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百年战争?

回答
百年战争:一部漫长而复杂的欧洲历史画卷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顾名思义,并非一场持续百年的连续战役,而是一系列断断续续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英格兰王室和法兰西王室之间,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前后长达116年。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王国争夺王位和领土的斗争,更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军事技术、社会结构和民族意识,是欧洲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要评价百年战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起因与导火索:

百年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并非由单一事件引发,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王位继承权之争: 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终,其直系血亲断绝。根据法国萨利克法(Salic Law),女性不得继承王位,其子嗣亦然。因此,王位由查理四世的表兄腓力六世继承,开创了瓦卢瓦王朝。然而,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作为查理四世的姐姐伊莎贝拉之子,认为自己拥有更直接的继承权。尽管爱德华三世在早期曾承认腓力六世,但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他重新提出了继承权主张,并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领土争端与封建关系: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格兰国王在法国拥有大量领地,特别是阿基坦公国(Guyenne)。作为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英格兰国王在理论上必须向法国国王效忠,这构成了君臣之间的根本矛盾。法国国王则试图收回这些领地,强化中央集权,而英格兰国王则力图维护和扩大其在法国的权益。这种封建关系的扭曲是战争的深层原因之一。
经济利益冲突: 法国是当时欧洲重要的经济体,特别是弗兰德尔地区(Flanders)作为毛纺织业的中心,其经济命脉与英格兰的羊毛供应息息相关。弗兰德尔地区名义上是法国的一部分,但经济上却依赖英格兰。法国国王试图加强对弗兰德尔的控制,而英格兰则支持弗兰德尔市民反抗法国的统治,以保障其经济利益。
民族主义的萌芽: 尽管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尚未成熟,但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格兰和法国民族意识的形成。两国人民在共同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 战争的进程与转折:

百年战争并非一场持续的冲突,而是由一系列阶段性战争和休战期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爱德华时代的辉煌与法国的失地。
克雷西战役(1346): 英格兰军队在长弓兵的强大火力支援下,以少胜多,重创了法国骑士部队。这场战役标志着冷兵器时代骑士阶层的衰落,长弓的出现成为军事史上的里程碑。
普瓦捷战役(1356): 英格兰再次取得辉煌胜利,法王约翰二世被俘,法国陷入混乱。
布勒丁尼条约(1360): 法国被迫割让大量领土给英格兰,并支付巨额赎金。英格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第二阶段(13691389):查理五世的恢复与法国的收复。
在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领导下,法国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术,避免与英格兰主力决战,而是通过游击战和围城战逐渐收复失地。
英格兰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和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其在法国的攻势。

第三阶段(14151453):亨利五世的野心与法国的最终胜利。
阿金库尔战役(1415):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再次以长弓兵的优势,在泥泞的战场上击溃了法国军队,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军队损失惨重。
特鲁瓦条约(1420): 亨利五世迫使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签署了特鲁瓦条约,将法国王位继承权让给了亨利五世。英格兰与勃艮第公国结盟,控制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法国几乎面临亡国危机。
圣女贞德的出现(1429): 在法国最危急的时刻,一位名叫圣女贞德的农家少女出现了。她声称受到上帝的指引,鼓舞了法国军队的士气,并成功解围了奥尔良(Orléans)。贞德的出现极大地扭转了战局,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战局逆转与法国的胜利: 在贞德的鼓舞下,法国军队士气大振,开始反攻。虽然贞德后来被英格兰俘虏并处死,但她的精神影响深远。法国逐渐收复了被英格兰占领的领土,包括在1450年收复了诺曼底,并在1453年赢得了卡斯蒂永战役(Battle of Castillon),这场战役也标志着百年战争的结束。英格兰在此战役后只保留了加莱港。

三、 百年战争的深远影响:

百年战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革新:
长弓的威力: 克雷西战役和阿金库尔战役证明了长弓相对于骑士骑兵的巨大优势,改变了欧洲战场的主导力量。
火器的出现与应用: 在战争后期,火炮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改变了攻城战的模式,对城堡和城墙的防御构成了新的挑战。
骑士阶层的衰落: 骑士在战场上的地位下降,军事的重心逐渐转向步兵和新式武器。
国家化军队的雏形: 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英格兰和法国都开始建立更具专业性和纪律性的常备军,而非依靠封建领主的征召。

政治格局的重塑: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战争最终巩固了法国的中央集权,削弱了封建诸侯的势力,增强了法兰西国王的权威。在共同抵抗外敌的过程中,法国民族意识得到空前提升,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格兰的退却与发展方向: 英格兰在战争中的失败,迫使其放弃了在欧洲大陆的巨大领地,转而将目光投向自身的海上力量和国内发展。这间接促进了英格兰作为岛国的独特发展道路。
勃艮第公国的兴衰: 在战争中,勃艮第公国一度与英格兰结盟,成为法国的强大敌人。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勃艮第公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法国吞并,进一步巩固了法国的统一。

社会与经济的变革: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长期而残酷的战争对两国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尤其是在法国战场上,城镇和乡村遭受了严重的蹂躏。
税收制度的加强: 为了维持战争的开支,英格兰和法国都加强了税收征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在战争的间隙,商业和城市经济仍在发展,尤其是在远离战场的地区。战争也间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因为两国都需要进口物资。

文化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英雄的诞生: 圣女贞德的出现成为法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英格兰也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如黑太子爱德华。
语言的推广: 法语在战争期间成为法国军队和政府的主要语言,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法兰西的统治地位。英语在英格兰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共同身份的认同: 在对抗共同的敌人时,英格兰人和法国人逐渐产生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一步。

四、 如何评价百年战争?

评价百年战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概括: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从深层原因来看,英法两国在领土、王位继承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战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战争的进程、关键战役的胜负以及圣女贞德的出现等,又带有偶然的色彩,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进步与破坏并存: 百年战争是一场残酷的冲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但同时,它也催生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革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
从封建战争到民族战争的转变: 战争的性质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最初,它更多地是封建领主之间的领土争夺,带有封建色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圣女贞德的出现,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人民的参与度提高,民族意识得到增强。
奠定欧洲现代化基础: 百年战争是欧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它削弱了骑士阶层的统治,促进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军事专业化,为后来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百年战争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是两个国王的战争,更是欧洲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转型的重要催化剂。它既是一场破坏性的冲突,也是一场孕育新生的力量。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欧洲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而这场令英国和法国付出如此沉重代价的战争究竟有何意义呢?”

历史事实不是为了什么宏大叙事的意义而存在的。

愚蠢的辉格史观–1000

user avatar

咱们分析一下百年战争的前期准备,中间的海战和最终的结果吧。(本回答主要侧重于海战方面)

1336年,爱德华踌躇满志,想要”征服法兰西“,而他手上仅有3艘柯克船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英格兰国王向来都爱夸夸其谈,爱德华三世就说,他的祖先“自古就是整个英格兰海域的主人”。类似的话在历史中多有记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爱德华的野望

据爱德华的分析,要想战胜法兰西, 先要打通低地国家这一环。这片区域最近发生叛乱,已经脱离了法兰西。它纵贯爱尔兰海和英吉利海峡,与法兰西东北部边境接壤。其中的城市和封邑繁盛强大,爱德华掌握着它们的软肋:英格兰的羊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爱德华将要加以利用的英格兰国家财富,来源于低地国家的纺织城镇。

国王又一次把目标瞄向了英格兰的羊毛,它可以起到外交杠杆的功用,为征服法兰西提供财源。既要做羊毛生意又要打仗的爱德华三世急需一支海军。

每当北欧的君主们打算提升本国海军实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地中海,那里的人对海战非常在行。强大的贸易城市威尼斯(Venice)就是仰赖其城邦的海军而繁荣起来的,这支水师在国有造船厂随时待命。威尼斯之所以变得无比富有,是因为那些获利巨大的贸易航线都被威尼斯的船队垄断了。发展到14世纪,威尼斯已设有一支用于护卫贸易航线、殖民地以及商船的常备海军。

法国海军的积累

北部海域国家中模仿地中海海军最成功的要数法兰西。1293年,“公平者”菲利普决心建立一支常备海军,对抗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的英格兰势力。他下令在鲁昂兴建“战船之园”,这是当时欧洲北部第一座海军武器库。英格兰全然没有类似的工事。建成后的“战船之 园”驻扎了一支桨帆船队。船上的苦力以及船员是从法兰西的地中海领地中招募来的,驻船官员则来自海上强国热那亚。其他诸如拉罗谢尔和马赛这样的港口城镇也建有小一些的武器库,并有战船长期驻扎。

1336年,菲利普六世命令30艘桨帆船在英吉利海峡集结。最终有300艘被征用的商船加入,入侵英格兰时这些船可以搭载 26000人。

英国海军的乱象

威尼斯在贸易方面的蓬勃发展以及法兰西所设定的课税基准,都是爱德华当政下的英格兰所不愿看到的。迫于外敌入侵的严峻威胁,所有船只以及成千上万的水手都被强征服役。东拼西凑的大型船队驻扎在唐斯。船队号令不齐,纪律散漫一部分人趁机做起海盗的勾当,还有大雅茅斯(Great Yarmouth)的人找“五港同盟”秋后算账。

这些征用的船根本做不到长期驻扎,而且对法军的袭击毫无还手之力,萨福克(Suffolk)和怀特岛的值钱货物以及船只都被法军洗劫一空。海上的情况也是如此,英格兰的商业运输遭到袭击,商船 和财物被扣押在法兰西和佛兰德斯的港口。

但是法兰西人错失了趁此入侵英格兰的良机,英格兰人还是大摇大摆地派运酒船前往加斯科涅,只不过这一年加派了战船沿途护送。

爱德华三世征兆船只

那一年英格兰人还是把酒拿到了手, 但令人忧虑的是以后可能再也拿不到陈年佳酿了。法兰西人已经注意到了加斯科涅的情况。他们进入加龙河 河谷后继续向多尔多涅河和圣埃米里翁挺进,沿途种植的葡萄均遭毁坏。1337年3月爱德华下令,凡其臣民拥有的船只,都要为国王服役三个月。或许皇家船队不堪一战,但是征用商船的做法也同样有其缺陷。

因为英格兰经济不景气,运输业又被割让给“汉萨同盟”和意大利人,英格兰本国船只船体都很小。爱德华发现,靠征用的手段组建出一支旗号繁多、组织松散的船队不是一件容易事。他的官员不得不奔走于各个港口,敦促船员和船只服役,还得筹措用于组建海军的补给、粮储和武器装备。征召事宜耗费了两个月方才完成。 即使形势大好时,人们对此事也是怨声载道,遑论眼下。

1337年,港口、海员和商人遭到更为严苛的压迫。船被征用后,他们还得为国王的海军建造新的驳船和桨帆船。红酒和羊毛贸易一片混乱,在运酒船获准出航后才有了些许喘息之机。这些船出行时有军舰护航,后者还奉命搜寻沿途港口和开阔锚地,并与敌船交战。为了使船更易于操控、腾出更多的空间给弓箭手和士兵,大船上的红酒严禁超过船载重量的一半。英格兰船只的总吨位从1335年至1336年的74053吨锐减到了翌年的16577吨。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而海上劫掠使之进一步恶化。

爱德华禁止羊毛出口

与此同时,爱德华停止向低地国家出口羊毛。此地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成千上万名纺织工人的工作都依赖于英国来的羊毛。纺织业的中断使许多城市发生暴动。议会和英格兰羊毛商同意将英格兰囤积的全部羊毛——共计3万麻袋—— 或者其中的90%借给英王。这些羊毛一般是以最低价从养殖者那里赊来的,然后在多德雷赫特(Dordrecht)仅有的一个市场出售。禁运一年后,估计国王能以最高价把羊毛卖给那些陷入绝境的纺织者。

自由贸易自此终结。红酒进口按照设定的军事目标而调整,外国人被禁止插手英格兰羊毛出口,低地国家的纺织工只能在唯一一家市场买到羊毛。短短几年内,爱德华就开始用激进的方式处理英格兰经济,试图将阻碍英格兰海事经济发展的问题统统抹除。现在,英格兰羊毛被本国船只搭载着送到低地国家中的英格兰市场出售。

英国出征前问题重重

与羊毛一起运输的是新近集结的船队上的兵丁。因此这支海军既是入侵作战的船队,同时又为商船护航。此番军事行动将自给自足,而迫切需要羊毛的低地国家也会被迫同英格兰结盟。计划如此,但是实际情形复杂得多。严重短缺之后,供应过剩的羊毛不见得就能卖出高价羊毛和士兵的后勤运输被船只匮乏、寒冬将至以及法军大船四处劫掠等因素牵制。但是低地国家的诸侯国还是加入了爱德华领导的反法联盟。

爱德华要想实施此番战略还得获得英格兰和佛兰德斯之间海域的控制权。他在这一片海面上布置了水师。赫赫有名的约翰·克拉布被召回英格兰东海岸和佛兰德斯之间的海域,他对此地的情况十分熟稔, 此番和法兰西的对峙将要用到他久经磨炼的专长。

法国人劫掠英国南岸

可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海军无法担当重任。1338年,途经加斯科涅的护航队伍在塔尔蒙(Talmont)沿海遭到严重打击,彼处是吉伦特河河口的一处聚居点。 法兰西人再次劫掠英格兰南岸。3月,诺曼底来的热那亚桨帆船和驳船挂着英格兰旗帜,袭击了朴次茅斯。10月,敌军的桨帆船竟出人意料地占领了南安普敦,彼时镇上的居民正在做弥撒。入侵者杀害了多名行政官,奸淫妇女,焚毁房屋。他们还重创了爱德华的战略核心:大量即将出口的羊毛被烧毁,红酒和香料遭到破坏和洗劫。此举是法兰西蓄谋已久的战略谋划。 在爱德华还未及调配自己的战略物资时, 他们就将其破坏。

对爱德华作战计划干扰更为严重的, 是法兰西对英格兰5艘最大的柯克船的袭击 ——其中包括国王手中最上等的船只 ——“克里斯托弗”号和“爱德华”号柯克船, 羊毛正是通过这些船运给佛兰德斯伯爵的。

在斯凯尔特河河口的一场久战中,英格兰人悉数阵亡,船只被法兰西船队掳获。翌年,卡洛·格里马尔迪率领船队攻打英吉利海峡诸岛,这支水师中有热那亚桨帆船、法兰西船舰,以及让爱德华丢尽颜面的“克里斯托弗”号。后来船队前往加斯科涅,拿下了镇守吉伦特河河口的布莱(Blaye)和布 尔格(Bourg)两地——从这里可以通往波尔多。 其余的热那亚桨帆船则进入北海,劫掠哈里奇(Harwich)至布里斯托尔一带的沿海地区。

这年夏天,由于太多的羊毛在海上落入海盗之手,而且法兰西人正在佛兰德斯沿海集结海上力量,向多德雷赫特的市场出口的羊毛再次遭禁法兰西在争夺海权的战役中占有优势。四处劫掠,对英格兰的贸易和航运发动毁灭性的猛攻, 以及法兰西海军的日趋成形,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发动入侵的征兆。

即便是通往佛兰德斯的短短路程,英格兰人也无法保护攸关其性命的重要商货。爱德华试图依照威 尼斯模式建立一支能够自我补给的海军, 结果这一尝试变成了一场灾难。 到了4月,英格兰迎来了一场罕见的胜利,莫利勋爵(Lord Morley)率领的英格 兰船队以及他的臣下约翰·克拉布在斯凯尔 特河河口袭击了一支法兰西护航船队,俘获了不少船。

但是这场胜利暴露了英格兰海军阴暗的一面。击败可以合法攻击的敌人后,英格兰水手把周围包括爱德华盟军在内的所有船都抢劫一空。然后他们因分赃不均而发生内讧,部分船只遭到遗弃。 其中很多人想必同克拉布一样,都干过海盗的勾当,他们抢夺掳掠的贪念远胜爱国之心

唯一的一线曙光,来自1339年热那亚人因为一场付款的争端而退出法兰西军队的事件,这导致法兰西失去了他们的地中海桨帆船。英格兰的桨帆船得以回击法国,劫掠英吉利海峡沿海,向布洛涅发动攻击并摧毁了英吉利海峡桨帆船队22艘船中的18艘,以及载有大量海军补给的24艘商船。英格兰人还设法恐吓法国沿海城镇。佛兰德斯人烧毁了迪耶普(Dieppe)。

法兰西海军遭到沉重打击,但是1340 年他们重新在佛兰德斯沿海部署力量,准备搅扰运输羊毛的船只,拦截爱德华的地面部队。

斯鲁伊斯的战争

6月,有超过202艘法国船舰、6艘桨帆船以及22艘驳船在斯鲁伊斯(Sluys) 沿海抛锚停泊,现在此处已经淤塞不通, 但在14世纪,这里地处瓦尔赫伦岛 (Walcheren)和西佛兰德斯之间,曾是斯 凯尔特河河口的一片广阔锚地。它所处的位置扼守着通往多德雷赫特、安特卫普 (Antwerp)和布鲁日的要道。另外,此地还是入侵英格兰的一处理想据点。

与此同时,爱德华正身处萨福克,所率水师停泊在奥威尔,附近驻扎着地面部队。他的谋士提出应当谨慎行事,海事方面的重要参谋约翰·克拉布也是同样的意见。他们力劝国王等到船队和陆军增援到达之后再行动。但是爱德华执意立即出兵,以手中现有的兵力——120~160艘船 ——攻打法军。

船队于6月22日出航,23日中午时分在斯鲁伊斯发现法军。1340年的地理状况和现在很不一样。斯鲁伊斯镇现今地处内陆;但在14世纪它还是沿海地区,它和瓦尔赫伦岛之间有很多小岛屿,比如16世纪被水浸没的卡德赞德(Cadzand)和麻鹬 (Wulpen)。

法军铁锁连环的失误

法军驻扎于斯鲁伊斯,并且在卡德赞德构筑了工事。下午看到逐渐接近的英军后,法军奉命调整船队阵形,用链子把船舰分三排固定在一起。英国人靠近的时候发现对方桅杆排列得密密麻麻, 如同森林一般。

法军意图用这样庞大笨拙的阵形阻止英军进入河口。结果第二天早晨出现了颇为棘手的意外状况。 当天,潮汐和海风把英军冲进了河口。爱德华船队中央布置着最为强大的柯克船,船舰的侧面配置了弓箭手。每两艘搭载弓箭手的船,还配备了一艘搭载着近战士兵的船。法国船队阵容比对手强大,理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胜人一筹。结果捆绑着的船舰聚拢在一起,成了英军弓箭手和弩手的靶子。热那亚桨帆船指挥官曾在战役打响前强烈要求法国人把船散开,可是法国人执意要把爱德华前往布鲁日的道路封死。 此举着实荒唐愚蠢,热那亚的人马趁战事未启就溜走了。

惨烈的杀戮

然而法军方面的士气仍旧高昂,看到英军好像在抢风航行以寻找出路的时候, 他们还轻蔑地吹起了喇叭。实际上爱德华的船舰正在努力调整位置以获取优势。随后,雨点一般密集的箭矢从炎夏的天空扑面而下法军船舰被牢牢拴在一起,无法躲避猛烈的攻击,箭矢无休止地射向甲板上的士兵。

紧接着,英军钩住敌船,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开始登船。让·傅华萨曾描述“此役杀戮无数,极其惨烈”。爱德华三世称,法军的顽强拼杀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尽管在数量和海战经验上占优,最终他们却要为了活命而全力奋战。

据傅华萨记载,海战远比陆战残酷,因为根本无法撤退或者投降。庞大的“克里斯托弗”号被夺回,这让爱德华欣喜不已,英军将其船员悉数斩杀并沉海之后,驾着它追击他们万分憎恶的热那亚人。确实,爱德华和他的国人长期被法兰西-热那亚海军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次严惩敌人的机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各个船舰上的战斗还在继续:先箭袭,后登船。有些法军船只试图逃跑,不过早有克拉布奉命追杀。最终,英军俘获190艘船,杀敌18000人。佛兰德斯的海边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这下轮到英军吹号奏乐了,他们整整一晚都没有停歇。

这是中世纪欧洲北部海域最为壮观的一场战役,英格兰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法国海事力量损失惨重,终止了入侵英格兰的计划。

但爱德华并未能从此号令诸海。法兰西利用卡斯蒂利亚人和葡萄牙人的桨帆船破坏英格兰和加斯科涅地区的往来船只。没过一个月就有法国船只袭击了一支前往佛兰德斯的英格兰羊毛护航船队。南部海岸再度经受劫掠之苦。英格兰试图夺取布雷斯特城堡,它可以为往来加斯科涅的护航船队提供一些庇护。但是只要法国人能设法把南欧的先进船舰弄到比斯开湾和英格兰周围海域,爱德华就要在海上吃尽苦头。1346年,卡洛·格里马尔迪率领大批地中海桨帆船出现在拉罗谢尔沿海,迫使爱德华推迟出兵加斯科涅。格里马尔迪的船舰和人马转而进军诺曼底。就在他们沿海劫掠时,爱德华挥师南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克雷西(Crécy)大败法军。

加来的围点打援

大捷后的爱德华得以从海陆两路包围加来。加来的地理条件如同一座岛屿,北面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南面则仰赖大面积的沼泽地。夺取此地的关键就是切断它的海上补给线,以饥饿逼其投降。英军投入9300人、738艘船围困加来,阻断士兵输送补给。

格里马尔迪试图带领桨帆船队打破英军的包围圈,可是他手下的诸多中队在雇佣到期后拿到费用就离开了,而本应前来接替的卡斯蒂利亚人却没有在约定的时间抵达。于是法军派遣本国的桨帆船和 驳船船队支援加来。英军的对策十分简单:攻打布洛涅然后把那里的敌船全部摧毁。这下加来真的成了一座孤岛。1347年8 月,加来城落入爱德华手中,此后200多年间,多佛海峡(Dover Strait)两岸尽在英格兰人掌控之下

1350年,中世纪最为宏伟壮阔的海上战役就发生在这个海峡。

爱德华和卡斯蒂利亚人的海战

此前一年,卡斯蒂利亚人的舰队在比斯开湾襄助法国人袭击了英格兰的护航船队。1350年,这支舰 队驶往佛兰德斯出售西班牙的羊毛,并在途中劫掠英格兰的船只。爱德华怒不可遏,率领本国一个中队的船舰前去拦截返航途中的卡斯蒂利亚人。此番针对敌军船队的拦截行动经过了精心策划,在此之前,中世纪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海战。

爱德华,还有他的儿子“黑太子”和其他贵族把船队停驻在温切尔西沿海。正当英王在甲板上观赏一众吟游诗人演出的时候,英军发现了卡斯蒂利亚人。顿时英军号角齐鸣, 船队向敌军冲去。敌军本不需自找麻烦,只要沿着英吉利海峡顺流而下就可以了。 结果他们选择与英方交战,或许因为他们 发现对方领头的是英格兰国王。

“冲向那艘船,我要和她一决高下。” 爱德华指着对方打头的一艘大船如此吩咐舵手。双方疾速行驶的船舰撞在了一起,轰隆的声响犹如打雷一般。两军船舰搅成一团,卡斯蒂利亚人船上的艏楼被撞落海中。爱德华的座舰开始进水,船上的骑士们立刻开始排水,而且没有把面临险情报告给国王。

而爱德华对着那艘刚刚被自己撞上的船说:“搭住那艘船,我一定要夺下她!”可是他麾下的骑士们极力说服他把目标转向另一艘更大的船。随后他们找到一艘合适的船搭了上去,一场攸关国王生死 的战斗正式开始。卡斯蒂利亚人凭借高度上的优势,向下方的英军投射箭矢和金属棒,但爱德华和他的勇士们还是奋力登上敌船,把船上的卡斯蒂利亚人扔进了海 里。到了这个时候,爱德华才得知自己此前所处的险境,只得抛弃原先的座舰。

“黑太子”的座舰情况更糟,船身千疮百孔,进水十分严重,但是王子麾下的骑士们无法登上搭靠的敌船。直到兰开斯特公爵的座舰和他们一同御敌,“黑太子”和他的手下才得以登上敌船。刚一登船,他们自己的船就沉了。

这时天色已黑,英军船舰根本没注意到,英王及其王族成员的座舰正被一艘敌军的桨帆船悄悄拖离战场,直至有人沉着冷静地爬上卡斯蒂利亚人的船,割断帆绳降下船帆让敌船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国王这才被救下来。

爱德华三世的战绩为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本人还被冠以“水手国王”的美称。但是赢得此项美誉所凭借的并非前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是运气。平心而论,真正精通指挥海上战役的,是法国人和他们的地中海盟友。爱德华在海上大胆鲁莽的行事风格,更适合指挥骑兵作战。

温切尔西战役,或者是人们所熟悉的说法“海上的西班牙人”,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海战如此罕见。海上战斗风险很大,变幻莫测,以致船舰方面的优势很难决定战局走势此次战役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双方都愿意一战;如果不是这个情形,敌船可以航行很久都不被发现,而且英格兰海军行动过于笨拙,根本无法对敌方水师及时做出反应。在海上巡航或者驻扎在固定的地点,远非中世纪船舰能力所及。

1350年,几乎没有听说过发生在远海的追击战,当时的船舰没有这个能力;像斯鲁伊斯战役一样的近距离遭遇战发生的可能性倒是更大一 些,在平静的海面上,弓箭手和重装士兵的作战方式与陆地战相差无几

相比于主动开战,劫掠那些毫无防备的船只和港口,或者说海盗干的那些勾当更有价值。保护商业运输,在短期内掌控局部区域的主导权,把这些排在入侵作战之前才是运用海军的正确方式。

因此,海军的运作是相当被动的:杜绝海盗活动、 识别敌军船舰、协助围攻,而不是主动出战。从爱德华在温切尔西战役中的积极表现来看,他似乎更注重赢得场面华丽的胜仗。

英法作战方式的不同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两国在海上互有胜负。巅峰时期的法国,仰赖的是欧洲南部那些娴熟精湛的水手;而鼎盛时期的英国,靠的是大批量小型船队入侵作战。14世纪50年代,卡斯蒂利亚人不再是法国人的盟友, 原因不是爱德华三世在温切尔西沿海打了胜仗,而是卡斯蒂利亚国内爆发了内战。

“黑太子”得以从加斯科涅攻入法国, 并在普瓦捷取得重大胜利。英格兰在1360年收复了普瓦图以及彼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港拉罗谢尔。 1372年,国会宣布“寰宇万国,俱奉吾王为大海之主”。这话说得为时过早:拉罗谢尔在那一年失守;奥莱龙岛战役中,法国人雇用的卡斯蒂利亚桨帆船袭击并烧毁了一支装载着2万英镑货物的英格兰船队。

英国国会向国王递交了请愿书,声称“海军”——也就是本国的海运力量—— 陷入了危机。由于船只长期为皇家服务, 商人和船主纷纷破产,英格兰的航海者们正在寻找新的行当

此时的爱德华三世已经垂垂老矣,变得优柔寡断,数十年的征战把国力都耗尽了。法国的情形与之相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1377年6月,就在爱德华三世死后没几天,从法国、卡斯蒂利亚、葡萄牙和摩纳哥来的一众桨帆船劫掠了英格兰海岸并摧毁了诸多城镇。两个多月后他们卷土重来,此后英格兰在海上被完全压制。外敌黑云压城,英格兰沿海疆土和商业贸易遭受重创。

英国海上力量的波折

英格兰人在海上获得成功,或许看起来极为壮观,但它是很少见的他们能够号令于海洋之上一小会儿,其后往往就伴随着数年的衰颓衰弱之时往往都是灾难性的

盎格鲁人东部和南部的海岸反复被法国人劫掠作为一个海上国家,发展缓慢的经济是英格兰壮大的瓶颈所在。她无法负担保卫自己所需的巨大开销。历史 经常出现的情形中,大海总会带来危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百年战争:一部漫长而复杂的欧洲历史画卷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顾名思义,并非一场持续百年的连续战役,而是一系列断断续续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英格兰王室和法兰西王室之间,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前后长达116年。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王国争夺王位和领土的斗争,更深刻地改变了欧.............
  • 回答
    巴伐利亚的伊萨博,作为百年战争时期法国王后,她的名字常常与混乱、背叛和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她的评价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争议。要理解她,我们得把她放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看看一个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战乱频仍的时代是如何挣扎求生,又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伊萨博出生于1371年,是巴伐利亚.............
  • 回答
    关于“一座百年校园的消失丨中山大学拆迁记”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首先,它触及了一个敏感且极具话题性的事件:校园的变迁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拆迁与新生。文章的主题与视角: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记录和反思中山大学某个(或某些)校区的拆迁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话题。“百年校园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设定:一份宏伟的蓝图“全面小康”这个词,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它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概念,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美好愿景,并一步步具体化、制度化。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则是将这个宏大的目标,设定了一个.............
  • 回答
    2019年,美国人口增长率跌破1%大关,创下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新低。这个数字,乍一看可能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变化,但背后却牵扯着一连串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人口数字的波动,更是美国社会肌理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的信号。生育率的低迷,是压低增长率最直接的原因。 我们得承认,近些年美国.............
  • 回答
    浪潮工作室这篇《很遗憾,贵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触碰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它并非一篇寻常的“爆料”或“批评”,而是以一种颇具思辨性和反思性的方式,将“百年校史”这个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剖开来给我们看。文章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去揪着某个具体学校的“史实错误”不放,而是把焦点放.............
  • 回答
    百年之后,我早已化作尘土,但若我的子孙后代能稍稍回忆起我,我希望他们能这样评价我:“爷爷(或外公)是个很‘实在’的人。”这“实在”二字,不是说我有多么富有,能给他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说,我的人生是脚踏实地,有根有据,并且是值得他们去理解和学习的。我希望他们能看到,我活得有“底气”。这底气不是源于.............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