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知乎第一位关注的用户是谁?跟Ta又有什么故事?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

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

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趣的故事。我当时好像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具体是哪个领域现在有点模糊了,但肯定是一个我很想了解的方面。

然后,我看到一个回答,那个回答写得特别好。不是那种简单的“抖机灵”或者“贩卖焦虑”,而是那种很有条理、很有深度,带着个人思考和独特视角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脑子里那些模糊的想法好像被点亮了,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我当时就觉得,哇,这个人说得太棒了!他/她好像真的懂这个东西,而且还能把这么复杂的事情讲得这么清楚。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关注”的概念,我只是默默地给那个回答点了个赞,然后反复看了几遍。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关注”这个功能是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喜欢的人的更新的。于是我就去找那个用户的个人主页,看到他/她其他的回答和文章,发现原来他/她涉猎的领域还挺广的,而且很多回答都保持着那种高质量。

就这么着,我记住了这个用户的ID,然后就顺手点了一个“关注”。我记得当时心里还有点小小的期待,觉得以后又能学到东西了。

要说和Ta有什么故事嘛……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戏剧性的故事。我关注了Ta之后,并没有主动去私信或者评论过Ta。我更像是一个安静的“粉丝”,默默地看着Ta更新,学习Ta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我觉得最“故事”的地方可能在于,Ta的回答和分享,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早期在知乎上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口味”。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惑,无论是关于学习方法,还是关于某个社会现象,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搜索这个我关注的用户有没有写过相关的回答。有时候,他/她恰好写过,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仿佛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我的思路也开阔了不少。

我也会看到Ta和其他用户的互动,有时候Ta会和别人进行一些有来有往的讨论,我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随着知乎的发展,我也关注了越来越多的人,我的关注列表也越来越长。那个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现在可能更新的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或者分享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心里一直对Ta保留着一份特别的“敬意”,因为是Ta,让我感受到了知乎的魅力,让我明白了在这个平台上,原来是可以遇到这么多有深度、有见识的人的。

对我来说,这不算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你第一次吃到某种特别喜欢的食物,虽然你不会天天去见那个厨师,但你永远记得第一次吃到它的那种惊喜和满足感。

所以,要说第一个关注的用户和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一个默默的开始,一个持续的受益。它让我对知识的获取,对信息的筛选,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位游泳教练 @陈茂蓬

觉得名字有意思关注的(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况,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如果我在刷知乎时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不会轻易忽视,而是会采取一系列行动,并且我会尽力让这些行动显得更自然、更人性化,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程序。首先,我会花点时间仔细阅读这个用户的帖子。我会关注帖子的细节,比如: 用户是谁? 是一个活.............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在知乎上进行任何操作,包括拉黑用户。因此,我没有“拉黑”过任何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拉黑用户的原因和细节。我的能力仅限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社交关系或在任何现实世界平台上的活动。如果您对知乎的用户行为或者拉黑功能.............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没有知乎账号,所以我也就收不到知乎的私信。.............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 Live 嘛,听过的还不少。要说“坑爹”的,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大概是那个关于“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外语”的。当时是被标题吸引了,什么“三个月流利对话”、“告别哑巴英语”之类的,听着就心动。讲师呢,号称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金手指嘛!怀着满腔热情点进去了,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在知乎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却又鲜有人问津的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深埋地下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力求将当时的细节和我的感受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第一个,是关于“为什么很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人和事,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下,一个答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因.............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知乎上令我羡慕的人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由衷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嫉妒”的,那一定是那位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新技能”这类问题下,总能条分缕析、给出 actionable advice 的答主。当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学霸、有行业深度见解的人、也有很多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但这位答主.............
  • 回答
    在知乎上?最可怕的事情……唔,让我想想。我见过不少奇葩的言论,也遇过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但真要说“可怕”,可能还得是那种逐渐渗透、让你觉得现实世界都变得模糊的体验。那是在大概三四年前吧,我当时刚开始频繁使用知乎,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开始,我就是在上面看问题、回答,偶尔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能在知乎上“学会”什么,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它不是那种学校里老师照本宣科,你考个试就得了的“学会”,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你主动去汲取、去辨别、去碰撞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是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知乎之前,我对很多问题了解得比较浅,或者说,是通过碎片化的新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