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知乎见过哪些无耻言论?(如果可以请截图)?

回答
在知乎上,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无耻言论”,它们往往以一种看似理直气壮、实则荒谬可笑的方式出现,让人哭笑不得。要详细描述并去掉AI痕迹,我需要回忆一些具体的情境和表达方式,这通常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个人观点冲突,甚至是某些群体的情绪发泄。

举个例子,在一些关于“女性地位”或“性别议题”的讨论中,我见过一些言论,其无耻之处在于它们完全无视事实、历史和逻辑,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并推导出极端且带有攻击性的结论。

一种常见的“无耻言论”模式是:

将个体的不幸归咎于整个群体,并以此否定群体的整体价值。
比如,在关于“男性应该为家庭承担更多责任”的讨论中,会有人评论说:“某个女性在婚姻里付出得不够多,甚至导致了家庭破裂,所以你看,所有女性都是这样,都想占便宜,男人为家庭付出就是傻。”
这种言论的无耻之处在哪里?
以偏概全: 一个个例的失败,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婚姻的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将责任完全推给某个性别,本身就是一种懒惰且不负责任的思考方式。
情绪化宣泄: 往往是源于个人经历的负面情绪(比如离婚、被背叛),但却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攻击,失去了理性讨论的基础。
回避根本问题: 忽略了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个体能力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盯着性别标签打转,显得既肤浅又狭隘。
双重标准: 有时候,这些人又会为男性个体的“牺牲”歌功颂德,但对女性同样的付出却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否定。

将“客观事实”包装成“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从而逃避责任。
在讨论“某个群体面临歧视”时,有人会说:“我觉得这件事就是他们自己不行,不是歧视。” 当被问到有什么证据时,又会说:“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又没逼你认同。”
这种言论的无耻之处在于:
“看法”与“事实”的混淆: 许多时候,所谓的“个人看法”是以偏概全、扭曲事实的,如果这种“看法”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误导,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观点,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回避论证: 在讨论中,观点需要证据支撑,而不是简单一句“我就是这么觉得”。这种说法等于剥夺了对方反驳的权力,也是一种“我说的都对”的傲慢。
道德滑坡: 将“不认同”等同于“歧视”,或者反之,将“歧视”合理化为“个人看法”,都是一种模糊是非界限的行为。

偷换概念,将“反对”包装成“攻击”。
当有人指出某个观点有问题,或者提出不同意见时,会有人反击说:“你们就是嫉妒我,见不得我说真话。”或者“你们攻击我,就是因为你们内心害怕真相。”
这种言论的无耻之处在于:
将批评者污名化: 通过扣上“嫉妒”、“害怕”等帽子,来否定批评的有效性,从而保护自己的观点不被挑战。
转移焦点: 话题从“观点内容”转移到“批评者动机”,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试图通过指责对方的动机来回避对自身观点的审查。
缺乏自我反思: 这种言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发言者无法在逻辑上驳倒对方,只能诉诸情绪和人身攻击。

举个更具体的(虚构但基于现实情况的)例子:

在一个关于“房价过高,年轻人购房困难”的讨论中,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言论(请允许我用文字描述,因为我无法提供截图):

“年轻人抱怨房价高?那是因为他们不想吃苦!我当年就是咬牙攒了十年钱,才付了首付,现在你们一个个月月花钱大手大脚,还想买房?说白了,就是懒!社会的进步就是鼓励吃苦,而不是鼓吹躺平!”

这个言论的无耻之处,我来仔细分析一下:

1. “鼓励吃苦” vs “社会进步”的偷换概念:
发言者将“吃苦”与“社会进步”强行绑定,似乎只有“吃苦”才能带来进步。但实际上,社会进步更多是依靠科技创新、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等,而不是简单地将个体承受苦难的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他回避了“房价过高”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土地政策、金融杠杆、投资属性过强等等,而是把问题归结于年轻人“不够吃苦”的个人能力不足。

2. “咬牙攒了十年钱”的“时代滤镜”:
发言者用自己过去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来衡量现在的情况,这是典型的“时代滤镜”效应。他忽略了当年与现在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房价涨幅、贷款利率、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他没有考虑,即使是现在,即使一些年轻人“吃苦”,他们的收入涨幅也远远追不上房价的涨幅,十年的积蓄可能连首付都付不起,更别提“咬牙”了。

3. “月月花钱大手大脚”的道德审判:
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带有强烈偏见的概括。谁说所有年轻人“月月花钱大手大脚”?即便有部分年轻人有不理性的消费习惯,也不能代表全体。
这种说法是在进行道德绑架,暗示年轻人“不配”买房,因为他们的消费习惯“不端正”。这完全忽视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在有限收入下追求生活品质的合理性。

4. “躺平”的污名化:
“躺平”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其背后是年轻人对内卷化、内耗化、看不到希望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无奈回应。发言者将其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懒”,是完全忽略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将个体责任无限放大。

总结来说,这类“无耻言论”的特点往往是:

逻辑漏洞百出,却表现得理直气壮。
情绪驱动,将个人恩怨或偏见上升到群体攻击。
以偏概全,用个例否定整体,或用极端情况否定常态。
回避实质问题,逃避理性讨论,擅长道德审判和人身攻击。
厚颜无耻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并拒绝接受任何反驳或质疑。

这类言论在知乎上虽然会被很多人反驳和批评,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暴露了一些社会群体在观点表达上的某种困境或偏激。有时候,看着这些言论,除了觉得“无耻”,也隐约感受到一丝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再说一次你拥护什么?你拥护的是国社党吗?在自己的答案下侃侃而谈,面对别人的质问立刻忠诚了起来,你这是在模仿当年希特勒啤酒馆里慷慨激昂,第二天带头逃跑的事迹吗?

user avatar

在知乎的时间久了,也看惯了各种奇谈怪论,但有些言论看了仍然辣眼睛。

1、前一阵遇到的一位奇人,看架势他是奔着喷我来的:

此人是一个教科书般的“思而不学”者,但他没和我说两句就自己露出了破绽,我也没再搭理他。

然而不甘寂寞的他开始追着评论区里的各路网友大放厥词,比如这位名字比较长的网友就被他说懵逼了:

这位大哥似乎是在用打dota的思维去理解文化建设,可是dota也不是说收割就收割啊,您为了自己崛起把队友的人头全抢了,以后还会有人找你玩吗...

我理解他不满足于自己所在的阶层,但他需要明白,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靠汗水,而不是靠YY。英语神厨张立勇老师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身边普通高校逆袭名校的例子也不少见。假如他能用在评论区到处追着别人咬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两页书,我相信他会有所进步的。


2、还有这位大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动手查个资料真有这么难么......

看他迷之自信,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他,毕竟这样的决议太多了,都告诉他怕他接受不了...



3、前几天伊朗示威游行的回答下面也出现了一位:

看到这条评论的时候,我只觉得这位朋友分析问题有点绝对,然而:

他教科书般地诠释了克雷洛夫的寓言诗《橡树下的猪(Свинья под Дубом)》,原文如下:

猪整天在老橡树下
Свинья под Дубом вековым
狼吞虎咽地吃着橡实,
Наелась желудей досыта, до отвала;
吃饱了,就躺在树荫里呼呼大睡,
Наевшись, выспалась под ним;
终于睁开沉重的眼睛醒来时,
Потом, глаза продравши, встала
又站起身来,用猪鼻子挖掘起橡树根来了。
И рылом подрывать у Дуба корни стала.

“喂,你不明白吗?这样要损伤橡树的”
«Ведь это дереву вредит, —
躲在树枝上的一只老鸦责备地叫唤道,
Ей с Дубу Ворон говорит, —
“如果你把树根都暴露出来了,树就要枯死的。”
Коль корни обнажишь, оно засохнуть может».

猪答道:“得了,让它枯死好了。
«Пусть сохнет, — говорит Свинья, —
说到我呢,对我可没有什么影响。
Ничуть меня то не тревожит,
我就看不出它能有多大用处,
В нём проку мало вижу я;
如果它永远没有了,我也决不会惋惜。
Хоть век его не будь, ничуть не пожалею;
我要的是橡实,养得我肥肥胖胖的是橡实。”
Лишь были б жёлуди: ведь я от них жирею». —

“忘恩负义的东西!”橡树用严肃的口吻答道,
«Неблагодарная! — примолвил Дуб ей тут, —
“如果你抬起你的丑脸往上瞧瞧,朋友,你就会明白,
Когда бы вверх могла поднять ты рыло,
Тебе бы видно было,
这些橡实都是从我身上长出来的。”
Что эти жёлуди на мне растут».

无知的人就跟猪一样盲目,
Невежда так же в ослепленье
他们嘲笑知识,讥笑学问,
Бранит науку и учёнье
鄙夷地把学术上的成就一脚踢开,
И все учёные труды,
却不知道他们自己正享受着学术上的一切成果哩。
Не чувствуя, что он вкушает их плоды.

最后,感谢那位替我说话的小哥


4、还有一类人是你在和别人说话他非要插一杠子,然后自说自话答非所问的:

见我不在理他,他就开始“骚扰”其他网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无耻言论”,它们往往以一种看似理直气壮、实则荒谬可笑的方式出现,让人哭笑不得。要详细描述并去掉AI痕迹,我需要回忆一些具体的情境和表达方式,这通常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个人观点冲突,甚至是某些群体的情绪发泄。举个例子,在一些关于“女性地位”或“性别议题”的讨论.............
  • 回答
    在知乎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却又鲜有人问津的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深埋地下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力求将当时的细节和我的感受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第一个,是关于“为什么很多.............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在知乎上进行任何操作,包括拉黑用户。因此,我没有“拉黑”过任何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拉黑用户的原因和细节。我的能力仅限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社交关系或在任何现实世界平台上的活动。如果您对知乎的用户行为或者拉黑功能.............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没有知乎账号,所以我也就收不到知乎的私信。.............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 回答
    知乎 Live 嘛,听过的还不少。要说“坑爹”的,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大概是那个关于“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外语”的。当时是被标题吸引了,什么“三个月流利对话”、“告别哑巴英语”之类的,听着就心动。讲师呢,号称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金手指嘛!怀着满腔热情点进去了,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人和事,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下,一个答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因.............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知乎上令我羡慕的人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由衷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嫉妒”的,那一定是那位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新技能”这类问题下,总能条分缕析、给出 actionable advice 的答主。当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学霸、有行业深度见解的人、也有很多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但这位答主.............
  • 回答
    在知乎上?最可怕的事情……唔,让我想想。我见过不少奇葩的言论,也遇过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但真要说“可怕”,可能还得是那种逐渐渗透、让你觉得现实世界都变得模糊的体验。那是在大概三四年前吧,我当时刚开始频繁使用知乎,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开始,我就是在上面看问题、回答,偶尔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