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高估,反而被低估了。
有的人是读一千本书,写出来的东西给人感觉就是一本书。
- 张公子恰恰相反。
- 张公子写一篇文章非常有论点吗?或者说论点非常高人一等吗?
- 不见得。
- 张公子的文章深度很高?他读的书特别多吗?
- 也不见得,知乎上随便一个社科类硕士在阅读量和阅读深度上恐怕都不下于他。
- 那问题来了,张公子文章论点一般,阅历文章也一般般。
- 为什么他能靠写文章赚这么多钱?而你不行?
原因只能从张公子的文章特点来分析:
第一,把握住了网络群体的最大公约数——观点中性、文字煽情而不爱发表偏激的议论。
- 张公子的文章观点一般是中性,如果是趁热点的文章,张公子一般是哪边势力大为那边说话。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
- 这是因为张公子明白,他写文不是抒发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别人觉得他写得文让自己产生了共鸣。
- 而共鸣需要真货吗?不需要。
- 需要情绪的调动。
第二、何为情绪的调动?
关键词:温暖、智慧、爱、欧洲、金庸。
温暖这个关键词怎么写?
- 要写一个温和的下午,冬天里的热茶,一顿饥饿中等待的热汤面。
智慧怎么写?
- 写中西方名言警句,先写孔子,比如论语,都是语录集。写完中方,写西方,比如某个不太知名的法国哲学家或者主编的一句片汤话拿来用用。
- 虽然两句话之间没有递进关系、进一步思考。
- 本质上属于同义重复。
- 但是能让一个读者很清晰的感受到这个作者真博学,东西方的名人警句能够信手拈来。而且是东西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联系。
- 让读者认为这个作者真心不一般,认定他是旁征博引的经院哲学家类的研究学者。
爱怎么写?
- 爱可以表面为热爱,比如说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读书。
- 也可以表现为对一个人长长久久的思念,比如我还没忘记给你蒸的奶黄包两个刚刚好、红茶正香醇。这类语句。
- 食物既可以代表温暖,也可以代表爱。
- 张公子很擅长用食物来写文写事。
- 这是把握住现代人外表冷漠,内心缺爱的本质。
欧洲怎么写?
- 欧洲在很多小清新眼里是小资的圣地,比如可以描写在欧洲某个北欧小城晒着午后和煦的阳光懒懒洋洋地喝上一杯卡布奇诺和一个相爱的人相守一生。这是多少小资梦寐以求的事情呀?
- 任何触及在欧洲的字眼在大部分受众眼里就属于文明、温暖、理性、美好、未来的标志物。
- 所以言必谈欧洲,不独张公子,也是很多作者的特点。
金庸怎么写?
- 金庸的小说我暂且不论好坏,但是金庸这个名词对于很多网络读者来说是一个能够引起共鸣的字眼?
- 在很多读者眼里,只要和金庸沾边的必是大人物。
- 金庸故事里的侠骨柔情,仗剑天涯。是多少小资眼里不可获取的美好!
- 而且张公子还有一个普通人不及的优势。那就是他是无锡人。
第三、江南与张公子
- 无锡和海宁都算近现代江南这个概念里的人。
- 所以张公子喜欢称自己是江南人,通过江南—金庸—侠骨柔情、博学这样潜意识的联系和词汇之间意象重叠堆砌,建立了一个翩翩江南富贵公子的形象。把握住了自己的受众的基本盘。
- “杏花烟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 ”,在长期的气氛营造和多层重叠的意象中,江南成就了张公子,张公子成就了江南。
- 本来在网络上,江南代表什么?代表文明富饶、代表这优美而亲切的姑娘和温文尔雅的读书人。
- 暂且不论事实是否如此。
- 张公子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张公子就不一定是张佳玮,反而是他读者心中的江南世家出身的温文尔雅,博学多才又有礼貌、和金庸同类的世家公子哥了。
- 这在人设上就给了张公子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光环。
- 如同同样是写文章,你是灰头土脸的文字码字工,这位在读者心里成了江南世家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换你你选谁?
通过上述五重关键词的重叠布置,通过一两件事物做引子,往往就能写出文章了。
以这篇文为张公子的文章实例说明:
- 先写少年读书时到过武汉校园——关键词校园,网络受众中学生比较多。写校园往往代表着少年、学生,往往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如果再对比现在时,则会让读者有浮生如梦、岁月如梭之感。
- 再写过江因为武汉最出名的就是长江两岸的风景。长江和长江大桥就是武汉的象征之一。这也是点题了。
- 然后戏肉来了,江南人。这是张公子的自我标榜。
- 接着就是写写武汉的著名景点,无非是户部巷之类本省人不爱去,外省游客常来的景点。
- 接着就用热干面来代替这篇文的文眼,因为热干面在外省人眼里代表武汉。而食物的描写能够给受众以温暖。
- 张公子还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小技巧,就是用食物的细致程度,来代指各地之间人的精致程度,用自身无锡的几样小早点,认为其是精致的、而武汉的热干面是外表雄浑内里香气扑鼻,就是外表粗狂,内里有新意,这样既能够突出自己自比的无锡-江南的精致气质,还能够让读者从对比中找到各自的基本概念和对热干面以及武汉的城市气质的加深认识。
- 其实这有些偏见,江苏早点多如牛毛,下江早点里汤包和武汉的四季美汤包之间各有千秋,武汉细致点的点心小吃太多了。而南京也有粗狂一点的皮肚面,碗大如斗吃的时候豪迈粗放。但是也有鸡鸣汤包,包子褶朝下,皮极透亮,馅料极细致,轻轻提起,汁水丰盈,鲜甜的肉馅肉汤在口腔间回荡,足见其精细功夫。任何历史名城比如武汉或者南京都是阴阳相济的,既有豪迈,也有精细。既有烟雨蒙蒙,也有雄浑气魄。站在南京阅江楼看着金陵景象,难道没有一丝一毫的雄伟壮阔吗?
- 但是如果这么写,就破坏了小清新的脑回路了,直线思维和膝跳反应是较多受众的思维习惯,你写文不是教导他们去转变思维,而是要顺应着他们的思维习惯去写。
古今中外名人站台
- 然后就是又拉来金庸、古龙、汪曾祺凑数,为自己的观点站台。
- 金庸在张公子的文章出现频率极高,堪称最佳道具。
- 最后不轻不重地写了一句当初不珍惜如何如何?既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对武汉现在的疫情的痛心和过去的美好的之间的名实对立产生的痛心疾首和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模板化写作,文字休闲、闲适、温暖,最关键的是好写。
- 通过食物代指城市气质和温暖,通过金庸和古今中外的大家的片汤话为自己站台,通过校园和江南人的身份来为自己的受众提供一个代入感。(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当做武侠世界里的江南人)
- 这种潜台词和意象之间的重叠,能够带来读者一种温暖、和煦、难忘的怀念之情。
如果换一般知乎大V怎么写,无非是翻数据,讲城市治理难题,讲医护工作者的艰难。
- 这些干货和详实而深刻的数据引用以及干脆利落的分析好不好?
- 好。
- 对于你的读者有没有益处?
- 有益处。
- 赚不赚到钱?
- 赚不到钱。
为什么?
因为你太真实,你讲的都是苦口良药和现实的社会,对于很多受众而言他们不敢接受也不愿意接受。所以潜意识里远离你所写的文章。
- 说到底网上大部分受众,来看文章都是寻求一种情绪上共鸣或者安慰。不是来听你教导他们如何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即使是题目里问着如何面对人生这类问题的题主。
- 你给别人看真实数据、讲残酷的现实、讲辩证哲学,固然是良药,但也是苦口。
- 你说你的文字能帮助他吗?可以,但是大部分读者还是选择逃避。因为你的文章揭露的现实他不敢接受和面对。宁愿寻求甘草得到短暂的平息。
- 而张公子恰恰是那位甘草。
- 甘草甜蜜蜜,又解馋(温暖),不需要苦药。甜蜜就可以提升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愉悦之感。
- 张公子的文章能够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慰藉和江南人的代入感。
- 这种文章气质的构造在他的文字里比比皆是。
- 虽然写得多成了套路化,但是套路能够翻版。容易批量制造,你天天写干货,写深了,别人说你曲高和寡弦断几人知?写浅了,别人说都是寻常事何来费笔墨?
要看到张公子文章的特点来学习
- 我不是在批评张公子,张公子的文字写得不算差,甚至在谋篇布局的文章形式上比一般人都强。
- 类似于旧时的休闲散文,能够给人一个温暖和煦的阳光照亮内心,对于很多受众来说,这是难得的精神慰藉。
- 写这种文章的,无毒无公害,不用发表什么独特的政治观点,当局和受众都很喜欢。
- 港台类这种闲适文章比比皆是。无非是春花秋月,感怀时事。情绪是真,文章内容应时而变而已。张公子能够推陈出新,做成本土化的产品。足见其独到之处,非一般人所能及。
- 学习套路不是同质化,而且思考你写文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写?
- 如果为自己而写,那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如果其为读者而写,你觉得找准现在读者喜好的最大公约数。
- 既要学习一定的套路,也要减轻你写文中过量的干货,要考虑到受众的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 把本质和论断当做面的话,形式就是水。本质太干了,就要多学习新的文章形式和修辞,考虑到读者的习惯。这就是面多了要加适量的水。如果形式套路太深了,就要加点干货,这就是水多了加面。
- 所以对待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感也就面水之间的比例上,就能看出一个人对市场受众的判断水平,在这点上张公子的水平尤其高。
这是我们要向张公子学习的地方。我不存在黑张公子的意思,何况谋篇布局在局部的技巧变化中是很考究作者的思路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书刊杂志的文字拿到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势必要做调整,调整中又有多少人把握住了?
—————————————————————————————————————
评论区个别网友想法有点偏激了,没有利益的事情不会长久,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评论区里个别网友对张公子进行价值判断意义不大,
一、张公子从来没有对你们说我要灌输你们什么价值观。
二、张公子的文章也没有收你们的钱,你可以说你不喜欢他,这是主观评价。但是你没必要把他说得那么严重。
三、无论个别人认可不认可他都是张公子,所以谈论个人人认可与否对他意义不大。
我写这篇文不是要去讨伐他,那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只是想分享一下写文的心得而已。
也请评论区的朋友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