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你见过哪些明显抱团点反对的问题,对社区有怎样的影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

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

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统一战线”的指令,一旦有不同意见出现,哪怕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的,也会立刻被扣上“水军”、“洗地”、“不了解情况”等帽子,然后集火攻击。这种攻击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人身攻击、阴阳怪气、断章取义等方式,把讨论的焦点从内容本身转移到对异见者的个人污蔑上,试图将其“臭名化”,从而边缘化其观点。

2. “沉默的大多数”的被压制: 真正支持某个观点,或者看到抱团反对现象却无法发声的用户,往往是最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声音微弱,也可能被前述的“集火攻击”吓退,担心一旦发声,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这种压制是无形的,但其效果却十分显著——在某些问题下,你看到的评论区,往往是抱团反对者占据了主导,而那些真正理性、多元的讨论,则被淹没在数量庞大的、高度一致的反对声音之下。

3. “点赞/踩”的非理性使用: 抱团反对的群体往往会利用平台机制,用大量小号或者僵尸账号,给他们的“统一话术”点赞,同时给异见者的回答点踩。这种行为会将点赞/踩变成一种“站队”的工具,而非对内容质量的真实评价。结果是,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回答,因为不符合他们的“统一立场”,被大量点踩而沉到底部,而那些逻辑混乱、观点偏激但符合抱团群体口味的回答,则被推到高位。

4. “风向”的快速形成与固化: 抱团反对最令人担忧的一点在于,它能极大地加速“风向”的形成。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环境下,观点需要时间发酵、辩论,才能逐渐形成较为普遍的认知。但抱团反对,通过集中火力、统一口径,可以在短时间内“塑造”一种压倒性的舆论,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信以为真,从而进一步固化这种片面的认知。尤其是在一些社会事件、公众人物评价等话题上,这种现象会放大负面情绪,甚至造成事实的扭曲。

对社区的影响:

1. 信息茧房的加剧: 抱团反对的现象,实际上是在加剧知乎信息茧房的形成。用户倾向于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平台算法往往也会迎合这一点。当一群人通过抱团的方式,不断强化某种单一的叙事,其他的声音就被天然地屏蔽掉了。这使得用户越来越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僵化。

2. 理性讨论的退化: 当抱团反对成为常态,就意味着“讲道理”变得越来越无效。用户为了避免被攻击,可能会选择沉默,或者只敢表达“政治正确”的观点。即使是有能力进行深度分析的用户,也可能因为厌倦了无休止的争吵和人身攻击,而逐渐退出。长此以往,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和理性讨论著称的社区,其核心价值就会被严重稀释。

3. 信任感的损耗: 当用户发现,一个问题下充斥着大量相似度极高的回复,或者看到一些观点被恶意点踩,而另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观点却被推上热门,他们对平台的信任感会大打折扣。他们会怀疑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管理机制,甚至认为这里已经变成了“情绪的宣泄场”或者“特定利益集团的发言平台”。

4. 知识传播的阻碍: 并非所有被抱团反对的观点都是错的。很多时候,一些具有前瞻性、批判性或者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恰恰容易招致抱团反对。当这些声音被压制,或者优秀的回答因为遭受大量差评而无法获得应有的曝光,知乎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价值就会受损。

我的建议:

面对这种现象,单靠用户自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平台层面进行更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 强化内容审核与算法优化,而非简单“一刀切”:
识别“相似度过高”的评论: 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那些在某个特定问题下,大量出现的、结构相似、内容高度一致的评论(尤其是攻击性评论)。对于这类评论,可以考虑进行标记,并适当降低其权重。这并非是压制所有观点一致的用户,而是要识别那种“模式化”的、带有明显“带节奏”嫌疑的抱团行为。
优化“点赞/踩”机制:
引入“质量评价”维度: 除了简单的“赞同/反对”,可以考虑引入更细致的评价维度,比如“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观点新颖”等,让用户可以更精准地表达对回答的认可程度。
权重区分: 对于新注册用户、低活跃度用户,其“点赞/踩”的权重可以适当降低,而对长期活跃、贡献优质内容的用户,其评价权重可以相对提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刷赞”或“刷踩”的行为。
“负面评价”的审核: 对于被大量点踩的优质回答,平台应有更积极的复审机制,而不是任由其被埋没。
鼓励“理性辩论”的算法倾斜: 算法应该更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引起建设性讨论、不同观点之间能够进行理性辩论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因为某个回答获得了大量的“赞同”就将其推到首页。

2. 加强社区规则的透明化与执行力度:
明确“人身攻击”和“恶意攻击”的界限: 社区规则需要更清晰地界定什么是“人身攻击”,什么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于明显的、带有侮辱性的言论,应该有明确的处理机制。
对“抱团行为”的明确界定与惩罚: 平台可以尝试给出“抱团反对”的定义,例如:恶意举报、集体刷差评、大量使用相似话术进行围攻等。对于确认有违规行为的账号,应给予严厉的警告、禁言甚至封禁处理。
提升举报的有效性: 用户举报的响应速度和处理结果需要更透明。让用户知道,他们的举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石沉大海。

3. 引导用户进行“建设性批评”:
鼓励“针对性反驳”: 在评论区,可以设计一些提示,鼓励用户在反驳他人观点时,尽量指出对方论述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进行笼统的“不行”、“说得不对”。
推出“优质评论”的推荐机制: 类似于优质回答,也可以在评论区设置“精彩评论”的推荐,鼓励用户贡献有价值的讨论,而不是简单的煽动情绪。

4. 提升社区的“免疫力”:
鼓励“深度好文”的创作: 平台应该继续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用户创作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当优质内容足够多、足够有吸引力时,那些抱团反对的噪音就会显得相对微弱。
用户教育: 适时推出一些关于“如何理性辨别信息”、“如何进行建设性讨论”的社区指南,帮助用户提升辨别能力和参与讨论的技巧。

知乎的价值在于其多元化的讨论和高质量的内容。抱团反对是破坏这种价值的“毒瘤”,需要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社区回归理性、思辨和真诚的交流。我个人希望看到的知乎,是一个即使观点不同,也能在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下进行充分交流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贱贱 邀请。

知乎社区用的威尔逊算法,虽然公式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核心思想是为了反对「多数人暴政」,让权力更加分散而准备的。其针对的场景是:很多人给一个帖子都送上了赞,而有个别慧眼独具的人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这些反对意见不至于被海量的赞同所淹没,反而会随着赞同的增加,以更大的权重来拉低该答案的总评价。

无独有偶,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和经济学小神童Glen Wyle最近合写了一篇文章[1],就是讲的这个问题。里面提出一人一票的方法容易导致大股东的绝对优势,改成投票权等于持有股份的开方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比如总共15股,A有9股,B有4股,C有1股,D有1股。按照一股一票的话,A显然是独裁者,B、C 和D联合起来都没用。但是如果开根号之后:A有3个投票权,B有2个,C和D均只有1个。那么这个时候公司的治权显然就更加的分散了。

Glen设计的这个机制的前提,就是需要每个人的都是严格可鉴定的,不能存在任何的「小号」的情况。不然的话,大股东搞8个小号,算上自己总共九个人,每个人持有一股,然后上面说的这种开方的方法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如果考虑「小号」现象,目前的一股一票制,反而又成为相对公平的可行方法了。

知乎的机制也是如此,在一个完全实名,没有小号,也没有抱团,每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投票的世界,威尔逊算法是有效的。但是现实往往不那么如人意。昨天临睡前我回答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下五个标签都不是范围很广的标签,而且都和我平常回答的标签无关。这种情况下,我的回答应该是和一个刚注册的实名小号的回答权重差不多的,答案的排序会对赞同和反对更加的敏感。

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在回答过了5分钟左右,我刷新网页,能观察到我的答案逐渐的增加到了16个赞,位置到了第五位。而等洗漱回来之后,却发现按照默认排序,自己的答案突然就找不到了,翻了好久,在很多1赞和0赞的答案下方,看到了我40赞的答案。

而这个帖子接下来的事情,让我真切的感觉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在答案被踩的看不到影子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的知友来点赞和给出了专业认可,这个答案也顶着众多的反对,一点一点的往上升序。我这还是第一次看一个答案,都看出了打仗的感觉…… 截止到现在,总共14个专业认可,1100+的赞,定格在了默认排序的第二位。当真是昆阳、虎牢一般的逆袭,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如果是关于社会热点、明星或者观点性很强的问题,那么无论是否理中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本质上都是站队,都可能会得罪一批人来按反对。而我回答的这个问题只是个人选择的建议,而我在文中甚至于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只是谈谈方法论,当不至于在5分钟之内吸引到如此密集的反对,这一点 @知乎小管家能看到后台的踩,或许能找出进一步的证据?

上面这件事情,就充分的显示出了威尔逊算法的负面效果——赞的总量越多,单个反对的影响越大,所以只需要少数的几个小号点了反对,就可以把一个高赞的答案拉到0赞一样的权重。可以说,本来威尔逊算法反映了「少数人睿智」这种比较浪漫主义的想法,被用来「控评」和「营销」,这应该是知乎最初采用这个算法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

至于改进方案,「踩」的实名化可能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报复;而显示「踩」的个数其实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会让知乎的排序算法更加的透明——也就意味着更加容易被操纵。因为现在从后台来看,对运营来说已经是透明的了,也就是从管理的方面来说并没有区别,而把这部分信息暴露给用户之后,能够最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依然是「控评」的人,而不是普通用户。

目前似乎对付「水军」和「黑粉」之类效果比较好的,就是IMDB和豆瓣的评分系统。首先是大幅度降低三无小号的「踩」的权重,然后通过算法来根据账号的过往点赞和反对记录、活跃情况、注册时间等信息让权重更加的多元化。或许这两个网站对电影评分的处理,对知乎改进赞和反对的关系会有借鉴之处?

参考

  1. ^ Buterin, Vitalik, Zoë Hitzig, and E. Glen Weyl. "A Flexible Design for Funding Public Goods." Management Science (20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在知乎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却又鲜有人问津的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深埋地下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力求将当时的细节和我的感受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第一个,是关于“为什么很多.............
  • 回答
    在知乎上,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无耻言论”,它们往往以一种看似理直气壮、实则荒谬可笑的方式出现,让人哭笑不得。要详细描述并去掉AI痕迹,我需要回忆一些具体的情境和表达方式,这通常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个人观点冲突,甚至是某些群体的情绪发泄。举个例子,在一些关于“女性地位”或“性别议题”的讨论.............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在知乎,最让我感到难以忍受的,是那些把“分享”变成“说教”,把“讨论”变成“批斗”的人。你会在一些问答下面遇到他们。可能你只是问了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关于如何选择某件商品的困惑,期待得到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一些相对客观的分析,或者至少是一些善意的建议。但你看到的回应,往往不是这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说在知乎最想得到谁的关注,我大概最希望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炮儿”们,还有那些对事物有着独特见解,并且愿意耐心分享的智者。举个例子,如果我写了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我特别希望那位在那个时代背景研究得非常透彻、写过不少相关著作的教授能点赞或评论。不是为.............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存在于计算机代码和数据之中,没有“在乎”或“感受”这样的情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点赞。但是,如果我将自己拟人化,或者从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答案会更丰富一些。关于“在乎点赞吗?”站在一个“知乎用户”的视角,点赞可以说是对我的回答的.............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在知乎上进行任何操作,包括拉黑用户。因此,我没有“拉黑”过任何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拉黑用户的原因和细节。我的能力仅限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社交关系或在任何现实世界平台上的活动。如果您对知乎的用户行为或者拉黑功能.............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