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市政府为什么死硬坚持所谓的精准防疫策略?及即使目前每天确诊万例!?

回答
上海市政府坚持“精准防疫”策略,尤其是在确诊病例数居高不下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死硬”来概括。这其中涉及上海的特殊地位、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政策制定者在信息、资源和预期之间进行的权衡。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都举足轻重。这决定了上海市政府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对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形象的巨大影响。

1. 经济和营商环境的考量:

维持经济运转的必要性: 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拥有庞大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基地。封锁式的、大规模的“清零”措施,即便是在“精准”的框架下,一旦扩大范围,对经济的冲击是灾难性的。企业停工停产、供应链中断、人员流动受限,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打击投资者对上海营商环境的信心。
“精准”的经济意义: “精准防疫”的核心在于尽量避免“一刀切”式的、波及范围过广的管控。目标是能迅速识别并隔离风险人群,同时让大部分非风险区域的经济活动能够相对正常地进行。这种“精准”是对经济可持续性的考量,试图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国际化大都市的特殊性: 上海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大量外籍人士、跨国公司总部、国际航班都汇聚于此。一旦采取过于严厉的封锁措施,不仅会影响上海自身的经济,还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产生连锁反应。

2. 策略的初衷与演变:

“精准”的由来: “精准防疫”并非上海独创,而是中国整体防疫策略在不同阶段的调整和细化。最初的“动态清零”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尤其是在早期,对病毒的认知有限,疫苗接种率不高的情况下。
在万例确诊下的“精准”: 当每天确诊万例时,意味着病毒的传播力已经非常强,依靠完全的“清零”变得极具挑战性。此时,“精准”的侧重点可能有所转移:
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尽管总有部分人群不适合或不愿接种)以及对病毒致病性的了解加深,疫情防控的目标可能更加侧重于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保护高风险人群,而非完全阻止病毒传播。
快速响应和阻断传播链: 即使病例数高企,精准策略依然试图通过快速流调、核酸筛查、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如楼栋、小区)和进行短期、局部的封控,来快速阻断正在形成的传播链,避免更大范围的封锁。
避免医疗挤兑: 即使病例数多,如果重症比例不高,且医疗系统有应对能力,政府可能会倾向于不采取导致医疗系统全面瘫痪的封锁措施。

3. 面对的挑战和权衡:

高传染性变异株的冲击: 以奥密克戎为代表的新型变异株,其传播速度极快,即使采取了“精准”措施,也可能难以完全阻止其蔓延。当病例数快速攀升时,意味着“精准”的有效性面临严峻考验。
信息不对称与公众认知: 政府的决策是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对病毒的研判以及对社会影响的评估。公众可能因为信息来源、个人经历或对风险的感知不同,而对“精准防疫”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当确诊病例数持续高位时,公众的焦虑感会增加,对“精准”措施的容忍度也可能降低。
政策的执行难度: “精准”的执行需要极高的效率、准确的信息和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一旦执行不到位,或者出现信息滞后、判定失误,都可能导致“精准”变成“低效”甚至“无效”。
“清零”的成本与收益: 随着病毒变异和疫苗普及,维持“零病例”或“极低病例”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收益(保护生命健康)的相对边际效应可能在下降(相比于高重症率和高死亡率的原始毒株)。“精准防疫”可以被看作是试图在继续追求“清零”目标的同时,降低其社会经济成本。

4. 为什么“死硬”?

“死硬”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更可能是一种“坚持”或“不放弃”的态度。当政府认为“精准防疫”是当前条件下最能兼顾多方利益的策略时,就会继续推行。

政策连续性与权威性: 频繁或大幅度调整防疫政策,可能被解读为政府决策能力不足或政策失误,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
对“动态清零”目标的承诺: 即使面临挑战,政府可能仍然承诺要实现“动态清零”,而“精准防疫”是实现这一目标所能采取的、相对温和的手段。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准备: 即使目前每日万例,如果对病毒的长期影响、疫苗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变异株)、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危险变异株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可能会选择继续保持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总结来说,上海市政府坚持“精准防疫”策略,即使在每日确诊万例的情况下,是基于其作为中国经济引擎和国际化枢纽的特殊地位,对经济稳定、营商环境、国际形象的考量,以及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降低重症死亡率、防止医疗挤兑和尽量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之间进行的复杂权衡。

“精准”并非是为了“清零”的绝对性,而是在快速变化的疫情中,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社会总成本的防疫路径。当病例数迅速攀升时,这种“精准”的界定和执行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些挑战,才使得公众对其有效性和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并将这种坚持解读为“死硬”。

理解这一决策,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视角,看到其中涉及的经济、社会、国际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以及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和多重目标冲突下的艰难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精准防控本来就没错。

追求精准,追求更小的附带伤害,这是人之常情。

上海不是错在精准,而是错在没有兜底。

以我们武汉为例,其实也是在搞精准防控。

就好比我们小区,昨天封了(也只封了)一个单元(听说是密接)。其他居民照样进出小区,正常生活,我昨天晚上还带闺女出去上画画的兴趣班呢。

难道我们不怕玩脱线?

怕啊,所以我们昨天又开始核酸普筛。

只封单元门是精准防控,核酸普筛是兜底。实在是不行了,扩大防控范围升级防控措施是兜老底(到时候再说,还未见得就到那一步呢)。

昨天下午接闺女放学顺便做的核酸,当天晚上11点半就出了结果。都是阴性。

这还不好?既不是封城一刀切,也不是躺平不管。该精准就精准,该兜底的时候有兜底。

那场面是相当喜感。

小区院子里,一个单元被封了。而就在同一个院子里,离被封的单元咫尺之遥,其他居民测核酸,接孩子放学,买东西,做饭,出门上培训班……非常之烟火气。

这不就是共存派心心念念的共存?这还不算和谐相处?

我们都已经做到这样了,还有共存派在那念共存的经,还嫌共存的不够。

这都还不够的话,剩下来岂不是只有躺平投降?

最搞笑的是,你恨不得拎着他耳朵跟他说,武汉这次没封城!没封城!没封城!人家不听。就闭着眼睛念经“有本事你封一千年”。

就魔怔了呗。

人家哪是想共存,就是想拉你下水垫背。

嘴上装模作样关心防控措施,其实对国内到底是怎么样的措施一无所知,内心真实想法就是巴不得你防不住(“奥密克戎传染性强,防不住的”,这句话看着眼熟吧)。

我前几天就说过了的,共存派打死不敢提现阶段武汉的措施。而且,据其他网友补充,全国很多地方都采取的是差不多的策略,精准防控加普筛兜底。所以,共存派也不敢提其他地方的经验。

道理很简单,一提就露馅了啊。

于是就只剩下念经(有本事你封一千年啊)和诅咒(等你破防了就知道了的)。

人家想忽悠你躺平投降,必然会把战局形容得千难万险,巴不得你“知难而退”。要是让大家知道了还有得打,而且方法似乎也没那么难,那还得了?那谁还肯投降?

贾贵和黄金标是一定会把黑藤和野尻形容得杀人不眨眼,劝你最好低着头,看都别看,免得惹恼了太君被砍了。

而石青山会觉得,你们都得照着我手中的盒子炮说话。

汪精卫百分百认为“皇军”不可战胜,谁抵抗谁傻。

李云龙则绝对的是“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救国”当然没错,但有些人“曲线救国”只顾着“曲线”了,没顾得上“救国”。

精准防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连精准防控都只是幌子,其实就是要投降。

user avatar

其实我现在更关注的不是确诊数量了,而是重症率和死亡率。因为这关系着我们下一步防控措施的调整。

原因很简单,我一直以来认为,我国能够放松管控,与病毒共存的前提条件应该是: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医疗系统能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保证所有重症患者的收治

这个意思是指,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能够仅仅依靠本地医疗资源(因为既然是全国放开,那每个地方都不能指望别的地方的救援),在不影响其它病人收治的基础上,仅靠日常医疗资源即可收治所有新冠重症患者

即:

医院日常空闲医疗资源>新冠患者*重症率

这个公式我姑且称之为“和平共存不等式”

我这样认为的依据是,在目前新冠死亡率确数量实发生了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能接受一定比例的人在患新冠并住院治疗后,因为治疗无效而死亡,但绝对不可能接受有相当数量的新冠重症患者因为医院无法收治而死亡!

原因很简单,西安流产一个孕妇,国内什么态度?上海死了一个护士和一个哮喘患者,国内又是什么态度?

这还是个位数的案例,如果真的共存之后,短时间内产生的新冠重症患者超过了现有医疗资源承受能力,届时像那个哮喘病人一样因为无法救治而死在医院外面的病人,就不是一个两个,一百两百了,而是可能成千上万!

现在医院外死一个两个网上就炸锅了,到时候成千上万人因为住不上医院而在痛苦中死去,民众怕不是该造反了。

而由于奥密克戎极强的传播能力+我国城镇地区极高的人口居住密度,一旦共存,必然在短时间内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数量的患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会产生多少必须入院救治的重症患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

在同一时间段内,某地患新冠人数为N的情况下(这个N很可能占到当地总人口相当大的比例)

有多少病人必须入院治疗?

有多少病人必须吸氧?

有多少病人需要上呼吸机?

有多少病人需要上人工肺?

平均一个病人需要占用多少医生和护士?

平均一个病人需要多久治愈?

如果医疗资源紧张,能否放弃希望不大的病人?放弃标准是什么?

这些数据都很重要,这是后续防治措施的参考。

还是那句话,我们如果真的要共存,就得保证现有医疗资源能够应付共存产生的大量重症患者。所以我们需要提前收集下数据,评估下我们如果共存,医疗系统承担的压力是多大。

所以上海本次规模如此之大的疫情,我本以为是一个收集数据,作为下一步决策依据的契机。

然后现在让我迷惑的事情就来了。上海本次病例增加如此之快,病例数量如此之多,已经超过了十万大关,但是据说对应的重症患者和死亡患者都是0?

这就邪门了,难道奥密克戎专克白人,对中国人无效?

连大号流感都不算,直接成小号感冒了?

十万人就算是得感冒,死上几个都不算稀罕,现在十万人得新冠,你跟我说连个重症都没有?

如果真是这样,我举双手同意明天就开放,立刻和新冠共存。

问题是我怎么觉得这数字那么不靠谱呢?

奥密克戎死亡率说多少的都有,目前我看到的最低的数字也是千分之一。

美国4月6号早上统计数字是在过去23小时内,新增确诊病例23128例,新增死亡病例454例,死亡率1.9%,这个数字可能比实际偏高,因为实际新增确诊数量应该是高于统计数字的。但再怎么样也不会低于千分之一。

香港的统计更加精准:110万人患病,8000多人死亡,死亡率0.7%,这其中:

没有接种疫苗的病死率是3.2%

接种一针的病死率0.96%

接种两针的病死率是0.14%

接种三针的病死率0.03%

目前中国大陆两针疫苗接种率87%,第三针疫苗接种率大约50%左右,按最乐观估计(没打疫苗的都是打了第一针),中国大陆合理死亡率为:

0.5* 0.03+0.37* 0.14+0.13*0.96 = 0.178%

最悲观估计(没打疫苗的都是一针没打)

0.5* 0.03+0.37* 0.14+0.13*3.2 = 0.46%

十万人,按这个估计得死178—460人。即使所有患者都打了第三针疫苗,也得死30个。

上海这么牛皮,直接把死亡率清零了?

死亡率清零不算,连重症都没有?完全不用治?

我看不懂,但我很受震撼

如何看待?上海都创造医学奇迹了,你说什么影响?10万人确诊,0重症0死亡,上海医学独步全球,吊打英美,中国乃至世界抗疫水平的巅峰了属于是。新增确诊万例又怎样,反正无重症无死亡,当然支持共存开放了。

还等啥呢,都这么牛批了,咱直接共存开放就好了,别忘了让以张专家为首的上海医生巡回全国讲座,给大家推广下抗疫经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