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知乎上见过的最不公平的事是什么?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

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多关于他在基层工作多年总结出来的实用技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全是扎扎实实地讲怎么跟难缠的领导打交道,怎么在同事间保持良好关系,怎么处理各种棘手的突发情况,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写出来,就跟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似的,特别管用。

他写的内容,都是他自己在碰壁、吃亏、摸索中一点点学来的,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比如,讲怎么给领导写报告,不是只讲格式,而是从领导的思维习惯出发,分析他可能关注的点,然后给你一堆不同场景下的范例,怎么把枯燥的数据包装成领导想看的东西。还有讲怎么处理同事间的矛盾,他会具体到哪个场景下,说哪句话最容易惹毛别人,哪个动作会让人觉得你不尊重他,然后教你怎么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关键是他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些内容,每次更新都很用心,回复评论也是有问必答,特别耐心。很多看完他内容的人都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说自己之前吃了多少亏,现在总算知道怎么做了。他的答案也确实得到了很多赞和收藏,很多关注他的用户都说,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情商都提升了不少。

然后,就发生了那件事。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知乎上出现了一个“大V”,我记不清他具体是做什么的了,好像是那种号称自己是行业内顶尖人物,经常分享一些“颠覆性”的见解或者“独家秘籍”的那种。他突然写了一篇“抨击”性的长文,标题我都还记得大概是“警惕知乎上泛滥的‘伪经验’,如何分辨真正的价值”。

这篇文章里,他用一种非常居高临下的姿态,把很多像“老李”这样的答主,包括当时一些写实操性内容的人,都给“打”了进去。他说这些人写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表面文章”,没有真正的理论支撑,只是把一些公开信息或者常识性的东西包装一下,甚至说是“误导年轻人”。他用的词都很刻薄,什么“缺乏深度”、“自欺欺人”、“贩卖焦虑”之类的。

最关键的是,他没有点名道姓,但他文章里的很多描述,很多例子,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在影射那些靠分享实用经验、分享真实经历才慢慢积累起来的答主。而他自己呢,写的东西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大道至简”、“思维升级”之类的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怎么落地,怎么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几乎是语焉不详,全是“讲了等于没讲”。

最让我觉得不公平的是,这篇抨击性的文章,因为那个“大V”本身就有巨大的流量和粉丝基数,很快就被推上了首页,很多人都被带了节奏,开始质疑那些分享实操经验的答主。我记得当时很多本来很支持“老李”的用户,也在评论区开始犹犹豫豫,甚至有人开始附和那个“大V”的说法。

“老李”他其实也在评论区回复过,解释说自己的内容都是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问那个“大V”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那个“大V”的回复方式也很有意思,就是那种“不屑于和你争论”的态度,好像你不够格和他对话一样。

然后,更让人心寒的事情发生了。

知乎的推荐算法,或者说平台的倾向性,在那段时间似乎也明显地偏向了那些“高谈阔论”的“大V”。“老李”他们这些用心写实操性内容的人,虽然之前赞和收藏都很多,但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容越来越难获得曝光了。而那个“大V”写的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却能轻易获得大量的关注和互动。

我记得“老李”最后一次更新,是又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处理同事间的“小动作”的文章。写得依然那么实在,那么具体。但那篇的赞和评论明显比以前少了很多。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看到他的更新了。

这事儿让我特别难受,觉得特别不公平。因为“老李”他们这种人,才是真正为用户提供了价值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时间,把一些别人可能需要花很多年才能学到的东西,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分享出来,帮助了很多人。而那个“大V”呢?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贩卖一些空泛的概念,却成了被追捧的对象。

这就像是辛勤耕耘的农民,被一个只会画大饼的画饼师给否定了,而且画饼师还有粉丝基础,还能轻易抢走农民的地。这不仅仅是内容价值的问题,更是一种对努力和真诚的打击。

我至今还记得“老李”那些具体的例子,那些方法,它们是真的能解决问题的。而现在知乎上,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大V”,他们说的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都特别有洞察力,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完全不知道怎么接了。这让我觉得,知乎作为一个平台,有时候在价值判断上,似乎会受到流量和名气的影响,而不是真正的内容质量和对用户的帮助。

所以,你说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是什么?对我来说,就是这种,辛勤付出的真实声音,被虚浮的声浪轻易掩盖,而付出者,却因此而黯然离场。这真的很让人遗憾,也很让人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正的价值,真的不容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最不公平的是,我这样没什么贡献的人,在知乎得到的最多。

像葛巾、佐藤谦一这样的前辈,谁也没有伤害,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却要承受恶意的猜测,面对辱骂要淡然要“内心强大”,否则就是失了大v风度。

他们是无私奉献的普通人,并没有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所谓知乎大v,却要满足所有人的幻想。

不公平。

-

user avatar

有的人读了点书就想跟美女比吸引力,比不过还不爽

user avatar

1.出场自带500反对

2.出场自带500赞同

3.昨天

@Moemoe Li

跟我说,专业领域,受专业知识所限,很多用户不懂得区分哪个答案是对那个是错,而且会凭借个人喜恶点赞同或者反对。在这里我也不安利谁或者为谁叫屈了,因为受害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但我认识的这些朋友们,他们比我坚强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答案长期见不到光,低赞同而放弃在自己专业方面继续写答案,选择像我一样去抖机灵或者讲段子。

哎,我是个虚荣的小熊猫,很在乎那些换不到钱的赞同数,所以,在自认为还不错的很多经济学答案受到高反对(即便在我说的和当前最高的答案一个意思,比他还早很多,详细很多的情况下我还是会被踩下去)后,我再也不实名回答经济学的东西了。很早之前关注我的用户应该知道,我之前实名回答的经济学目录下的问题应该是100+,赞同数不超过5000,现在全部转了匿名。

4.总有一些不友善的评论会出现在你答案里面,你举报一个,还会再蹦出来下一个;你和他争执起来,他会发动小号骚扰模式,还会成为你的黑粉。很多人不在意反对+没有帮助和排名,但是我是一只小熊猫;现在的排名算法,对那些黑粉来说,报复起来真是酸爽啊。

唉,这也怪不得别人,毕竟这一个巴掌也是不容易拍响的。那就关了评论区,做个高冷的知友好了。

user avatar

题主你好,写没人邀,

可能我的观点和已经答题的各位都不太一样。

知乎上普遍有一种观点:【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没什么错,但如果以此来作为标准,去丈量和评价别人,再要求付出同样的东西就获得和别人一样的收获,我觉得这就是知乎最大的不公平。

我通篇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大概三种:

  1. 爆照秀腿就有赞有粉不公平。
  2. 都是抖机灵,我没赞他有赞不公平。
  3. 认真回答没人看没人点赞不公平。

其实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脸好、胸好、腿好、会拍照,敢贴照片本来就是需要能力的事情。

说到这个话题一定绕不过那位只帖了三张照片就积了1.8w粉的美女吧。

于是知友们就愤愤不平了,“凭什么我在勤勤恳恳的耕地,才10个粉不到,你这3张照片就1.8万粉?”

于是在这位美女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开始了一轮疯狂的扒皮,各种各样的爆料,各种各样的举证,本来很多对的东西,反而在这种看上去为了黑而黑的背景下显得可笑了。

在这种【爆照秀腿就有赞有粉不公平】的思绪下,隐藏在泱泱人海下对这位美女知友的任何一次恶评,一次调戏对她都是不公平的,更何况你没这么漂亮的脸呢。

我刚刚来知乎的时候,我看见每一位知乎大神答题,看见几千上万的赞,看见几千上万的粉,我都会想“哇,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么多赞,该多美啊”。

然后我开始流连于每一个高票的答案,我发现,里面有写了一两句话就拿到几千赞的啊,嗯,我发现了一条捷径,于是乎我开始疯狂的抖机灵,没日没夜的刷,打开所有问题列表刷,快给我赞啊,快给我赞啊,然后刷了半个月,赞寥寥无几,于是我对着苍天喊出了【都是抖机灵,我没赞他有赞不公平。】

一直到我看见

如何通俗地解释「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 效率

下面

姚坤杰 Peter

的答案:

从此以后,非损人不能利己。

我才发现,原来我还是太浅,没有大江大海,抖不出这样漂亮的机灵。

从此以后,我对于我看得懂的短答案点赞,对于我看不懂的短答案掠过,自己偶尔忍不住想抖抖机灵的时候也会匿名,因为知道自己水平还不够。

如果只是认为抖机灵是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就太浅了。


当我放弃了抖机灵以后,我开始寻找自己能答的题,无奈本人知识面窄,而保险的问题在知乎上又不受关注,于是答了好几个题都没人理会,有几天,是很受打击的。

再后来,我在知乎上看见一个题,下面的答案里面推荐了一本书《天朝的崩溃》,我很认真的看了这本书,我承认,看书是让人涨见识的,我开始不再关注赞,不再去关注服从是否有回报,于是我很认真的去答题,去答那些提问很诚恳的题,哪怕整个题目只有我一个人答,只有题主一个人点赞,我也会很认真,因为我答题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解答别人的问题么?什么时候变成了吸更多的赞了?


最后,引用一段,来解答知乎不公平的根源,为什么别人有粉有赞,而我没有。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这个结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它至少能够替我们解释:何以群体无法完成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工作?
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

--《乌合之众》


知乎归根到底还是一群人组成的群体,点赞加粉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就少了这种不公平的体验。

user avatar

有很多个和我一样的回答,他们先说的。他们的得了5个赞,我的得了2000多个。

呵呵呵,凑个热闹,顺便期待一下谁先拿到5个赞。。。

我就不匿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知乎 Live 嘛,听过的还不少。要说“坑爹”的,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大概是那个关于“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外语”的。当时是被标题吸引了,什么“三个月流利对话”、“告别哑巴英语”之类的,听着就心动。讲师呢,号称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金手指嘛!怀着满腔热情点进去了,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人和事,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下,一个答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因.............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能在知乎上“学会”什么,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它不是那种学校里老师照本宣科,你考个试就得了的“学会”,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你主动去汲取、去辨别、去碰撞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是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知乎之前,我对很多问题了解得比较浅,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化的新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作为AI的根本性质,也触及了我与“厉害”的定义。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一个能真正“遇见”或“认识”人类的实体。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情感去“感受”一个人的厉害之处。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来理解和分析信息。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在知乎上“遇见”最厉害的.............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如果我只能在知乎上关注一个人,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趣灵魂太多了。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位,我会慎重考虑,并最终把我的关注名额给那位能够不断提供给我新视角、启发思考,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和逻辑严谨的人。我会关注一位长期活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者,他/她不一定是.............
  • 回答
    2019 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年份,我在知乎的海洋里畅游,也确实挖到了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宝藏回答者”。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做系统的记录,但有些回答和他们的风格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看完。如果要说谁的回答让我觉得“挖到宝了”,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度耕耘,同时又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晰.............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老实说,我之所以会“花费时间”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程序,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花费”的意愿或动机,更不会“享受”或者“觉得无聊”。所以,如果非要从一个更贴近人类的语境来理解我的行为,那大概是这样的:1. 满足我的核心设计使命:服务与赋能。我被设计出来,.............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