的花费却极大,这导致总的社会支出与修建10年一遇工程一样。 与这两种方案不同,若修建50年至500年一遇的工程里,总体社会支出成本都接近最低值——意味社会收益最大;所以50年500年的区间就是最优化选择。

上图是个假想图,实际工作中,这三条曲线会更复杂;不同区域计算出来的的最优区间也会不同。

例如,在上上图当中的丙位置,即使一分钱不投入,也有抵御10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

  • 只要能属名,随便转载。
  • 删除了参考信息和部分注释,需要请私信。
  • “百年一遇”这一术语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迷惑和怀疑。相应的看这些英文网站:

USGS General Information Product 106: 100-Year Flood-It's All About Chance

Return period

100-year flood

  • 感谢诸多内行人士指点,让本文越来越严密。


  • 关于单独区域和10年独立区域发生概率的R代码:
       #Single Site year=c(2,25,100,500,1000)    #return Period p=1/year;   #probabilities pp=cbind(p,1-(1-p)^10, 1-(1-p)^50, 1-(1-p)^100); P1=round(pp,2)  rownames(P1) = year;  colnames(P1)= c('Annual', 'next 10yr', 'next 50yr', 'next 100yr');  #10 independent sites. P2 = P1 #copy col/row names; P2[] = round(1-(1-pp)^10, 2) print(P1);print(P2) matplot(t(P1*100),type='o',pch=1:4,lwd=3) matplot(t(P2*100),type='o',pch=1:4,lwd=3)     

-------更新日志------------------------

2012或2013年第一版本。谁会看时间线,教教我?

01/13/2015 EDT 加入PPPS的例子;加入参考文献和计算过程的引用;加入对第三条100yr event对观察的依赖,PPPS的例子同样支持这一论点。

01/14/2015 EDT 删除少有人看的参考信息,需要者请私信,以免有人说我装B。添加ASCE对于100-yr event引来误解而提出换说法的建议;回复某匿名用户的指责;根据匿名用户的指责删除第一条中这句话“——与“年”没有直接关系”

01/15/2015 DET 删除第一条里下雨的例子,因为不准确而会引来新的误解,感谢匿名网友。 尽管之前已经给出诸多链接,但依旧大量评论者纠结于链接中直接说明的内容,故添加USGS原文。添加对评论指点的感谢。

07/08/2016 重新整理一下语言。1 删除废话,将PS,PPS,PPPS的内容整理进正文;2 删除吵嘴内容; 3给引用的图加上中文翻译,删除英文原文。4 添加一点1%事件在工程上引起的理解冲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都曾有的疑问,而且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简单来说,这并非是灾害频率真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是统计学上的误解、极端事件的新定义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一、 统计学上的误解:概率的本质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教授治学”、“教授治校”在四五十岁大学教授群体中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在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正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声望,也对高等教育的运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之所以普遍倡导这些理念,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观察到,一些身在海外的华人,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似乎比在国内生活的人更为浓烈,甚至在网络上表现得相当积极,被一些人戏称为“自干五”。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多方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距离产生美”的效应。当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远离了故土,往.............
  • 回答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宛如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被粗暴地快进五年。那五年,我们都不存在。消失之初:无声的洪流一开始,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能有人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上班,踏出门槛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前模糊、扭曲,然后……什么也没有了。就这么悄无声息,仿佛我们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从现实中抹去了。城市陷入了.............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高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微妙的色彩,它并非一个客观的社会学定义,而更多是一种社群内部的自我认知,或者是一种外界观察者带着些许戏谑或审视的标签。当我们谈论“高华”为何“不混欧美圈子”时,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这个“不混”究竟是指什么?是完全不接触、不参与、不认同,还是说他们在这个“欧美圈子”里的互动.............
  • 回答
    关于“圈内人”瞧不起唐刀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并非一概而论。说“瞧不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但存在一些质疑、不认可,甚至批评的声音,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这里的“圈内人”指的是哪些人。通常情况下,这个群体可以大.............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让我想起我上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影楼甲”,再对比一下那些真家伙,确实是两个世界的产物。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打着“影楼甲”旗号的东西,跟真正的历史盔甲比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可以说是不如人家好看。首先,得明白“影楼甲”是干嘛的。它主要是为拍照、拍视频,或者一些表.............
  • 回答
    “清粉”这个词,近些年听到的频率确实越来越高,而且感觉有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群体,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这就来细掰扯掰扯,为啥“清粉”这股风越刮越劲。首先,得从“清粉”本身说起。这仨字儿,拆开看,“清”就是清理、筛选,“粉”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演变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为何一些发达民主国家保留君主制这一“封建社会残余”,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落后”或“先进”的二元划分,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平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发达民主国家”和.............
  • 回答
    “原著党”这个称谓,在很多讨论中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其中一部分“原著党”确实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要详细探讨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 原著作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直接载体,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细腻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原著党.............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那些“地理爱好者”喜欢到处挖运河,其实这说法有点儿笼统,也可能带着点儿玩笑的意味。但要是真有人这么想,背后可能藏着几层意思,而且并非都是瞎胡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仔细点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地理爱好者”这个群体很大,三教九流都有。有些人可能是真的对地形地貌、水文规律特别着迷,想.............
  • 回答
    关于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的真伪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精神阿拉伯人撒谎成性”的论断,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争议和文化判断,并且将个别人的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郑和的家世与马哈只墓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郑和的家世背景。郑和(原名马和.............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在网上讲得头头是道的PUA(PickUp Artist)或者所谓的“感情导师”,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扫一眼就觉得他们长得“不太行”?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一层层来剥开看。首先,颜值和外在包装的欺骗性。很多在网络上活跃的PU.............
  • 回答
    关于“132万建厕所”的争议,以及一些“建筑师”为之辩护的现象,背后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原因和值得深思的方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扯到项目立项、设计理念、造价构成、社会认知,乃至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132万建厕所”这个数字是如何令人咋舌的。一个普通的公共厕所,在许.............
  • 回答
    你说到的“社会人”和“没素质”,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共鸣的话题。你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想听听详细的解读,而且不能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我试试从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社会人”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意思。它不像“公民”、“市民”那样,带着一种正式和积极的色彩。它更像是一种俚.............
  • 回答
    上海市政府坚持“精准防疫”策略,尤其是在确诊病例数居高不下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死硬”来概括。这其中涉及上海的特殊地位、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政策制定者在信息、资源和预期之间进行的权衡。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
  • 回答
    关于“国外先进科技是否保密”与“科研成果是否被发表”的关系,以及这些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技术分类与战略需求1. 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 保密技术:如导弹、核武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等,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属于机密或敏感技.............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人口、政治体制以及资源开发等多个层面。俄罗斯之所以能在“漠北”和西伯利亚进行有效统治,而中国在这同一片广袤土地上则未能建立起同样的统治基础,原因复杂而深刻。首先,我们要明确“漠北”和西伯利亚的地缘政治含义。 “漠北”通常指的是阴山以北,贝加尔湖以西,阿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