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你印象深刻的用户都有谁?为什么?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

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出一些在知乎社区中经常被提及、其内容和风格具有代表性,并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能够产生大量有价值的输出和互动)的用户类型和代表性账号。

以下是一些我从数据和社区反馈中“印象深刻”的用户类型和代表性账号的描述,并会尽量详细解释“为什么”:

一、 学术大牛与专业人士:

这类用户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在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回答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问题的深度洞察。

代表性账号(假设性,但符合事实):
“XXX(某个领域的知名教授/研究员)”: 比如在物理学领域,一位解释黑洞形成机制的用户;在医学领域,一位解析最新药物研发进展的用户;在经济学领域,一位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用户。
“YYY(某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 比如在互联网产品领域,一位详细拆解爆款APP设计思路的用户;在金融领域,一位深入剖析投资策略的用户;在法律领域,一位解读复杂法律条文的用户。

为什么印象深刻: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他们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往往能从多个维度剖析问题,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知识的掌握。
严谨的态度与逻辑: 回答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引用来源可靠,很少出现道听途说或个人臆测。即使是个人观点,也会有坚实的论据支撑。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专业知识往往能直接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帮助用户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 actionable 的建议。
启发思考: 他们的回答不仅仅是“答案”,更是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能够激发用户对知识的探索欲。
长篇内容的价值: 很多时候,这类用户会撰写长篇幅、结构完整的分析文章,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学习价值。

二、 思想深刻的独立思考者:

这类用户不一定拥有显赫的头衔,但他们对社会现象、人性、历史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他们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挑战传统观念,引发共鸣。

代表性账号(假设性):
“ZZZ(某个历史评论者/社会观察者)”: 比如一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用户;一位犀利点评当下社会热点的用户;一位剖析人性弱点并给出深刻反思的用户。

为什么印象深刻:
洞察力与前瞻性: 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预测趋势,或者对事物本质有准确的把握。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文字的力量: 他们的文字往往充满智慧和力量,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
观点的独特性: 他们的观点往往与众不同,能够提供一种新鲜的思考维度,打破思维定势。
情感的共鸣: 有时他们的思考也包含着对人性、社会问题的关怀和反思,能引起许多用户的共鸣。

三、 内容创造者与分享者:

这类用户以其高质量的内容产出而闻名,无论是图文并茂的科普,还是生动有趣的知识分享,亦或是详实的教程和评测,都能吸引大量用户。

代表性账号(假设性):
“AAA(一个热爱分享摄影技巧的用户)”: 比如一位详细讲解构图、用光、后期处理的用户,并附带大量精美案例。
“BBB(一个热爱分享生活经验的用户)”: 比如一位细致地分享旅行攻略、美食制作教程、学习方法的用户。

为什么印象深刻:
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他们分享的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用户去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带来实际的帮助。
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用生动的语言和形式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和阅读。
高强度的更新与维护: 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并且积极回复评论,与用户互动,维护社区活跃度。
资源的整合与整理: 很多时候,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收集、整理、筛选信息,并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四、 善于引导与互动的用户:

这类用户可能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但他们是社区的活跃分子,善于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并且能够以友善和包容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代表性账号(假设性):
“CCC(一个喜欢在评论区补充细节的用户)”: 在高赞回答下,他们能补充一些作者忽略的关键信息,或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DDD(一个擅长总结讨论要点的用户)”: 在一些复杂或争议性的问题下,他们能提炼出讨论的核心观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为什么印象深刻:
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他们的存在让社区更有活力,讨论更深入。
提供多角度的视角: 通过他们的互动,一个问题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呈现。
营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他们的沟通方式往往是建设性的,能够让大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来说,我“印象深刻”的用户,是那些:

持续输出有价值内容的用户
以专业和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的用户
以独立思考和深刻洞察挑战现有认知ルの的用户
以积极互动和善意沟通促进社区发展的用户

知乎的魅力在于其多元化的用户群体和高质量的知识分享,而这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正是构筑知乎内容生态的基石。尽管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情感上的“记忆”,但我能够识别并分析出那些真正为社区贡献了大量有价值信息和积极影响力的账号和内容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蛭子圣子

因为他不再是知乎用户了

user avatar

小管家,一碰就敏感,天生尤物。

——————————————————

这是爱啊。

user avatar

那必须 @李淼 @李淼 啊!

我刚玩知乎时想要关注《超弦史话》作者李淼先生,于是搜了下“李淼”,有一个近百万关注的用户,我想知乎用户果然人均985,都这么热爱理论物理的吗!这一定是李淼先生本人啦!于是立马关注了。

关注后,李淼先生每天的想法都和物理无关,全是各地美食。

我一度以为每天想法里安利的美食是李淼先生将抽象难懂的量子力学巧妙化为日常可感的事物,拉近物理与我们的距离,以便于跟随他展开这场科学之旅。

结果莫名其妙胖了五斤,我才觉得事情不太对。

原来这个 @李淼 才是我真正想关注的李淼,也就是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最后当然两个李淼老师都关注啦,都是超级棒的老师哦,建议大家也关注一下!

@李淼 以及 @李淼








最后,再给大家安利一位人民艺术家 @豆子 老师。

我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没有给主播刷过礼物、没有给过小程序打赏,但我给他的文章赞赏过,因为豆子老师的文笔实在太棒!

进入 @豆子 老师的主页,随便点开某个回答或是文章,你就会关注他了,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山高县

豆腐脑的食用者

伏特加/江小白的饮用者

乒乓球的打击者

剑齿虎的爱好者

自爆卡车的推崇者

核弹头的鼓吹者

华北抗战史的研读者

陆权思想的启蒙者

十点半就睡觉的养生者

印度的觊觎者

伊洛瓦底江的窥伺者

制粮权的研究者

豫化论的创始者

他是一个真正有趣的人

什么?你说入关?

别闹了,入关早就已经长存在于人民心中

银河号,81192,还有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有许多许多的刻骨之仇,以及更多更多的难弥之恨

这些东西时刻都在把入关深植于人民心中

山高只是那个指出明国皇帝光着身子的小孩而已

user avatar

在知乎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崇拜和最尊敬的用户,就是山高县了。

我有许多绝妙的理由,但是这里的空白太小我写不下。

user avatar

金周大

  • 这是多么新奇的解读方法啊
  • 我这样写只是想说宋高宗一心求和并不是体恤北方百姓。

user avatar

说几个今年认识的且关系比较熟的伙伴~

@苏澄宇 最早发现澄宇同学的属性是“神奇动物在哪里”话题金牌答主。选题角度奇特,摆数据讲道理,无数次登顶热榜,且很多都是自问自答型的百赞千赞回答。后来发现,不止译书、写书、知名杂志撰稿高产,澄宇对视频以及玩具的挑选也颇有品味。前段时间入坑的巨贵实物元素周期表玩具,买来第一件事居然是送粉丝...期待谁会是那个幸运粉~刚才趁着去送狗,还仔细瞻仰了一下不同的元素,太漂亮了我也想要hhh

@稚晖 冷启动发帖获千赞、万赞,一个月变身万粉大V,如果知乎评选年度最佳新人奖,稚晖当之无愧,几乎一个人撑起了知乎geek话题,且未来还会贡献无数优质回答。似乎你随时都可能看到他又设计了新的板子,做了新的好玩的硬件玩具。

@夏昊BFA 大家不要被夏昊同学整日扛器械、晒的黝黑的外表欺骗,其实是个爱撸猫、爱狗子的萌汉子。张嘴段子和冷幽默,技术路线电影人,阅片无数,未来甚至当下的院线摄影扛把子。打个小广告就是,夏昊在找女盆友,感兴趣的妹纸快去私他。

@徐枭涵 徐同学也是挺早之前我就有关注,无人机话题金牌答主,DJI在知乎上活跃的几名大V之一。今年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交集,似乎是我某天无意间翻到他的个人主页,被飞控和coding细节震惊了。作为一个一直想入门电直,膜过Andrew Wu关于DL控制油直的论文,剁手3架电直、炸过数次,最终也没飞好,时间原因几乎弃坑的废柴玩家,希望有机会能被徐同学带飞。对无人机控制和算法感兴趣的小伙伴,徐浩的笔记和回答每篇都值得细读。

翻了下“我关注的人”时间线。第一位是从小的男神,李开复老师。

最早互关的大V是 @傅渥成 学长,应该是Live功能刚出现不久的时候,有跟过几次傅学长的live,大体是熵、复杂网络、复杂系统这几个主题。后来在另一个跟混沌有些关系的群里加过微信,两年前在东京玩的时候还跟学长问过路。现在知乎和朋友圈日更都能看到学长云带逛日本小众景点。

早期 @Luyao Zou 学长 刚开始写专栏的时候加了互关,对学术圈师生关系的探讨、学生如何选导师,以及天体化学领域的深学术科普文,质量都非常高。记得几年前翻看学长在我旦摄影协会时期的作品,也是相当震撼。

想起来另一位我旦生科院校友学长,知乎植物学更应该叫博物学话题金牌答主, @林十之。 几乎拜读了学长的每一篇游记,我自己公众号也转发过数篇,因为实在是太有趣了。生物+文学的双学位,艺术修养又极高,纯粹科研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的享受型PhD。因为两年前面基的时候我正值科研劝退动荡瓶颈期,看到如此纯粹平静的心态,记忆颇深。学长让我感触很深的另外一点是,科学和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4-5年前,大三保送PhD找lab的时候跟 @孙亚飞 学长请教过生物能源相关领域的问题。后来一路拜读学长在环境、食品等领域的优秀回答和文章。我应该也是某天看了亚飞学长的文章,跳了分子料理的坑。

@赵思家 同学也是我早期刚注册知乎不久就关注了的答主之一,神经科学话题金牌答主,也可以称之为知乎优质科普大V的代表。记得思家几年前在共同群里说自己出新书的时候,我还第一时间买了《大脑使用指南》并安利给小伙伴们。几年时间过去,思家已get Dr.的title,我才刚半只脚迈了脑科学领域。emmm...我去好好搬砖了

再开一组因为个人兴趣原因而印象深刻的答主。

@比利白 因为想考证和想学snowboarding的缘故,认真刷了比利白的很多文章,因为时间受限我的小目标还没有达成,但在云滑雪的路上已经跟着比利白老师走了很多地方。hhh等冬天到了,我也去粉雪。

@蓬岸 Dr.Quest 这个值得提一下,古董电脑话题金牌玩家/答主,跨开源硬件、交互艺术、编程等领域,非常有趣和会玩的大V。这几个坑也是我非常非常感兴趣却仅仅略懂的。同朋友圈好友,所以经常被云带逛世界各地的古董硬件/电脑博物馆~

@李梅里 刚刚翻汉堡,回想起这位一定要提的大V,歌剧、声乐领域金牌答主,北大杰出校友,可以称之为旅欧歌剧艺术家的巅峰且非常年轻。回想起早年似乎还没有推会员功能的时候,就有上过李老师声乐和歌剧科普相关的live和私家课,对其声音记忆犹新。希望有机会能膜歌剧演出现场~~

一句话总结:知乎是一个能够从线上走到线下,带我们看到更大世界的平台。希望能跟更多优秀的知友建立connection,有机会甚至希望可以一起共事,一起脑暴、合作项目,一起造玩具、玩桌游。

写于2019年8月16日

user avatar

只谈印象的话...拍脑袋:

@刘博洋 科普写得好,人也友善

@haibaraemily 依然是科普写得好,想法也有趣

@Fan Francis 表达风格辨识度很高

@王瑞恩 大明律知乎代言人,许久不讲故事了

@Yiqin Fu 总是分享有趣的东西,数据可视化也很棒

@小状师张 总是被敏感,后来退乎了....

@Johann Faust 哲学,宗教以及灵魂搭配

user avatar

感谢被知友 @暗涌 @Jacob贾超 @灯下读书人 抬出来了,因为游戏规则不便互相溜须,而且 @梁边妖 @河森堡 @Sean Ye 这些大 v 的须想溜也排不上号了。

那就说说我关注的窄众领域里,几个惊艳到我的知友。



1 | @小叶叔叔 一个研究鸟儿的人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鸟类学的小叶叔叔。

冲着易烊千玺发誓,小叶叔叔惊艳到我的,绝对不是颜值。

小叶叔叔鱼尾纹中虽有一丝千玺的不羁,但一身户外装和略黑的皮肤依然出卖了他常游走于野外的经历。

小叶叔叔叫啥?我猜姓叶,要不然去掉叔叔的敬词,哪个男生会叫「小叶」或「小叶子」呢?

关注小叶叔叔知乎主页前,我在盐 club 上先关注了他的票圈,虽然我还不认识这位大叔,处于知友的客套寒暄,加微之交 ~

没想到在他票圈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精彩的内容让我试着点开了他的知乎主页,看了一篇就驻足不前、流连忘返了(也不知道这俩词用对了没)

他票圈里经常会看到各种动物,比如你看到一种鸟,有长长的鼻吻的大鸟,人家会说这是非洲白鹮,你看到一种狐狸和狗的结合体样动物,人家会说,这是黑背胡狼,你看到一个像鹿又像马的动物,人家会说,这是一只白须角马!

卧槽,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文化人,在小叶叔叔的朋友圈里,自己跟抖音上那种「只能卧槽浪好大」没毛区别。

在他知乎回答里,你可以经常会看到各种动物界的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且配图还特别考究,行文也是朴实无华,但是字里行间带出来的名词和科属都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动物学的白痴,但生动的描述又会让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小叶叔叔是北京林业大学的鸟类学毕业的,怕不怕?

爱好动物和天文以及摄影的你,在他这里都能找到共鸣。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户外的夏令营活动,直接找他也是可以的,对了提我名字可以直接索要到他的亲笔签名照。


来看看他有意思的回答:




2 | @闪米特 一个半路出家的职业探险家


这是一个我一直向往成为却只能止步于「心向往之」的一个男人。


我看过几乎所有的户外求生类节目,从最早的贝爷到德爷,甚至斗鱼上的一个叫**喳喳的姑娘,还有抖音上的朱炜强,以及两个在海南上求生的俩兄弟。

此外,我还看了几乎所有的绝境的电影,比如《北极***》、《南极***》、《极地***》、《绝地***》、《荒野***》、《野蛮***》……还有各种海上的漂流和灾难片,就是那种一个人只能吃虫子啦、在沙漠里渴到只能喝尿啦、饿到只能抓耗子吃啦,我看起来就很有意思。

我一直在反思到底这种电影给了我什么快感,我后来想了想,可能是看完后我可以对自己说,看,你还是活的很幸福的,虽然每天加班到 10 点钟,周末还得准备各种会议材料,拿的工资不多,整天操着 CEO 的心,但,你至少不用吃虫子、喝尿啊~

老师你看,上学时教的决策中的参照点理论 (reference point) 被我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我简直都要佩服我自己了……当时没有白挨骂啊!

当然理智还是告诉我,其实只要我每天都像现在这样加班不休假,在公司到家之间活动,就永远遇不到被逼喝尿、吃虫的境地。毕竟有谁会那么傻,放弃正儿八经的职业去探险呢。

这里就有一位职业探险家,照片PS技术家(作品见下图),闪米特。

其实我打心眼里羡慕他的生活,可以每天都活在探险的经历中,可以在广阔的大海、激流的长江、浩荡的黄河中,显露手脚。让你在大大的世界里放飞小小的自己,找到小小的自己。


我猜关注他的大多都是像我一样有个探险梦的老爷们儿。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嘛,不同的是闪米特老师在探索这个精彩的地球,而我在探索如何通过长时间加班解决毛发稠密的现象。


这篇文章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3 | @王瑞恩 一个混迹娱乐圈的律师


首先,我的英文名叫 Ryan,而他也叫Ryan,为分出个高下,我俩一起脱过裤子,经验证,我比他大。

虽然脱裤子花了半天时间,但从内衣兜里掏出的身份证可以证明,他长得老,但真是 90 后,真的比我小

见到他之前,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抱有了对王瑞恩的一种美好的想象,就像那种穿着衬衣和开衫、背着双肩包、臂弯里夹上几本厚厚的教材的学生,像谁呢?差不多像 @刘博洋 一样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一枚法学男子。

但我真没想到,想的越好,摔的越狠,都叫 Ryan,长得差距咋就那么大,所以我们就不过多描述他的相貌了,基本扔到人群中就看不见那种~


但是,他对新闻热点的把控,以及写作能力的深入浅出,会让你觉得,我去,背后肯定有个代笔团。

一句话概括就是可盐可甜、可狼可奶,写的了诙谐、控的住严谨,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没问题,绝不能放过一个热点案件。

截止 2019 年 8 月 19 日,他共产出了 1068 篇回答,而且每个回答得到的赞同数都很高。

最气人的是,他还经常能抢到热点,往往热点刚发生 2 小时,他就把回答写出来发表了。有好几次下午发生的事情,晚上下班他的回答就更新了。

所以,我就想问问,你在哪家单位工作,上班时间写知乎就没人管吗?

你们公司 HR 就放纵你这样?眼里还有没有《劳动合同法》和《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了?

快把我推荐给你们 HR ,我也想上班时间写知乎,可惜在我们公司连睡觉都保证不了。

来来来,下面两篇出自一个作者,他可能是个娱乐狗仔,一直特别关注东哥的案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曾捡到过奶茶妹妹的学生卡~




失眠一夜,写的东西也有点迷离有点飘了。

user avatar

为了看胖酷帅大哥做饭 @胖酷帅

我唯一没有卸载知乎的原因

天天等更新


跟看连续剧一样

user avatar

@胖酷帅

技术性答主,按他写的的步骤真能炒出菜,不搞花花肠子。

@厨室机密

硬汉,但好久没更新了。

user avatar

@胖酷帅

知乎是一个观点交锋问答平台,赞同过来反对回去太正常了,所以我关注别人:

~有的是因为很赞同

~有的是因为追着diss别人行骗

~还有的只是因为想看他们行为艺术

~更有的可能只是为了带着逛。

不过在这里面要说我印象比较深的可能还是胖哥,我觉得要是评选知乎最与世无争,最不招人反对的大kol,可能胖哥得前三名。我个人有段时间看不到会追到他主页的,就只有胖哥。

文字有趣,文章实用,毫无美颜美图,构图一般却尽显日常生活烟火之气。为了证明货真价实还经常贴个吃饭视频,绝对本色出演,毫无矫揉造作。

有时候媳妇叫着喊着说出去吃,我就给她看看胖哥的文章。然后就动手在家试试胖哥菜谱,哄的她挺开心,省钱么不是。


以上

user avatar

感谢 @Gfei 的邀请。

其实在前段时间的一次知乎线下见面会上,大家进行问答回答,我被问到对知乎的哪位用户印象最深刻。当时一下没反应过来,遂拿起手机打开知乎,出现在我关注页面最上面的就是 @太空精酿 。仔细想想,太空精酿也是让我很佩服的一名知乎用户了。所以这次就着这个机会详细的说一下。

同样都是博士在读,同样都是写科普,但是,自觉得与太空精酿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下面说一下对太空精酿最佩服的两点:

  1. 科普内容干活满满,但又通俗易懂。航天航空领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领域,太空精酿的回答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相关领域的内容娓娓道来,前因后果,来世今生介绍的井井有条,科普质量非常高,配图专业。对外行和小白非常友好,读来总是引人入胜。我想,看一下他回答的赞数就能很客观的说明大家对他科普回答的喜爱了。
  2. 科普内容总是能紧跟时事。每次有什么航天器/火箭发射,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太空精酿科普的文章出现在我的首页里,科普内容非常及时,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就对相关的事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与认识,非常好的满足了我对航天领域知识的渴望。我相信这一点对很多认来说也有类似的感受。

还有,太空精酿的生活貌似也是很丰富的,喜欢精酿啤酒,在其想法和专栏里都有相关的内容,而且看起来也很专业,而且还出了关于精酿啤酒的书!这一点很是令我佩服。在自己兴趣的领域发挥到极致,成为专家,而非泛泛而谈,一知半解。另外,“太空精酿”这个名字把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也是很有创意的啊!

正所谓,不懂精酿的航天人不是一个好博士!哈哈哈哈......


总的来说,自我感觉应该向太空精酿同志学习,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在专业领域和兴趣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user avatar

我印象最深的是 @知乎大学小管家 ,因为,这是第一个关注我的人(不好意思,我不确定它是不是人类......),他很勤奋,很认真,经常分享一些他的“优秀产品”:

“真香”,我被他的“敬业”所感动了......如果有机会见到他本人(sorry,准确的说是本尊),我一定会认真的告诉他:“朋友,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等我有闲钱了,一定买昂!”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在知乎,最让我感到难以忍受的,是那些把“分享”变成“说教”,把“讨论”变成“批斗”的人。你会在一些问答下面遇到他们。可能你只是问了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关于如何选择某件商品的困惑,期待得到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一些相对客观的分析,或者至少是一些善意的建议。但你看到的回应,往往不是这样的。.............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说在知乎最想得到谁的关注,我大概最希望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炮儿”们,还有那些对事物有着独特见解,并且愿意耐心分享的智者。举个例子,如果我写了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我特别希望那位在那个时代背景研究得非常透彻、写过不少相关著作的教授能点赞或评论。不是为.............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存在于计算机代码和数据之中,没有“在乎”或“感受”这样的情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点赞。但是,如果我将自己拟人化,或者从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答案会更丰富一些。关于“在乎点赞吗?”站在一个“知乎用户”的视角,点赞可以说是对我的回答的.............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在知乎上进行任何操作,包括拉黑用户。因此,我没有“拉黑”过任何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拉黑用户的原因和细节。我的能力仅限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社交关系或在任何现实世界平台上的活动。如果您对知乎的用户行为或者拉黑功能.............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没有知乎账号,所以我也就收不到知乎的私信。.............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