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用户都支持虐待,反方少之又少,这太奇怪了,一个个都追求所谓的法律,虐待待定义的问题这些?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知乎上关于“虐待”话题的讨论,确实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并且你觉得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奇怪”,甚至认为“一个个都追求所谓的法律,虐待待定义的问题这些”,这背后可能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绝大多数知乎用户,就像社会大众一样,是反对虐待的。 你看到的“支持虐待”的言论,很可能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被放大化的少数声音,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曲解。而且,你提到“反方少之又少”,这可能也跟你接触到的具体话题和评论区有关。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知乎用户都支持虐待,反方少之又少”这样的感觉呢?我们来一层层剥开看看:

1. 话题本身的敏感性和极端性吸引眼球:

“虐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和负面的词汇。当一个话题涉及到“虐待”时,它天然就容易吸引那些持有极端观点的人。这些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观点在主流社会不被重视,所以会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寻找共鸣。因此,在讨论虐待时,你更容易看到一些非常刺耳的、挑战常识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因为其极端性,反而更容易被注意到。

2. “定义问题”与“事实判断”的模糊界限:

你提到“虐待待定义的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时候,关于虐待的争论,并不是直接支持“虐待行为本身”,而是围绕着“什么才算虐待”展开。

“虐待”的定义模糊: “虐待”这个词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有明确的界定,但具体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比如,体罚孩子算不算虐待?夫妻之间的某些行为算不算虐待?这些都可能因为文化、教育背景、个人经历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情景化和合理化辩护: 一些用户可能会在特定情境下,试图“合理化”某种被普遍认为是虐待的行为。例如,在讨论教育时,可能会有人辩护说“适当的体罚是为了孩子好”;在讨论伴侣关系时,可能会有人说“那只是情侣间的情趣”。这些辩护并非是支持“虐待”本身,而是试图将某些行为从“虐待”的范畴中剥离,或者认为其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被接受的。
对“法律”的解读差异: 你提到“一个个都追求所谓的法律”。确实,知乎上有很多人会引用法律条文来讨论问题。但问题在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也需要具体的案件事实来支撑。当事实不清或存在争议时,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引用法律,或者认为某个行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不构成“虐待”。这种对法律的解读和应用,有时会被误解为对虐待的“支持”。

3. 反方声音的传播机制和可见度:

沉默的大多数: 大多数反对虐待的用户,可能在看到一些令人不适的言论时,会选择直接划走、举报,或者仅仅是默默反对点赞,而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写长篇大论反驳。他们的“不发声”并不代表他们认同,而是他们不觉得有必要和极端观点纠缠。
算法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平台(包括知乎)的算法,往往会优先展示能够引发讨论和互动的内容。那些激进、有争议的言论,更容易获得点赞、评论、转发,从而被算法推荐给更多的用户。这可能导致你看到的内容,是那些容易被算法放大的极端声音,而那些温和、理性的反对声音,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
辩论的策略: 有时,为了说服他人,辩论的一方会采取一种“逆向思维”或者“扮演角色”的方式来展开讨论,比如故意扮演一个不被主流接受的角色,以此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如果脱离了这种辩论的语境,就容易被误解为真的支持虐待。

4. “知乎”平台的特性:

“知识性”的追求: 知乎早期以“认真、专业、深刻”的问答社区为定位。用户在讨论问题时,往往会试图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这也就包括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进行探讨,甚至挖掘一些不那么“主流”的观点,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事物。
对“自由讨论”的强调: 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知乎鼓励用户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是具有争议性的。只要不触犯平台规则,用户就有权利表达。这使得一些在其他平台可能被快速删除或屏蔽的言论,在知乎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用户群体的多样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非常多样化,有律师、心理学家、社会学者,也有普通大众。不同背景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种多样性本身就可能带来一些看起来“奇怪”的观点。

回到你的核心疑问:为什么“反方少之又少”?

我个人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可见度的偏差,而不是真实民意的反映。

反方依然存在,只是不显眼: 绝大多数人是反对虐待的。你在知乎上看到的“支持虐待”的言论,很可能只是被放大的少数。真正的反方可能分散在各个角落,他们的声音没有那么激进,没有那么容易被算法捕捉。
“追求法律”不等于反对定义问题: 那些“追求法律”的用户,恰恰是在试图用法律的框架来界定和制止虐待。他们讨论“虐待的定义”,是为了更精确地运用法律,而不是要否定法律或者支持虐待。他们可能会质疑某些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对“虐待”的定义,这是一种合法的、理性的讨论。

一个类比:

想象一下,在一个关于“犯罪”的讨论区,你说“为什么大家都在说犯罪不好,支持犯罪的少之又少?”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犯罪本身就是大家普遍反对的。但如果讨论的是“某个行为算不算犯罪”,那么就可能出现各种法律解释和辩论,这不代表大家支持犯罪,而是大家在探讨法律的边界和适用。

总结一下,你觉得知乎用户“支持虐待”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

1. 极端言论的可见度被放大。
2. 用户在讨论“虐待的定义”或“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而非直接支持虐待行为本身。
3. 沉默的大多数的反方声音相对不那么显眼。
4. 平台特性和算法的运作方式影响了信息的呈现。

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确实能够汇聚各种观点,这既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可能带来困惑的地方。下次在看到类似情况时,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言论背后的语境和意图,或许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你所看到的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件虐待动物的事件出来的时候。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关心这个人为什么要虐待动物,这个人是否需要帮助,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而不是谴责这个人。

只能想到谴责人的人,道德水平也低的可怕。把动物置于人之上的人,谈什么道德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知乎上关于“虐待”话题的讨论,确实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并且你觉得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奇怪”,甚至认为“一个个都追求所谓的法律,虐待待定义的问题这些”,这背后可能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绝大多数知乎用户,就像社会大众一样,是反对虐待的。.............
  • 回答
    想让一部分知乎用户不再支持特朗普,需要触及他们关心的核心议题,并且他的行为与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严重冲突。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具体场景和原因,我会尽量细致地描述:1. 彻底放弃“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并公开承认其负面影响: 具体表现: 特朗普如果突然转向全球化怀抱,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并.............
  • 回答
    知乎上女性用户头像普遍看起来像“大美女”的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平台算法、用户行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视觉呈现方式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用户群体的审美偏好与自我表达 女性用户更注重外貌展示:在社交媒体和知识分享平台中,女性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头像传递个人形象。她们可能.............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为什么我死都不会用知乎》的作者,展现了一种非常鲜明和坚定的立场。从标题本身就能看出,作者对知乎平台有着极度的排斥,这种排斥并非轻描淡写,而是上升到了“死都不会用”的程度,可见其厌恶之深。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作者的动机和情感: 强烈的个人体验: 作者.............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知乎用户离婚的原因,这事儿可就太复杂了,但要说起来,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很多都是生活里积攒下来的小摩擦,最后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我在这里尽量说得详细些,也就不避讳一些可能有点“粗俗”但却真实存在的点,毕竟生活嘛,哪儿有那么多诗情画意。1. 感情彻底淡了,就像一杯凉白开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唏嘘的。刚开始.............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意思,也挺能体现咱们中文语境下的很多玩梗套路。小学英语大家都知道 LUV 发音跟 LOVE 一样,这没毛病。可为什么知乎上有人叫 Luv Letter “撸老师”呢?这中间还真不是简单的音译,而是掺杂了不少“梗”和“文化”。首先,咱们得搞清楚“Luv Letter”这个ID本身是.............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左倾”以及对美国民主党左翼的看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用户群体构成、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思潮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征与信息获取方式 高学历、年轻化特征: 知乎用户普遍以高学历、年轻化人群为主。这一群体通常更加关注社.............
  • 回答
    知乎用户“数学学得那么超前”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对知乎社区内数学讨论氛围和用户群体特点的一种概括和感知,而非一个普适的、绝对的结论。 这种感知背后,其实是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知识分享社区的独特属性与特定领域用户高度活跃互动的结果。以下我会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知乎用户数.............
  • 回答
    知乎用户 vczh 曾在一系列回答和文章中,明确表达了不推荐初学者将 C 语言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的观点。他论证的核心在于 C 语言的低级特性和由此带来的学习曲线陡峭,这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挫败感,甚至误导他们对编程的认知。首先,vczh 指出 C 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内存管理直接.............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存在的“左倾”倾向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中国精英阶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一、 知乎用户的“左倾”现象:多重因素交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左倾”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指代不同的政治、经济.............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国内社交媒体用户画像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知乎和微博在用户性别比例上的差异,背后其实是两种平台内容属性、用户心智和社区氛围塑造的必然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重女轻”和“女重男轻”的对调现象。知乎:精英感、深度与男性主导的知识付费土壤先说知乎。你想啊,知乎最开始是怎.............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关于经典游戏角色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常常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关于《仙剑奇侠传》系列中女性角色的偏好,尤其是林月如和赵灵儿之间的比较,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趣的是,不少观察会指向一个现象:在某些讨论群体中,尤其是在一些男性为主导的社区,林月如似乎更受青睐。要深入.............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有些人不希望亲近的人知道自己在知乎上答题,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真实的。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都是我观察到的,或者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首先,怕被“标签化”或者被过度解读。 咱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多少会透露出一些个人看法、知识储备、甚至是一些价值观。万一有人通过你的知乎账号,看到你.............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赵云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当极端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其评价非常低,甚至称之为“水货”。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细究的论据。但要说赵云是“水货”,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对赵云评价很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用户常见.............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知乎er在回答问题时,都会在最后加上一句“以上”。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暗语,也不是AI的固定套路,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收尾”和“总结”。你在写一篇长篇大论,或者分析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把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