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部分所谓的「原著党」总是会有一种优越感?

回答
“原著党”这个称谓,在很多讨论中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其中一部分“原著党”确实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要详细探讨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一、 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 原著作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直接载体,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细腻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原著党因为阅读了原著,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有着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当改编作品与原著存在偏差时,他们会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将其与自己心中的“完美”版本进行对比。
对细节的敏感度: 原著党往往对作品中的细节非常敏感,例如人物的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甚至是某个道具的象征意义。他们可能会发现改编作品遗漏了关键的细节,或者篡改了重要的情节,而这些改变在非原著党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种对细节的掌握,会让他们觉得比其他人看得更“透”。
知识储备的门槛: 有些原著,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可能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文化典故等。原著党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查阅资料,进行额外的学习和思考。这种主动投入的知识获取过程,会让他们在讨论中觉得自己拥有更高的“门槛”和更深的“学识”,从而产生优越感。

二、 情感投入和归属感:

先入为主的情感联系: 对许多原著党来说,原著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青春的回忆,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他们可能在年少时第一次接触原著,并在其中找到了共鸣。这种深刻的情感连接,使得他们对原著有着天然的忠诚和喜爱。当改编作品未能满足他们的情感期待时,他们会感到失望,并可能将这种失望转化为对改编作品的批判,以及对那些未能理解其“珍贵”之处的人的疏离。
“发现者”的自豪感: 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小众但质量极高的原著,那些率先发现并喜爱它们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慧眼识珠”的自豪感。当这部作品被改编,并获得大众关注时,他们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推荐”和“守护”才让作品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产生一种“老粉”的优越感。
社群认同和身份构建: 原著党往往会形成自己的社群,在网络上或线下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社群中,对原著的热爱和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入会”标准和身份认同。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坚定的忠诚,能让他们在这个社群中获得更高的认可和地位,从而强化了他们的优越感。

三、 批判性和维护欲:

对“糟粕”的排斥: 当改编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审查制度、或者仅仅是导演编剧的个人意愿而对原著进行大幅度改动时,原著党会认为这是对原著的“亵渎”和“糟粕”。他们会站出来,用“守护原著”的名义进行批判,并试图纠正那些“误解”或“曲解”原著的人。
防止“被带偏”的心态: 他们可能会担心,如果改编作品与原著相差太远,可能会误导观众,让他们对原著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他们会积极地进行“科普”,强调原著的“正确”版本,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力。
对“大众文化”的审视: 有些原著党可能本身就对大众流行文化持有一定的审慎态度,认为其缺乏深度和艺术性。当他们发现自己喜爱的原著也被“大众化”改编,并可能因此被简化或俗套化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对抗心理,并试图通过强调原著的“纯粹”来维持自己的品味。

四、 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的不足:

直接的批评演变成攻击: 有些原著党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对改编的不满,但由于沟通技巧不足,或者情绪激动,他们的批评可能会演变成对改编作品的攻击,对改编方或者其他观众进行言语上的否定和指责,这自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并被认为是优越感。
缺乏同理心和换位思考: 他们可能过于沉浸在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情感中,而忽略了改编作品也需要考虑制作成本、市场反馈、观众接受度等多种因素。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改编方做出改变的必要性,也难以设身处地为那些因为改编而入坑的观众着想。
“鄙视链”的心理惯性: 在一些亚文化领域,确实存在一种“鄙视链”的心理惯性,即接触更早期、更小众、更“硬核”的内容会被认为是更有品味、更懂行。这种心理惯性也会体现在原著党身上,让他们认为自己对原著的了解比改编后的作品的观众更“高级”。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原著党都有优越感: 大部分原著党是出于对作品的热爱,理性地讨论和评价改编作品,他们能够理解改编的局限性,也能包容不同的观点。
优越感是一种负面表现: 即使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和坚持,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对他人进行贬低或攻击,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沟通方式,也与真正对艺术的欣赏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一部分“原著党”之所以会表现出优越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他们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强烈的情感投入、维护原著的责任感,以及在沟通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表达方式问题。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这类群体,并促进更健康的文化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更多的是云原著党。喜欢秀优越

user avatar

一言以蔽之,画风不一样。

知乎武侠话题有几个日经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公案(之一),就是“令狐冲最爱的是小师妹还是任盈盈”。

两方各说各的,口水飞扬,唾沫四溅,短短时间答者数百数千。

有的大神引经据典,搬出历版《笑傲江湖》,从连载版的字里行间解读人物纠葛;有的答者另辟蹊径,从金庸和夏梦的情感出发,结合数本小说里的女性角色(骆冰、王语嫣等等)对作者心理进行揣摩。

两边粉丝和看客更是摇旗呐喊,点赞示威,评论区动辄回复上千上万,几篇观点迥异的答案均获赞无数,又随着反对大军的来势汹汹,竟将几篇万赞优质答案压到那么靠后的排名。

作为武侠迷,这样的问题和答案自是喜闻乐见,只要一个优质的问题,足够打发一整个无聊的下午,点几个赞同和反对,时而在评论区感慨一下。

然后忽然看到这样一个答案,大意是“令狐冲当然是最爱任盈盈啊。岳灵珊受伤被令狐冲和任盈盈救了之后,令狐冲对岳灵珊无微不至引起了任盈盈的妒忌,结果盈盈不辞而别,只剩令狐冲和岳灵珊在一起,他们二人也没怎么样啊,令狐冲还明确跟小师妹说他最爱任盈盈呀,最后二人一起去找任盈盈……”

读到这里,我觉得不对呀,《笑傲江湖》我看过几遍了,还有这样的情节我不知道?

然后,看到答主最后补充: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对XX版电视剧里面的情节记忆非常深刻……

你什么感受?没法儿反驳,这特么的都不是一个画风反驳个毛啊!

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原著党不是有优越感,而是一句话——我竟无言以对

第二,大部分原著本身比影视剧优秀。

大部分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原著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都是可以上升到学术层面的。四大名著就不用说了,单单是一本未完成的《红楼》,就养活了多少学者。我们大学中文系有专门研究《西游记》的老师。现在就像金庸的书,也开始走上“被研究”的地位。
其他比较著名的小说,即使上升不到学术的高度,但至少逻辑上bug不会太多,有讨论的价值。

而影视剧则不一样,大部分影视剧都是bug百出、没有经过时代筛选的,讨论讨论男女主人公谁帅谁美、谁像谁不像还有意义,但绝对上升不到学术高度。

电视剧中的佼佼者们,86西游、87红楼、老三国等等,包括电影中的翘楚《霸王别姬》、《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无间道》等,已经开始慢慢走上被爱好者一本正经地研究的地位了——且看仅知乎上,一帧一帧讨论剧情、人物的优质答案有多少,就可以看出来。

即使如此,这些影视剧离“学术”二字还远得很。

第三,在作品问题上,原著党就是有发言权。

影视剧门槛为0,基本上认不全字的幼儿园小朋友都能看。一部热播剧,大部分人看过一两集都觉得自己了解故事内容。

而原著的门槛有多高呢?举个例子吧,《三国演义》,中国著名通俗白话小说,你觉得身边有多少人看过原著?这么说吧,在中国文史哲最著名的某校,我不靠谱的个人调查身边同学,一半一半吧。

很多人,根本一眼原著都没看,就把名著定义为“枯燥无趣难懂”,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原著党是爱好者中的精英

第四,原著党并不想浪费时间在解释上面,而是希望讨论。

原著党是清楚故事来龙去脉的,但影视党并不是。所以两者讨论的时候,原著党需要给影视党普及很多很基础的知识。以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为例:这么多版倚天屠龙记中,没有一版解释得清张无忌发现的藏在白猿肚子里的九阳真经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一版说明过郭襄和张三丰有什么过节(武当和峨眉为什么有渊源),没有一版解释清金花婆婆银叶先生以及小昭这个线上的逻辑和脉络,仅看剧,大家基本上就糊里糊涂带过去了。但要认真讨论起来,这些东西都非常重要,影视党根本无法在不知道这些剧情的情况下讨论某些问题的。

但一小部分影视党并不这么觉得,还讨论得非常欢,自然双方就产生矛盾。

第五,先入为主。

我《笑傲江湖》是先看央视版电视剧后来才看原著的,央视版电视剧把结尾给改动得非常大,但我至今仍觉得电视剧版的结局更好。像小说中任我行走火入魔自爆而死(实在不知道怎么一句话解释清了)、冲盈二人洞房花烛结局,我看过电视剧之后,真的觉得太煞风景了。还是让令狐冲亲自把大boss干掉(虽然电视剧大boss变成岳不群)、最后和盈盈琴瑟相和、归隐山林,这才更有江湖的味道。

原著党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看书后看剧的,所以会非常强烈地先入为主。再加上之前几个因素,就会产生非常复杂的优越感和批判感。

——————
说句题外话:

惊天秘密:真假美猴王最后被打死的其实是孙悟空?
解读神雕:一直被误读的郭芙才是杨过的真爱?
细思恐极:从唐僧出生时间的问题入手揭秘《西游记》的隐藏剧情
黄衣女子:倚天屠龙记中黄衣女子到底是谁的后人?
揭秘红楼:!@#¥%……&*()-=(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红楼被解读的最多,误读也最多)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有同一个话题终结者——看书。

答主: @林为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