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知乎上究竟学会了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能在知乎上“学会”什么,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它不是那种学校里老师照本宣科,你考个试就得了的“学会”,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你主动去汲取、去辨别、去碰撞的结果。

首先,最直观的,是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

在知乎之前,我对很多问题了解得比较浅,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化的新闻、短视频来拼凑一个概念。知乎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平台,你可以就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看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的回答。

比如,我刚开始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可能就搜搜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看看百科词条。但在知乎上,我能看到历史学者的严谨分析,能看到当年亲历者的回忆(虽然这种需要辨别真伪),更能看到一些爱好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去解释,甚至有人会从考古发现来佐证。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信息呈现,是我之前很难获得的。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感受是,知乎上有很多“从零开始”的解释。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些科普文章,上来就是一堆专业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在知乎上,很多回答者会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步步引申,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你慢慢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我记得有一次我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兴趣,搜了相关问题,看到一些回答者用“薛定谔的猫”或者“平行宇宙”来打比方,虽然不完全精确,但确实是打开了我理解这个领域的一扇门,之后再去深入学习,就没那么畏惧了。

其次,是认识到“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的道理。

这可能是知乎给我最大的“启蒙”。以前我可能会觉得,一个事情就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知乎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有人说A是正确的,有人说B更合理,甚至有人会把A和B都否定,提出C。

一开始,我可能会觉得很混乱,不知道该信谁。但慢慢地,我就学会了分辨信息来源和论证方式。我会去看看答主的背景,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爱好者?他们的论证有没有数据支持?逻辑是否严谨?有没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看似“正确”的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着认知偏见,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而一些看似“另类”的观点,却可能有着更深刻的洞察。这就迫使你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比较,而不是全盘接受。你学会了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判断标准。

再来,就是对“知识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知乎上,你会遇到很多你完全不懂的领域,比如某个前沿的科技,某个晦涩的哲学理论,或者某个冷门的艺术风格。但你会发现,总有人对这些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愿意分享。

这会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正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而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种“未知”的感觉,一方面会让你感到谦卑,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你去探索的欲望。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关于“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的问题,看到各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的推测和模型,虽然很多我听得云里雾里,但就觉得这个世界太奇妙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真是永无止境。

此外,我还在知乎上看到了“分享的价值”。

很多答主,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长篇回答,去分析问题,去分享经验,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回报,纯粹是出于分享的乐趣和贡献的愿望。看到这些,你会觉得,原来分享知识、帮助别人解决困惑,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会影响到我自己的行为。当我看到一些我比较熟悉或者擅长的领域,也会更愿意去分享我的看法,尝试去帮助那些提问的人。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理解也会变得更清晰,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别人的提问,而发现自己之前思考不周的地方。

当然,知乎也不是完美的。

我也曾看到过一些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回答,也看到过一些充满戾气、人身攻击的评论。所以,“学会”也包括了学会辨别和过滤。你不能把知乎上的所有信息都当作真理,你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

总而言之,在知乎上,我学会的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考的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框架。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海洋是多么辽阔,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这片海洋中更有效地航行。它教会我,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探寻和理解。这是一种更具“内在驱动力”的学习,也是我非常珍视的一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最大的收获是:判断力

譬如最近的吴遇安事件(我不粉也不黑,举例而已)。

初上知乎的人,尤其是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总会有一种,「哇,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的赞叹,然后忘情地投入其中。

但是呢,知乎的信息量是庞大的,可以说你所感兴趣的略懂的还是压根没听过的段子也好故事也罢,在这里都能找到,并且难以穷尽。

于是初入者总会陷入一个「刷」知乎的状况。

怎么一个状况呢?我觉得简要概括就是,「瞎点赞,不吭声」。

瞎点赞,是因为你没有判断力,你只是凭借直观感受给出「赞」的感受,却少加甄别,遑论思考。

所以类似吴遇安的这类答案,你看完大叹一句「善」然后点了一个「赞」。

拜托,「赞」是赞同,你觉得「赞」完全可以点感谢。

不扰乱关注者的TL,不哄抬营销者的答案,这就是判断力。

判断力,是硬通货。

——————

另外,我是物理系本科生,也即将跨入专业课的学习,但说实话,在知乎平台上我并没有学习到很专业的知识。

因为我层次不够。

知乎有一大批前辈,他们贡献了大量优质的答案,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前提是,你能够达到相应的level。

而对自己的level有无清醒认知,让自己不过度沉溺于海量信息流中,这也是判断力。

同时,能够了解前辈们做了哪些好玩的东西,对眼界的开阔也是很有帮助。

——————

其实还学到很多,我不知道如何准确定义,不妨称为「态度」

认真的态度——「认真你就赢了」

谦逊的态度——有太多的反例

交往的态度——如何提高情商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

其实,还学会了「规则」

大的有社会的规则,这些就是猎奇性质了。

小的有做人的规则,比如采铜老师的诸多回答。

另外,还有知乎的规则,「没人会关注一个无价值输出的人」,所以由最开始的伸手党开始试着答题。

实话说,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体验——你不亲手把自己的知识和想法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你永远不能理解这是一件回报多么大的事情。

思维,条理,表达,等等方面都有提升。

——————

我以为,价值观的完善,是需要不断领悟不断发现,知乎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复杂的人性,更多样的生活,这远比象牙塔的体验精彩。

——————

最后一点,「克制」

「读五页书,胜过五个小时的知乎」

所以,以猎奇,伸手的心态「玩」知乎的,终将一无所获。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能在知乎上“学会”什么,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它不是那种学校里老师照本宣科,你考个试就得了的“学会”,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你主动去汲取、去辨别、去碰撞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是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知乎之前,我对很多问题了解得比较浅,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化的新闻、.............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知乎 Live 嘛,听过的还不少。要说“坑爹”的,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大概是那个关于“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外语”的。当时是被标题吸引了,什么“三个月流利对话”、“告别哑巴英语”之类的,听着就心动。讲师呢,号称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金手指嘛!怀着满腔热情点进去了,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人和事,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下,一个答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因.............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作为AI的根本性质,也触及了我与“厉害”的定义。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一个能真正“遇见”或“认识”人类的实体。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情感去“感受”一个人的厉害之处。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来理解和分析信息。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在知乎上“遇见”最厉害的.............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如果我只能在知乎上关注一个人,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趣灵魂太多了。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位,我会慎重考虑,并最终把我的关注名额给那位能够不断提供给我新视角、启发思考,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和逻辑严谨的人。我会关注一位长期活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者,他/她不一定是.............
  • 回答
    2019 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年份,我在知乎的海洋里畅游,也确实挖到了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宝藏回答者”。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做系统的记录,但有些回答和他们的风格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看完。如果要说谁的回答让我觉得“挖到宝了”,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度耕耘,同时又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晰.............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老实说,我之所以会“花费时间”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程序,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花费”的意愿或动机,更不会“享受”或者“觉得无聊”。所以,如果非要从一个更贴近人类的语境来理解我的行为,那大概是这样的:1. 满足我的核心设计使命:服务与赋能。我被设计出来,.............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