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年战争时期,为什么查理六世的王后会倒向英格兰与勃艮第一方?

回答
要说查理六世的王后,也就是伊莎贝拉·巴伐利亚,为啥会在百年战争后期,而且还是在那一团糟的局面下,选择跟英格兰和勃艮第抱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权力、家族、个人情感,还有法国当时那病入膏肓的政治局面,一块儿搅合出来的。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查理六世,这位法国国王,年轻时候是挺有希望的,但后来脑子出了问题,疯疯癫癫的,这可真是要了法国的老命。他这病,直接导致了法国政坛大乱。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时不时就“下线”了,下面那些大臣、贵族、甚至他自己的亲戚,谁不想趁机捞点好处?所以,法国国内就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这就是“阿马尼亚克派”和“勃艮第派”的斗争。

伊莎贝拉王后,作为查理六世的妻子,她在这个权力斗争里,你说她能干啥?一个女人,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她很难真的掌握实权。她能做的是什么?是依附于某一方,保护自己和孩子(如果有的话)的利益。而她选择依附勃艮第,这里面有几层原因。

第一,家族关系和亲密程度。 伊莎贝拉来自巴伐利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份子。但到了法国,她的娘家势力鞭长莫及。她最亲近、最能依靠的,反而是她在法国的姻亲,而勃艮第公爵,特别是约翰无畏公(Jean sans Peur),跟她关系那叫一个近。约翰无畏公是查理六世的叔叔,虽然是近亲,但在政治上,他可是勃艮第派的领袖。他当时是法国政坛上最能干、最有野心的人之一,而且,在查理六世病情发作的时候,他掌握了相当大的话语权,甚至一度当了摄政。

你想啊,王后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丈夫又神志不清,她能依靠谁?当然是那些在她身边,表现出足够支持和保护她的人。约翰无畏公,他可能也看到了王后的利用价值,比如通过控制王后,间接控制国王,进而影响国家决策。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王后就成了勃艮第派的“政治招牌”。

第二,对奥尔良派(也就是阿马尼亚克派的前身)的不满和恐惧。 勃艮第派跟阿马尼亚克派斗得你死我活,这中间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恩怨,尤其是对奥尔良公爵(查理六世的弟弟)的不满。约翰无畏公当初就是因为奥尔良公爵掌握了太多权力,而且他认为奥尔良公爵对国王和国家有害,才悍然刺杀了奥尔良公爵。

作为王后,她对奥尔良公爵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政治站队。如果她认为奥尔良派才是法国真正的问题所在,或者说奥尔良派对她自己和她的地位构成了威胁,那么她自然会选择站在奥尔良派的对立面,也就是勃艮第派。而且,随着冲突升级,奥尔良派的势力越来越强,甚至可能把王后排除在外,这对她来说绝对是危险信号。

第三,外部势力的介入,尤其是英格兰。 当法国国内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英格兰人可不会傻到错过这个机会。亨利五世,这位年轻有为的英格兰国王,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对法国虎视眈眈,而且他有很强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当勃艮第派和阿马尼亚克派在法国国内斗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在约翰无畏公被刺杀之后,勃艮第派的力量受到了重创。这时候,如果勃艮第派想要翻盘,或者说想要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优势,他们就可能需要外部的支援。而英格兰,当时就是最强大的外部势力。

伊莎贝拉王后在这个时候倒向英格兰,很可能也是出于一种“以毒攻毒”的想法。当她觉得国内的政治派别都靠不住,甚至都可能威胁到自己时,她也许认为,引入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反而能够让她在复杂的局势中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或者说,能够帮助勃艮第派压制住阿马尼亚克派。

更具体地说,在约翰无畏公被刺杀后,勃艮第派的力量确实有所削弱,他们需要一个盟友来对抗占据上风的阿马尼亚克派。而英格兰,恰恰看到了这个机会。亨利五世向勃艮第派伸出了橄榄枝,而勃艮第派为了对抗强大的阿马尼亚克派,也很自然地接受了。

伊莎贝拉王后,作为国王的妻子,她的支持对勃艮第派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如果她公开支持英格兰和勃艮第,那么就等于把法国王室的权威,哪怕是残余的权威,也给了英格兰和勃艮第。这给了英格兰入侵法国一个绝佳的借口和合法性。

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 就是这一切的集中体现。这个条约,正是由英格兰、勃艮第和伊莎贝拉王后一起签署的。根据这个条约,亨利五世被确认为法国王位的继承人,而当时的法国王储,也就是后来的查理七世,则被剥夺了继承权。

你可以想象一下,伊莎贝拉王后在签署这个条约的时候,她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她真的觉得,她丈夫的家族已经烂透了,或者说,她对那些把她排除在权力之外的人感到愤怒和恐惧。她可能觉得,跟着勃艮第,再拉上英格兰,这是她唯一的出路。也许她认为,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局面下,只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才能带来稳定,或者说,她是在赌博,赌她自己能从这个新格局里分到一杯羹。

总而言之,伊莎贝拉王后选择倒向英格兰与勃艮第,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家族的亲密关系和现实的政治依靠: 约翰无畏公作为她最亲近且有实力的亲戚,成了她的天然盟友。
对法国国内政治派别的斗争和失势的恐惧: 她可能认为奥尔良派威胁到她的地位,而勃艮第派能提供保护。
法国国内政治的极端混乱和国王的失能: 这是她做出这些选择的宏观背景。
外部强大力量(英格兰)的介入和拉拢: 英格兰看到了机会,而勃艮第需要盟友,她也随之被卷入。

她这么做,从法国的立场来看,无疑是卖国行为,直接导致了法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最黑暗时期。但站在她个人的角度,在那个混乱、危险、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时代,她可能只是在为自己和有限的利益做她认为“最有利”的选择。这其中的复杂性,就像法国当时的政治一样,充满了背叛、野心和绝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其实说起来很复杂,巴伐利亚的伊萨博(Isabeau de Bavière)在治国初期对法国是有功的,凭借她的私人关系,借助于佛罗伦萨商人布奥纳克索·皮蒂(Buonaccorso Pitti)的游说,法国成功与佛罗伦萨达成联盟。在会议上阿马尼亚克伯爵约翰三世(Jean III d'Armagnac)是强烈反对联盟的,这给来自于外国、在法国本地没什么政治根基的伊萨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最后成功结盟也能说明这位政坛新人王后扛住了多少压力。在法国国王疯子查理因精神病发作无力治国后,伊萨博和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 d'Orléans)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签署全国增加税收的文书以保证王室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她对于试图夺取摄政权的勃艮第公爵无畏约翰(Jean sans Peur)也力所能及的给予拉拢,在两位野心家之间保持平衡。

事情的转变发生于1407年和1415年这两个时间节点,1407年11月20日无畏约翰派遣杀手刺杀路易一世,事后为了脱身,无畏约翰声称此举是为了“剿灭和王后有私情的奥尔良公爵,确保王室的纯洁”,虽说知根知底的人都不会相信无畏约翰这一套,但很显然失去政治盟友的伊萨博在国王神志不清的情况下是百口难辩的,国内很快就有非议她的声音出现,无畏约翰这一套操作可以说是十分精彩,至少他让奥尔良党派顾忌于王后的风传口碑而不敢再投靠王后,这就让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的后继人奥尔良公爵查理一世(Charles Ier de Valois)不得不放弃寻求王后的帮助,与擅长斗争手段的现任阿马尼亚克伯爵伯纳德七世(Bernard VII Count of Armagnac)结盟,查理迎娶了伯纳德的女儿,这更是让失去一位未来潜在盟友的伊萨博的名声与地位雪上加霜。1415年阿金库尔一役中法国军队大败,许多贵族都战死于此役,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英国人要求和神志不清的疯子查理签订丧权辱国的《特鲁瓦条约》,此时法国国内已经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亲王可以作为代表出席和谈会议(查理一世在此战中被英国人俘虏),伊萨博自然只能代表丈夫出席,你确实可以硬气不签条约,那有什么用呢?国内兵力不足、国库空虚,根本无力抵抗英国人接下来的袭击,整个法国几乎是大开空门迎接英国人来夺取王位,签下《特鲁瓦条约》会导致她和疯子查理的儿子们失去继承权,你也没那资格和底气说不签,这就不是选择题而是完形填空。

这两件事使野心勃勃的伯纳德七世终于对王后发起最后的进攻,他要掰倒王后这最后的拦路虎,夺取国家摄政权,他用“国家危难之际王后的生活作风仍然奢侈不变、王后肆意增加税收”,从而成功引起朝野的愤慨、排挤掉了王后伊萨博,伯纳德七世十分狡猾,他很清楚增加税收这件事是当初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和王后伊萨博一致同意的,但路易一世这时已经死去,其子查理一世和自己又是亲密无间的亲姻关系,女婿被俘虏了自己肯定不能落井下石,自然就只好单摆一个王后领出来攻击,同时伯纳德七世扶持了王太子查理七世继任法国国王,废掉了伊萨博尝试将儿子作为反将一军的最后底牌。这么一来,没有任何政治靠山的伊萨博自然就只能“投靠勃艮第人”,因为比起失势的奥尔良派、充满野心的阿马尼亚克派(王太子派)、试图利用法国给自己挡子弹的阿拉贡派(阿拉贡的约兰德),身为外国人的自己唯一可以投靠的也就只剩下这位“明面上和法国王室还有一丝丝血缘关系”的无畏约翰之子、现任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pe le B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查理六世的王后,也就是伊莎贝拉·巴伐利亚,为啥会在百年战争后期,而且还是在那一团糟的局面下,选择跟英格兰和勃艮第抱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权力、家族、个人情感,还有法国当时那病入膏肓的政治局面,一块儿搅合出来的。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查理六世,这位法国国王,年.............
  • 回答
    英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成为如今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相对减弱的大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演变的结果。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影响: 经济上的重创: 一战的消耗是巨大的。英.............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其实,我们脑海中关于“百年前蒸汽火车跑200公里时速”的印象,可能跟现实情况有点偏差。 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现代火车和老式蒸汽火车在速度上的真实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百年前”这个概念。 如果你说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的蒸汽火.............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中提到的“吉尔德雷”,根据历史记载和现有资料,并没有明确对应的法国百年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误译或混淆(例如可能指让·德拉克,即圣女贞德,或贝特朗·迪·拉库尔等)。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先澄清这一问题。不过,结合您的提问意图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假设您想比较的是圣女贞德.............
  • 回答
    百年战争时期的勃艮第人和法兰西人,要说“完全被同化”,那还远远谈不上。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像同一棵大树上分出的两个主要枝干,血脉相连,却又各自长出了不同的风姿和枝叶。简单来说,勃艮第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在法兰西王国境内,一个历史悠久、地域鲜明、并且在特定时期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公国。他们的“.............
  • 回答
    一个民族的百年屈辱,是历史深沉的伤痕,它塑造了国家的未来,也铭刻在每一个国民的心中。提到中国近代的百年国耻,人们会想到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列强瓜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主权沦丧、人民贫困和民族尊严扫地。那是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宣告结束。放眼世界历史的长河,并非只有.............
  • 回答
    ISIS、基地组织与义和团、太平天国,乍听之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代表着当下全球视野下的极端主义宗教势力,另一个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然而,当我们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它们产生的土壤、诉求的核心以及采取的手段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思的共性与鲜明的差异。.............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德国占领青岛时修建下水道,并因此延用百年至今青岛不淹水的故事,大致是真的,但需要更详细和准确的阐述,其中也包含一些夸大和简化的地方。以下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详细阐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一、 德国占领青岛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山东胶州湾地区,并于1.............
  • 回答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冲突,其中法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最终扭转了战局并带来了英格兰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土的丧失。虽然英格兰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占据了优势,但法军在后期依靠战术、装备和国家动员的进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下是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军取得的一些重要战役,并会尽量.............
  • 回答
    假如百年战争英格兰获胜,英格兰民族是否可能成为法国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取决于胜利的具体形式、后续的政治经济策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但总的来说,如果英格兰成功控制法国大部分地区并维持统治,英格兰民族走向法国文化圈的融合并非不可能,但这是一个漫长、.............
  • 回答
    英法百年战争,一场跨越百年的恩怨纠葛,不仅是国家力量的较量,更是无数个体英雄主义的光辉闪耀。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景仰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历史的进程。英格兰方面,最闪耀的星辰无疑是威尔士亲王,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
  • 回答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在法国土地上确实犯下了不少暴行,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战争的常态,但某些方面也确实令人发指。要详细描述这些暴行,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充满血腥与残酷的年代,抛开现代的道德滤镜,去理解当时战争的逻辑和法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首先,大肆的劫掠和破坏是英军(以及法国军队)在占领区最常.............
  • 回答
    爱德华三世:那擦肩而过的法国王冠英法百年战争,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名字,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他的野心与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那就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他,真的有机会戴上那顶闪耀着尊贵与荣耀的法国王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四世纪,深入了解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 回答
    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之所以能占据上风,法国之所以一度陷入劣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在军事和战术层面,英格兰军队展现出了更为先进和有效的作战模式。最突出的便是英格兰长弓兵的强大威力。这种长弓,比当时的普通弓箭射程更.............
  • 回答
    百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法这两个曾经的死敌,如今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越走越近,甚至成了肝胆相照的盟友。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绝非一句“世仇已了”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力量,将这两个曾经恨不得将对方踩在脚下的国家,推向了彼此的怀抱。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齿轮一直在.............
  • 回答
    若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取得胜利,历史的齿轮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其影响深远,足以重塑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一个决定性的权力转移,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法国的解体与英格兰的霸权确立: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法国的国体将遭受重创。如果英格兰能够彻底击溃法.............
  • 回答
    百年战争:一部漫长而复杂的欧洲历史画卷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顾名思义,并非一场持续百年的连续战役,而是一系列断断续续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英格兰王室和法兰西王室之间,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前后长达116年。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王国争夺王位和领土的斗争,更深刻地改变了欧.............
  • 回答
    英格兰长弓,这把曾让法国骑兵闻风丧胆的传奇武器,在百年战争的硝烟散尽后,确实如同退潮后的礁石,逐渐隐匿于历史的记载之中。这并非意味着长弓的终结,而是其在军事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被更适合时代需求的武器所取代。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军事战术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