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过百年推恩令,到王莽篡汉时,刘姓宗室王爷起兵反新之时似乎聚集的兵力都不少,难道推恩令后来不执行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代政治制度演变和实际执行中的复杂性。简单地说,推恩令在王莽篡汉时期并没有“不执行”,但它的效力以及刘姓宗室的实际力量,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看到那些声势浩大的起兵时,会产生“推恩令后来不执行了”的疑问。

推恩令,作为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策,核心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允许儿子们继承整个封国。这使得一个诸侯国的土地和权力被不断瓜分,从而降低了单个诸侯王的实力。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旨在防止汉初时“郡国并行”的局面再次威胁中央集权。

那么,为什么到了王莽篡汉(公元8年),许多刘姓宗室的王爷起兵时,似乎还能聚集起相当可观的兵力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理解:

首先,推恩令并非一夜之间就让所有刘姓王爷变得不堪一击。推恩令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政策,它是一个缓慢削弱的过程。即便按照推恩令来执行,初期的王爷,他们继承的封国仍然可能相当庞大,即使分封一部分给儿子,剩下的部分依然可能拥有相当的财力和人力资源。而且,那些晚于推恩令颁布,但在推恩令实施过程中,因为家族成员多,封国分得比较碎的宗室,他们可能确实实力不济。但历史上记载的那些起兵反新莽的刘姓宗室,往往是那些在推恩令实施之前就已经是大诸侯的后代,或者他们所在的地区本身就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即使经过几次分封,依然能积攒起一定力量。

其次,推恩令的执行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虽然有法律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和宗室之间的博弈是存在的。例如,有些王爷可能通过各种手段,例如隐瞒人口、虚报土地,或者利用宗室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最严苛的分封要求。再者,汉代后期,中央集权的执行力度也并非始终如一,存在区域性的强弱差异。在一些远离京师,或者中央政府监管相对薄弱的地区,宗室王爷可能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更容易聚集势力。

更重要的是,刘姓宗室的“起兵”往往不是他们自己在一夜之间建立的军队。而是利用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和不满。王莽推行的新政,比如改革币制、均田制等,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推行过程中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普遍的怨恨和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声望的刘姓宗室,他们即便自身的实力因推恩令而有所削弱,但依然可以凭借其“汉室正统”的号召力,以及对社会矛盾的利用,吸引大量饥民、失业者、以及对王莽政权不满的官僚和地主加入他们的队伍。换句话说,这些起兵的“兵力”,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底层和对现状不满的群体,而刘姓宗室扮演的是一个“旗帜”和“领袖”的角色,他们能够整合和领导这些分散的力量。

最后,要考虑到史书记载的侧重点。当刘姓宗室起兵反抗时,他们的声势和规模会被重点记录,以体现其对王莽政权的威胁程度。而那些按照推恩令被分封得支离破碎,确实没有多少实力的地方宗室,他们的“平静”或“无力反抗”则不被史书特别提及。因此,我们看到的“聚集的兵力不少”,可能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集中爆发,而非所有刘姓宗室都依旧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总而言之,推恩令在王莽时期仍然在执行,但它带来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刘姓宗室的实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他们仍然能够凭借着历史遗留的声望、对社会矛盾的利用以及特定地区的实力基础,在动荡时期聚集起足以撼动政权的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权谋、时势与制度执行弹性结合的产物,而非简单地否定了推恩令的效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恩令从来就没有打折,但是王室毕竟是王室。只有那些不堪重用的废物才会被削弱得清洁溜溜,一个正常人总是要思考自己的资产如何增值,人活于世怎么会被动接受一切?

比如你是王室的嫡长子,你只能得到你爹的一部分财富。这部分财富在你手里能翻出什么花样来,完全可以凭你的能力。千万记住一点,地主家并没有那么多傻儿子,皇族中的废物并不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天下有变或者自己的根本利益受损,他们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无限潜能。

再来说说王莽的事情,其实王莽刚称帝时刘姓宗室反对的并不多。那时候的王莽对待前朝宗室还是很不错的,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他们。只是经过王莽那带有极强儒家复古主义色彩的改革后,普天下所有人生存状况都恶化了,宗室们借机而起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宗室们的斗争水平和组织能力也高出绿林、赤眉不少,所以他们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从而让题主有了上述的疑惑。

很高兴你能对这段历史如此有兴趣,也很欣赏你能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深度思维,其实也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一下。

要想弄清楚某个历史事件,必须了解一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西汉自从经历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谋反案子后,中央政府对各地的刘姓诸侯王采取了种种限制和防范措施,比如推恩令、附益法。各地的诸侯王实力纷纷被大大削弱,使得他们无力与中央对抗。各地诸侯的日子是十分不好过的,他们处处被监视,封地处处被缩减,稍有不小心,严厉的惩罚马上就能从中央传达下来。

反观王莽在篡汉的过程中,对刘姓诸侯王那可是大加笼络啊。光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一次性就封了汉宗室贵族36个列侯,其他宗室也是各有赏赐。大史学家班固曾对这种现象有过精彩评论:“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绶,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血缘确实是联系贵族宗室的纽带,但是利益可是冲破这层纽带的最佳利器。只要新皇帝能代表其利益,只要宗室们的日子过得比昨天好,他们绝对不会傻到家的去反对好日子,反对王莽所给的福利。利益是最现实的追求,刘姓宗室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了,刘姓宗室的不反抗也不是绝对的。公元6年,安众侯刘崇起兵反莽;公元7年,严乡侯刘信起兵反莽;还有很多这样的小诸侯起兵反莽,但是都是零星小规模的反抗,并没有引起天下诸刘的共鸣。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利益面前血缘是积极脆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