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的伊斯兰国家始终极度依赖奴隶军团?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的优势与需求

可靠性和忠诚度:
非家族出身: 奴隶军团的士兵并非来自统治家族或部落的成员。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强大的家族支持系统,其晋升和生存完全依赖于雇主(哈里发、苏丹或将军)。这种“无根”的属性使得他们更容易对雇主产生高度的忠诚。
隔离与群体认同: 这些奴隶士兵通常被聚集在一起接受训练和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认同和兄弟情谊。这种群体认同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军事机构和指挥官的忠诚,减少了内部背叛的风险。
消除内部政治干扰: 在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依赖自由民组成的军队往往会受到部落、贵族或地方派系的影响,可能出现效忠分散或军事指挥官与政治势力勾结的情况。奴隶军团则相对独立于这些内部政治斗争,其忠诚对象更为明确。

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
长期且系统的训练: 奴隶军团通常从幼年开始就被选拔并接受严格和系统的军事训练。他们被培养成专业的士兵、弓箭手、骑兵或步兵,掌握先进的战术和武器使用。这种专业性是临时征召的自由民难以比拟的。
适应性强: 奴隶军团的训练和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高度的纪律性和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极高的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弥补人口结构和兵源不足:
非穆斯林士兵的来源: 早期伊斯兰教律法对穆斯林之间的战争和奴役有一定限制。许多奴隶来源于非穆斯林地区,例如高加索、中亚、东欧和非洲。这些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潜在兵源,且由于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将他们转化为军队更容易规避一些内部的宗教和伦理问题。
补充本土兵源的不足: 在一些军事冲突频繁的时期或地区,本土自由民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兵力,或者本土人口的军事素养不足。奴隶军团可以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靠的兵源补充。

2. 政治上的巩固与权力制衡

建立“直属”的中央军队:
绕过传统军事贵族: 在早期,阿拉伯军队可能受到部落首领的影响。通过建立奴隶军团,哈里发或苏丹可以绕过这些地方军事贵族,直接掌控一支忠于自己的中央军队。
加强君权: 这支军队成为君主最直接的武力后盾,能够有效镇压内部的叛乱、巩固中央集权,并执行哈里发或苏丹的命令,不受地方势力的掣肘。

制衡其他军事力量:
防止军官集团专权: 在一些情况下,统治者会利用奴隶军团来制衡由自由民或贵族组成的军队或军事指挥官的权力,防止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奴隶军团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个人,而非某个将军或派系。
提供政治杠杆: 奴隶军团的强大实力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政治上的谈判筹码和威慑力。

作为政治权力继承的工具:
“家产化”的军队: 在某些王朝,奴隶军团甚至会被视为王朝的“财产”,随着皇位的继承而转移。这确保了军队的连续性和对新统治者的忠诚。
政治晋升的通道: 奴隶军团中的杰出将领往往能通过军事功绩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甚至成为统治者的亲信和重臣,这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和培养忠诚继承人的渠道。

3. 经济上的可行性

战争俘虏的经济价值: 战争往往会带来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可以被转化为奴隶。将这些俘虏直接转化为军事力量,既解决了安置问题,又获得了免费的劳动力和兵源,具有双重经济效益。
奴隶的“可配置性”: 奴隶是财产,可以被买卖、交易或赠予。这使得统治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军队的规模和组成,灵活配置军事资源。
减少自由民征召成本: 征召自由民通常需要支付军饷、提供补给,甚至给予土地或特权。奴隶军团虽然也有维持成本(训练、衣食、武器等),但其“所有权”的属性使得统治者在某些方面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更低的直接经济负担感。

4. 社会与文化因素

消除社会阶层冲突的潜在根源: 将一些社会底层或被征服民族的人转化为奴隶并纳入军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反抗力量转化为可控的军事力量。
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通过统一的军事训练和灌输,可以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奴隶塑造成具有共同军事目标和忠诚的士兵群体。

著名的奴隶军团例子

历史上,伊斯兰世界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奴隶军团,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阿拔斯王朝的“马瓦里”(Mawali)军团(尤其是突厥人): 阿拔斯王朝早期依赖波斯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组成军队。但随着军事和政治的发展,他们开始大量招募来自中亚的突厥奴隶士兵(通常被称为“马瓦里”或“古拉姆” Ghilman)。这些突厥士兵纪律严明、战斗力强,逐渐成为王朝军事力量的核心。然而,他们的权力也日益增长,甚至在后期一度控制了王朝的实际权力,例如著名的“萨迈拉事变”。
埃及的马穆鲁克(Mamluk): 马穆鲁克是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他们最初是从高加索地区(如契尔克斯人)购买的年轻奴隶,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后成为埃及的精锐骑兵。他们为埃及带来了军事上的荣耀,击退了蒙古人和十字军的入侵。然而,马穆鲁克最终掌握了政治权力,成为统治阶层,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直至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奥斯曼帝国的耶尼切里(Janissaries): 耶尼切里是奥斯曼帝国最为人熟知的奴隶军团。他们通过一种名为“德夫希尔梅”(Devşirme,意为“征收”)的制度,从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家庭中征召适龄男孩,然后将他们伊斯兰化、脱离家庭并接受严格的军事和宗教训练,最终成为效忠苏丹的禁卫军。耶尼切里曾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王牌,为帝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尼切里也变得腐败并干预政治,最终在19世纪被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残酷镇压解散。

总结

伊斯兰国家之所以在历史上“极度依赖”奴隶军团,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军事需求,而是 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战略选择。 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确保 军事力量的可靠性、政治权力的稳固性、以及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发展出来的军事和政治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在为伊斯兰国家带来军事优势和政治稳定性的同时,也潜藏着其固有的风险,例如奴隶军团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统治者本身,或者其腐败和僵化导致军事衰落。

需要强调的是,“极度依赖”并非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兵种,而是指奴隶军团在核心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中扮演了 决定性或关键性的角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时期对奴隶军团的依赖程度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最需要我们审视的问题应该是“是什么人在不断的重复奴隶禁军制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政权奴隶禁军制度的源头说起。

一般来说,奴隶禁军制度被认为是发起于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代哈里发穆塔希姆,起因是因为穆塔希姆登基来自于阿巴斯朝廷中阿拉伯贵族和波斯贵族的政治斗争,双方妥协后,一致拥立穆塔希姆这个突厥女妃的孩子作为哈里发。但也因此,这位突厥血统的哈里发对宫廷内的阿拉伯/波斯贵族都不信任,于是通过个人关系从东方买来了一批突厥人,把他们组建为自己的禁军。奴隶禁军制度自此开始。

但是这个制度并不是穆塔希姆哈里发自己想出来的,它有一个发源地,那就是萨曼王朝。

萨曼王朝(819年-999年)这个被称为复兴波斯文化的地方王朝建立的时间和阿巴斯的第七代哈里发马蒙(786 – 833)是同时代的事情,而向阿巴斯宫廷输送突厥奴隶也是自这个王朝开始的事情。同样,他们也几乎是与巴格达朝廷同时地采用了奴隶禁军制度。但是和阿巴斯的有所不同,萨曼王朝会注意训练自己的奴隶,而巴格达的奴隶禁军,至少我看到的记载中他们进入朝廷的时候就已经是职业化军队了。因此我怀疑萨曼承担了奴隶禁军的引进-训练-输送流程。

所以说在此之前的伊斯兰世界,是没有奴隶禁军的,而柏柏尔人塔里克和波斯人艾布穆斯林,原则上都是自由人,皈依者。无论事实上是否对他们有歧视,原则上他们都是自由人。是萨曼王朝启发了这个制度,并且最早付出了代价。

我们知道,阿巴斯朝廷使用的这个突厥禁军很快就陷入了重复不断地“闹饷”-“兵变”-“抢地盘”这样的噩梦循环之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不断通过兵变上台获取权力的突厥兵头,逐渐的把自己的影响力拓展到了帝国各个角落。尤其是这种“建立一个只针对统治者个人效忠的禁军”对于当时的这些封建主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而对于那些奴隶禁军而言,一个个的军头通过战功获得封地,地位,甚至左右君主的废立,也都是一个又一个现实的例子。即使君主手腕高明,也不会亏待自己这样的实力人物,这似乎是一笔怎么看都不那么亏的买卖。同时,这些经过训练的奴隶禁军对于自己发迹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他们会主动的复刻这个过程中自己成功的部分,而对于上一代统治者失败的部分则开始忽视。

就像我之前说的,萨曼王朝开启了奴隶兵制度,他们也最早陷于奴隶军头的危机。公元962年,伽色尼王朝的建立者阿尔普特勤,这个奴隶禁军出身的呼罗珊的军队指挥官夺下了加兹尼,并在那里盘踞。从此开启了萨曼王朝崩溃的序幕,并最终导致了萨曼王朝的覆灭。

而这个奴隶禁军古拉姆出身的阿尔普特勤,对于萨曼王朝军事制度的总结是怎样的呢?他的继承人组建了更加职业化的古拉姆(奴隶禁军)制度。甚至每一代苏丹死后,新一代的苏丹要重新招揽上一代的古拉姆,否则这些古拉姆就会流于民间。

这样的情况在阿巴斯也继续着,阿拔斯哈里发的确饱受突厥奴隶军头的困扰,但是中间并不是人人都忍气吞声。第十六代哈里发穆塔米德时期,在摄政王穆瓦菲格时代,阿巴斯王朝利用自己的权谋手段实现了一段“王朝中兴”。但是摄政王的思路只是用忠于自己的奴隶禁军打败不服从自己的奴隶禁军,随着摄政王的死亡,奴隶禁军再次失控,并在不久之后永久的剥夺了哈里发的世俗权力。

随着阿巴斯第二十代哈里发拉迪设置总埃米尔,突厥军头彻底成为了中东地区的最主要军事实体,随之而来的就是突厥系奴隶禁军这个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制度被不断地复现,不断地重复,并发扬光大传播到所有的伊斯兰政治地区。而同时不断地扩张传播的,是突厥军事贵族一步一步的从过去“来自东方的外族”逐步转变为在中东地区有自己固定势力,生活在固定地区的本地化民族。打破了此前阿拉伯-波斯的民族解构,形成了一个阿拉伯/波斯/突厥三方混居的局面。

这种多民族混居的环境下,剧烈的民族变动带来的是统治者极大的个人危机意识,既然谁都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结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容易复现的办法。而奴隶禁军所搭建的封建关系就是一个各民族最容易发现、复用、微调的制度。所以随着东方突厥语民族持续不断的迁徙行为,这种以奴隶禁军方式搭建的封建依附关系被一代又一代的突厥军事贵族一次又一次的复用,成为了中东封建主可以依赖的“最简短路径”。

所以在这个民族文化大混居的环境中,不论是布韦希王朝、法蒂玛王朝、后伍麦叶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这些王朝都在不同程度的复刻这种军事制度,因为无论哪个政权都不能忽略这些来自奴隶禁军的突厥人军事贵族团体。尤其是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他们的建立者本就是古拉姆(奴隶禁军)的成员,只会对自己的成功路径进行不断的复刻。不过这里要说一嘴,塞尔柱王朝的宰相尼扎姆正经思考过该如何调整这个制度,但是突厥人军事贵族对于这个奴隶禁军制度实在过于依赖,他的改革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通过建立强势君主来削弱奴隶军头的威胁。

所以,我的结论是,奴隶禁军制度并不是一个基于“宗教”需求而产生的军事制度,他是中东地区在中世纪时期社会激烈变化,民族迁徙频繁,封建关系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下,由突厥民族带头进行的一种短期效果最明显的封建政治制度。

而这个制度最终是怎么被淡化和打破的呢,是随着月即别汗建立的乌兹别克王朝被击败,中亚的政治局势开始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绵延上百年的突厥语民族西迁逐渐停止。这让西亚地区不再有源源不断的土库曼部族涌入,这才让后来的奥斯曼可以逐步废止奴隶兵制度,让萨法维可以用本地人制衡土库曼人,让莫卧儿人可以建立印度特有的封建制度。

user avatar

应该说整个人类世界都大规模使用并且依赖奴隶军团,或者说只忠于个人的私人武装。

君主制国家,集权度越高,使用“奴隶”来代替自由人的意愿也就越高。

奴隶军团只是一个代称,其实这些军队在待遇和地位上远高于自由人。

在伊斯兰世界,奴隶的人身依附程度较高,可以公平公开的分配军饷配给与战利品,自然忠诚度和战斗力都能够得到保证。

在东方,明朝的精锐官军中,基本都是家丁兵,几乎可以看成明军将领个人的奴隶大军,和将领是主仆关系,可以看成卖身给将领的奴隶,一般家丁兵在军队都是待遇最高,装备最好的权力最大的军人,而其他军人说起来是和国家正规部队,但各方面待遇不如将领的私兵。

带清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满人才能称奴。

而日本大名驯养的家臣和武士,自然只会忠心于主人,而不是“幕府将军”或者“天皇”的名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
  • 回答
    伊朗,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其语言版图也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其中波斯语是无可争议的主旋律。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伊朗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虽然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其在伊朗本土的“波斯化”程度,相较于它们在其他地区的广泛影响,似乎显得不那么彻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班牙被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几百年,即通常所说的安达卢斯时期(约公元711年至1492年),是一段极其丰富、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时期。这段时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政治格局也随之变化,但总体而言,它塑造了西班牙乃至欧洲南部的文化、科学、艺术和经济面貌。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西班牙帝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插手欧洲大陆事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崛起、扩张和维持霸权过程中一系列深层动机和现实需求的必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地缘政治的现实: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殊位置西班牙,或者说统一后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边缘,与法兰西.............
  • 回答
    山东省,这片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土地,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再到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重镇,山东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历史上那些一统王朝的都城选址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山东省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历史上的战列舰决战和咱们在《战舰世界》里玩,那真是两码子事儿,别看都是一堆铁疙瘩,背后的逻辑差了十万八千里。历史上的战列舰决战:为什么是“抢T优”?你想啊,历史上的战列舰,那是海上霸主,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海军作战的绝对主力。它们讲究的是什么?是火力、装甲、航速这三要素的综合运用,.............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波西米亚(Bohemia)未能被完全德意志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化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民族认同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认识到“德意志化”并非一个单一、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征服、经济渗透、文化推广以及人口迁徙而来.............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云南,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显得有些边缘,存在感不那么强烈。这并非说它毫无价值或无人问津,而是相比于中原腹地那些塑造了王朝兴衰、书写了辉煌篇章的地区,云南的叙事往往是零散的、区域性的,更少成为中国大一统叙事的中心。究其原因,可以从地理、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细细剖析。首先,得从那得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核心,以及教育与治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要理解为什么那些读着“四书五经”、信奉“圣贤书”的古代重臣能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现代人普遍认为必不可少的“数理化”在他们那里似乎并非重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古代治国理念与核心技能首先,我们要明白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答案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你问的是为什么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罕见,而不是说完全没有。确实,三国鼎立这个模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并不像“一统王朝”或“分裂王朝”那样普遍,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鼎立”的本质。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三个势力相.............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的大名们之所以没有废除天皇并取而代之,而是选择供奉“傀儡”天皇,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背后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供奉傀儡”,不如说是大名们懂得如何利用天皇这一神圣符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在政治舞台上占据合法性高地。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和定义历史的关键点。我们今天称呼1932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那个政权为“伪满洲国”,这个“伪”字,确实不是当时日本人或参与建立这个政权的人自己加上的。“伪”字,是后来者,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学界,为了强调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和非正统性而加上的定性.............
  • 回答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家族传承、个人信仰以及时代变迁,常常促使那些身处权力之巅的人物,包括那些曾经拥有实权的日本天皇和赫赫有名的大名,选择一条看似与世隔绝的道路——剃度为僧。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于那些拥有天皇实权却最终选择出家的例子,虽然不像战国时代的大名.............
  • 回答
    这是一处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保守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确实,像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这两位对保守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本人在生前很少或从未主动将自己标记为“保守主义者”。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提到南京定都的王朝,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明朝,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和之后,南京都曾是许多政权的都城,而这些政权,无论强大与否,似乎都难以长久延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选择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似乎总是难逃“短命”的魔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