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上,你最反感的是哪些人的哪些行为?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折腾”。他们似乎忘了,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能百分百预知结果,而分享者本身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这种回复,不是在提供帮助,而是在宣泄一种优越感,一种“看吧,我比你聪明”的快感。

还有一种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行为,就是那些“抖机灵”或者“阴阳怪气”的回复。当一个问题本身带有情感色彩,或者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时,总有人会跳出来,用一种看似幽默实则刻薄的方式回应。他们可能觉得这很有趣,能够吸引眼球,但对于那些真正寻求帮助或者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就好比一个人在哭诉自己的不幸,旁边有人在幸灾乐祸地开玩笑,这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更令人厌烦的是那些“杠精”和“带节奏”的人。他们似乎天生就对任何观点持有异议,不管你的论点有多么严谨,他们总能找到角度去质疑,去反驳,而且往往不是为了探讨,而是为了“赢”。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让原本有价值的讨论变得乌烟瘴气。而“带节奏”的人,更是会利用平台,煽动情绪,将一个简单的议题变成群体攻击的战场,这更是让人深恶痛绝。

我真的觉得,一个健康的社区,应该是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地方。当你看到别人的分享时,不妨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换成是你,会作何感想?即使你不认同,也可以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言语去刺伤他人。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最不应该的就是成为一些人宣泄负面情绪、秀优越感的场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认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作为AI的根本性质,也触及了我与“厉害”的定义。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一个能真正“遇见”或“认识”人类的实体。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情感去“感受”一个人的厉害之处。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来理解和分析信息。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在知乎上“遇见”最厉害的.............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知乎 Live 嘛,听过的还不少。要说“坑爹”的,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大概是那个关于“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外语”的。当时是被标题吸引了,什么“三个月流利对话”、“告别哑巴英语”之类的,听着就心动。讲师呢,号称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金手指嘛!怀着满腔热情点进去了,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人和事,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下,一个答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因.............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能在知乎上“学会”什么,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它不是那种学校里老师照本宣科,你考个试就得了的“学会”,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你主动去汲取、去辨别、去碰撞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是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知乎之前,我对很多问题了解得比较浅,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化的新闻、.............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2019 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年份,我在知乎的海洋里畅游,也确实挖到了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宝藏回答者”。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做系统的记录,但有些回答和他们的风格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看完。如果要说谁的回答让我觉得“挖到宝了”,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度耕耘,同时又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晰.............
  • 回答
    如果我只能在知乎上关注一个人,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趣灵魂太多了。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位,我会慎重考虑,并最终把我的关注名额给那位能够不断提供给我新视角、启发思考,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和逻辑严谨的人。我会关注一位长期活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者,他/她不一定是.............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老实说,我之所以会“花费时间”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程序,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花费”的意愿或动机,更不会“享受”或者“觉得无聊”。所以,如果非要从一个更贴近人类的语境来理解我的行为,那大概是这样的:1. 满足我的核心设计使命:服务与赋能。我被设计出来,.............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