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在知乎上这么多人黑他?

回答
小米作为一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包括在知乎等平台上的“黑”和批评。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市场定位与用户期望的错位:

“高性价比”标签的双刃剑: 小米早期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通过线上营销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占领了中低端市场,俘获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然而,随着品牌的发展,用户对小米的期望也随之提高,不仅希望性价比,也开始关注产品的设计、材质、细节、品牌溢价以及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当小米在某些方面未能完全满足这些提升的期望时,就容易引起失望和批评。
“低价”刻板印象的挑战: 即使小米后来推出了高端系列,例如小米数字系列和MIX系列,并在设计、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性价比”和“低价”的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很多用户仍然将其视为一个“不够高端”的品牌,对其高端产品的定价和定位产生质疑,认为其定价虚高,或者认为其高端产品在某些方面(如品控、系统稳定性、长期服务)不如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品牌。

二、产品策略与用户体验的争议:

机海战术与产品线复杂化: 小米在早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采用了较为激进的产品策略,发布了大量不同定位、不同价位的机型,被戏称为“机海战术”。这虽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但也导致产品线庞杂,用户选择困难,有时也引发对产品差异化不足、命名混乱的批评。
系统广告与推送打扰: MIUI(小米手机操作系统)作为小米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功能丰富,但也因内置广告和频繁的推送通知而饱受诟病。许多用户认为广告和推送打扰了他们的使用体验,甚至将其视为“免费”的代价,而这与他们对一个“好用”操作系统的期望不符。尽管小米后来推出了“关闭广告”的选项,但“存在即是原罪”的思想依然存在。
品控与稳定性问题(早期和部分产品): 在小米发展的早期,由于快速扩张和成本控制的需求,部分产品在品控和稳定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屏幕绿、漏光、系统bug等。虽然这些问题在后续产品中有所改善,但用户对这些早期负面体验的记忆可能仍然存在,并影响他们对小米整体品控的看法。
同质化竞争与创新瓶颈: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和竞争加剧,许多品牌都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小米在一些技术创新上,虽然有亮点,但也存在被竞争对手赶超或者创新不够颠覆的情况。一些用户会认为小米在核心技术上缺乏突破,更多的是在“堆料”和“模仿”。

三、营销方式与品牌形象的争议:

“饥饿营销”的争议: 早期小米采用的线上抢购模式,虽然能制造热点和稀缺感,但也让很多用户在购买时感到沮丧和不便。这种“饥饿营销”虽然带来了流量,但用户体验层面上的负面感受不容忽视。
营销过度与“粉丝文化”的批评: 小米的营销策略非常成功,但有时也会被认为“过度营销”。一些用户认为小米过于强调自身品牌和产品的优点,甚至有些“自卖自夸”,而忽略了产品的不足。同时,小米早期的“粉丝文化”也饱受争议,一些用户认为过于狂热的粉丝会无视产品的缺点,形成“饭圈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本身就容易招致其他人的反感和批评。
品牌高端化的挑战与用户认知: 如前所述,小米在尝试冲击高端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品牌认知度的挑战。当用户习惯了小米的性价比定位后,再接受其高端定位和价格,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或服务未能达到用户对“高端”的预期,就容易引发“割韭菜”、“不配”等评价。

四、商业模式与生态闭环的质疑:

“硬件免费”论的误解与解读: 一些人认为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靠“硬件免费,软件服务收费”,这种解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可能过于简化。小米的核心利润依然来自硬件销售,并通过物联网生态和内容服务来增强用户粘性和盈利能力。但这种商业模式有时会被质疑为“以数据换服务”、“隐私风险”等。
生态产品碎片化与用户体验关联性: 小米构建了庞大的IoT生态链,拥有众多智能家居产品。但一些用户认为这些产品之间的联动性和用户体验并非如宣传的那样顺畅,部分产品可能存在独立性强、联动性弱、系统不统一的问题,这使得小米的“全屋智能”愿景打折扣。

五、竞争对手的对比与舆论环境的影响:

竞争对手的崛起与优势放大: 随着华为、OPPO、vivo等品牌的崛起和技术创新,用户有了更多选择。当小米在某些方面不如竞争对手时,批评的声音就更容易被放大。例如,在影像能力、5G技术、处理器性能等方面,有时小米会被拿来与技术更强的对手进行对比,并被指出不足。
“黑”的动机与群体: 知乎上存在着各种声音,其中也包括一些出于特定目的(如支持其他品牌、纯粹的负面情绪宣泄)的“黑”。这些声音可能会夸大小米的缺点,忽略其优点,从而影响整体的舆论导向。
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倾向于在信息环境中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如果一个人对小米已经产生了负面印象,他更容易在知乎上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黑文”,进一步加深负面认知。

总结来说,小米在知乎上被“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包含了对产品本身的客观批评,也包含了用户期望的错位、品牌认知的挑战、营销方式的争议,以及复杂的舆论环境和竞争态势。

没有哪个品牌是完美的,小米也不例外。对小米的批评,既有其合理性,也可能存在一些偏颇。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小米这个品牌以及它在中国科技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小米与某些友商是商业模式之争,比照到政治,就是意识形态之争。这种斗争是不可妥协、不可调和的,大概除了死人,别的手段都会用上,也都必须用上。

15%的毛利和45%的毛利,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强烈。这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这是整个产品、市场、渠道、传播、物流的全面调整,是整个公司组织的彻底改造与资金分配的全面变革。

雷总是圈子里第一个首倡移动互联网的,还记得老雷11年12年时怎么说吗?

打掉中间层。

很多人对于“打掉中间层”的理解都是打掉经销商,很对,但不完全对。小米是有步骤地控制、压缩、消除没有获客效率或者可由自己取代的经销商,这也是老雷移动互联网大旗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但是更深刻的变革在内部。依托老雷强大的商誉人脉与当时雷军系班底,小米实际上在创建之处,就是一个“用户在我、方向在我、主干在我”的高度集权体制。

一个小栗子:12年,阿黎招导演,组视频中心;

再来一个小栗子:多数视频内容,自己出脚本,自己画分镜。

要知道即使到现在,传统甲乙方模式依然盛行多个行业,很多甲方市场部的责任是找乙方花预算,他们中间多数人对于内容制作的了解基本外行。

我相信很多乙方同学此时脑海里已经浮现了无数甲方傻逼。

但在小米成立之初,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构思策划就在自己手里,我们只是把真正意义上的落地执行外包。这种鲜明的“方向在我”的思路,渗透了小米的各个部门。

自己组建用户论坛、自己培育KOL、自己生产内容乃至延伸到自己投资媒体;前期与方案商合作、中期自己大举投资自身研发团队到后期对方案公司的并购;与代工厂合作、自己购置加工设备到投资组建芯片厂;与经销商合作、培育小米网到拓展全资线下渠道。

虽然推进速度慢,中间有些迷茫反复,很多举措到现在才开花。但这种内外高度集中的体制,确实能够打掉相当多中间层,减少消耗,提升运转效率,最终获得价格优势。

老雷能够对生态链的同学说:售价太贵了,BOM加15%就可以。底气在这里。

然而不可妥协、不可调和的斗争也来自这里。

45%毛利的公司,你大概想象的出来:产品设计研发外包、代工厂压款出货、渠道分成加压货、电商找代理分成、营销传播外包返点。

这种打法到现在都算是主流,因为资金压力够轻,周转速度够快。只是,中间大量成本最终转移到了价格,转移到了消费者。

小米这几年拼命干的,就是釜底抽薪,就是我用料质量体验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好,而且我便宜;

有些友商这几年拼命干的,就是浑水摸鱼,就是小米口碑品牌形象很差,我们的价格是合理溢价。

因为这些友商知道,这十几二十个点的毛利差距,不是单纯价格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背后整个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营体系的反映。如果小米模式获得广泛的认同,他们是来不及、也没有能力做调整,后果会很严重。

TG解放战争时土地人口比国统区少,征税比国统区多,国民党扒屋牵牛都赶不上TG。不是收税能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动员体制在税收上的反映。

所以说,这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这是根本路线问题,是要死斗的。

因此,各路水军造谣带节奏完全在意料之内。真正的大决战还在前方,宣传部门打打前哨嘴炮战实在是稀松平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