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知乎相伴时日并不算久,但收获也是颇丰。
2018年12月22日,我写下了这篇回答。
当时我的关注者可能只有三位数,也几乎没有在知乎上写内容的习惯。这篇回答算是在知乎认真写回答的开端。
发出来以后过了两三天也没什么反响,小透明么,很正常。我就把这事忘在脑后了。
有一天外出回家习惯性打开知乎,突然看见消息通知栏的两位数、三位数通知。
我人傻了。
我回答火了?这是我的账号吗?
自己的回答有幸被看见、被关注、被讨论原来是这么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
隔天,答案被编辑推荐;又不久,答案被知乎日报收录。
这份从无到有的获得感,真的很棒。
2019年2月3日,我写下了这篇回答。
写的时候没考虑太多,只是把几个礼拜的想法梳理成文字发出来而已。
但我忘了,那天是大年二十九,一个全中国人民都远离工作,回归生活,放下工具,拿起手机的日子。
我无意中踩上了点上,成了一只起飞的猪。
那天晚上我眼睁睁地看着新消息通知以秒为单位刷新,一秒三条、一秒五条、一秒二十条。
没记错的话这个回答最高记录冲到了热榜第八位。
我哪见过这阵仗啊,当时就懵了。
和新消息相伴而来的,还有赞赏通知。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写写东西竟然还能赚钱。
竟然还不少。
其中竟然还有周源老板赞赏的一大笔钱。
芜湖,如果说上知乎日报是更多是荣誉层面的获得感,那这次就是切切实实物质上的“获得感”。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第一次收获知乎的礼物、第一次收获优秀答主、新知答主的标识,乃至今日的第一次收获知乎股权等里程碑式的事件。
写太多难免有堆叠功名簿的自夸感,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只是沉溺于知乎带给我的荣誉和成就,那这份“获得感”未免太过狭隘。
通过知乎,这几年我实实在在收获了许多朋友。
可以线上吹水逗嘴耍贫,也可以线下涮肉相谈甚欢;
有人信赖我找我咨询专业相关的问题,也有人邀请我一起录制好友聊天的播客;
有漫画看就聊聊漫画,没有漫画看就扯扯闲篇。
五湖四海皆兄弟,寰宇内外若比邻。
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识,才是我在知乎上“获得感”最强的事情。
让未曾谋面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结,正是互联网平台最宝贵的价值。
如是我想。
1、第一个百赞回答。
2、好物推荐第一个3000元/月的收入。
3、第一个万粉时刻。
4、邀请开通知+。
5、收到知乎寄的月饼。
6、知乎品牌任务有MCN签约。
7、认识很多大V,一起聊天。
祝知乎越来越好(>_<)
获得感来自积极的反馈。
对我来说,在知乎上最有获得感的瞬间,大概是看到这类评论的时候。
自己花时间写的答案能被人阅读,能被人认可,能被人讨论或者善意的指正、补充,这便是获得感。
为什么都在说以前的知乎呢?
话题板块什么时候复活?
贴吧网友说, @BK声学与振动 BK声学与振动给俺点赞是俺的人生巅峰。
虽然不太确切,
但是那确实是俺人生低谷里的一个小高潮。
后来虽然历经多次被背刺的不快, 俺仍然坚持了下来。BK声学与振动给俺的这个赞, 确实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这个激励比升10级的带来的激动和兴奋还要厉害。
因此俺怀着感恩的心,再次说声谢谢!
请大家多多关注 BK声学与振动。
就象网友总结的那样, 除了传销和宗教狂热的集会,
耳机音响发烧圈大概是祖国大陆唯一一个把“科学” 当成贬义词的圈子,尤其在贴吧和兜售线材和保险丝(明目张胆地经济诈骗)“调音”的某坛。
讲 “科学” 的人,在这些地方大有过街老鼠的负罪感, 而贴吧和兜售线材和保险丝的某坛一直在默许和鼓励对 “科学” 的人人喊打的态势。
知乎可以说是俺的避难所。
俺来到知乎的第一天,就有从贴吧和某坛尾随而至的打手。 大家从上面两个批斗贴里面就能看到这些人的存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因此,上面这两个批斗贴是俺的耻辱柱, 大伙不妨去围观。
//////////////////////////////////////////////////////////////////////////
俺知乎阅读总量仅 0.7 亿,没跨出一小步 (n<1.0亿)。俺的回答您当笑话看看就算了, 别太当真, 不然会被贴吧网友耻笑。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十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谢邀 @Serendipity 。
在知乎,我作为「动物行为学」爱好者
得到了领域专家的肯定。
【点评出处】:
《科普路上,与你同在 | 「科普创作学院」专家点评第 3 期来啦》
刚看到点评的时候真的惊呆了,
感觉自己可以吹一辈子(ง •̀_•́)ง!
我想这是只有在知乎上才能收获的奇遇。
作为一名爱好者,我一直在通过公开课、纪录片、教科书等各类文献,努力学习着动物行为学。
但终归缺少专业训练和体系化的学习,缺少如野外考察、实验操作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前沿视野等等。
除我最熟悉的猫之外,写及动物行为,即便是一句看似非常基础的结论,我也不敢轻易下笔。
试图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有依据;这样即便所依据的观点过时了或者有误,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对读者和我自身来说都是如此。
照理说,非专业人士应该少一些发声,但我对于动物行为学的热爱以及平时积累的思考总结,让我有着很强的表达欲;
同时我也把在知乎的创作,当成是费曼学习法的应用,通过「输出」来巩固「输入」,用「讲好」实现「学好」。
所幸,在专业这一面,知乎的氛围真的很好,我至今没有遇到过只因为专业意见有分歧就咄咄逼人的情况,大家通常都能温和提出质疑,并理性讨论。
谈及猫时,基于丰厚的经验,我往往能较为自信地侃侃而谈。
但在猫之外,我的创作过程常常是自卑的:担心所看的文献不够新、自己的思路有问题等等……
于是这篇「动物为什么要叫?」的回答,在我查阅了许多文献、反复观看公开课录像之后,历经二十多天才终于写成(多数查过的文献,由于和正文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并未列在回答中)。
黄乘明老师的点评,让我不再那么自卑。
同时我仍会继续保持敬畏,
更加不敢轻视之后在知乎的创作。
感谢知友们的宽容、支持和鼓励,
未来如有机会,
我一定会积极参加更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不负这份宽容的氛围!
这次被点评的机会
是来自 @知乎科学 举办的「科学求真」活动:
《「科学求真」赢取 10 万奖金、1 亿流量,更有机会与院士面对面!》
2019年7月,
当我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时,
我绝不会想到:
自己写的回答有一天能得到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的点评!
(。・ω・。)ノ♡感恩黄乘明老师,感恩 @知乎 @知乎科学 @科学辟谣 @科普中国 !
最后,
恭喜知乎,恭喜每一位股东!
祝愿知乎越来越好(๑•̀ㅂ•́) ✧!
生也有涯,好奇无价!
看到想法区的答主股东们,
我的心里满是羡慕_(:з」∠)_
附录:在知乎以往创作过程中的「获得感瞬间」,我曾写在了下面这篇回答中,这里就不再复读了(。・ω・。)ノ♡:
在知乎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感吧(因为真的没收获到钱,这次股票除外)。
其中可能获得感还不够准确,应该是认同感。
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一件你觉得是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你的好友,你的读者,还有知乎官方,都能对你做出一个认同,这种认同感就跟我教出的学生申学的时候拿到offer时候,我的获得感差不多的感觉。
就是,你做的事情,是真的有意义的。
多图预警
偶尔会有人在回答下面留言,”非常好,你的答案让我把事情弄明白了(大意)”的时候。
我2015年注册知乎,专注医疗话题及民生领域社会热点。注册知乎一年多,我陆续收到各个媒体平台约稿,现在知乎流量接口带来的稿费收入占我稿费收入的三分之二。通过知乎,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学到了宝贵的知识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世界。2018年以来我获得的社会荣誉和参与的社会组织基本都与知乎有关。我对知乎只有感恩。
哪怕知乎不给我月饼和股票,我也要感恩知乎。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我还想天天与刘看山和知乎的朋友们相见。
昨天在上市现场热热闹闹没少喝酒,见了很多朋友,也没顾上发什么。
因为我现在不参与知乎的日常业务,也没参与路演,所以我没有那么百感交集,夜里就着酒听周源和其他几位做上市的同事讲了些片断,真的相当不容易,但能在六个半月间一口气冲上市就是好样的,非常强的执行力。新增八亿多美金现金,知乎可以去追求更大的梦想了。
周源昨天在演讲里说,我们一开始三个前记者只融了 150 万人民币,连个会写代码的人都没有,的确,这个起点相对于今天太多创业公司都太清苦太捉襟见肘了。何况,做问答社区、做文字 UGC 平台,也是个太慢太难的事情。清官难断家务事,想服务好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性格的人,太众口难调了。但十年前的我们没有那么多心理包袱,就觉得这事儿是我们想做的,就干了。重新来一遍,光讨论每件事要怎么解决都可能把自己吓怂了。幸亏当年凭着蛮力上了,好歹参与证明过一次理想主义也不是完全没用。
昨晚知乎最早一批工程师都到了,其中几个人写了知乎第一版的网页端代码。我记得我们想抢在圣诞节前上线,因为有个也要做问答网站的创业公司说要圣诞节上线,当时我跟周源说,能早一天也是竞争优势。 @李申申 说我有个周末躺在沙发上看漫画监工他们写代码,那时真好玩。但看着这些看了十年的面孔,我敬酒时说:「希望知乎的股票能让大家体面的退休,为了乐趣而继续写代码。」希望能不辜负大家吧——就像昨天我去到会场, @李大海 跟我说,看到我第一眼想到的是「幸好我没辜负你们」。
知乎运营第一年,有朋友跟我说:「希望知乎能教会很多人提问」。之后不久 @黄继新 和周源定了「发现更大的世界」这个我很喜欢的口号,再之后知乎一步步发展,一直被担心水化,后来更是被污名化为「逼乎」「与世界分享你新编的故事」。知乎一直在「不增长会饿死,增长可能丑死」的诅咒里,也没法解释,真的教会人什么是唾面自干。这个世界不是靠解释的,跪下解释也没用,只能把该做的事儿做了,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多年前你的意图。今天的知乎也一样,爱之恨之,重要的只是周源和现在的知乎同事们能否在某个终极层面服务好用户们。
周源是个奇怪的人,昨天我们敲钟前,他在台下跟我说:「我现在心率 128」,然后他看了眼苹果表,「卧槽,160」。我说你不会挂吧,他看我一眼说「我觉得你说的也挺浪漫的。」他晚上又跟我们喝到两点多,还跟我吹牛:「我就是查克拉特多,体术一般」。可能在某些维度上周源比起很多能率领公司快速变成千亿美金规模的创业者都是有短板的,但这个人跟蛮牛一样执着,你根本不知道他会坚持到什么地方去。我的确觉得如果不是他这种性格,知乎在前三年可能已经换方向或放弃了。所以我记得老编辑说他最遗憾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知乎,我没这种感慨,有得必有失,周源已经是个创造过不少奇迹的创业者了,他做好自己就挺好。何况我们都看到他许多的成长。
我自己在知乎这件事上最大的感激来自于与很多人的结缘。包括周源申申继新斗斗姗珊大海阿乐媛姐等等许多我交集多交集少的同事,也有许许多多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用户。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承互联网之便,这十年里见到了成百上千精彩的人与事与想法,我的确被打开了更大的世界。谢谢这旅途中遇到的每个人!
知乎给我的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太多了,这个改变不是从2016年底我开始写知乎开始的,而是从2014年,我注册知乎就开始了。
2014年的我是这样的:
炖羊肉汤的时候,羊肉已经成煮成干柴了,汤还是清水;
烧烤肉串的时候,羊肉已经熟透了了,托盘里还是一大滩水;
煎牛排的时候,肉都已经熟的僵硬了,外层还是白白的索然无味;
……
就是感觉自己和菜谱八字不合,怎么都捣腾不出描写的滋味。
在我试图复制美食的道路上,天不生知乎,万古如长夜。
自从上了知乎之后,终于清晰的认识到煎牛排的真谛:
还有烤酱鸭:
蒸螃蟹也是看的知乎版的注意事项:
还有圣诞节做的惠灵顿牛肉:
感谢知乎在美食道路上给予我的巨大帮助,不仅仅是具体美食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获得不仅仅是口和胃的,更是心理上的对美食制作的自信。
话说回来,用美食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了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护城河的来源。
那就是以众多答主的答案为基础,加上用户点赞筛选所共同锤炼出的答案排序。高赞的答案或许不是厨艺最好的,但是一定是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把握住要点,从而成功率相对较高的。有用户还会通过评论和答主互动,帮助答主改进答案中不好懂的部分。
可以说,很多优秀答案背后,不仅仅是答主的功劳,而是答主、评论用户和默默的点赞表达态度的知友共同的结晶。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今日头条试图复制知乎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
和B站类似,知乎也有很「厚」的护城河。未来潜力还很大,依然有很多的可能有待于发掘,我很看好知乎长期的发展前景,希望知乎能探索出一条良性循环,多方共赢的道路。
也感谢知乎慷慨的赠与:
勉强回答一下:
作为一个时差党,打开私信,我万万没想到,我竟然成为了知乎的“股东”。平时吐槽归吐槽,知乎一路走到现在这一步,如果说我一点积极的感慨都没有也不可能。
讲道理,我的资历还真不配和与在座的那些与知乎10年一路走来的答主的相比,我第一次听说和注册知乎是在本科,得知我们院长(前院长)在知乎上面回答问题,所以过来围观。不知不觉地开始浏览其他内容。
我从来就是一个普通用户,这一点上与大家没有任何区别,回答大多数问题也并不是我专业所学,对我而言纯粹兴趣和情绪调整方式,但是显然,知乎后续给了我很大“惊喜”。
我诡异地在几个业余游玩的领域获得了不少关注,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互联网进行“大规模创作”,却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后续的发展完全出乎我当时的意料,因为知乎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的手机里面一直保存着这张图片,由于时差党,没有及时截到刚刚一万粉丝的主页。这是当年我最意外也是最惊喜的事情之一,我一直没有太把网络创作内容当回事,知乎第一次给了我一种,我竟然可以被这么多人关注的成就感,毕竟我回答很多都是一些日常娱乐性话题。
知乎开启了我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参与“圆桌”,第一次受邀回答问题,第一次看到其他回答中有人说期待我的解惑,第一次被收录到“编辑推荐”,第一次回答被编入电子书,回答第一次登上“知乎日报”……
可以说知乎帮我解锁的“人生成就”,远远超过我之前的期待,也确实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互联网知识社区的魅力:
如果说,“市场的肯定”和“知友的捧场”是知乎给我带来的成就感的一个侧面,另一个知乎成就感的侧面就是“官方认证”了。
几年前,曾作为普通用户十分羡慕“优秀回答者”(现在好像已经改名优秀答主了),作为一位普通用户受邀参加知乎总部的座谈,知乎的运营人员还鼓励我努力写回答,当时知乎的运营人员说期待有一天我能拿到“Pokemon”话题的优秀回答者(现在已经5个话题优秀回答者,但是这个话题还真没拿到)。
在知乎运营人员的鼓励下,我第一个拿到的编辑推荐来自于“电子竞技”话题,第一个千赞回答、第一个万赞回答,第一个受邀参加的圆桌均来自于“电子竞技”话题,于是在2018年我真的是第一批拿到电子竞技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当时,真的是恍惚了半天,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如果说这种梦想变成现实的错愕感,还是知乎年度会员。
我接触知乎真的很晚了,又因为长期待在美国,线下参与的活动就更少了,唯一参加过的一次知乎官方活动就是2017年的知乎晚会,我印象非常清楚,那一年评选的“年度会员”第一位上台的会员就是我尊敬的 @司马懿 老师,当时司马懿老师好像2万多粉丝,然后当时 @王瑞恩 老师上台的时候我有些吃惊,比我想象得要温和不少。
我当时3千多粉丝,就在台下看着他们领奖,就幻想着我什么时候能上台装一装,我怎么也想不到2019年,就真的收到知乎让我上台的通知了。
非常非常遗憾,当时真的在美国有急事,不然即使远渡重洋,我也要上台去感受一下现场的氛围,那种感觉还真的无法替代,2年前我在台下,2年后我能走到台上。
作为游戏领域的优秀回答者(诚惶诚恐,我确实只是个爱好者而已),从没想过可以参与见证许多中国游戏行业的大事,然而知乎真的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当时国行switch上线的时候,是真的通过知乎邀请过我们参加的大会的,当然十分遗憾,还是因为在国外太忙,没有真正能够线下参加,不过即使能成为圆桌嘉宾,我都觉得很荣幸了,毕竟我一天从业者都没有当过,仅凭爱好者身份有这等殊荣,已经足够满足。
最后的最后,从一开始的本科生,到现在毕业参加工作,逐渐开始由一些浪漫的事情,过度到各类柴米油盐、结婚生子的日常琐碎。知乎真的是在提供创作者变现的方式,虽然还不完全成熟,但是在逐渐变好,可以让爱好和娱乐变成“副业”,我不是什么圣人,更没有什么多么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境界追求,但是知乎第一次参与“商业任务对接”,确实是近期最有收获感的事情之一,只要是努力写,副业也可以成为外快。
从一个普通用户走到现在,知乎可以说在不同层面给我了很大的获得感,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上市之后我也十分看好,衷心希望知乎可以继续和创作者一起“合作共赢”,我也期待未来获得感会越来越强。
利益相关:真·股东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还能记得最早接触知乎可能是在2012年前后,同事告诉我有个学知识的好地方,顿时眼前一亮。当时知乎上确实不少有水平的人,也有很多很硬核的素材,但和今天的热闹景象相比,内容类别还是比较局限。
我一般就是在出差路上,1-2小时就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刷完,然后就去做其他事了。
到了2015年,我开始创作《元素家族》,最早投放在贴吧和天涯上。后来 @ChemX 劝我可以放在知乎上,当时有些忐忑,就我这水平,在知乎上不会被吊打吗?
吸引我的是,知乎上的帖子可以修改。这倒是好事,被吊打了无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于是就有了专栏《元素家族——从化学元素看人类文明》。
最终还得到了出版,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
后来便是致知计划,那段时间疯狂的创作,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几个:
最终获得了银奖,和几位大佬一起,瑟瑟发抖~~~
2021年初,受邀参加《答案奇遇夜》晚会,第一次参与综艺活动,这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晚会后还没几个月呢,有一天,刚下飞机,惊喜的发现自己竟然成了股东。
总之,知乎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祝福知乎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能在知乎上接受更多的指(diao)正(da),和大家共同成长。
感谢邀请,非常非常荣幸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
当初在知乎上写下第一个回答,完全没有想到五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也想不到知乎未来会怎么样?
现场见到 @周源 真人,这倒是和想象中差不多文艺2333
周老师(周老板)的一番话让我很受触动——
「知乎的成长就好比是一颗树的成长,我记得一位艺术家说过,现在城市里的树都很不真实,都是突然某一天从别处运来,被孤独的种在那里,旁边都是水泥和街道。一颗真实的树,是从一颗幼苗开始就和周围的环境一起成长,树根和泥土长在了一起。而一颗树的改变,其实并不是它某一次的开花结果,而是生长的全部过程,它给予周围绿荫,让小朋友可以荡秋千,让鸟儿可以做窝。我希望知乎可以自然生长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以上。」
十年走过以后,知乎就是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树,就是从一条小溪汇聚成一条河。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这句话十分有共鸣!以至于当时听了都忘记拍手了。
从2015年开始在知乎上分享骨科医学知识,伴随着平台的各种功能升级,我的「武器库」也越来越丰富。
一、知乎Live,让我和知友们建立了维系。
记得再不断更新了一些骨科手绘科普的回答之后,就有知乎运营的小伙伴问我,是不是想试试新上线的Live功能?可以面向更多听众,一口气把你的知识和更多人在线分享。
彼时,目的特别纯粹,记得在2016年生日那天,我开始了第一次Live,怀着满腔的正能量,想通过自己擅长的手绘形式,做了50多页ppt,来把我所掌握的知识用更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原定1小时的live,答疑时间持续了3个多小时。
直播我都是坚持9.9的最低价格,力求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获。但即使这样,对我来说,看到已经有1000个人报名参加,预计1万块的收入对当时囊中羞涩的我来说,也可以分担一些在美国的生活费。
因为身在美国纽约,考虑到12小时的时差和日常工作安排,我习惯把Live放在每周六早上,也就是国内时间周六晚上。直播日前一天,我会和住在一个House的室友打个招呼,为打扰他们的休息提前道歉,直播日当天,我6点就会早早起床,七点调试好电脑和手机,提前一小时回答问题进行暖场。每次直播结束,都快到10点。室友们也差不多都起床准备午饭并围观我的直播了。。。
每次把战线拉得那么长,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我的「知识变现」物有所值,听到大家夸我负责,说我的Live超值,让我喝口水继续讲课,我都会很感动,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让我可以最大效率的和几千人在一个时间段互动。这也是以前在国内医院门诊或者外出宣教义诊所做不到的。在讲座结束,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回顾,我还会把一些讲稿画稿以及解释都整理成文字稿放在专栏里,方便大家随时回看。久而久之,这些工作成了科研学习生活以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也确实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收获了一定的成长。其实,「输出」的要求会倒逼「输入」的质量。
二、第一本电子书《照顾好脖子》,让我学会了说人话
很小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学画画,在门诊给病人讲解病情的时候,我手边也会有一张纸一支笔,随手就把解剖示意图给病人画出来,告诉他们我会怎么给他们处理好。市面上解剖书太枯燥,各种各样的肌肉韧带骨骼,别说老百姓,就算是医生,有时候不看书也搞不太清楚。
那个时候我心里就一直在酝酿,如果用有意思的灵魂配图寥寥几笔不那么写实的把一些解剖结构讲清楚,并顺便科普了骨科疾病,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去了美国之后,我想这个手绘科普就该启动了。选题怎么选?
当然是从知乎上找,这上面有太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底下各行各业的知友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个人的见解,虽然有时候盲人摸象,有时候也会有噪音,夹杂着各种虚假营销的内容,但这就是一个群体认识一件事情该有的样子啊。这也是我好好做科普,在这些声音里让自己的声音变得让人听得到的意义呀。我做了那么久的生物医学研究,一些知识储备和观点,不是为了服务国民健康而存在的吗。
可是,我没想到科普那么难写,我以为随便找个小问题切入,在回答中把整个知识体系讲顺,然后回到解决那个小问题,各种肌肉的分布和椎间盘的构造可能大多数人没见过,那我就去超市给牛尾拍椎间盘,又拍了各种部位的肉,回来还用手绘把很多术语和解剖串联起来,洋洋洒洒一大篇,写了一周的时间,让不学医的家人看,他们也能看明白,觉得写得很有趣,于是我就发布了。等到第二天醒来,国内一个白天正好过去,一打开知乎,哇塞,好几百个赞同了已经,粉丝也从个位数变成了四位数。从那一刻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有影响力,原来我可以做对的事情。
意识到这一点,加上我的执行力还挺高,五年多的时间,我用手绘的方式写科普已经积累了好几百篇高赞回答,我还记得我自己出了第一本书——《照顾好脖子》。
和以前写教材和写学术论文不一样的是,我不用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公正,文风用词的严谨,我可以把更多个性和创意加进去,那时候在看权力的游戏,我就把脊柱比作了城堡孤塔,肌肉韧带是穿梭其间的守卫,椎间盘是宫廷贵族居住的卧室,加上手绘,我就一股脑的,把我对脊柱的理解都呈现了出来。
这时候我才隐约意识到:把自己的个性、能力、特质,用内容的方式表达出来,做一个作品让人看到,这就是人设啊。这也是我第一次,模模糊糊的对科普内容作为一种产品的感知力。
三、第一本纸质书《我真的坐不住了》,让我科研和临床在学术体系迅速走上轨道
回国以后,我想把科普继续做下去,但这个时候再回过来看知乎上自己的回答,发现还是太碎片,我想突破过去的自己,想在系统深度和碎片化轻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回国以后和知乎的编辑以及一些其他出版社的老师们常常聊的话题。
我想写“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的科普内容,既要有足够的科研数据支撑,又能足够接地气的回答大众的问题,想达到这个要求并没有那么容易,刚开始我想当然的觉得肯定不难的,我科班出身,学术背景也挺硬的,相关医学知识储备也足够,加上两三年的写作训练,我觉得我表达也练得很好,所以这一本结合手绘,围绕颈、腰、膝的骨科科普,太简单了,无非就是专业术语变成大白话的翻译,加一些配图,打一些比方,举举例子,专业内容不就重构成科普内容了?
但是结果呢,并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第一点,我发现,写科普根本就是在挑战我自己的知识框架!
不同的跑步姿势对膝关节损伤一样吗?
平时选择什么样的枕头对颈部支撑更好?
就拿这两个问题来说,我可以泛泛而谈,滴水不漏却又毫无帮助的把回答写出来。
但是,这个看似张口就来的医学问题,在杠精的质疑,和自己的反思,一次次冲击我自以为牢不可破的知识储备,我的知识边界不断受到挑战,我真的开始反思,不同跑姿,各种肌肉和膝关节的稳定;不同材料的枕头,对头部颈部的支撑度。
在这个反思过程中,我发现我原来的知识还不够用,查了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也是空白,我还得回到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我要做个步态,自己来分析一下不同跑姿。
我要拍个核磁,看看颈部放上不同的枕头的解剖有什么不一样。
回答了这个科普问题,我发现通过自己的小研究,并采集了一批数据,除了有科普内容分享给更多人,自己还能总结观点,发表学术论文和学界教授们探讨。在知乎上写内容,我也有收获,这当然不是客套话,在突破知识边界的过程里,我也一点点进步和成长。
于是《我真的坐不住了》就问世了。
这本书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修改,真的很感谢知乎作者经纪团队,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我们只要把内容打磨好,其他的工作,他们都帮我有条不紊的一一落实了。我可以专注我的临床和科研,而科普的工作,他们和我组成一支高效率的团队,这样的感觉非常好。
这本书出版之后圈内圈外都给了我肯定和鼓励。
科普内容让我直接面对到市场的反馈,这是我们在体制内医院看病或者在大学讲堂教书所不曾体会到的,病人看都看不完,学生一届一届又一届,好像讲课讲得一般,看病态度差一些,一点不影响日常的工作量。不会因为一个病人取关你,一个学生拉黑你,你就怎么样。但互联网就不一样,你的内容需要市场上大多数人的检验,人家花钱买你的书,花时间看你的科普,如果发现你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金钱,他们就会给你各种差评。重口难调,迎合各种各样的读者比迎合学术圈的一两个审稿专家可难多了,但一旦他们觉得好,那影响力也是他们给到你最好的回馈。
因此,突破自己的边界,重视市场的反馈,在这一内一外的两股压力夹击下,这才是让我始终坚持下来,并且在知乎平台上有各种获得感的基石,一次次不断的突破舒适圈,不断的自我挖掘潜力,通过精雕细琢,不断的接受外部的检验,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四、短视频时代,接着挑战新的内容形态
现在,我已经拓宽了科普的形式,也开始做起了视频,换一种媒介,来表达骨科知识,这也是我最近正在破圈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我的滔滔不绝的啰嗦病被治好了,5分钟有限的时间把道理讲清楚,还要让人看完,这个挑战也不小。但演讲,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但努力坚持,谁知道下一个五年会怎样呢?
五、在知乎认识了太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有情怀做科普,又能在业务上专精的,一般都不会把科研、临床当作一份工作。这样的人在知乎上有好多好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可以在我的关注列表里找到他们。我们很少面基,但真的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神交已久的 @菲利普医生
气场强大的 @巩玺 小姐姐
昨天第一次见到 @KellyWeaver,真是聊了一晚上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啊。她说她好久没有那么酣畅淋漓的聊学术惹2333,来日方长哈哈
最后恭喜知乎美股上市,也感谢赠予我们优秀创作者原始股,这既是肯定,也是投资,相信未来优秀创作者和平台会一起变得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