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任上海市市长,没有一个是上海人?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的现象。要回答“为什么历任上海市市长,没有一个是上海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上海的历史、政治任命制度,以及“上海人”这个概念本身。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上海人”的定义。通常我们理解的“上海人”,是指在上海出生、成长、并且对上海有着深厚情感和归属感的一群人。他们可能是说着吴侬软语,熟悉上海的市井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认知。

历史的角度:上海的特殊发展与政治背景

上海之所以特殊,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独特的历史。在近代,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这其中既有民间资本的蓬勃发展,也有外来力量的深刻影响。它的发展并非完全是自发性的,而是与国家层面的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在上海的近代发展史上,很多重要的建设者、管理者并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有关,国家需要调动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和管理像上海这样具有全国乃至国际重要性的城市。

政治任命制度的考量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一套高度集中的政治领导体制,市委书记和市长通常是由中央或上级党委根据政治考量、工作能力和岗位需要进行任命的。这种任命制度,其首要原则是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地方得到贯彻执行。

在这种制度下,任命一个城市的党政主要领导,除了看其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其政治上的可靠性、在大局观上的把控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会选择非上海籍干部?

1.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圈子”: 从中央的角度来看,任命非本地籍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防止形成固定的“地方势力”或“利益小圈子”。非本地籍领导者可能更容易站在全国或者中央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问题,不受限于本地的既有利益格局。

2. 更强的全国性视野和调动资源能力: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发展需要与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对接。非上海籍干部,尤其是在中央部委或者其他发达地区有过丰富任职经历的干部,可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跨区域协调经验,以及更强的调动中央和全国性资源的能力。例如,一些在经济工作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干部,可能被派往上海来推动其经济发展。

3. 干部培养和轮岗制度: 中国的干部培养体系中,有干部交流和轮岗的制度。这是为了让干部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历练,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将一些表现优异的干部从其他省市调任上海这样重要的城市,既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进一步培养的一种方式。反之亦然,上海的优秀干部也可能被调往其他重要岗位。

4. “火车头”效应和示范作用: 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到上海,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带领上海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形成示范效应,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广到全国。

5. “上海人”本身的复杂性: 即使是从广义上理解的“上海人”,在上海的政治生态中担任市长,也需要平衡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如前面所说,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时期都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如果过于强调“籍贯”,反而可能与这座城市的多元特质相悖。

“没有”的说法是否绝对准确?

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考察的是“在任时是否拥有上海户籍”或者“是否在上海出生长大并有深厚地方联系”的市长。根据公开资料和普遍认知,历任上海市市长,确实没有出现出生地在上海、长期在上海成长并以此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土生土长”的上海籍人士。

当然,很多被派到上海任职的领导干部,在工作期间也会对上海产生深厚的感情,深入了解上海的方方面面,并为上海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在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上海经验”。

总结来说,历任上海市市长都不是上海人的现象,是历史、政治制度、干部管理逻辑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是对上海籍人士能力的质疑,而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时所考量的多维度因素的体现。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比较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并且没有让文章显得过于生硬或缺乏人情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照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而且如果以“三代以内都世居上海本地”作为上海人与否的评判标准,那么大概“根正苗红”的上海人都不剩下几个了


上海自从五口通商开始,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就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或者更加精确地说,是一个以吴越文化地区移民为主,中国其他地区的移民为辅的移民城市,可以说凡是典型的“上海人”,其祖父母一辈大多都是来自上海周边地区的,或者是上海的郊县(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等,其中不少郊县直到解放后十年还属于江苏省),苏南的苏锡常(尤其是苏州地区),或者是浙北的嘉湖杭绍甬(宁波人群体尤其庞大),还有不少来自南通扬州和盐城(上述城市都包括本城和下属区县,比如宁波的余姚,慈溪,南通的启东,海门,等等)。所以如果以“祖籍”来说,谁要说自己“祖籍上海”,反正我是不信的。。。


答主是上海人,我爷爷是江苏崇明县人(崇明直到1958年12月1日才划归上海管辖),我外公外婆则是浙江宁波慈溪人


不过答主的名气实在太小,所以举一些典型上海名人的例子。上海人姚明,祖籍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吴江区);上海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祖籍浙江省临安县(现杭州市临安县);上海人刘翔,祖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上海人,现代中国象棋第一人胡荣华,祖籍江苏省盐城市;上海人胡歌,祖籍江苏省无锡市;上海人范志毅,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上海人,姓名省略,曾经的中科院副院长,现任上科大校长,祖籍江苏省扬州市,等等。。。


所以再来看看上海的几任市委书记和市长


第一位,1991-1995市长,1994-2002市委书记,上海人,原籍浙江省嘉善县(嘉兴市嘉善县)

第二位,1995-2001市长,浙江桐乡人(现嘉兴市下辖桐乡市),从70年代开始就长期在上海工作

第三位,2001-2003市长,2002-2006市委书记,浙江宁波人,从小就在上海长大

第四位,2003-2012市长,2006-2007代书记,2012-2017市委书记,上海人,原籍浙江慈溪

第五位,2007-2012市委书记,浙江绍兴人

第六位,2012-2017市长,上海人,原籍浙江杭州


事实上,这些年的上海市一二把手,“本地化”的程度是四大直辖市里最明显的,长期以来大部分上海市的一二把手,或者是上海人,或者是出生在上海的临近城市。当然如果要以原籍而论,第一位,第四位,第六位都不是上海人,不过上面我已经说过了,以原籍而论,各位眼中典型的上海人,也没几个是原籍上海的。。。而且无论历史还是当下,“上海人”这个概念,也不会跟周边的这些城市切割看待的,比如第二位老市长家乡的桐乡,比如第四位的家乡宁波,比如第五位(虽然上海人对他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的家乡绍兴,等等。。。


至于最高票答案上说,本地领导原则上不能在本地党政机关担任一把手,这不知道是哪里道听途说的规定

2011-2016担任武汉市委书记,留下“满城挖”绰号的那位,就是武汉人

现任江苏省长,就是江苏南京人

有些东西,稍微查下资料就知道反例太多了,别信口开河误导观众,谢谢

===============================================

最后说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是,所谓的“本地干部”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概念,比如现任的嘉兴市委书记是山东宁阳人,但是从17岁上大学开始,所有的履历就从未离开过浙江,这样的官员算不算是本地干部?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的现象。要回答“为什么历任上海市市长,没有一个是上海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上海的历史、政治任命制度,以及“上海人”这个概念本身。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上海人”的定义。通常我们理解的“上海人”,是指在上海出生、成长、并且对上海有着深厚情感和归属感的一群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你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这句话,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很多人一种相对而言的感知和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的。至于为什么哈尔滨、大连、青岛、厦门很少有人这么说,那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历史叙事和被人们认知的方式有显著的差异。咱们一点点拆开聊。为什么会有人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
  • 回答
    上海政府版 Windows XP:一段特殊的历史印记提起 Windows XP,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片绿色的草原,以及它曾经的辉煌。但在中国,尤其是上海,有一段关于 Windows XP 的特别故事,那就是所谓的“上海政府版”Windows XP。这并不是微软官方推出的一个独立版本,而是当年上.............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西班牙帝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插手欧洲大陆事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崛起、扩张和维持霸权过程中一系列深层动机和现实需求的必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地缘政治的现实: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殊位置西班牙,或者说统一后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边缘,与法兰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吊诡之处。我们常常觉得,更先进的文明理应是征服者,毕竟他们拥有更强的生产力、更先进的技术、更精良的武器,以及可能更优越的组织和思想体系。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击败或取代的例子并不少见,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历朝历代都曾尝试过,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以惨败告终。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高句丽自身的实力,也有中原王朝在战略、战术和内部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 严苛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句丽的战略优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国都或.............
  • 回答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数次从低谷中崛起,其背后蕴藏着多重深刻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股强大的生命力,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既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明的基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广袤的土地、肥沃的黄河、长江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国际关系、政治策略以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之所以选择建立傀儡政权、藩属国或卫星国,而不是直接吞并,往往是出于一系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这些考量比“我就是想占领你的地盘”要深远得多。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一点,并尽量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避免那些生.............
  • 回答
    “为何日本在1898年美西战争前未曾染指菲律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对外战略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单来说,1898年这个节点,日本虽然已经跻身列强行列,但要挑战当时的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还存在几个关键的“不够格”。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一些。日本在1868年.............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结束长期战乱、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往往容易被后续的势力轻易取代,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原因。这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长期以来观察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得明白这些“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它们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经过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战争.............
  • 回答
    这是一处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保守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确实,像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这两位对保守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本人在生前很少或从未主动将自己标记为“保守主义者”。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扒一扒《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观和历史进程。史塔克家族和波顿家族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不过,为什么历史上的史塔克们没能彻底把波顿家连根拔起,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起源与土地:宿命的羁绊与现实的制约首先得明白,这两家能在临冬城附近安营扎寨,本身就说.............
  • 回答
    很多时候,硝烟未起,胜负的天平就已经悄然倾斜。这并非因为什么神秘的预言,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演进的必然结果。大型战役,尤其是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战争,其最终走向往往是经过长年累月、错综复杂的积累和博弈,最终在战场上集中爆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为何许多大战在开打时胜负已然注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